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2张PPT)
六年级习作指导
《家乡的风俗》
01.
谈话导入
02.
习作指导
03.
方法讲解
目录页
04.
05.
思维导图
范文引路
开头结尾
06.
教学目标
能选择家乡自己最想介绍的一种风俗,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建构思维导图,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
1
2
在介绍家乡风俗习惯时,能学会抓重点详略得当的表达,突出特点,写出一个活动场景。
教学目标
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时,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在介绍风俗时,要抓住重点,分清详略。
3
4
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内容
了解风俗的种类,确定要重点写的风俗。
1
根据写作目的,确定并抓住写作重点。
2
用分角色、说做法等方法,将确定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3
1.按一定顺序基本介绍清楚家乡风俗。
2.能够突出重点,写出风俗的具体特点。
3.能点面结合写出场面的热闹并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感受。
4.能够适当从穿插风俗的来历或特点。
难点分析
课时安排:2小时
第一章
一、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比如: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等。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
谈话导入
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如果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以便更深地了解这种风俗的特点。你可以写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也可以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看法。
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
第二章
二、习作指导
1.审题
①介绍一种风俗/参加一次风俗活动
1.审题
1.审题
1.审题
3.立意
①团圆和睦的家庭氛围
②对家风俗追忆怀念/喜爱
③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④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列好提纲
如果我们要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首先可以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我们可以查阅资料或者询问长辈。其次,我们要多方面介绍这种风俗,要写出它的主要特点和你的实际体验。
4.列好提纲
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要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描写好自身的感受,可以穿插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如果你对这种风俗有着自己的看法,可以表达出来。
4.列好提纲
5.抓住重点,列举事例
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①包饺子。我们可以从包饺子的习俗、怎么擀皮、怎么做馅儿、怎么包饺子、怎么煮饺子、吃饺子的情景等方面去写。
②闹花灯。我们可以从花灯的样子、花灯的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等方面来写。
5.抓住重点,列举事例
6.了解家乡的风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又称“老人节”。
6.了解家乡的风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6.了解家乡的风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人们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行为,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6.了解家乡的风俗
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 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三 、方法讲解
第三章
1.按一定顺序介绍清楚家乡风俗。
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1.按一定顺序介绍清楚家乡风俗。
例:我闻到它的香味了!快跟我来看一看!“妈妈,你在做春饼 快快快!教我!”只见妈妈拿出了圆形的春饼皮,又做了一些馅料。这馅料可真丰富哇!有韭菜,有鲜虾,有鲜肉,还有我最爱吃的香菇呢!只见妈妈舀了一些馅儿,放到薄薄的春饼皮中央,然后用春饼皮包住馅儿,卷成了圆柱状,像一个长长的笔筒。天啊!这春饼皮居然能吞下
1.按一定顺序介绍清楚家乡风俗。
这么多“食物”,肚子都快撑破了,真是一个吃货。哼!你吃再多也没用,我等一下就来吃掉你!妈妈把包好的春饼往油锅里一放,春饼一下子就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像一条条长金条。妈妈用筷子把这些“金条”翻来翻去,“金条”连连发出“惨叫声”和“求救声”,“嗞嗞”地响着。什么?你们还想让我救你们 哼!门都没有!你们就是“煮熟的鸭子”,想飞呀 那得经过我的嘴巴的同意!
1.按一定顺序介绍清楚家乡风俗。
“妈妈,春饼熟了吗?我来了!我要第一个吃到春饼!”我要去吃春饼了,你们想吃吗?想吃就跟我来吧!这么美味的春饼,保证你们吃了一个还想吃第二个。
选自《立春吃春饼》
1.按一定顺序介绍清楚家乡风俗。
点评:这个文段分两个部分来写妈妈制作春饼的场景,一是包馅儿,二是炸春饼。小作者通过对妈妈的动作、春饼的形状和炸春饼的声音,以及“我”的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把制作春饼的场景写得非常具体。
2.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写出风俗的特点。
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写出风俗的特点
3.运用点面结合写出场面的热闹
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象,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要注意“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加强艺术效果。
3.运用点面结合写出场面的热闹
例:随着哨声的响起,红黄两只狮子同时向上冲去。(点)“加油!加油!”观众们纷纷为自己支持的狮队加油。(面)“咚,咚,咚咚”随着鼓声,狮子里的两个小伙子默契地动了起来(点)。
4.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
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
注意用上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细节描写。
4.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人物的活动
5.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交代背景
例:庙会上,人山人海,叫卖声、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可真热闹。五花八门的东西让我看不过来。先说那卖吃的:香甜的巧克力惹人喜爱,酸甜的糖葫芦让人馋掉牙……再说那卖玩具的:各种各样的大气球,五颜六色的毛绒玩具,五花八门的小面人,还有红色的纸灯笼呢!再说那蔬菜:又红又大的柿子真可爱,嫩嫩的韭菜真便宜,绿色的豆角卖得快……最吸引人的要数那栩栩如生的皮影戏。你看那
5.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交代背景
“乌龟”,虽然是假的,但是,它时而从这爬到那,时而把头缩回去又出来。看它这个样子可不像假的。那“仙鹤”的脖子伸缩自如,一会低头“捉鱼”,一会抬头望远,有趣极了。我还看了皮影人扔枪、扔刀、舞枪、舞刀。都像真的一样。我还看了“奇花异石”,还看了那剪纸……庙会里的东西真是又多又有趣。以后我一定多上这里来。
