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学案 人民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学案 人民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20 18:2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导学稿)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学习目标】
重点掌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内涵,明确其意义。
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学会分析其回归的原因和意义。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激情投入,享受学习快乐;通过香港、澳门回 ( http: / / www.21cnjy.com )归,洗雪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耻辱,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预习导引】
知识导学 问题引导
主题1:“一国两制”的构想阅读课本“‘一国两制’的构想”一目,思考“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容。▲(1)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内容: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②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讲话,提出进行国共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并通过。▲(2)基本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构想是一个创造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略构想?答:“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从历史和现实出发,考虑到了香港、中国大陆和英国的实际情况,是三方面都能够接受的方案,它成为顺利解决香港问题的关键,为香港的继续发展和繁荣铺平了道路。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主题2:香港、澳门的回归阅读课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香港、澳门回归”一目,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条件、过程、意义。(1)香港回归:①条件:a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②过程:a、1982年9月,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商定,通过外交途径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b、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c、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d、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①条件:香港问题的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决为其提供了范例。②过程:a、1987年4月,中葡签署联合声明。b、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3)历史意义: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2.香港、澳门问什么能够成功回归 ( http: / / www.21cnjy.com )?答:①根本前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关键:“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④法律依据: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⑤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主题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1.阅读“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目,简述两岸关系从70年代末开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可从缓和、发展、展望三个阶段来看)(1)缓和:①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 ( http: / / www.21cnjy.com )炮击大小金门岛屿,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②1980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到内地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增加。通航、通邮、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 (2)发展:①1992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②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③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展望:①有利形势: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②不利形势: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破坏统一。③解决原则:a、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不放弃使用武力。B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我的疑问】
【合作探究】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归纳历代中央政府对台湾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施了哪些管辖措施?列举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史实。历史上已经有第一次、第二次国共合作,我们期盼第三次国共合作,你认为会实现吗?
(1)1700年前的中国历史文献《临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土志》对此就有所著述,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台湾的文字。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从17世纪开始,中国人民开发台湾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元朝(1206-1368)开始,中国历代政府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
(2) ①1624年,荷兰 ( http: / / www.21cnjy.com )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回。②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归。③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至今分离。
(3)会实现,理由:有利于两岸统一的因素;不会实现,理由:不利于两岸统一的因素。
【当堂训练】
1.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D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2.“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D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3.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立即收回香港主权的主要原因是 ( B )
A.国力较弱,无力与英国对抗
B.为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封锁,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
C.与英国签有协定
D.害怕美国进行武装干涉
4.根据你对“一国两制”的理解,澳门回归后享有权利有 ( C )
①可以有部分自己的军队 ②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辖 ③可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议 ④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⑤可以保持财政独立
A.①②③ B.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5.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6.材料一 50-70年代的宣传画
根据以上三幅宣传画,简要指出在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主导思想是什么?
答:武力解放台湾
材料二 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节选)
(一)为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三)实现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
答:祖国统一;和平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高度自治;两种制度。
材料三
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厦门前埔环岛路上的宣传牌
(3)请简要指出80年代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
答:一个中国为前提,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材料四 汪辜会谈(1995年) 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4)以上四幅图反映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并且开始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
【我的收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