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6: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讲授人:胡月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
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快乐。
人不能笑得太响,
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学习目标
理解格里高尔变形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01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
生平: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父亲
“不许回嘴”
父亲对于卡夫卡是一个矛盾的象征,一方面他从小崇拜父亲,但另一方面父亲的独断与专横又让卡夫卡产生厌恶感。卡夫卡的父亲原是一个乡下犹太屠夫的儿子、生长在海尔曼原,后来他来到了布拉格,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开始白手创业,最终他成为一个会讲德语的犹太百货批发商。因为没有接受过高等的文化教育,卡夫卡的父亲偏执、粗暴而专横,使用着家长式专制来管理与统治他的妻子和孩子。所以,卡夫卡从小生活在父亲的专制阴影中。
“不许回嘴”是父亲对他的管理方式,同时其父亲还通过打骂、威吓、嘲讽等缺乏人性的手段来教育卡夫卡,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中卡夫卡也逐渐变成一个性格软弱、内向自卑、悲观厌世、优柔寡断的人。
卡夫卡与父亲
1919年他曾写过《致父亲的一封信》,这一封信将近一百页,但他却始终没有将信寄出。在这封信里面,他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曾非常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这也是《变形记》的灵感来源之一。童年的创伤伴随着卡夫卡的一生,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渴望家庭却害怕结婚成家,他试图通过结婚来自救,成为一个拥有自己家庭的独立人,结果却失败了,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卡夫卡婚姻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所不在的恐惧、懦弱、自卑心理,而这些恰恰与父亲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造成卡夫卡虚弱、缺乏自信、负罪意识。
卡夫卡带着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逃到一个没有父亲伤害的自由领域——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
成就:
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失踪者》
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
一方面人们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个人的痛苦+社会的痛苦=《变形记》
02
整体感知
提问:
本文的开端是什么?
一个“社畜”变成了一只甲虫
情节结构梳理
标题文本预设
lick here to add wordsck here to add wordlick here wordsick here wordlick here lick
标题文本预设
lick here to add wordsck here to add wordlick here wordsick here wordlick here lick
小说线索
双线交织
格里高尔变形:
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的亲人态度:
惊慌同情---逐步憎恨---把他弄走
后续
文本分析
03
心理描写
第二段:“我发生什么事啦?惊讶,比较平淡
找出前六段描写格里高尔心理的句子,分析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内心活动如何?
第三段:“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无奈妥协
第四段:“多么艰辛的职业啊……”奔波劳累,饮食低劣,孤独
第五段:“这么早就起床”“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不敢反抗
“我一定办理这件事,那时就会一帆风顺”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
第六段:连用五个疑问句一会儿问,一会儿又否定 焦虑,心急如焚
人物形象
格里高尔的形象:
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还在。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老板要炒他的“鱿鱼”而焦虑,他为父亲暗暗地存了一笔钱而欣慰,他为妹妹明年上音乐学院的事而筹划,他为今后一家人的生计而忧心……他对工作认真、努力;他对家庭负责、担当;他对亲情渴望、忍耐;他对自己却麻木、压抑。他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同时他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接受。他是一个勤劳正直、有责任心,但又麻木压抑的小人物。
人物形象
格里高尔家人的表现与形象特点:
父亲:专横暴躁,害怕“家丑”外扬,要把他赶回房间关起来,甚至恫吓他、用苹果砸他,想致他于死命。慈父之爱在他身上已消失殆尽,暴露出来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主义。