5.运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交代背景
点评:本段通过描写庙会上卖零食、玩具、蔬菜的和演皮影戏的,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烘托了庙会热闹的场景。
6.巧插资料,自然嵌入
课文运用了穿插的手法,使用了过渡句来衔接使得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小结:如果你要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在文中穿插风俗的特点或来历时,要运用好过渡句。
6.巧插资料,自然嵌入
过渡句
(1)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2)听奶奶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
(3)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
(4)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冬至一定要吃饺子呢?妈妈告诉我……
(5)还是从古老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6.巧插资料,自然嵌入
过年
传说怪兽“年”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6.巧插资料,自然嵌入
元宵
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从此每年的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
6.巧插资料,自然嵌入
端午节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意见不被国君采纳,反而被罢了官。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7.加入声音,增强画面感
例: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着摇板,摇板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一只十二米上的巨龙冲在最
7.加入声音,增强画面感
前面,你瞧,那指挥的,用力击打着鼓面,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摇板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坝的人们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7.加入声音,增强画面感
点评:描写了声音、动作,既描写了龙舟队员,也描写了观众的反应,生动、立体而详细。
8.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
例:
①大观园的庙会,至今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它既让我见识了庙会风俗,又让我浏览了红楼名园,真是“人如潮涌灯火明,大观园里正春风!”选自《逛庙会》
8.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
例:
②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月圆家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美满幸福。到了这一天,每个人都会停下手中的学习或工作,回家吃饭。多么美好的元宵节,我希望所有人都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9.分角度介绍风俗
角度一:如果介绍一种风俗,文章就要写成说明文。
依次介绍习俗的来历(传说或故事)、特点;
习俗的内容或活动形式;
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什么传统美德)等方面。
9.分角度介绍风俗
如“闹花灯、拜年、包饺子”——可以这么介绍
花灯的样子、花灯的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等;
拜年的时间、拜年时人们的动作和神态,说哪些吉利话、长辈们通常怎么做等;
吃饺子的习俗、怎么擀皮和做馅、煮饺子、吃饺子的情景等。
闹花灯
包饺子
拜 年
9.分角度介绍风俗
注意:1、抓住风俗的特点,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
比如写风俗的由来,基本是故事或活动,写的时候力求简明生动。把主要的人物、时间、关键事件交代清楚即可。写风俗中的美食、服饰,美食可以重点介绍,包括食材和
9.分角度介绍风俗
制作方法等。对于各种风俗活动,要把握每种活动的主要特点,把它们或隆重,或肃穆,或庄重或诙谐等异彩纷呈之处写出来。最好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将以上内容写清楚。
9.分角度介绍风俗
注意:2、要学会化大为小。
选择一个最易于表现主题的切入点进行构思写作。着重选择一个方面,用具体的事迹、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可以写家乡的一种习俗,或者写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还可以写家乡的奇人俗事等。
9.分角度介绍风俗
注意:3、要运用合理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引用说明、描摹法、打比方、列数字等。
9.分角度介绍风俗
角度二: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可以写成叙事类作文。
一是围绕中心,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的特点。
9.分角度介绍风俗
需要将自己的活动融入到介绍的风俗中,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要重点突出,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对群体活动的情形做整体描绘(面),对其中的个体做具体描述(点)。
9.分角度介绍风俗
怎么把事情写具体呢?先总写风俗的特点或者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感受,然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展开描写。
9.分角度介绍风俗
二是要学会穿插,将风俗内容写得更为具体。
把风俗特点、来历或故事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何穿插传说或故事才不显得突兀呢?
先提出疑问,例如《藏戏》: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呢?然后再从故事中引入回答。比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或者我百度一下,终于知道,元宵象征着......等。
9.分角度介绍风俗
主题:通过写家乡的风俗,表现家乡淳朴、热情的民风;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表达对家乡风俗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9.分角度介绍风俗
端午节 重阳节 腊八节 元宵节
来历 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古人认为“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 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节日,后成为民间节日 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 喝腊八粥,泡腊八蒜 赏花灯
寓意 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异灾、事事如意 古人认为重阳时“清气上扬,浊气下沉”,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便有了“重阳登高畅享清气” 祛疫迎祥、迎接祥瑞、温暖、圆满、和谐、吉祥等 具有驱魔降伏,祈许光明之意
我的经历 端午节那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濠河边,观看一年一度的龙舟赛 重阳节,我们一家相聚狼山脚下,登高祈福 我在奶奶的指导下,学熬腊八粥 元宵节那天,爸爸和我一起做花灯、赏花灯
我的感受 热闹非凡,感受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感恩、敬老 品尝着美味的腊八粥,幸福洋溢 合家欢乐,满满的幸福感
①列一列提纲
