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3.9《庄子寓言四则》课件(6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二3.9《庄子寓言四则》课件(6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20:2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庄子寓言四则名 , 时期 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____ 并称为“ ”。 (一)庄子简介《庄子》
共33篇内篇(7)为庄周所作。外篇(15)杂篇(11)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周战国宋老子老庄道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玄妙,深奥难识。 (二)庄子的思想一、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
二、庄子创立了“相对主义”学说。
三、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
四、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
为宗”。五、庄子不相信鬼神和“巫术”。……二、庄子寓言(二)庄子寓言 (一)寓言 (三)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一)寓言 寓言是一种形象(故事)和理论(写意)相结合的文体。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中“寓”字即是“寄托”之意,庄周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也就是将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隐含在所叙故事的具体情节中,透过语带双关、巧妙托喻等方式来阐发哲理。

在中国,寓言萌芽于春秋末年,成形于战国初期,在先秦時代便臻于成熟,并广为先秦诸子与史传广泛用,成为据谈雄辩、陈辞说理的重要手段。(二)庄子寓言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的寓言大师,是寓言故事创作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
庄子的寓言中,或借用动物,如:井底之蛙、涸辙之鱼、朝三暮四中的猴子等,或借用神话中的神灵,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透过庄子笔下活灵活现的动物或神灵的对话和活动,展现多彩多姿的故事內容,进而表现庄子崇尚自然与追求主体精神自由的思想。(三)庄子寓言对后世的影响 1、庄子寓言以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述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戏曲、小说及诗歌的创作。2、庄子寓言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3、庄子拟人化寓言,篇幅短小,形象生动,特别是动物说话,增加了寓言的趣味性;精心构思情节,注意人物肖像,行动等的描写,又增加了寓言的生动性。因此,庄子寓言启发了后来者,使寓言故事逐渐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深受儿童的喜爱。
通假字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善刀而藏之:
4、不辩牛马:
5、儵鱼出游从容:向,通“响”。盖,通“盍”,何,怎么。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辩,通“辨”,分别,分辨。 儵,通“鯈”,鯈鱼。(一)文言文知识层面 古今异义1、因其固然:
2、所见无非牛者:
3、依乎天理:
4、虽然,每至于族: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
折。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过。 古:天然的生理结构。 今:天然的道理。古:即使这样,虽然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
“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
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
而不成立。古今异义5、行为迟:
6、百川灌河:
7、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动作因此。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古:黄河。 今: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古:在这种情况下。今:连词,表示后一事
紧接着前一事。 8、每至于族:
至于北海: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9、东面而视:古:动词“至”和介词“于”
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1)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2)表示另提一事。 古:脸朝东。 今:方向为东。 古今异义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此之谓物化:古:大道理。 今:1)对于财务不计较,不吝啬。
2)(举止)自然;不拘束。
3)(样式、颜色等)不俗气。古: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今:(书)去世。古今异义词类活用1、良庖岁更刀:
2、族庖月更刀:
3、以无厚入有间:
4、秋水时至:
5、顺流而东行:
6、东面而视:
7、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名→状,每年。 名→状,每月。 形→名,有厚度的刀刃。名→状,随着时令,随着季节。名→状,向东,朝东。 名→状,向东,朝东。形意动用法,小看;轻视。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通“缮”,修治。 族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众。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始始臣之解牛时、始吾弗信: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开始。 才。 然奏刀騞然、因其固然、怵然为戒: 虽然,每至于族: 用在象声词、副词、形容词等词尾,表“……的样子”。代词,这样。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固然。本来。 一词多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 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为之四顾: 为之踌躇满志: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莫己若者: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介词,替,给。动词,这里是“解”的意思。因为。 因为。 因为。 因为。 与“以”搭配使用,表示“认为”的意思。 与“以”搭配使用,表示“认为”的意思。变为,变作。 变为,变作。 变为,变作。 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 介词,引出对象。介词,从。介词,从。介词,对于。介词,放动词后引出对象。介词,放动词后引出对象。介词,放动词后引出对象。在。 在。 被。 在。 于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每至于族:
至于北海: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乎 技盖至此乎:
而况大軱乎: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疑问语气词,呢。 疑问语气词,呢。 相当于“于”,可不译。相当于“于”,可不译。形容词词尾。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 以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莫己若者:
用。 用。 因为。认为。认为。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 而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而况大軱乎: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望洋向若而叹曰: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表转折。 表转折。 与“况”搭配使用,表示“何况”的意思。表转折。 表并列。表转折。表修饰。表顺承。 表修饰。表修饰。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一词多义(文言虚词 ) 特殊句式(判断句)臣之所好者,道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我之谓也。
此之谓物化。 宾语前置: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状语后置: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我知之濠上也。 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代词: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省略介词: 土委(于)地。
百川灌(于)河。
我知之(于)濠上也。
省略主语:(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特殊句式(被动句)特殊句式(省略句)1、庖丁解牛:
2、目无全牛:
3、切中肯綮:
4、新硎初试
发硎新试:
5、游刃有余:
6、踌躇满志:
7、望洋兴叹:
8、贻笑大方:
9、栩栩如生:
10、梦里蝴蝶:成语 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比喻初露锋芒。 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足,感到无可奈何。让内行见笑。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 喻指虚幻之事。存疑1、《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綮”的读音,课本P50注释22标记的读音为qìng
《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q?ng
《古代汉语词典》注音为q?ng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为qìng
《汉语大字典》注音为qìng2、《庖丁解牛》中“怵然为戒” 理解一:“为”读成“wèi”,“因为”的意思。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省略句,即“怵然为(之)戒”,可以翻译成“因此十分警惕不敢大意”。
理解二:“为”读成“wéi”,动词。整个句子可以翻译成“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存疑3、《庄周梦蝶》中“自喻适志与”“喻”,课本P52注释7解释为“晓,觉得”。
《古代汉语词典》中“喻”有一个义项:“通“愉”,愉快。并举了此句为例。
《汉语大字典》同上。
查阅了几个庄子的注本,翻译也是理解为通假字的情形。庖 丁 解 牛课堂检测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
③视为止,行为迟( )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2)乎
①技盖至此乎?( )
②进乎技矣( )
③依乎天理( )
④而况大軱乎!( )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3)然
①奏刀騞然( )
②因其固然( )
③虽然,每至于族……( )
④怵然为戒( ) (4)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 内容理解:欣赏“解牛之美”找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探讨庖丁的“解牛经”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具体指解牛的规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庖丁得“道”的过程是怎样的?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臣之所好者,道也
——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
——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
珊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庖丁从解牛经验中得出什么感受?理解寓意:理解庄子之道文惠君为什么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从解牛方法中悟出养生之道: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儒家的回应: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有关时代背景道家的回应: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
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庖丁解牛的过程象征着主观精神与客观外物从对立、消解到融合的过程,可作为处世的参考。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解牛一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 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这则寓言故事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小寓言大智慧不懈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 要尊重规律,并善于运用规律,做到游刃有余。做事情要循序渐进。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同时应该谨慎小心。反复练习,可以熟能生巧。. . . . . .
收敛锋芒,韬光养晦。望 洋 兴 叹(二)课文理解层面1、结合《逍遥游》,看看文章是怎么描写“小”和“大”的?
2、随着小大之变,河伯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
3、讨论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自喜)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责)对比对比黄河与北海之比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寓意:人的认识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制约,受时间、空间和所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这则寓言可以生发出多个观点:
自大源于无知;
谦受益,满招损;
人贵有自知之明;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追求永无止境;
见多才能识广;
有比较,才有鉴别
……
安 知 鱼 乐(二)课文理解层面
1、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2 、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庄子和惠子,谁是胜者?参考: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庄子与惠子 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 周 梦 蝶(二)课文理解层面 此文段选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说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充满了梦幻迷离。其实,庄子是在说庄周和蝴蝶是可以混同为一的。也就是说,世界万物从现象上说是“有分”的,但从“道”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区别。蝴蝶和庄周不过是“道”转化的不同形式而已。梦中化蝶,打破了主观思维与客观现实的界限,打破物我之界,物我为一,达到了真正的自由。(三)课后拓展层面1、文言文拓展拓展阅读《庄子》中的文章。如:小寓言故事。2、现代文拓展拓展阅读鲍鹏山的《永恒的乡愁》、《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以及冉云飞的《庄子使我上瘾的几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