母亲:对儿子的感情似乎要深一点,她同情儿子遭受的厄运,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实并为此悲痛欲绝,但她内心已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了。
妹妹:在哥哥最初变形后尚能做一点照料工作,如打扫房间、送饭等。但时间一久,她就再也“受不了了”,甚至痛哭请求父亲:“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并狡猾地辩解这只大甲虫并不是格里高尔,如果是的话,他就应该“自愿跑掉”。这一番歇斯底里的哭诉,把她内心的自私、狡黠、冷酷暴露得淋漓尽致。
异化与变形
1.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2.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3.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
人失去自我
人被物化
人成为非人
格里高尔只是一架工作或者挣钱的机器,连最一般的人的权利,都被剥夺殆尽。格里高尔虽然有“人”的思想和意识,而却没有个体和自我,只有长期压抑和忧郁形成的缺乏生命力的顺从。
从《变形记》到“996”
04
《变形记》写道,名叫格里沙的旅行推销员,醒来发现从床上下不了地了,自己已经变成了甲虫。在这部不长的中篇小说里,卡夫卡用了1/3的篇幅来写他生命突变的这天早晨。在这写早晨的文字里,写得更多的,是“我要上班”的心理活动。按照人的逻辑,在发现自己生命这样的质变后,第一反应应该是“我怎么成了这样子?这是我吗?我是谁?”但卡夫卡写的他,根本没考虑这些,想的就是,“我要起来,我要抓紧,我要去赶火车,我要为自己的家庭,尤其是为我的父母欠的债而努力奋斗。”
关于这部小说的正统评价是,它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30年前,讲这部作品,我都感觉不真实。但现在,我要负责任地讲,他的这种思维,属实真实。因为是虫子的肢体,他不能一翻身就下床。在那挣扎中,他紧张的思维,完全围绕着上班。这种内心的呼唤或者叫做生命的挣扎,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群体。
还要普及一下吗?“996”是喻指每天早九晚九,每周如此连续六天。如今,这个流行语不仅在泛滥,还多了“007”。我的学生加班中向我抱怨,抛出了这个组合。开始,我还以为是说那位刚离世的英国演员,他演了第一代邦德。看了学生的解释,我长知识了。原来,“甲壳虫系列”又升级了。因为加班加到全周无休!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生存的第一需要。通俗地讲,人活着要干活。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自己生命的诗意存在。劳动应该是自由自在的,是主观情愿的。但有些劳动者,压力大到那叫一个“山大”,大到厌倦甚至痛恨劳动。这就违背了人性的需求。也违背了马克思的理想。劳动是人所创造的,应该是人所能够支配的。如果到了异化的阶段,劳动就统治了人。劳动就走向了它被创造出来的反面。劳动上的异化是可以导致人的本质异化的。这才有了卡夫卡的人格蜕变寓言。
马克思他们预见并设想了解决异化的逻辑,共产主义就是作为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制的彻底的废除。共产主义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的真正的解决。无疑,卡夫卡写这类小说,属意于解决他所看到的异化的问题。如果卡夫卡与我们同时代,他肯定会写“996”。因为,一个世纪前,他就预言了,劳动如果不加以合理化的科学管理,势必走到它的反面。不管某些人怎样为“996”的制度辩护,我个人觉得“996”就是现实版的“变形记”。
卡夫卡的《变形记》,奠定了他的创作的思想与艺术硬核。莎士比亚也好,巴尔扎克也罢,写被金钱固化了的灵魂,总未脱胎于人形。卡夫卡的深刻,在于写出了物欲的动物型。巴尔扎克描写葛朗台兽性的习性,说他像一条巨大的蟒蛇。他会躺着蹲着,长时间地窥视着猎物,然后扑上去。他打开钱袋的口,倒进大量的钱币,然后安安稳稳地睡觉,像蛇一样不动声色,冷漠无情,按部就班,慢慢地消化。要是换成卡夫卡呢,这些特征的描写全无。他会直接把葛朗台写成巨蟒。
这种差别,是巴尔扎克对葛朗台这类人还心存同情和可怜,承认他们还有人性的残存。卡夫卡及其伙伴就断然否认之。卡夫卡的同时代人写了很多这类作品,塑造了诸如“局外人”“非人”、永远不露面的“戈多”。卡夫卡们的这类创作还是现实主义吗?在当时,当然被拒之门外。但山不转水转。人们的认识不断进化,后浪扑腾了N多年,才拍上了先知先觉者。有例为证。
这就是现代主义作家群体超时代的洞察力,也是拥有巨大内涵的名著的与时共进,更是我们重读经典的必要性!
匈牙利文艺理论家卢卡契,在1935年就断然否认卡夫卡是现实主义作家。他后来从政,赶上了1957年的“匈牙利事件”。就在卢卡契被押上飞机带往莫斯科的时候,他踩着舷梯说:“归根结底,卡夫卡还是个现实主义作家!”
这就是现代主义作家群体超时代的洞察力,也是拥有巨大内涵的名著的与时共进,更是我们重读经典的必要性!
卡夫卡写出了变异的劳动对人的报复,那是骇人的人籍剥夺。一天晚上,他突然听到了妹妹拉的小提琴声。这是他变形之后从没有过的动静。他的人性被美妙的音乐陡然唤醒。他不顾一切地打开房门,用嘴叼着妹妹的衣襟,意图把她请到自己屋里。沉醉于琴声里的房客,还有他的家人,都没察觉到这么一个巨大的虫子从屋子里悄然走出。那三个房客甚至不知道这屋子里还住着这模样的房东。等人们看清了眼前这种人兽混杂的场面时,全都懵圈了。他的家人都吓抽了。他父亲气急败坏地用一个苹果把他打成重伤。最后不治身死。
卡夫卡写,变形一个月后的一天,妹妹从自己的窗户,看到了一个虫子的头探出哥哥的窗外。那是他的哥哥。哥哥久久地凝视着窗外,一动不动站在那里。这成为卡夫卡留在我心头永远的痛。
央视《新闻1+1》披露,深圳拟推行“强制休假制度”。但被强制“对象”们更多的是质疑。与之并行的是“带薪休假法”的出台。否则,“996”“007”模式会终结吗?
别让劳动变形!
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格里高尔,可是这种像格里高尔一样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下课,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