9.分角度介绍风俗
②古诗词里的传统节日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宋)王安石《元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除年作》
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中秋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四、思维导图
第四章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五、开头结尾
第五章
开头结尾
1.引用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诗人杜牧对清明节的描写,在诗人的笔下,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无比凄清。但在我的家乡,这一天却往往春光大好,正好扫墓踏青。
开 头
开头结尾
2.引用俗语:
俗语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闽南同样有着独特的风俗。
开 头
开头结尾
3.环境描写式:
月光洒在静寂的河面上,河岸上张灯结彩,绚丽的烟花冲上夜空,打破了宁静,一瞬间热闹起来。人头攒动间,我顺着人群缝隙挤入了花灯会……
开 头
开头结尾
4.先声夺人:
“开饭啦!”一句期待已久的话在大家一阵忙碌后终于响起。于是,屋子里顿时炸开了锅,大家都兴奋地拿碗筷、倒饮料,“年”的气氛一瞬间达到了顶峰……
开 头
开头结尾
1.感悟式:
通过今年的元宵节,我似乎明白了,猜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游戏,其乐趣更在于灵感突至,悟出谜底时的那种令人喜出望外的心情。汉字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让我们增长知识于课堂之外,启迪智慧于娱乐之中。这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弘扬这种文化。
结 尾
开头结尾
2.概括式:
我看着手中精致的花灯,想起小时候爷爷给我做的柚子灯,点点灯光,淡淡暖意,我和爷爷的点点滴滴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结 尾
开头结尾
3.直抒胸臆:
这就是我念念不忘的家乡风俗,那软绵的汤圆中,满满都是人情味,它扎根在家乡里,也扎根在我的心中。
结 尾
六、范文引路
第六章
奶奶的粽子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用端午的歌谣开头,营造一种很美的意境。)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奶奶清晨的忙碌,不着一“忙”字,而忙在琐碎的日常中呈现。)
范文一: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粽叶的清香写得生动有趣)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对于米的描写,真是神形毕现)
范文一: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却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奶奶包粽子的过程细节感满满,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再现了包粽子的每一个步骤。)
范文一: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煮粽子、剥粽子、吃粽子)
范文一: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裹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对奶奶的粽子的美好回忆)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首尾呼应)
范文一:
【赏析】
例文中的很多细节描写堪称经典,平时我们就要多积累这样的精彩片段,在实际的写作中可以尝试着加以运用。如写对故乡的回忆类、对亲人长辈的怀念、对亲情的描写,都可以借一只小小的粽子寄托情怀,包粽子的手法,煮粽子清香、剥粽子、吃粽子的细节都可以包装一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一篇细节感满满的文章你也可以轻松搞定。
范文一:
小小的香袋 平安的期盼
小时候,我经常缠着奶奶给我讲“钟馗捉鬼”的故事,端午节那天,我总是盯着胸前挂着的香袋,心中浮想联翩,似乎小小的香袋里藏着无穷的秘密,对于端午的最初印象,就有了与别的节日不同的好奇与神秘。
端午节是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古人说五月是“百毒之月”,就是指潮湿容易滋生各种毒虫。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份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查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人歹,便惩罚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戴着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因虫害毒疫身亡。
范文二:
各地端午节的风俗大同小异,大体都是围绕驱邪避毒而产生的活动。我的家乡杭州,也是如此,每年端午都会举办龙舟赛,家家都会吃粽子,门前挂艾草……对于小朋友而言,每年的端午除了吃粽子,挂香袋就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小时候,每到端午,“奶奶,奶奶,你今年准备给我买个怎么样的香袋?一定要买个最漂亮的!”这样的期盼成为了我对端午最深刻的记忆。记得有一次,奶奶给我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香袋,是一个葫芦形的,上面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火眼晶晶的孙悟空。我兴高采烈地挂着香袋去上幼儿园,大部分小朋友也挂了香袋,可大家还是对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那天满心的自豪与欢喜至今仍记忆犹新。
范文二:
再长大些上了小学,奶奶依旧会提前一天买好香袋挂在我和弟弟的床头,由于挂香袋上学不方便,我便会把香袋挂在衣服里面或者放在书包里。我也慢慢知道了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着的是什么。原来香袋内通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因此杭州鼎鼎有名的胡庆余堂出售的香袋总是一抢而空。每当香袋的香气萦绕在我的身边时,我就知道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挂香袋,已然成为了我们过端午的习俗,当然,世界并无鬼神,也无任何神秘,小小的香袋,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祖辈对于小辈的祝福,更是人们对于平安的祈福,充溢着我美好的童年。
范文二:
立春的春卷
我的家乡,是北京,而我要介绍的风俗,是一种特殊美食。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美食能够成为北京独特的风俗呢?别着急,答案马上揭晓。
二零一九年的立春。那天中午,我正在写着作业,突然听见脚步声。转头一看,妈妈正轻轻把一个盘子放在餐桌上。我好奇地伸头去看,这是一盘摆的整整齐齐的胡萝卜丝。可是这盘萝卜丝和平常炒的似乎不太一样,我夹起一根萝卜丝,一尝。嘿,原来这盘萝卜丝是没放任何调料的。我纳闷的想:妈妈炒一盘素萝卜丝干什么,连盐都没放。这时,妈妈又端着个盘子过来了,这次她放下的是豆芽,同样也是最清淡的做法。紧接着又是土豆丝,黄瓜等等等等。最后她把一盘香气扑鼻的炸鸡柳放下后又端来一笼薄面饼。
范文三:
“好啦,开吃吧!”妈妈满意地说。我好奇的问:“妈妈,这是要吃什么啊?”妈妈笑着说:“今天是立春,我们要吃春卷。这些是包春卷要用到的原料。”她指着一个装着粘稠酱汁的小碟子:“这是甜面酱,这些菜是春卷的配菜。”最后她指着那一笼面饼说:“这是春卷最重要的食材,春饼。只有春饼做的好吃,这个春卷才算成功。”
她取下一张春饼,用筷子将每一种菜都夹到了春饼里,然后把春饼卷起来,蘸一点甜面酱,然后递给我。我接过春卷,小心地咬下一口,口腔里的美味使我有一种想要惊呼的冲动。春卷的味道因为菜的多样所以拥有了一种丰富的层次感,酱汁浓郁甜香却不腻,最好吃的还数是春饼,薄薄的饼柔软又不失韧劲,还带着一股面的清香。我开心的吃了起来,妈妈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忍俊不禁,也面带微笑地吃了起来。
范文三:
不一会,盘子里的菜就都被我们娘儿俩吃得一干二净。我满足的擦擦嘴,舒坦的倚在沙发上。妈妈看我吃得差不多了,就问我:“你知道为什么立春要吃春卷吗?”
