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6:1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深入掌握归有光的生平历程与杰出成就,全面熟悉其作品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与鲜明特色,进而领悟归有光作品的深远价值,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体验。
B. 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剖析,感受作者通过精准细腻的描绘手法所传达的深沉情感与艺术魅力,激发我们的情感共鸣与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A、以宏观的视角为起点,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细节之中,循序渐进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确保每一环节都扎实稳固。
B、我们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式,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深刻感悟和理解能力,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自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我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和默契配合。因为我们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交融。
B、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注重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培养学生对“人情美”的感悟,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更拥有深厚的情感底蕴。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不可或缺的教学重心:
1. 朗读的技艺与深度:借助教师的巧妙引导,激励学生敞开胸怀,纵情诵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深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之美、情感之深沉,从而通过朗读磨练语感,更深入地解读和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2. 领略作者的深情与智慧:引领学生深入探寻作者在平凡琐事中所赋予的深厚情感,以期从中汲取智慧的火花,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动与升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教学难点:
作者巧妙地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和常见场景,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赋予了深刻的寓意,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体会作者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中所传达的深情厚意,理解其如何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了更为丰富的滋养。
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们提倡一种自主、合作、探索的语文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旨在重塑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发现、创新的潜能。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1. 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核。
2. 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深入领悟文本的情感与意境。
3. 导读教学法:以教师为引领,鼓励学生主动阅读,点燃他们的阅读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 自主学习法: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探究,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
5.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在思想交流中碰撞火花,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6.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元信息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唐朝文学巨匠韩愈,于《祭十二郎文》中,以深沉的笔触,对亡侄寄托了无尽的哀思。全文虽未明言“泪”,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悲痛与哀愁,足以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让人情难自禁,潸然泪下。那份“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沉痛,仿佛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情感。
同样,在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也成为了一篇承载着深沉思念之作。今天,我们即将共同走进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深入体验归有光心中那份难以言说的哀痛。让我们共同探寻文字背后的那份深沉情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振,感悟人生的无常与宝贵。
二、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埋首苦读的静谧天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爱为自己的书房取一个别致的名字,如蒲松龄之“聊斋”,梁启超之“饮冰室”,清代散文大家姚鼐所钟爱的“惜抱轩”。
“志”字,蕴含“记”之意,代表了一种以记事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寒花葬志》便是此类文章中的佼佼者。此类文体主要通过记录事物、描绘景色、叙述人事来抒发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独到见解,既借景抒情,又托物言志。文章类型繁多,诸如碑记、游记、杂记等,举不胜举。(板书:记——事)
《项脊轩志》堪称归有光散文的巅峰之作,被誉为“明文第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扣人心弦。
三、深情朗读,感悟文韵
首先,倾听范读,专注于每一个字音。对于容易读错的字,不妨轻轻地用拼音标注,确保读音的准确无误。
接下来,自我阅读,沉浸在文字中。思考着项脊轩这个核心,作者围绕它,编织了哪些扣人心弦的故事?(内容概览)
答案在文字的涟漪中浮现:修葺项脊轩的辛勤、叔父异爨的变故、老妪忆母的深情、大母励志的坚持,以及回忆亡妻的悲伤——这些生活的琐碎,都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下来。(板书:琐事中的记忆)
而在文章的流转间,有一句话如璀璨的明珠,贯穿始终,凝聚了作者在项脊轩的所有情感,那便是:“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如桥梁般连接着文中的情感,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那么,在这些琐事中,哪些令人感慨万分,哪些又让人心生欢愉呢?
