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六》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意在引导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指导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园地六编排了三大内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一、交流平台 首先提出交流的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接着列举两个思维过程的例子:一是《田忌赛马》,孙膑了解和分析了赛马双方的具体情况后,想到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去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二是《跳水》,船长根据当时的危急情况,当机立断用枪逼孩子跳水。 然后总结指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具体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感悟三个片段中的性格品质。第二课时要求学生领悟描写人物的方法,比较总结不同描写方法的运用情境和效果,并拓展迁移,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用三个题目编排了三个内容。 第一题安排了六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汉语从古至今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中存在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 第二题列举的两个例子分别选自《跳水》和《琥珀》,描述了不同情形下人们对时间长短、快慢的不同体验。让学生体会后联系生活回忆类似的体验,继而选择一种进行仿写,引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第三题展示了叶圣陶先生用修改符号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引导我们综合运用修改符号学习修改习作的方法。 三、日积月累 为了让我们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别称。古人称呼年龄时,有时不用数字,而是用一些称谓来表示,这些称谓大多都有典故出处,并且沿用至今。编排本项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称谓对应的年龄,积累基本的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好的提高,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喜欢在做中学,喜欢在想中学,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产生着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也不能很好地把语文知识用于生活中。在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单一式的学习,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不喜欢与人交流,又喜欢受到表扬和赞美。本单元的学习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统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的魅力,有机地完成了二者的统一,让学生思想品质受到教育,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目标确定 1.学会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和积累理解文言文重点字意思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学习重点难点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理解文言文重点字意思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试着写一写。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交流平台,推测思维过程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课文《田忌赛马》中,当第一次比赛田忌三场都失败了,他的好朋友孙膑献计策,然后让田忌跟齐威王再比一次时,孙膑想到了什么样的计策?(指名学生说) 2.小组交流讨论: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用对阵图的形式展示其思维过程。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田 忌: 下 上 中 齐威王: 上 中 下 4.出示课件,教师小结:学习课文《田忌赛马》时,可以了解孙膑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他先分析了当时賽马双方的具体情况:田忌同齐威王和贵族们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能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他想到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即“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 的方法,取得三局两胜的结果,获得整体的胜利,由此可以感受到孙膑高超的智慧。 5.在课文《跳水》中,当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随时有可能摔下来没命时,船长想到了什么办法使儿子脱离危险?点名学生说说。 6.小组交流讨论:推测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思考船长为什么要这么做? 7.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上台汇报。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当时,横木上的孩子心惊胆战,如果让孩子往回走,再从桅杆上爬下来,孩子一紧张,很可能就会摔到硬邦邦的甲板上。让孩子跳进风平浪静的海里,反倒相对安全一些,毕竟水手们可以马上把他救起来。从常理来看,孩子肯定没有勇气跳进海里,只能用枪逼迫。在很短的时间里,船长果断地救下了孩子,真是机智过人。 8.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当时是怎么处理的?现在回想一下,觉得这个方法合适吗 同桌交流。 9.教师小结: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交流他们面对的情况及应对策略。 学生推测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用对阵图的方式展示。小组内自由讨论,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 预设:船长用枪逼迫儿子跳水,使儿子得救。 小组内自由讨论,推测船长当时的思维过程。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 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回忆自己当时的处理方法是否得当,同桌交流,进一步梳理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唤醒知识的联结点,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语句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降低了教和学的难度,教师相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先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环节二:古今对比,发现意思异同 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对于我们来说,文言文的意思很难理解。读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卫 2.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加点字的意思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自由交流) 4.教师小结:有一些古今意思相同的字,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字的现代文意思可以推测出它的文言文意思。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交流平台的内容。 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的字义相同,从而总结出有些文言文中的字义与现代文中的字义相同,降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环节三:体验情感,学会表达方法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有的时间很短,我们却感觉很长;有的时间很长,我们却感觉很短。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课件出示:(1)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2)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a.小组讨论交流:四十秒钟,明明时间很短,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明明时间很长,为什么作者说一转眼就过去了? b.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小结: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落入大海后,他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和不安。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让人感受到时间既漫长,又过得很快。 2.练一练,学运用。 (1)小组交流:有的时候时间短,却让我们感觉时间太长;有的时候时间很长,却让我们感觉时间很短。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说说当时的情况,并选择其中一种写下来。 3.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写的句子,相互提出修改建议。 4.全班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或表达的需要来确定的,我们要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法,在时间的描写中融入人物的情感。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读读课件出示的句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重点关注加点的字,在旁边做好批注。 小组内合作学习,自由讨论交流。 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内说说自己经历的类似体验。 学生自由练写。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写的句子,相互提出修改建议,评选出小组里写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展示,师生评议。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朗读和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情感的需要来确定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忆类似体验并尝试写下来,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丰富生活体验,提高表达能力。随堂检测 说出划线的字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词语相对应。 群儿戏于庭( ) 足跌没水中( ) 诲人不倦( ) 有恒者( ) 答案:庭院;淹没;疲倦;恒心
板书设计 交流平台 田 忌: 下 上 中 齐威王: 上 中 下
7.教学反思与改进(此板块由使用教师手写完成,打印时留出足够空间。重点进行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改进设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