我好奇的连忙让妈妈快讲。妈妈并没有急着给我讲,而是问我知不知道古时候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
我脱口而出:“那必须是春节啊!”
妈妈笑了笑,继续问:“那你知道原来的春节是几月几号吗?”
我沉默了,虽然我知道在现在春节是农历一月一号,可妈妈不可能不知道春节日期,这就说明其中肯定有问题,我可不能上她的当。
范文三:
妈妈看我这么犹豫,也不再卖关子,她说:“古时候的春节不是一月一号,而是正月十一。”我点点头,突然我又意识到了什么,叫道:“那不是立春吗?”
“没错,古时候的春节就是立春,这可是古时农耕社会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平民百姓和县官县令都会一起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他们会食用一种名叫五辛盘的食物以求新的一年粮食丰收衣食无忧,而春卷就是通过五辛盘演化而成的。”妈妈讲完后,看着我,笑着说:“现在你不只是觉得春卷好吃了吧。”
小小的春卷却包含着满满的传统文化。春卷的丰富口感,不止来自它多样的配菜,也同样是因为它蕴含的悠久历史。它是一种传统的继承,是一种习俗的延续。春卷,是美味和传统的结合,是百姓们美好的憧憬。立春的春卷,北京的风俗!
范文三:
家乡的风俗
一句句问候划过耳旁,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糊上墙壁,一阵阵欢呼震出红霞,一片片彩霞绘成春节的画卷。
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这天,人们会熬腊八粥,将糯米、小米、紫米、红豆、花生……放入锅中,再扔几颗红到发紫的红枣进去,熬好的粥入口即化,色香味全。
腊月二十三,你会发现街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买鞭炮、爆竹的小商贩排满了街道两侧。小孩拉着大人去买鞭炮,大人们则去买年货。过了二十三,人们贴春联,挂灯笼,打扫房间。腊月二十八,祭祖,我们家的祖坟在山上,祭祖之前会准备镰刀、筒靴、高香、纸钱祭品(鸡肉、腊肉……)祭祖时全程十分严肃不能嬉皮笑脸。
范文四:
除夕大年三十,街上又热闹起来,人们早早的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走到大街上,三个成帮,五个成群,有说有笑,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小贩的吆喝,人们的欢声笑语,汽车的鸣笛,声声都透出年味。孩子们手上提着大包小包的“战利品”身上穿着新衣,好一个熙来攘往的景象。黄昏,街上空无一人,没有了上午的热闹。屋里人们围成一个圆形坐在桌边,桌上摆了菜,红烧猪蹄、西红柿炖牛腩、凉拌鸡肉……吃饭时,人齐才可以动筷,长辈先动筷。
范文四:
春节联欢晚会也是精彩绝伦。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嗑瓜子、吃零食、聊天,滑稽的小品、动人的旋律、有韵味的诗句,彰显了中国的历史传统。随着主持人的倒计时,除夕结束了。
初一,街上了无人烟,初一过后就是走亲戚,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都要吃汤圆,虽然家乡没有逛灯会的风俗,但热闹可以和除夕比较。
春节在正月十九就结束了,每一幕场景都是美好的瞬间。
范文四:
潮汕的习俗
在潮汕的春节风俗,最隆重的莫过于“拜老爷、营老爷”了,所谓的“拜老爷、营老爷”,其实就是潮汕各乡各里的民间狂欢节,有一句俗语:“游神正二月”,一般在正月初五、初六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月份,我们村“营老爷”的日子定在每年的正月初十,下面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吧!
正是晨晓之时,屋外的空地有人经过,他们聊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我早已狼吞虎咽地喝着白粥,穿上鞋子,出门去了。
这么着急干嘛呢?嘿,不赶快出门,你就会被挤得喘不过气来了——走到街上,小卖部像是同时约好了似的,早早开了门店,离祠堂越近,敲锣打鼓声越大,祠堂前的空地正在表演着“英歌舞”。爸爸说:英歌舞,是汉族舞的形式之一,以舞与武相结合的,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潮汕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听完,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范文五:
快看,在街上一个男人叼着烟,用打火机点燃了礼炮、鞭炮,我立刻捂住耳朵,“嘭”的一声,炮仗一响黄金万两,寓意来年更加红红火火。重头戏来了,几个壮汉抬着五六顶小轿子向前奔跑着,轿子里坐着的是人敬人爱的“老爷”。“老爷”其实就是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木雕神像,经过“开关”之后,成为潮汕人民膜拜供奉的神明,是民众祈福消灾的精神依归。
接下来就是锣鼓标旗巡游,锣鼓标旗游行仿若春天的信使,带来人间喜庆和吉祥,一批批挑大旗的少男少女,个个浓妆艳抹,穿着具有潮汕文化的戏服和旗袍,头上戴着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大旗上绣着寓意吉祥的四字词语或是龙凤吉祥的潮绣,表达人民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诉求与愿望。
范文五:
最后是一批批的锣鼓队,有拉二胡的、吹笛的、打鼓的、敲瑶琴的,演奏着喜庆、活跃的篇章。
家乡的春节风俗,在这一天展现得淋漓尽致,它就像一个盛大的狂欢节,把乡村“闹”得热火朝天,使每个人都心花怒放,共同祈盼来年的美好。同时,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色彩在这一天盛放,五彩斑斓的艺术表演,让欢乐久久地荡漾在乡亲们心中。
范文五:
甜 粿
外婆住在闽南沿海的一个小村镇里,那里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每年暑假,我都会回去陪外婆住上几日。
年中,农历六月十五,是当地的一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粿”,粿品种类繁多,有的印着各种吉祥图案,有的则是裹着厚厚的竹叶。曾经听外婆讲起一个关于甜粿的传说。相传,当地有一个穷秀才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便搭船去南洋谋生,他随身只带了一袋甜粿。结果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暴,迷失了方向。漂泊了数日后,船上已经没有多少吃的了。因为甜粿经得起饿,靠着甜粿,全船的人都活了下来,最终到达了目的地。此后,人们出行都随身携带甜粿,保证路途上一帆风顺。而今,甜粿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民俗祭祀品和小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全家生活一帆风顺,甜蜜幸福。