答案渐渐清晰:喜悦源于修葺项脊轩后的满足与成就,而悲凉则来自叔父异爨的无奈、老妪忆母的深情、大母励志的遗憾,以及回忆亡妻的心痛。(板书:言悲情,述喜事)
四、鉴赏品味
在日常琐事的叙述中,作者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对项脊轩的变迁描绘,细腻展现了这间屋子与他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1. 项脊轩,这一名词背后蕴含的是一段历史与情感。其“室仅方丈”的空间限制,突显了其紧凑而内敛的特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灌入”的字句,则赋予了它历经沧桑、破旧不堪的形象。这些描述,如同古旧的画卷,悄然展现出轩的衰老与阴郁,而在这背后,更折射出家族没落的凄凉。然而,经过修缮的项脊轩焕发出新生的活力,明亮幽静,鸟语花香。兰花、桂树、修竹在庭院中翩翩起舞,与三五之夜的明月、斑驳的桂影共同构筑了一幅优雅静谧的画卷。
2. 生活在这般环境中,作者享受着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时光。项脊轩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精神的家园。他的笔触细腻,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阳光斑驳地洒在新修的围墙上,透过窗户照亮了整个屋子;庭院中,兰花、桂树、修竹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风景;日间,作者或躺或坐,享受着宁静的读书时光;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桂影斑驳,微风轻拂,花影摇曳,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通过对项脊轩变迁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这个精神家园的深切眷恋。他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极力渲染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描绘修葺后的优美可爱埋下伏笔。修葺后的项脊轩不仅明亮安静,更展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这些描绘,既彰显了作者的深厚情感,也寄托了他重振家业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愿景。
3.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他品尝到了无尽的欢乐,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叔父异爨的剧变,如同重锤直击心灵,让他体会到了家庭解体的痛苦。那么,作者又是如何通过鲜明生动的细节,展现这个大家庭的崩溃瓦解呢?
原本,这个“庭院”南北通透,浑然天成。然而,如今却四处都是“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一片破败零落。院子里的变化更是天翻地覆——从曾经的篱笆小院,逐渐蜕变为高墙围困的封闭空间,这样的变迁不止一两次。
更令人痛心的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这个曾经宁静祥和的家园,如今却是犬吠声声,鸡禽无序,客人们不得不穿过厨房用餐,而鸡也只能在厅堂里栖身。这四个意象——“鸡、犬、篱、墙”,共同勾勒出一幅家庭混乱、人情冷漠的生动画面。
我们不禁要深入思考:在封建社会中,“厅”的地位何其重要,它代表着家族的尊严和秩序。而狗叫声声,则象征着家庭内部的纷争和混乱。从篱笆到高墙,不仅是物理上的隔阂,更是人心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深意,我们可以借助初中所学的课文进行类比。《诗经·君子于役》中的“鸡栖于埘”,展示了鸡在适宜之地安然栖息的和谐景象,与这里的鸡禽无序形成了鲜明对比。《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乡村画面,与这里的狗叫声声、家庭混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些细节和意象的描绘,不仅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大家庭崩溃的沉痛之情,也让我们对封建社会的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归有光目睹家族逐渐走向没落的残酷现实,心中涌起了无尽的痛惜与深深的失落。他怀揣着难以言表的无奈,默默承受着这份沉重。遥想昔日的辉煌荣耀,他内心燃起了一线挽回颓势的渴望。然而,年岁尚轻的他,力量尚显稚嫩,这份心愿只能转化为坚定的信念,成为他更加奋发图强的动力。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读书,方可在未来某个时刻,光复家族的荣耀,为祖宗争光。
5、如果说物质的衰败给归有光带来了痛惜、失落和无奈的悲痛,那么至亲之人的离去,无疑是对他精神上更为沉重的打击。这种痛苦如同深入骨髓的寒冷,让他深切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在这无尽的悲痛中,归有光学会了珍惜当下,更加珍视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
《项脊轩志》细腻地勾勒出作者一生的三大阶段:稚嫩的童年、青涩的少年以及沉稳的成年。每一个阶段,都以束发与婚姻作为生活的重要转折点。而在这三个时期里,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难以名状的哀痛。
五、童年归有光的哀伤
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探寻幼年的归有光心中是否潜藏着哀伤,又是何种哀伤呢?当我们回首自己的童年,或许都会想起那个在记忆中刻下深深烙印的人——母亲。
在作者的笔下,母亲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透过家中老妪的回忆,我们了解到归有光对于童年的记忆并不十分清晰,甚至对母亲的容貌与声音都印象模糊。这是因为他在年幼时就失去了母亲的怀抱。
那么,这位母亲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妪娓娓道来:“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示了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是轻轻敲门询问的温柔举动,还是那充满关切的问候,都彰显了母亲深沉的母爱。
