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9:4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六》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指导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园地六编排了三大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交流平台 首先提出交流的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接着列举两个思维过程的例子:一是《田忌赛马》,孙膑了解和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后,想到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去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二是《跳水》,船长根据当时的危急情况,当机立断用枪逼孩子跳水。 然后总结指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感悟三个片段中的性格品质。第二课时要求学生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比较总结不同描写方法的运用情境和效果,并拓展迁移,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用三个题目编排了三个内容。 第一题安排了六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汉语从古至今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中存在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 第二题列举的两个例子分别选自《跳水》和《琥珀》,描述了不同情形下人们对时间长短、快慢的不同体验。让学生体会后联系生活回忆类似的体验,继而选择一种进行仿写,引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第三题展示了叶圣陶先生用修改符号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引导我们综合运用修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三、日积月累 为了让我们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别称。古人称呼年龄时,有时不用数字,而是用一些称谓来表示,这些称谓大多都有典故出处,并且沿用至今。编排本项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称谓对应的年龄,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喜欢与人交流,又喜欢受到表扬和赞美。本单元的学习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魅力,有机地完成了二者的统一,让学生思想品质受到教育,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目标确定 1.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来修改作文。 2.掌握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并熟练背诵。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并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了解并背诵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阅读材料,掌握修改方法教师活动 出示课件,谈话导入: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自由朗读课本91-92页的材料《一幅画像》,这是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 2.小组讨论交流,在旁边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修改方法: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把长句断成短句。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4.教师小结:叶圣陶先生修改了作文的每一个错误和逻辑不通的地方,规范地使用了修改符号。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一丝不苟。 5.结合叶圣陶先生对肖复兴同学的作文修改说说修改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通读两遍,了解内容。(2)逐句阅读,仔细修改。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我们以后写完作文也要认真修改,要学习叶圣陶先生用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朗读《一幅画像》修改稿,在旁边按要求作好批注。 小组内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意见。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①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 ②“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③作文中写“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叶老将“不停”改为“悄悄”,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 ④作文中写“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叶老将“画”改为“几何课本”,因为王老师拿的是带有图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①作文中“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②作文中“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拧成了一股黑绳”比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改成“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3)把长句断成短句。 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4)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①“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这句话显得啰唆,叶老删去多余的部分,改为“倒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 ②“谁知,看得正带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几何课本给拿走了”改为“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几何课本给拿走了”。删去重复啰唆的词语,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①叶老把“上课了”改为“上课铃一响”。因为“上课了”可以理解成刚上课或已经上课一段时间了,改为“上课铃一响”,意思就清楚明白了。 ②作文中写“说完走回讲台前就又泰然自若地讲起课来”这里与上文衔接得不好,叶老改为“说完就走上讲台又讲起课来”,这样,与上文的衔接就比较紧密,意思表达得也比较准确完整了。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①作文中“象开玩笑似的说”将“像”写成“象”,叶老加以改正。 ②标点符号方面的修改也比较多,有的逗号改成句号,有的句号改成逗号,还有感叹号改成句号,这些修改都值得仔细琢磨,都是很有道理的。还有几处比较明显的标点错误,如,“说不定真是个复原军人呢!”这句话末尾不能用叹号,叶老把它改为句号。“然后鞠躬让大家坐下”中间要用逗号断开。“我的手早痒痒了”一句话未完不能用句号,叶老改为逗号。叶老去掉了“扑腾扑腾”中间的标点。 学生自由交流修改作文的步骤。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幅画像》,大胆放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句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总结出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环节二:日积月累,感受传统文化 教师活动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3.小组进行汇报,全班交流。 (1)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语出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淡黄色的花,比喻少女。“年华”,年岁。 (2)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3)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所以叫作弱冠,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4)而立:指人三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而立”,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5)不惑:指人四十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指年至四十,能明辨是非而不受迷惑。后来用“不惑”指人四十岁。 (6)花甲:指人六十岁。 (7)古稀:指人七十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8)期颐:指人一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后来用“期颐”指人一百岁。 4.学生反复练读,熟能成诵。学生活动 指名学生读,齐读日积月累。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已读懂和不明白的句子。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尝试背诵。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探究,理解意思,熟读成诵,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环节三:畅谈收获,课外拓展延伸教师活动 1.拓展补充,小组合作学习。 (1)赤子:初生的婴儿。 (2)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5)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6)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7)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 (8)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2.谈话导入:学了这个单元,大家有什么收获? 3.教师总结: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课文《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自我矛盾,做到三思而后行。课文《田忌赛马》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了缜密的思维后再来解决问题,先谋后做,谋略在先,才能事半功倍;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要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竞技中获胜。课文《跳水》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思考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故事都说明了一个人善于思考的重要性,遇到任何问题,要通过思考想出恰当的方法去解决。 4.布置作业:请你尝试运用今天学习的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一篇作文,改完后和同学互相交换评阅,交流意见。学生活动 小组内合作学习,自由讨论交流。 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总结本单元学习收获。 预设:学习了这个单元,使我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我还学会了根据情境编故事等等。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畅谈本单元的学习收获,使学生认识到善于思考的重要性,懂得相互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成长,同时在交流中促进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随堂检测 1.填一填。 形容一位男性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可以说“年方( )”;形容人已经快四十岁了,可以说“已近( )之年”;说一位老人已经六十多岁,可以称其“年逾( )”。 2.算一算。下面的对联的年龄是多少岁?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又多一个春秋。 ( ) 答案:1.弱冠;不惑;花甲。2.141岁。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一幅画像》 作文修改 日积月累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7.教学反思与改进(此板块由使用教师手写完成,打印时留出足够空间。重点进行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