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4: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清朝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国力强盛
社会安定
人口增长
康乾盛世
导入新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人口增长情况如何?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素养目标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2.立历史解释,知道: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情况;
3.立足历史解释,掌握:人口增长的状况和影响。
素养探究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背景?
材料一: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
——《明清史料》丙编,
材料三: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政局稳定,疆域开拓并巩固。
——《中外历史纲要》
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材料二:乾隆“帝王之政,莫爱民,而爱民之道,莫要于重农桑,此千古不易之常经也。”
——《乾隆帝及其时代 》
②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③清前期社会安定,有利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阅读课本,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说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耕地面积
兴修水利
庄稼种植
经济作物
(1)耕地面积扩大
清代开荒执照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耕地面积的这种变化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耕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如何保证大量土地的灌溉需求呢?
(2)大力兴修水利
材料: “水利一兴,田苗不忧旱涝,岁必有秋,其利无穷”,于是康熙十六年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督修黄、淮和运河。
---- 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3)推广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材料: 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广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在皇帝的劝谕下,川/楚/陕/皖/贵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
玉米
甘薯
马铃薯
花生
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每亩可得千斤,
胜种五谷几倍。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材料:(乾隆年间)“种棉花之地,约居十之二三”。宁津县“种棉者几半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甘蔗
茶叶
药材
棉花
根据材料,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耕地
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
治理大河
修建水利工程
品种增加
种植面积扩大
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水利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总结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阅读课本,分析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素养探究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纺织工场
《清代纺织图》
材料一:乾隆十年奏准,江宁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七百八十名。苏州现设机六百六十三张,机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名。杭州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八百名。---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苏州府志》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和图片总结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表现:
①清朝前期,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丝织、棉织、制瓷等方面。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工场手工业与传统手工业相比有何特点?
特点: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早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北京、江宁(江苏南京)、扬州、杭州、广州、苏州(乾隆时“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清前期即‘生齿(人口)日繁,人物殷富’。” ——戴逸《简明清史》
(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清朝的大城市有: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归纳清朝商业上的表现?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繁荣的
商业网
商业的发展
1.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图2 木渎镇沿街店铺
图4 苏州城云贵川广各省杂货老行
图1 山前村的杂货铺
图3 苏州城的商业街
《盛世滋生图》(局部)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商业的发展
吴江县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湖北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大城市的数量增加了;
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商业的发展
“皇家看故宫,
民宅看乔家”
徽商
“贾而好儒”,
富甲一方。
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晋商代表
乔致庸
徽商代表
胡雪岩
(4)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康熙二十年 (公元 1681年 )平……到嘉庆元年 (1796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
——董林生《新议清朝人口剧增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各朝代粮食产量,……宋代835亿斤,明代1392亿斤。清乾隆晚期,一跃而达2088亿斤,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正是农业的成绩,使乾隆朝的人口发生爆炸……
——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清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奈《中国社会史》
— 《豫变纪略》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国力增强
人口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连年战乱
明末经济衰败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的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原因
表现
人口的增长
素养探究三:清朝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增长。
人口增长的原因:
康熙南巡图
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农业收益世界第一(用最少的耕地养活最多的人口);中国对外贸易出超量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①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
表现:
②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口增长情况示意图




清初
1400万
乾隆末年
3亿
咸丰
4亿三千万
不到两百年的时间,人口暴涨将近四十倍。




带来的问题
①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依据图表概括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史料实证
②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③庞大的人口也造成了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边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人们盲目开垦沿河与沿湖的土地,水流域面积不断缩小;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灾越来越严重。
任务五:阅读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史料实证
清朝建立
康熙
1636
1661
1722
雍正
1736
乾隆
嘉庆
1796
鸦片战争
1640——1688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65——1840—……
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
饥饿的盛世
1840
天朝上国,不思进取
工业的崛起
1638
顺治
清朝前期与世界
清朝马车
英国的蒸汽机车
英国的纺织工厂
英国汽船
VS
VS
清朝手工织布机
VS
清朝
英国
农耕文明
工业文明
VS
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西方先进的
资本主义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商业:
人口的增长
原因:
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措施:清初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结果: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对大河进行治理。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甘薯),提高粮食产量。
④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影响: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表现:①清朝前期,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尤其是丝织、棉织、制瓷等方面。
②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原因:
①农产品和产量的增加对城镇商业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②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③陆路和水运的商旅频繁,交通便利。④社会安定。
表现: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③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江宁、苏州等)
④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表现:
①康熙时全国人口达1.5亿。②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影响:
积极: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市场。
消极:①人地矛盾突出。②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③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