范文六: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龙眼树,茂盛的树叶给整个院子带来了阴凉,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了点点光斑。我和外婆在树下擦洗竹叶,准备一会儿包甜粿。井水清清亮亮,外婆打来一桶水,用纱布把竹叶擦洗干净,我把它们一片一片地散开,晾着。
洗干净竹叶,就开始准备馅料了。外婆拿来一小盆蒸熟的红豆,又用石臼捣成了豆泥。我在一旁问这问那,各种好奇。外婆把豆泥放在大碗里,和上了红糖,红豆馅就算做好了。粿皮是用糯米面做的,早已揉好了。外婆揪下一个个小糯米团子,像包包子那样将红豆馅料包入里面。我手里捏着糯米团子,脑子里闪过一幅温馨甜蜜的画面,那是幸福的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甜粿,有说有笑。
范文六:
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把之前包了馅料的粿放在竹叶上,左包右裹的,虽然形状不太好看,但是却包紧了。很快,一个个竹叶甜粿就上了蒸笼。
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我把头探出窗外,“二姨一家回来了!”我一边高兴地喊着,一边冲出门迎接。家里变得热闹了。
晚上,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穿过龙眼树,打在地面。一大家人在院子里乘凉,大人们喝茶聊着家常,我和二姨家的弟弟妹妹在一旁玩闹着。外婆端来了刚蒸好的甜粿,竹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引得我和弟弟妹妹争抢着。我们每人抓了两个,大口吃了起来。甜粿软糯清香,唇齿间是意犹未尽的香味,嘴里的甜一直甜到了心里。
范文六:
“粤”味中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万里清光不可思,中秋赏月正当时。”每年中秋,阖家团圆齐聚一堂品饼赏月,共赏良辰美景!
说起我们广东中秋习俗那真是别具一格,满满的仪式感!儿时经常和外公在一起,所以地道的粤味中秋在我记忆中颇为深刻!俗话说“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得餐饱。”广州人对中秋餐桌上的饮食也是颇有讲究的,除了丰盛外,自然也少不了中秋餐桌上的常客芋头、莲藕、菱角了,寓意着团圆美好。吃过团圆饭,算是拉开了中秋节的序幕!大人们会忙着“树中秋”。树亦作“竖”,是将灯笼高竖起来的意思。我喜欢外公制作的柚子灯笼,吃完柚子后外公神神秘秘的把柚子皮拿回了房间“折腾”了一会儿,只见他拿着一个精美的子灯笼走出来,放在桌上,我们全家欣赏这一特殊的灯笼不禁露出了赞叹声……
范文七:
接着,一年一度的赏月大典便开始啦!外公口中的“拜月仪式”(因为年代不同,有了些许的变化。)是在天台上放一张桌子,桌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水果、月饼、沏上一壶茶,一家人借着月光喝茶、赏月、吃水果、其乐融融。这月圆之夜,我们分享美味的月饼,一起望着那璀璨的月完,她时而像一位害羞的少女脸圆圆的,红红的,风哥哥夸她几句,就躲到云层后面,蒙上层细纱,显得更加娇气,真迷人;时而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脸露出来看我们过节呢!真好玩!赏完了月,我们一起来猜灯谜,爸爸妈妈在家里挂了好多灯笼并在灯笼藏着谜语,大家一起兴高采烈的围坐一起,幸福弥漫在这皎洁的月色中,似乎我们就在月宫中谈笑风生。
范文七:
每到中秋节,我总是想起儿时妈妈讲的中秋故事。那时,妈妈经常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百听不厌。或许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觉得新奇,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宫中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在古代被又称为“团圆节”,花好月圆庆团圆。每年的中秋,一家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聊不完的话题!让这“粤”味中秋又多了一份幸福的味道!
范文七:
难忘中秋夜
“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圆月高挂于碧空,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刻光辉普照,万家灯火万家杯,杯中有花,杯中有月,于是乎,我的心也跟着皎洁了起来。
中秋佳节,或许是带有中华民族烙印最深的节日。从秦风汉魄、唐情宋月、文人墨客的美文佳作,到现今亲人团聚,合家欢庆。中秋节,漫步于历史时空,氤氲千年,带给人们无穷的梦的想象,美丽而温馨。
范文八:
我们全家也在这花好月圆的幸福之夜聚在一起。妈妈和奶奶准备了一桌可口的饭菜。我和妹妹也开心地忙碌着,擦桌子、摆碗筷、端水果、拿月饼。饭菜都上齐了,我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倒上茶,茶杯里漾出幸福的水花。电视里传来一阵歌声:“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会相聚,有心才会珍惜,何必让满天乌云遮住眼睛……”此刻,透过纱窗,天上那轮明月正静静地躺在天幕中,那样圆润,那样圣洁。相望于今宵,我更感受到了月下故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和幸福的滋味。
范文八:
我把一个镶嵌着“福”字的大月饼分成了六块,全家每人一块,并一本正经地说:“这叫有福同享。”大家哈哈笑着开始吃月饼,甜蜜的味道瞬间溢满房间。传说月饼是嫦娥最爱吃的点心,可叹她现在只能在冰冷的广寒宫里,纵然桂花酿再甜,仙界再美,这人间的美味佳肴和家人的天伦之乐她是享受不到了。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和大诗人李商隐的观点不谋而合:“嫦娥应悔愉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范文八:
中秋节真是个美好的节日,它象征着团圆,代表着丰收,承载着夙愿,更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神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已经度过十几个中秋节了,庆幸的是身边有家人的陪伴,有热乎乎的饭菜和熟悉的声音。看着街上脚步匆匆的人们,大包小包地拎着的是回家的甜蜜,是团圆的迫切。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他们每个人都携着一个月亮啊,月在心头,才是最圆的!
