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章末检测(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章末检测(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1 20:1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家章末检测(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4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秦王嬴政继位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表现在(  )
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 ②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③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国实力增强 ④齐、楚等六国出现政治危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秦国实现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各地联系逐渐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齐、楚等六国并未出现政治危机。故选A。21·cn·jy·com
2.下图为秦代的印章封泥,与此关系密切的历史现象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实行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统一度量衡 D.焚书坑儒
答案 B
3.右图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使用的文字,它最有可能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小篆
答案 D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2·1·c·n·j·y
A.称皇帝、制《秦律》 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百越
答案 C
解析 “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5.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  )21·世纪*教育网
A.属实 B.不可能是事实
C.不能判断 D.有可能是事实
答案 A
解析 秦统一于公元前221年,此后在全国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郡县制,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的驰道,象郡位于秦朝最南端,出产象牙、水稻实属正常,故判定记载属实。D项有不可能的含义,不如A项明确。  21*cnjy*com
6.唐太宗统治时期,非常注重用贤和纳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是(  )
A.造就政治清明的局面 B.缓和各种社会矛盾
C.巩固唐朝的封建统治 D.为后世树立楷模
答案 C
解析 作为最高统治者,唐太宗政治统治的基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本”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用“栽树不摇本根”来比喻“君主清静以使百姓安乐”;隐含“存百姓”思想,故选D。
8.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因素。【出处:21教育名师】
9.谁当得起“千古一帝”?中国历代帝王吧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的网上投票活动。数据如下:秦始皇(28.9%)、唐太宗(69.5%)、明成祖(14.4%)。唐太宗高居榜首的依据不包括(  )
A.开创“贞观之治”局面 B.灵活有效的民族政策
C.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 D
10.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
①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②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三藩之乱是清朝地方割据势力发动的叛乱,与外来侵略势力无关。
11.郑经死后,康熙帝抓住时机,命清军进入台湾,对此事最正确的评价是(  )
A.坚持了国家统一的立场 B.消灭了明朝的残余势力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区域 D.驱除了外来势力的入侵
答案 A
解析 清军入关后,经过近2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的斗争,巩固了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中国再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历史趋势。但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却极力反对,破坏清朝中央政府完成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行动,因此清军进入台湾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历史趋势。21教育网
12.清军入关后,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二十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投降清朝,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2-1-c-n-j-y
A.两者都应肯定 B.两者都应否定
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答案 A
解析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郑克塽投降清朝,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应予以肯定。【来源:21cnj*y.co*m】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18分,第15题1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秦始皇是一位勇于开拓、大有作为、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明的皇帝,在其不太长的执政时间内展现了优良的执政品质,如勤政;重人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没有坑卒、不行人殉;在奠定封建国家体制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享誉数千年的“硬件”和“软件”,所以他根本不是什么暴君。21cnjy.com
请回答:
(1)材料中“重人才”、“为中华民族留下‘硬件’和‘软件’”等说法,你能找到史实依据吗?(10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始皇帝根本不是暴君”的结论?为什么?(8分)
答案 (1)重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父子等人才。
硬件:长城、兵马俑、灵渠、驰道等。
软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不同意。说法太绝对,忽视了秦始皇滥用民力、刑罚严酷等激化社会矛盾的行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引自新华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 ( http: / / www.21cnjy.com ),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清圣祖实录》【版权所有:21教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在位时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4分)
(2)从材料一康熙皇帝维护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的认识?(4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6分)
(4)从纵横联系的角度评价康熙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4分)
答案 (1)中央政府和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国与沙俄殖民者的矛盾。
(2)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人心所向。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化,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www.21-cn-jy.com
(4)康熙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但其没有跟上世界发展潮流。
15.看完了电视剧《康熙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朝》以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小张说:“康熙真了不起!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小王听了不以为然:“秦始皇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呢。”小刘这时也加入了进来:“你们说得都不对,唐太宗才是中国皇帝中的NO.1。”
( http: / / www.21cnjy.com )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剧照)
请回答:
(1)你觉得谁的观点最有说服力,为什么?(8分)
(2)另外两人的观点是否也有可以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秦始皇: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位封建君主;结束分裂,统一全国;创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等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www-2-1-cnjy-com
(2)康熙帝: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清朝繁荣奠定了基础;降伏郑克塽,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叛乱;反击沙俄侵略等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繁荣奠定了基础;重视民心;善于纳谏;重视农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等。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