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 (共1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 (共15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6: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1.了解文章的相关文化常识,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
2.鉴赏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3.能对苏格拉底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文章的相关文化常识,把握文中一系列正义理念的内涵,准确理解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
识作者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苏格拉底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持的“正义”理念。
知背景
晓常识
人物介绍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约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而柏拉图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他的学生之一是柏拉图,他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式对话:
  苏格拉底式对话是一种采用对谈的方式,以澄清彼此观念和思想的方法。苏氏认为透过对话可使学生澄清自己的理念、想法,使谈论的课题清晰。尤其他认为只要一直更正不完全、不正确的观念,便可使人寻找到“真理”。这种对话模式,犹如戏剧,拥有无比的张力。尤其穿插轻松、诙谐的语调,屡屡让人陷入推理的自我矛盾中,达到澄清的效果。他用讨论问题的方式与人交谈,但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别人,而是指出问题所在,并一步步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的提问式对话法”或称“产婆术”。
【任务2】文章由苏格拉底向好友格黎东表明立场入手,以明确自己的观点,行文层层深入,深入浅出。请用心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
提示:站在全文的角度梳理苏格拉底是怎样劝说格黎东的:
(1)表明立场:
(2)告知好友:
(3)引导好友:
(4)启示好友:
听从道理,尊重道理。
追求正义、美、好,听从道义、真理。
要活得好,活得体面、正派。
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表明态度和立场:坚持原则,听从“道理”,不会让步;
引导格黎东与自己一同思考是不是该听人们的“议论”“意见”;
追问格黎东哪些意见必须重视,哪些意见不必重视;
请格黎东考虑:要不要尊重、听从人们的一切意见。
提示:站在局部某一部分的角度,比如第一段,体会苏格拉底的逻辑。
【任务3】阅读课文,圈画出对话中的相关语句,筛选出出现频次比较高的重要概念,借助批注法,对其进行批注;进而写出有关文章核心观点的摘要。
(1)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
(尊重、听从、服膺道理)
(2)例如正义和不正义,丑和美,好和坏,这都是我们现在所考虑的事情。
(考虑追求正义、美、好)
(3)只能听从那一个深知道义和不义的人的说法,听从真理本身了。
(听从道义、听从真理)
(4)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看,而是活得好。你是不是也承认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正派?
(活得好就是活得体面、有尊严)
(5)慎重考虑我们行事是否正当,……只该考虑自己这样做不正当的问题。
(做正当的事)
(6)那就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唯正当而行)
【目标二】鉴赏高超的劝说艺术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任务】请同学们结合对话,梳理出苏格拉底的对话内容,探究苏格拉底的诘问艺术。
对话内容 运用手法 诘问艺术





该不该越狱逃跑
直接向朋友表明观点,适时运用反问手法
如何处理正义与不正义、美和丑、好和坏
该重视什么意见、谁的意见
有理有据,由此及彼。诱引对方按照自己的思维思考
在直接表白的基础上,辅以诘问,引对方进入自己的话语轨道
一步一步地提问、诱导、设喻
以身体健康设喻,对比追问
比喻、对比,在对比中明确选择
对话内容 运用手法 诘问艺术


该不该做不正当的事
排比式追问
设问、反问,选择问,层层推进
【总结】
【目标三】能对苏格拉底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解和评价
【任务】苏格拉底将“正当”“道义”视为自己尊崇的绝对原则,舍生取义,舍生求道,舍生卫尊,这种思想和精神令人感动。但是,人世间永恒的“正义”真的存在吗?它有没有时代性?是不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苏格拉底的勇于“择死”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现实,联系文本,谈谈自己的思考、认识,以微写作的方式写出来。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文本,联系自我,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互相启迪,修改完善自己的认识;最后,以微写作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成果。
  苏格拉底宁死也不放弃探究真理的权利,面对朋友的劝说逃跑,坚持道义而不动摇,为哲学而殉难,为正义而献身。面对死亡,苏格拉底的坦然与镇定是惊人的,这归功于思想的力量,精神的高度。
  世界上始终没有停止“择生与择死”的辩论,很多人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屈原、谭嗣同、苏格拉底择死;司马迁择生。两相比较,孰高孰低,不可一语言之,需要结合实际解答。苏格拉底择死,强调的是追求正义、道理、道义。他认为判决虽然不公正,但逃亡是毁坏法律,不能以错还错,以恶报恶。
  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正义思想,都是人应当遵从的不易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以不正当报不正当,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亦应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