范文八:
八月十五,月儿圆
在中秋节的夜晚,家人们有着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做柚皮灯的习俗。
这些习俗有这样一个传说:嫦娥和后羿为了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后羿去西王母那里求取两颗仙丹。嫦娥在后羿出门打猎时很想飞回天上,于是她吃下了两颗仙丹,飞到了天上。她想和父亲求情,让后羿也回到天上,却因为罪过也被赶走了,在月亮上住下来了。后羿回家后知道了这件事很伤心,在家门前的月亮下摆上嫦娥最喜欢吃的月饼,以此纪念嫦娥。
范文九:
中秋节这天,我们早起去集市上采买。街上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月饼。我们买了五仁月饼、莲蓉月饼、冰皮月饼等,还买了两个大柚子和一些桂花糕。回到家后爸爸把其中一个柚子拿出来做柚皮灯,我们每年中秋都会做这个。我先小心翼翼地将柚子肉剥离出来,保证柚子皮完好不被损坏;接着我把柚子皮用小刀一片片切成花瓣形状,但是不能切断,底部是完好的;然后在花瓣状的柚子皮上慢慢地雕刻出镂空的星星图案;最后在顶部穿上红色的长绳,在里面固定上一根蜡烛。一个精美的柚皮灯就大功告成了!
范文九:
到了傍晚时分,我们把桌子放到爷爷院子的凉亭里。周围种了许多桂花,正是中秋时节盛开的金桂,微风吹过,阵阵桂花香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桌上摆满了各种美食,一个圆盆一样大的月饼,十分漂亮精致,上面雕刻了“双龙戏珠”的图案。太阳慢慢躲进了地平线,圆圆的月亮从山头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透过桂花枝穿过院子的假山,照拂在大家的脸上,个个喜气洋洋的。我们把柚皮灯里的蜡烛点亮,高挂起来,金桂的幽香混合着柚子皮还有月饼的香气,使得这样的夜晚恬静而美好!
大家围坐在亭子里,吃月饼,赏月亮,谈笑风生。秋风习习,带着中秋的味道悄然而至,又悠悠离去,但是那缕香味,依然在家乡的土地上久久飘荡。
范文九:
粽子香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那熟悉的歌谣,那熟悉的粽叶香,提醒着我端午到了。在我家乡,端午节,不得不提到的便是粽子了。
那一盆拌着酱油的糯米,一块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一个个色泽金黄的咸蛋黄,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和外婆一起过端午节的时光……
范文十:
外婆那套行云流水的包粽子手法,真让我佩服至极。望着一旁一脸憧憬的我,外婆说:“想试试吗?”我迫不及待地点了点头,便随手抓起两片粽叶,放肆地胡乱装了起来。“傻孩子,哪有你这样包粽子的?”只见外婆拿起两片粽叶,左手捏紧,右手将粽叶的另一头往里一卷,下面拉紧,上面放松。一个“漏斗”就成型了。我不敢冒冒失失了,学着外婆的样子卷起粽叶来,我的“小漏斗”也卷好了。我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外婆示范,一边小心翼翼地装“漏斗”。不一会儿,我的“小漏斗”就装满了。
然后就是捆绳。我拿起绳子,把粽子来了个五花大绑,还拿给显摆外婆看,外婆“噗嗤”一声笑了:“哈,还真裹成个‘粽子’。”
范文十:
最后就是煮粽子啦,把粽子放到锅里大火煮40分钟,小火焖30分钟就出锅了,看到那香气扑鼻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馋得直咽口水。原先那绿如翡翠般的粽叶,如今已变成了墨绿,剥开粽叶,隐约能看见一颗油亮的咸蛋黄一角发亮的五花肉嵌在琥珀色的糯米中,很是好看。忍不住咬上一口,又软又粘,自己包的粽子,果真美味无比呀!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个地方的粽子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因为那是传统节日的味道。每个地方的风俗都值得被尊重,都值得被传承,都值得被发扬,因为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
范文十:
浓浓粽子香,深深端午情
“四时花兑巧,九子粽争新。”浓浓的粽子香气,引领着我们进入端午节的深深情意。
端午节到了,周围充斥着浓绿的夏意。奶奶家的那棵桂花树开了,阳光从花叶间溜过,在清凉的小河上留下点点光斑。又是一年的五月初五,我和奶奶在桂花树下擦洗竹叶,准备一会儿包粽子。河水清凉,我们用纱布把竹叶擦洗干净,一片一片地散开晾着。
范文十一:
奶奶坐在摇椅上,在摇晃中告诉我,从前有一个楚国的大夫,名叫屈原,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诗人,他在他的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候,跳下了汩罗江,而人们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躯体,都用艾叶包米,用五色线捆好后扔到江里去,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
竹叶已晾干,接下来就是准备馅料了。奶奶将糯米、绿豆、花生洗净,各自装成一大盆放在一旁备用。接着,就到了重头戏:拌五花肉。先将一长块的五花肉切成小块,放在大碗里,再拌上花生油、芝麻、食用盐,我已经想象到那种入口即化的美妙感觉了!
