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3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6: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撰写《左传》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为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
相关知识
史 书 体 例
1、编年体:是按时间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如《史记》《明史》
史 书 体 例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如《通鉴纪事本末》
5、通史与断代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如《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 书 体 例
文学常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词典——《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写作背景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为(wéi)晋君赐 若不阙(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孙
微夫(fú )人 不知(zhì)
读准字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因为
状后
从属二主
名词作动词,驻扎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为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知识链接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秦晋围郑
历史知识
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为什么秦国也要去围郑?
(1)秦晋攻打郑国的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对重耳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叔瞻又劝郑文公:“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文公也不听。后重耳居楚数月,应秦之召入秦,秦穆公助重耳回国继位。
历史知识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争霸中原,晋国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楚国率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战于城濮,楚军大败。当时,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惧,又使人出使晋国请和,“盟于衡雍”。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历史知识
为何要退?
(2)秦攻打郑国的原因:
①“秦晋之好”
②秦的扩张野心
无直接的利益冲突
为秦师撤退埋下伏笔
春秋时期形势图
秦晋之好
秦穆公胸怀宽广,目光长远,他在晋国动荡的时候帮助晋惠公继承君位,在晋国遭受饥荒的时候送去大量的粮食。晋惠公不守信用,一再食言,恩将仇报。秦穆公又帮助忠厚谦逊的公子重耳登上君位,并将自己最喜爱的女儿嫁给他,秦穆公宽广的胸怀成就了秦晋之好。秦晋联姻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秦晋之好却被传为千古美谈。
历史知识



函 陵
氾 南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秦 军
晋 军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军队
之:代词,他。
若:假如。
使:派
状语后置句
第2段:谁去退?
同意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 过也。然郑亡,子亦有
不利焉!”许之。
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
做(什么)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代词,这
然而
推辞
尚且

答应
语气助词,表确定
国家危机
过错
助词,的
判断句

讨论思考:
1.本段出现哪几个人物?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佚之狐——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烛之武——怀才不遇,不受重用,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郑伯——他善于纳谏,勇于自责,更能以情感人,以诚动人。
第二段
烛之武,佚之狐,郑伯
分段品析
讨论思考:
2.烛之武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是交代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说明烛之武先委婉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又侧面肯定了在关键时刻郑伯尚能接受规谏,勇于自责的优秀品质。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第二段
展、评
2、郑伯是如何劝服烛之武的?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自责——未早用子(情)
晓义——亡国之危(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 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名作状,在夜里
使…灭亡。 使动用法。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已经
表顺承
表修饰
状语后置
省略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鄙:以…为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焉:哪里,怎么;
以:表目的,“来”。陪:同“倍”,增加。
以(之)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取独。
共:同“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跨过
这件事
厚:形作动,变强
薄:形作动,变弱
远:形作名,远方的国家,指郑国
之:主谓之间取独。
省略句
且君 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 而夕 设版 焉,
君之 所知也。
况且
曾经
给予
恩惠
在早上
渡河
表顺承
修筑防御工事
句尾语气词,可不译
主谓之间取独
所+动词=名词词性,所……的地方
判断句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欲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历史知识
惠公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历史知识
夫晋,何厌 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 利晋, 唯君 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盟:名作动,结盟
戍:守卫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东:在东边。封:疆界,使动,使……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满足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侵损,削减
从哪里
以:表目的,来
阙:使减少
疆界
宾语前置标志
已经
利:使获利
图:考虑。
1、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夜缒而出”作用:
结构上照应前文“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等内容;内容上:表现出形式危急和烛之武的现身精神。
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转移矛盾
2、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辩士
勇士
志士
能言善辩,心思缜密
侃侃而谈,胸有成竹
临危受命,夜缒而出,以一敌众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之:指秦军
敝: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
其:表祈使,还是
去:离开。
易:交换
及:达到
其:代词,自己的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之:代郑国
第4段
而:却
分段品析
讨论思考:
1、晋退兵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2.可以读出晋侯的什么特点?
明确: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根本是“利”字使然。
明确:贪婪,但理智清醒,审时度势
第四段
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理解?
“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晋文公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国退兵,说到底,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一.秦晋围郑
二.临危受命
三.游说秦君
四.晋师撤离
坦言亡郑 ——以退为进
亡郑有害 ——先示其害
舍郑有益 ——诱之以利
援引历史 ——晋不可信
推测未来 ——晋无所厌
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课 堂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