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活动:我出示一首歌的曲谱,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它的曲作者是谁?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走近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生平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响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树立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榜样。聂耳是第一个写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革命者;第一个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写歌并在歌曲中创造了中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第一个用电影音乐唤起民众用筑起血肉长城的电影音乐家和用群众歌曲的形式传达革命理想的作曲家;第一个用艺术歌曲的形式塑造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第一个用儿童歌曲的形式呼唤新中国的作曲家。金蛇狂舞《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奥运会这一全世界人民的节日的欢腾气氛和浓郁的中国特色。1934年春,聂耳先生在在百代唱片公司负责成立民族音乐乐队,灌制民乐唱片。乐队初创时,聂耳便根据家乡昆明的传统曲目《倒八板》初步定稿了一首曲子——《金蛇狂舞》。这首曲子是一首民族管弦乐,而当时乐队只有4人,人手不够,只能每人都身兼多样乐器的演奏,而聂耳自己也负责三弦的演奏。在节拍上他常是三根弦一起重拨,弹出了强有力的节奏,激发和带动了每一位演奏员的激情,使整个乐曲的演奏更富有感染力。在练习中他还不断地作修改,尤其是三弦作为加强节奏的弹法,他作多种试验,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其后在不断完善中,该曲终于定稿,于1934年夏在百代公司进行了唱片灌制。金蛇狂舞乐曲是三段体结构,旋律始终具有鲜明的节奏特点。第一段。乐曲一开始,就以明亮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让人耳目一新。第二段。由两小节打击乐器音响引出的更加热情昂扬而且流畅明快的旋律,令人感到充满生机而富有生命之活力。第三段。作者巧妙地借鉴了民间锣鼓点中“螺丝结顶”的结构形式。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速度逐渐加快,加之锣、鼓、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使情绪逐层高涨,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生动地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的欢乐场面,洋溢出鲜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气息。全曲以激越的锣鼓伴奏,更渲染了热烈欢腾、昂扬激奋的气氛。毕业歌此歌作于1934年。该片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虽然不同时代环境变化很大,但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同样轻率,飘逸,火热。后来随着故事地变化,《毕业歌》的旋律几乎消失了,直到最后,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使悲剧情绪迅即加强,观者恸不可已。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其悲感是有限的,而《毕业歌》的飘荡,,使人感觉受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轻之梦,这正是《毕业歌》在《桃李劫》这部影片中的感染力所在。
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2015年8月26日,《毕业歌》入选“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和发展,群众歌曲的创作数量空前,佳作叠出,中国近代群众歌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上了成熟的时代。由田汉组织并领导的中国左翼戏曲家联盟音乐小组在上海成立。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开展救亡歌曲的创作活动。正值“九·一八”事变一周年前后,北京学生和群众的爱国运动热潮也吸引了他。聂耳满怀热情地参加了北京的进步文艺运动。11月6日,聂耳告别了北京,返回上海。1933年初他即由田汉和夏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开始了他的革命歌曲创作。他在两年中谱写出了《毕业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一批优秀的作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中国音乐。党领导的左翼音乐团以空前的热情投入到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中心的音乐创作中去。这些抗日救亡歌曲通过扣人心弦的影片传播,深深地印入了千百万群众的心间,极大地鼓舞了为抗日救亡而战的广大中国爱国军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思想路线。1932年3月,日本扶植傀儡溥仪,建立伪满洲国。思考:面对日本的侵华,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了什么恶果?政策:蒋介石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事变后蒋至张的密电
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1933年4月蒋介石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的训话恶果:导致东北三省沦陷。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蒋介石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军事实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
②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错误的认为英国和美国,会出面进行干涉,因此对英美等国家调停九一八事变抱有极大的幻想;
③国民政府把九一八事变作为一个局部性的冲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国民党的态度不抵抗政策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3.华北事变:含义《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思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哪些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毕业歌》属于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的新诗,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将全央分为四段。通过须乎语势的旋律进行,使词曲结合紧密无间,情绪发展环环相扣,达到了整体的统一与平衡。思考:请同学们将《毕业歌》划分出四段音乐具有号召性,象警钟声。音乐是宣誓性的,展现了有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音乐以高昂的音调,开阔的节奏,突出了民族自救的气势。音乐也是具有号召性。但较第一段,音乐更为急切,更为热情的呼吁。使全曲在高昂、激越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