范文十一:
馅料备好后,就可以包粽子了。奶奶熟练地将竹叶叠成一个长方形,然后舀上一大勺糯米在里面,再加上花生、绿豆和几块香喷喷的五花肉,最后用竹绳绑紧,一个饱满紧实的粽子就出现了。我拿起一个碧绿的粽子,脑子里闪过一幅温馨甜蜜的画面,那是幸福的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吃着粽子,有说有笑。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两三片竹叶,也试着叠成一个长方形。终于叠出来了,馅料也已放足,可最后一步“绑”,是真的把我难住。我看着奶奶飞快的动作,一会儿向右折,一会儿又向左折,几条竹绳都让我折出了好几条痕迹。我只好求助奶奶。奶奶一边握着我的手折,一边说:“这事啊,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你呀,去屋子里等着吃吧。”奶奶伸手刮了下我的鼻子,眉开眼笑。
范文十一:
粽子已做好,都上了蒸笼。远处传来了一阵喧闹,我把头探出窗外一看:“姑姑一家回来了!”我一边高兴地喊着,一边冲出门迎接。
晚上,月亮升起来了,银色的月光穿过桂花树照在地面上,我们一大家子在院子里乘凉。大人们在喝茶聊家常,我和姑姑家的弟弟妹妹在一旁玩闹着。奶奶端来了刚蒸好的粽子,糯米和竹叶的香气混杂着,钻进了我的鼻子。我一手拿着一个粽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唇齿间是回味不尽的香咸和软糯,嘴里的香味一直香到了心里。
啊,粽子香浓浓,端午情深深!
范文十一:
家乡端午风俗——赛龙舟
我的家乡西面就是美丽宽阔的武山湖,住在水乡的人们每年端午节少不了要举行龙舟比赛。这个节日传统习俗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了。
今年端午节那天,天空晴朗,艳阳高照,天气很是炎热,可是我们依然兴致勃勃。我早早地吃过早饭,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湖坝上。没想到,湖坝上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赛龙舟的人们,他们有的撑着花伞,有的戴着太阳帽……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条蜿蜒的滚动的花龙。
范文十二:
我好不容易从人缝中进去,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坐下来,放眼望去,湖面上早已停泊着许多参赛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十米多长,龙头形态各异,有的张着犄角,睁着眼睛,有的口含珍珠,有的龙头高昂,黑须长飘……龙舟一字排开,龙舟上的队员整装待发。穿着一色的红色救生衣,好像一片片红霞飘在水面上。他一个个手持摇板,精神抖擞,好像就是待冲向战场的战士。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定让谁。“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起有节奏地划动着摇板,他们那么的矫健,那么的整齐。随着队员身体一俯一仰,摇
范文十二:
板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这时只听见“咳嗬,咳嗬……”的呐喊声响起,一只十二米长的巨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用力击打着鼓面,身体一蹲一起,鼓声“咚、咚……”鼓点越来越急,还有力地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摇板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坝的人们使劲鼓着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龙舟比赛结来了,湖坝上的人们陆续离开,参赛的龙舟也回到了各自的港湾,湖面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也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范文十二:
团圆的番薯丸
俗话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同的民俗,尤其是在春节,各地民风民俗的“味道”就更为浓郁!对于春节民俗,耳熟能详的一定是吃饺子或是汤圆了,而我的家乡在春节时有个与众不同的民俗——包番薯丸。
之所以包番薯丸会成为我家乡别样的民俗,是因为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抗倭时期由于战火纷飞,流民们时常饥一顿饱一顿。名将戚继光驻守福清万安城期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先后发明了番薯丸、光饼、真酥作为军粮,后流传于民间。因为番薯丸的外形是一个光滑的圆球,所以又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范文十三:
番薯丸馅料多种多样,有紫菜、鱿鱼、五花肉、葱、包菜、虾、海蛎等食材。外皮是用红薯粉加上蒸好的红薯揉搓而成,要想把番薯皮做得软软糯糯,那可是一件大工程。我们家里制作外皮的工作,只能由经验丰富的奶奶来完成了。
在爷爷奶奶的号召下,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番薯丸,一边说着家常,一家人其乐融融。包番薯丸时:先要将揉好的番薯面团分成等量的一个个小剂子,接着将剂子擀成圆形,加入自己喜欢的馅料,我是个肉食主义者,每次都会塞入满满的肉馅,最后将番薯皮包裹着馅捏成一个圆滚滚的小圆球,一个个饱满的番薯丸就成型了!我们这些小帮手虽说没有奶奶包的好看,但味道可是一点也不差哦!