在封建社会中,子女的日常琐事多交由保姆或奶妈打理,而母亲并不需亲自过问。但归有光的母亲却是个例外。每当孩子啼哭时,她都会立刻赶来温柔安抚。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她显得与众不同。
归有光在八岁时便失去了母亲的庇护,这使得他对母亲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却愈发强烈,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如今,尽管母亲已离世,但她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她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每当回想起这些美好时光,归有光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种无法言喻的悲痛正是他幼年时期缺失母爱的体现。
六、归有光之痛:祖母的殷切期盼
(1)归有光,幼时缺失母爱的滋养,却在成长的岁月里,得到了祖母深深的疼爱与呵护。这种情感,在课文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祖母以亲切而带着几分诙谐的口吻,传达出对孙子的深深疼惜与微妙赞美。她的每一句话都洋溢着温暖与关怀。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句话中,充满了祖母的忧虑、关切、喜悦与一丝难以掩饰的伤感。她害怕无法亲眼看到孙子功成名就,但内心的期待与信念却依然坚定如初。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用家传的象笏来勉励孙子,期望他能够光耀门楣,成就一番事业。尤其是“久”和“待”这两个字,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的失落,以及对孙子发奋苦学、带来希望的激动与喜悦。
那么,为何祖母对归有光寄予如此厚望呢?这源于家道的败落。昔日的荣耀与今日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祖母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身上。
昔日,象笏这一官宦人家才有的物品,用象牙制成,见证了归家曾经的显赫地位。他们在朝堂上陈说国事,那是归家的辉煌岁月。然而,如今归家已经面临衰败和离析的局面。
如今,轩中“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这一简陋的读书环境,已然不再是官宦子弟应有的待遇,它无情地暴露了归家的衰败。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於厅。”这些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归家内部的混乱与疏离,叔伯们各自为政,家庭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和谐与秩序。
通过描绘这些平常的场景、话语和动作,课文将祖母对孙子的疼爱、关切以及期望他成材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份深情厚意,让人动容,也让人更加珍惜那些默默付出、默默期待的亲情。
(2)深思熟虑后,那份“瞻顾遗迹”所引发的嚎啕大哭,究竟隐藏着何种深沉的情感?难道只是单纯的怀念祖母吗?
事实上,少年的内心承载了光耀门楣的崇高志向,但命运的曲折使他屡次碰壁。祖母辞世时,他仍未能实现科举中第的夙愿。当回忆起祖母那殷切的期望与自己坚定不移的决心,那悲伤如潮水般翻涌,无法遏制。他深知自己辜负了祖母的厚望,心中回响着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坚定信念,悲伤如泉涌,因而“长号不自禁”。此刻的悲伤,已超越了简单的怀念。
人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时,作者内心虽澎湃,却未曾让泪水滑落;回忆母亲时,他心有触动,却也只是默默含泪,含蓄而克制。然而在这一刻,情感如潮水般汹涌,难以自控。
确切地说,归有光所代表的家族,热切期盼着一位能够振兴家业、支撑门户的杰出人物。因此,归有光所承载的期望之重,不言而喻。这份沉甸甸的期望与他的内心壮志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他瞻顾遗迹、回忆祖母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而使得他的嚎啕大哭如此扣人心弦。
(3)我们不禁要问,归有光是否达到了祖母的期待呢?科举之路,向来不是平坦易走的。
一般而言,像归有光这般才华横溢的人,似乎应当受到命运的青睐。至少,以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当大多数人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校园。然而,归有光在年满18岁、风华正茂之时,并未在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与许多高考失利的年轻人相似,他不得不选择再次复读,历经千辛万苦,直至35岁才终于中举。这正是在他妻子离世之后的两年,也就是他重新撰写这篇散文的两年之后。此后,他又继续奋斗了二十多年,直至60岁才最终考中进士。在这连续八次的科举失利中,归有光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可想而知。因此,当我们解读这篇散文时,与归有光一生的经历相联系,才能更好地体会他内心的哀痛。
经过精心整理,可总结为:这份痛苦蕴含了多重复杂的情感,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面对家族曾经的辉煌不再,如今陷入混乱与离散,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与忧伤,不禁发出“世事无常”的感慨。
归有光,天赋异禀,早年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智。然而,科举之路却屡遭挫折,怀才不遇,功名无望,这种打击对于他而言无疑是沉重的。
他内心深处,感受到祖母殷切的期望如同巨石压心,家庭的厚望亦成为他内心难以承受的负担。这种重压让他无法释怀,无法轻松前行。
这些痛苦与失望交织在一起,共同铸就了归有光内心深处的深刻伤痛。当他回首往事,瞻顾遗迹,回想起祖母那殷切的期望,怎能不潸然泪下,长歌当哭?
