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课件+教学设计4.4.3.2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人教版七下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课件+教学设计4.4.3.2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人教版七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2 17:01:10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新知导入
小明不小心感染了肺炎,医生需要给他“打吊针”,药物从针头输入手背后,经历了怎样的途径,然后在肺部发挥作用的呢?
新知讲解
一、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新知讲解
左心房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室
肺静脉
腹腔内器官的毛细血管
下腔静脉
上腔静脉
肺动脉
身体上部的毛细血管
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
主动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
新知讲解
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
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各处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腔静脉
下腔静脉
右心房
体循环
新知讲解
颜色鲜红,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颜色暗红,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
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小动脉
小静脉
新知讲解
  在体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区别?
动脉血
静脉血
动脉血:颜色______,含氧_____;
静脉血:颜色______,含氧_____。
鲜红
丰富
暗红
较少
新知讲解
当红细胞再次从右心室出发,经过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
新知讲解
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新知讲解
肺动脉
肺静脉
毛细血管
肺泡
颜色暗红,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二氧化碳
氧气
颜色鲜红,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新知讲解
在肺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在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一般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一般是静脉血,但在肺循环中,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新知讲解
上下腔静脉
肺静脉
主动脉
肺动脉
左心室
全身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氧气
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代谢废物
右心房
(动脉血→静脉血)
右心室
肺泡
二氧化碳
氧气
肺部毛细
血管
左心房
(静脉血→动脉血)
体循环
肺循环
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新知讲解
想一想:
1.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吗?
2. 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给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和养料,及时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新知讲解
思考:小明不小心感染了肺炎,医生需要给他“打吊针”,药物从针头输入手背后,经历了怎样的途径,然后在肺部发挥作用的呢?
静脉分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
肺部发炎,静脉注射药物,药物经过心脏1次
新知讲解
血液循环途径
冠脉循环是指血液由主动脉基部的冠状动脉流向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静脉流回右心房的循环。冠脉循环是给心脏自身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的。
新知讲解
二、心率与血压
新知讲解
指动脉随着心脏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搏动;健康人的脉搏与心率一致。
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人的心率每分钟在60-100次。运动时比安静时心率要快。
心率:
脉搏:
正常值:
概 念:
收缩压为90—130mmHg,
舒张压为60—90mmHg
测 量:
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
血压
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高血压:舒张压持续高于90mmHg
低血压:收缩压持续低于90mmHg
表示方法:收缩压/舒张压,如100/80mmHg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测量血压
测量脉搏
课堂练习
1.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由血清和血细胞组成
B.心脏的四个腔中,两两相通
C.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D.和心室相连血管中均流动脉血
C
课堂练习
2.医院静脉注射药物治疗肠炎,药物从手臂到达小肠的途径是( )
A.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
B.肺循环→体循环→肺循环
C.体循环→肺循环
D.肺循环→体循环
A
课堂练习
3.人体的血液循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
A.先进行肺循环,而后进行体循环
B.两者不分先后,交叉进行
C.先进行体循环,而后进行肺循环
D.两者不分先后,同时进行
D
课堂总结
右心房
主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上腔、下腔静脉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肺循环
体循环
肺泡
二氧化碳
氧气
组织细胞
营养物质

废物
二氧化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课题名称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七年级生物的主要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2、教学分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血液循环途径”自成体系,因为它建立在学生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静脉血、动脉血”概念的理解,以及心脏结构的学习基础之上。氧气及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又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血液循环途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难点: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2.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肺里的气体交换,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对血液循环重点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但由于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差,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教师步步引导方能将三者联系成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的运用媒体辅助与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将简单的静态平面图构建成复杂的,动态的立体图,注意前面知识的铺垫,逐渐帮助建构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通过识图、文字构建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探究实践:通过红细胞之旅的角色扮演活动,完成“血液循环图”,逐步形成分析、合作、推理的能力。态度责任:通过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心血管相关疾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 知道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 强化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观点。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知识性强,含量大,分两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主要内容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教学设计思路如下:血液循环的途径,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红细胞从左心室离开心脏后流回心脏是经过了哪些路径?(体循环) 红细胞从右心室离开心脏后流回心脏是经过了哪些路径?(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意义可结合视频讲解。最后通过图解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点。动脉血和静脉血较容易理解,着重突出颜色和含氧量的不同。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小明不小心感染了肺炎,医生需要给他“打吊针”,药物从针头输入手背后,经历了怎样的途径,然后在肺部发挥作用的呢?假如你是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你在人体血管里的旅程途径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打吊针”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考讨论血液循环的途径。
新知探究 血液循环的途径 展示血液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识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1.体循环展示红细胞流动路径的动画示意图。提问: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 展示体循环的过程: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下腔静脉→右心房,这是体循环过程。思考:在体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展示体循环的物质交换动画:这一过程能将营养物质与氧运送给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血液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思考: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区别呢?2.肺循环展示红细胞流动路径的动画示意图。提问:设想一个红细胞再次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总结:红细胞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此过程是肺循环。提问:在肺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展示肺循环的物质交换动画:这一过程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运到肺部再经肺部排出,同时肺泡中丰富的氧进入血液。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思考: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总结: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由动脉血变静脉血;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由静脉血变动脉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想一想: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吗?血液循环的意义是什么?思考:小明不小心感染了肺炎,医生需要给他“打吊针”,药物从针头输入手背后,经历了怎样的途径?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循环路径。 学生结合教材,识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学生观察血液流动路径的动画示意图,思考、讨论。学生结合示意图,理解体循环的路径。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动脉血颜色鲜红,含氧丰富;静脉血颜色暗红,含氧较少。学生根据体循环进行推理、观察、思考,并回答。学生理解肺循环的路径。学生思考,讨论,尝试回答。学生结合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思考、回答:这种说法不对。并阐述原因。学生尝试总结归纳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的变化。学生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药物经过的路径。 结合示意图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体循环的路径。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结合动画演示,总结出血液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对比动脉血和静脉血,进而理解记忆。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肺循环的路径。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结合动画演示,总结出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形成整体大概念,理解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结合实际,巩固知识的学以致用。
心率与血压 展示心率与脉搏的概念,明确指出一分钟内脉搏的次数与心率是一致的。通过测量人在不同运动状态和安静状态下的脉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心率与运动的关系”活动,并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血压及其测量方法。 学生阅读、理解心率与脉搏的概念。学生分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讨论分享。学生阅读教材,明白血压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通过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知识,结合已学知识,拓宽学生视野;通过测量,引导学生知道心率和血压的测量方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体循环、肺循环以及整个血液循环的途径。结合已学过的人体的营养与呼吸的知识,分析出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血液循环的途径。
作业设计 课外实践:阅读课本66页“为你的家人量血压”资料,根据指导为你的家人量一次血压,并分析。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