范文十三:
煮好的番薯丸外皮柔糯,里面馅料饱满,五花肉肥而不腻,虾仁鲜美,包菜脆爽,紫菜爽滑可口……番薯丸软糯可口,令人欲罢不能。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再看看家人们满意的笑脸,不由得喜上眉梢。
小小的番薯丸,对我们家乡人民来说却意义非凡,包入的馅料代表幸福满满,光滑圆润的外表象征团圆。每到春节,在外务工的家人团坐在一起,吃上一口美味的番薯丸,一年的辛劳仿佛都消散了。不管时代怎么变,家乡的番薯丸还是那个味道,永远在家乡的土地上徘徊、回荡……
范文十三:
闹元宵,过大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们当地有着很多有趣的习俗。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猜灯谜。“红的红,绿的绿,这一亮,让人迷”,你们猜出来了吗?没错,就是“花灯”。最美丽的是傍晚,那各式各样的花灯亮相在眼前。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家门口挂上两盏,越看越惹人爱。还有的灯被做成荷花形状,鲤鱼形状,兔子形状……荷花灯一开一缩,好像在向我们招手。
范文十四:
等到下午,我们又去看舞狮表演,那两头狮子站在桌子上翻跟头,互相追逐打闹。红狮子追着黄狮子,红狮子一抬爪,那黄狮子就倒下了。可是黄狮子又怎会就此罢休呢?一个翻身,两头狮子便扭打在一起,前爪都紧紧抓住彼此的肩,还时不时在摇摇头,摆摆尾,真是威风凛凛。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大家围着一张大圆桌,望着彼此,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聊了没多久,大家的眼眸里却多了一丝晶亮。该吃晚饭了,我们一起包汤圆,先把糯米皮儿往手上一搁,再把冻成球形的芝麻馅儿包进去,一捏,再揉成圆球状,一个可爱的汤圆就诞生了。在锅中翻滚的汤
范文十四:
圆,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顷刻间便飘出一阵浓浓的芝麻醇香,香味弥漫
在空气中,汤圆虽未能入口,却感觉已甜到了心里。舀一个汤圆入口,那感觉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夜空中,不时出现几丝火花。只听一声响,那烟花就直冲云霄,为那广阔的夜空增添了几分色彩,火炽而美丽。看到它在夜空中绽放,也燃起了我对新一年的希望。鞭炮声持续不断,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儿和酒肉的香味儿,这就是我心目中“年的味道”。
范文十四:
观桥灯
盼到元宵节,十五闹花灯。正月十五,我的家乡迎来火炽而美丽的元宵佳节。
月光皎洁,似一层轻纱铺洒在欢乐的大地,桥上人来人往,混杂着溪水的嬉笑声。我们随着拥挤的人群走进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灯街。
桥头,不同的摊子摆着各种精致奇特的小玩意儿,总是令人忍不住多看几眼。桥上,到处挂着各式各样新奇的花灯:有的花灯古风古色,透过暖黄色的灯火,灯上映出《红楼梦》美丽的故事;可爱的小黄鸭尽情展现着自己的可爱,嫩黄色的身体看起来分外柔软;好似少女粉嫩腮红的荷花花灯在河上是如此应景,不禁令人想起《爱莲说》中所描绘的“出淤泥而不染”……
范文十五:
花灯火炽而美丽,眺望远方黛色青山,夜幕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无论是河上桥上亦或是村里,无处不灯火,无处不通明,似要比明月还要皎洁夺目。
我不禁好奇元宵节为何要赏花灯呢?询问妈妈,这才知道一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只神鸟迷入于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玉帝动怒,下令火烧人间。玉帝女儿听后于心不忍,便下凡告知众人。人们惊慌不已,一位老者站出来说道:“我们用红纸做成灯笼挂在门前,火红一片,玉帝便会认为已经烧过了。”此后,花灯便作习俗传承下来。
范文十五:
听到这儿,我也忍不住动起手来。红色的薄纸沾上胶水,我小心翼翼地将薄纸粘上竹片,装好灯泡。打开灯,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纸印出生动的图案,灯光与溪水交相辉映,照在石桥上,照在溪水中,照在家人幸福的脸庞上。
徐徐清风拂过大地,明月皎洁。这炙热的,美丽的,欢笑的闹花灯成了我心头的一抹幸福。
范文十五:
春节舞狮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吃元宵、放烟花、赏花灯等风俗,但我更喜欢的还是看家乡的舞狮子。
还记得几年前的元宵节,我刚从双塘村搬来小区,以为看不成舞狮子了,却没想到小区里到处张灯结彩,烟花绽放,非常热闹。
范文十六:
我立即奔下楼,恰好看到一支穿着奇特衣服的队伍,敲敲打打地迎面走来。他们有的胸前挂着咚咚作响的大鼓,有的手里拿着锵锵有声的京锣;还有个穿着不一样的领头人,他头上戴着一个笑眯眯的大面佛面具,一手执着红拂尘,一手握着旋转彩球,走在队伍的前面。跟在他后面的是两个穿着绿色灯笼裤和金爪蹄靴的人,他们藏身在色彩斑斓的狮子被里,一个人站着将狮头高高举起,一个人弯腰紧随其后摆动着狮尾。
我突然欣喜若狂地叫喊道:“舞狮子的来了!”我不由分说地一头钻进人群里,紧紧跟在舞狮队后面。
范文十六:
他们每到一个单元门口,就噼里啪啦地放一串鞭炮,兴高采烈地敲一阵锣鼓。那个领头人则在前面引逗着狮子,只见他挥舞着拂尘,时而将旋转彩球举过头顶,时而又低身伏地;时而向左摆摆,时而向右摇摇。彩球也随着他的晃动,发出阵阵悦耳的铃声。而那头威武勇猛的雄狮也随着他的动作,对彩球紧追不舍,一会儿上跃下扑,一会儿左翻右腾;偶尔还会挠挠痒、舔舔毛。
随着他们翻转腾挪的动作,狮子喜怒哀乐的神态也被展现得惟妙惟肖,活像一头真正的雄狮,特别惹人喜爱。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这支舞狮队顺着小区各条街道跑了个遍,还害得爸爸妈妈找了我半天。
范文十六:
后来我问妈妈:“为什么正月十五要舞狮子呢?”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道:“舞狮子也是一项传统风俗,和吃元宵、放烟花一样,都是在祈求来年能够团圆、平安,都是吉祥喜庆的风俗习惯。”
我喜欢看舞狮这欢腾喜庆的热闹气氛,更爱这舞狮的美好寓意——国泰民安,吉祥如意!愿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都向着红红火火出发,期待来年大街小巷,锣鼓声声,一起再观这精彩绝伦的舞狮!
范文十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