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3.9《再别康桥》课件 (8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3.9《再别康桥》课件 (8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23:3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8张PPT。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徐志摩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诗人徐志摩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张幼仪
林徽因
陆小曼 幼仪没有说过她爱志摩,即便她仍是他的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出一个爱字。於是她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的——爱即是承担、即是责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幼仪对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也最完整的。诚如她所言,三个女人之中她最爱志摩。 张幼仪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
四月天!? 林徽因 林徽音缺少的是狂放激情的能量,当一切都被理性的思惟耙梳过之後,生命只剩余灰而非火焰。徐志摩是火焰,他以自身为中心向外延烧,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即发生变化。徽音爱这激越的能量,然而火焰炙人,徽音不能焚身相随,便只能选择逃开了。 林徽音林徽因与徐志摩陆小曼 志摩更注重精神的追求,他要拉著爱人飞往更高处同看宇宙的奥妙,但陆小曼却宁愿蜷缩万丈红尘,志摩爱她只能随她坠落。 陆小曼林徽因 泰戈尔 徐志摩林徽因与梁思成徐志摩之墓泰戈尔林徽音徐志摩梁思成林长明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散文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
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 个是美。他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有诗集《志摩的 诗》,《翡冷翠的 一夜》、《猛虎集》 、《云游》,散文 集《落叶》、《巴 黎的爪》、《自 剖》、《秋》,小 说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 (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 、《志摩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 说集》等。 徐志摩的追求在政治上,他期望有一个英国式的民主政治
在个人生活上,他企望有一位理想化的美
女辅助他在文学园地里耕耘
在艺术上,他追求一种纯正的艺术境界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途中因遇大雾飞机在济南附近触山,飞机失事,志摩遇难,时年35岁。 这是徐志摩墓边的两页石雕 ,由梁启超书写“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去彩。”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林徽音: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陆小曼: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从此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她在自己的卧室悬挂着志摩的大幅遗像,每隔几天,总要买一束鲜花献上。1933年清明,小曼回硖石为志摩扫墓,写了一首感伤的诗:“肠断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她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努力习画,终生不辍。三种怀念,三种悲伤。 张幼仪在离婚后成为一个新女性,她独立生活,事业有成,还为志摩的父亲养老送终,尽了志摩未尽的责任。她心如止水,尽心抚养儿子,在她56岁时,儿子徐积锴在美国成家立业,她这才与邻居医生结婚。 三种怀念,三种悲伤。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例 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 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里,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是如何诠释离愁别绪的呢?今 天 我 们共同欣赏他的《再别康桥》,领 略一下诗的艺术魅力。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形成了他的“康桥理想”。
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他曾写过的关于康桥的文字有很多:
(1)《康桥,再会吧1922年》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 梦魂也常绕汝左右 ……你岂非是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2)《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6年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3)《吸烟与文化》 1927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吟成了这首《再别康桥》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 “奇才”的本色。走进康桥剑桥大学8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三任英国首相 让我们一起领悟徐志摩诗歌的魅力 徐志摩《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听朗诵
品诗美 “三美”诗论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 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三美理论”1、绘画美:指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呈现绚丽多彩的画面。
2、音乐美:指注重押韵,讲究音节
和谐和诗的节奏。
3、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一)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建筑美,指的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理解诗作的感情变化
添加小标题诗歌情感: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7悄悄作别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招手惜别云彩图总
结愁(再到康桥)(看到康桥)(想到康桥)喜愁河畔金柳康河水草榆阴清潭星辉寻梦飘然离去难分难舍欢喜留恋迷恋凄婉哀伤寻梦入梦出梦眷恋飘然离去无限依恋
百般珍惜
苦闷彷徨 绘画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美丽的画面。如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寻梦图金柳图彩潭图青荇图沉默图作别图 以我最喜欢  (哪个图景)为题,写一段赏析文字,稍后交流。 语言用字考究,选词恰当,比喻清新,拟人灵巧,绘形绘色,有静有动,极具艺术感染力。 (金柳夕照图)黄昏中的夕阳如此多情!她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闪闪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她柔美的倒影映照在清澈的湖水中,仿佛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怎能不让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榆阴浮藻清潭图)
榆树浓阴覆着的清泉倒影着绚丽多彩的晚霞,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让作者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于是乘兴撑篙荡舟、披星戴月,去追寻遗失的美梦,在这星辉迷人的夜色当中,禁不住让作者引吭高歌。 青草水底招摇图
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
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
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
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
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
畅。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
条水草”!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拟人手法,沉默的不仅是夏虫和康桥,更是作者对康桥太多美好的回忆,离开她作者万分不舍。沉默不等于无言,沉默中凝聚的是作者因离愁内心的千言万语,及内心那淡淡的失落与凄冷。修辞、情感: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手法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修辞、情感、作用: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首尾呼应,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心爱康桥的一片痴情,折射出诗人割舍不下的眷恋,不得不离开的惆怅。面对无奈决绝,作者只能落寞的发出:永别了,飘逸的云彩;永别了,静美的康桥。修辞、情感: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眷恋和那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深读思考: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课文拓展徐志摩与张幼仪徐志摩与林徽因徐志摩与陆小曼课后作业:1、有感情的诵读并熟记诗歌;
2、熟记相关离别的诗词。
3、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