这是归有光内心深处那份难以言明的痛楚——一个曾辜负众望的少年,如今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无法抹去那份深深的遗憾和自责。
七、归有光的成年之痛:失去挚爱的伴侣
归有光成年后的伤痛,深刻而沉重,无法用言语轻易表达。他痛失的不仅是一位伴侣,更是那段与妻子相知相守的深厚情感,成为他心中永不褪色的印记。
曾几何时,他与妻子在轩中相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彼此间的情感如同潺潺流水,细腻而温馨。妻子的笑声,那份特有的温婉与贤淑,早已镌刻在他的心田深处。每当归有光凝望那棵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繁茂的枝叶仿佛低语着妻子的温柔,她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耳畔。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归有光在年仅29岁时便失去了心爱的妻子。中年丧妻,这是人生中最为沉痛的打击之一。他站在庭院中,目光不自觉地落在那棵枇杷树上,每一片叶子都似乎在诉说着妻子的往事,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却成了他心中永恒的痛。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常常受到诸多束缚,男尊女卑的观念盛行。但归有光与妻子的感情却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他们平等相处,和谐共生,相互扶持,成为彼此灵魂的寄托。这样的夫妻关系在那个时代堪称罕见,也正因为如此,当妻子离世时,他的悲痛才显得尤为深切。
回顾归有光的一生,他成年后的伤痛无疑是最为刻骨铭心的。他失去了深爱的妻子,也失去了那段与她相伴的美好时光。然而,正是这段情感使他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也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和哀愁。
八、小结:
1. 归有光在项脊轩前驻足,眼前的景象勾起了他深深的情感。亲人的一一离去,使他感叹时光的无情与人生的无常。尽管物是人非,但他对亲人的深情始终难以忘怀。幼年失去母爱的痛苦,少年时未能满足家人期望的遗憾,成年后痛失爱妻的悲痛,这一切都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言喻的哀伤。然而,无论生活如何变迁,母子、祖孙、夫妻之间的情感始终烙印在他的心间,成为了他生命中“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的真实写照。而项脊轩,这座小屋,正是这一切的见证者,默默记录着归有光的人生与情感。
当我们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不仅看到了项脊轩这座小屋,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历程和内心世界。归有光以真实而鲜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人。
2. 小结:项脊轩,一个看似普通的书斋,却承载着两种深刻的情感,连接着三位已故的亲人。尽管文章名为“项脊轩志”,但其内涵远超过对这座小屋的简单描述。轩成为了文章的载体,但真正的重心在于轩背后的人事。归有光的感慨与情思,皆因那些已逝去的亲人而生。他巧妙地通过描绘轩,来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他用平凡的景象、琐碎的事情、普通的物品,构建了一个生动而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为之动容。
这篇文章展现了托物言志的散文之美,归有光所托之“物”正是“项脊轩”。轩不仅是文章布局谋篇的线索,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人与事的桥梁。通过描绘“百年老屋”的变迁,文章将与项脊轩紧密相连的往事串联起来,呈现出一个家族三代的沧桑历程。归有光巧妙地将人物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定在项脊轩及其庭院内,使得整篇文章围绕“项脊轩”这一核心展开,条理清晰、形散而神聚。这样的布局和构思,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更使文章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色彩。
3、细节描写就如同情感的笔触,为我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赋予生动的色彩和深刻的韵味。通过精细勾画人物的神态、举止、语言等微小之处,读者仿佛能够透过文字看到人物的真实形象;而通过对景物色彩、气息、形态的细腻描绘,读者则仿佛身临其境,沉醉于那美妙绝伦的景色之中。
九、课后作业:
1. 将所学付诸实践——口头作文练习:请在学校或家庭生活的点滴细节中,挑选出那些富有特色的生活片段,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表达你所要传达的某种情感。或许有人觉得我们的生活平凡无奇,缺少动人的瞬间。然而,真正的感动往往隐藏在日常的琐碎之中,只待我们用心观察,用情感去体会。让我们分享彼此身边的感动,用细节描绘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让听者如临其境。
2. 归有光在年仅十八岁时便展现出如此真挚感人的文字才华,作为他的同龄人,我们也一定有许多值得分享的心情故事。让我们以归有光为榜样,学习他的写作手法,用细节描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故事诉诸笔端,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品味那份真挚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