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4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共4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7: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2、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3、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译性”。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唐鉴真大和尚纪念堂的建筑设计。他对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研究有重大贡献。
梁思成的追求与成就:
他一生醉心于中国建筑的研究,1924年与林徽因共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学习。曾主持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团体),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写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其他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等。
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
中国建筑的一代宗师
与林徽因携手走过的生活:
1924年共同赴美国学习绘画、建筑;
1930年到1945年,两个人共同走过了15个省份,考察勘测了两百多处古建筑;
共同发现了我国历史上仅存的两座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五台山佛光寺;
共同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
共同保卫过老北京城墙,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与主持拆除工作的北京副市长吴晗发生过激烈争吵......
林徽因在佛光寺作测绘
讨论国徽的设计方案
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也是彼此成就的学术伉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 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但是最终城墙还是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
北京老城墙被拆除
墁地 额枋 斗拱 抱厦 房檩
柁墩 接榫 戗兽 如翚斯飞
màn
fāng
gǒng
shà
tuó
sǔn
qiàng
huī
lǐn
阅读文本,标注生僻字读音并梳理文章行文脉络。
梳理文章行文脉络:
明确:本文总体可分为四部分
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体系及影响
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
14~17段: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和词汇)
18~20段:提出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发扬光大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
1.梳理第一部分内容:中国的建筑体系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历史悠久
影响范围广
中国建筑
伊斯兰建筑
叶卡捷琳娜宫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分别为中国建筑、伊斯兰建筑和欧洲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
巴黎圣母院
知识链接
罗马大斗兽场
日本寺庙
韩国景福宫
越南顺化皇城
故宫
知识链接
2、筛选要点,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完成表格。
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一) 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二) 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建筑群有主从,有“户外空间”
(三) 结构方法 主柱和横梁(架梁)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一致
(四) 斗拱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
(五) 举折、举架 梁木 创造屋脊弯曲面
(六) 屋顶 瓦 装饰
(七) 着色 朱红、彩绘 用色大胆
(八) 构件 脊吻、门窗 高度装饰
(九) 材料 有色琉璃、油漆、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
2、筛选要点,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完成表格。
台基
房屋
屋顶




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左右对称
坐北朝南
有主有次
户外空间
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建筑群有主从,有“户外空间”
立柱
横梁
木材结构,以木材做立柱和
横梁的框架结构。
结构方法 主柱和横梁(架梁)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一致
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斗拱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
举架
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举折、举架
“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轻盈、朴实、威严)“翘起如翼”(采光、排水)的屋顶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屋顶 瓦
着色 朱红、彩绘 用色大胆
门环
门环
垂脊吻
构件 脊吻、门窗 高度装饰
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
材料 有色琉璃、油漆、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总体特征
立体构成
平面布置
结构方法
斗拱
举折举架
屋顶
色彩
构件
用材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其特征的?
整体
局部


总结: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先主后次的顺序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层次清晰严密,有助于突出建筑学本身的特点,也符合人们对房屋的观察顺序。
文本探究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4-20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根据你的理解,完成右边表格;
(2)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横额对联
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词汇
文法
文章
大文章
小品
横额对联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
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山亭、水榭等
影壁、牌楼等
文本探究
文本探究
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可以互相翻译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法国凯旋门
中国牌楼
中国天坛
罗马园亭
罗马纪念柱与中国的华表
5.联系课文第20段并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
从1950年开始,北京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古建筑开始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在明清古城墙被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抚砖痛哭。
写作目的:探求如何建造新中国的建筑,呼吁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建议古为今用。
拓展延伸
文中提出的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在当代有什么深刻含义?
参考:
1.古代到现代根源上的东西是传承的。立足传统,发展创新,指向未来。
2.因为相通,所以可译;因为个性,所以多彩。提出“可译性”,避免了孤立、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可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
探究说明方法
感受写作特色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一)个别的建筑物
(二)在平面布置上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四)斗拱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七)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八)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建筑材料
明确:通过分类别的方法,使得说理条分缕析,让读者一目了然、更为明晰地把握住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文章在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何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文法
词汇
各类文章
大文章
小品
横额、对子
可译性
(二)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文学”来谈“建筑学”的?用的是何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遵循的惯例法式及形成的风格手法
建筑构件和因素
各类建筑或建筑群
宫殿、庙宇等
亭轩楼榭等
影壁、牌楼等
功用性能的一致性、相通性
通过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说明对象更加鲜明生动,让所讲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
1. 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作比较和列数字:通过作比较和例数字凸显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悠久历史,传递民族自豪感。
(三)以下局部内容用的是何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2. 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将“斗拱”的内涵及特征加以准确解释和说明,使得说理更科学准确精炼严密。
(三)以下局部内容用的是何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3. 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引用: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的装饰作用,既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传递了民族自豪感。
(三)以下局部内容用的是何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4.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 ”;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 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
举例子:通过举例子使得说理更加详实,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以下局部内容用的是何种说明方法?有何效果?
课堂小结
“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