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包身工》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包身工》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2 17: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包身工》(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理解其产生根源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清文章结构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成为我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夏衍的文学成就主要集中在话剧创作方面。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曾产生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作品有《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心防》和《法西斯细菌》等。
识作者
知背景
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国民党统治更加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就是包身工产生的时代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文学体裁的一种,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是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文艺通讯、速写、特写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报告文学
晓常识
【任务2】初读课文,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从衣、食、住、行、做工五个方面来概括包身工的生活。
一天
12小时
4:15
4:30
5:00
18:00
起床
早餐
上工
收工
课文是以 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来组织材料的。
时间
表述 概括
衣 褪色或胜了的短衣,短衫,下面是玄色或是条纹的裤子。破脏的粗布鞋。(第23段) 破脏
短衣乡下气



做工
两粥一饭:早晚吃粥,中午干饭。
两“粥”一饭,无菜,量少,不够一人一碗 (第12、13段)
质差
吃不饱
面积约9.32平方来,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人均居住面积不到0.6个平方(第3段)
狭窄
恶臭
没有自由,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第21段)
没有自由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第25段)、
三大罚规(殴打、罚工钱、停生意)(第26段)
工钱 三角八
劳动强度大、待遇差,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目标二】深入了解包身工制度,理解其产生根源
【任务】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一句话概括:带工到家乡或灾区,诱拐快要饿死的孩子。
(1)“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 (8—10段)
(2)为什么要雇佣“包身工” (15—22段)
没有人身自由
第一,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第二,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她们大半都是老板娘的乡邻,这一点,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第三,那当然是工价的低廉。
易于管理
工价低廉
(3)“包身工”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谁得到了好处 “包身工制度”是怎么样的一种制度 (第38/48/49段)
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第34段)
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第49段)
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得到了好处
这是一种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的制度。
(4)总结包身工产生的原因及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
产生的原因:
廉价
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安全
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
可靠
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得自由
主观原因
(8-10段)家庭困境
形成的根源: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
《包身工》(二)
鉴赏本文精彩的艺术手法
【任务1】在本文找出一个你觉得最能体现包身工悲惨的画面。(分角色朗读)
【目标】鉴赏本文精彩的艺术手法
“假病,老子给你医!”
一手抓住了头发,狠命地往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第二、第三脚是不会少的,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后来,据说,因为芦柴棒“露骨”地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足趾!打杂的恼了,顺手夺过一盆另一个包身工正在揩桌子的冷水,迎头泼在芦柴棒的头上。这是冬天,外面在刮寒风,芦柴棒遭了这意外的一泼,反射似的跳起身来,于是在门口刷牙的老板娘笑了:
“瞧!还不是假病!好好地会爬起来,一盆冷水就医好了。”
场面一: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
场面二:无名女工惨遭毒打
还有一个,什么名字记不起了,她熬不住这种生活,用了许多工夫,在上午的十五分钟休息时间里面,偷偷地托一个在补习学校念书的外头工人写了一封给她父母的家信,邮票大概是那位同情她的女工捐助的了。一个月没有回信,她在焦灼,她在希望,也许,她的父亲会到上海来接她回去,可是,回信是捏在老板的手里了。散工回来的时候,老板和两个打杂的站在门口,横肉脸上在发火了,一把扭住她的头发,踢,打,掷,和爆发一般的听不清的嚷骂:
“死娼妓,你倒有本领,打断我的家乡路!”
“猪猡,一天三餐将你喂昏了!”
“揍死你,给大家做个榜样!”
“信谁给你写的?讲,讲!”
血和惨叫使整个工房的人都怔住了,大家都在发抖,这好像真是一个榜样。打倦了之后,再在老板娘的亭子楼里吊了一晚。

“芦柴棒”出场
“芦柴棒”重病遭受毒打
无名女工惨遭毒打
“芦柴棒”骨瘦如柴
小福子挨罚
艺术手法——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任务2】分析下列表格中包身工和带工老板的状况,说说这样对比着写的好处。
包身工 带工老板
住的“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收入“每天三角八分”
穿的“拷绸”之类
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好处: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任务3】思考:文章将包身工与墨鸦进行类比,有什么作用?
船户养墨鸭
捕鱼
卖钱
(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
饲养包身工
赚钱
(没有温情)
作用: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任务4】勾画并品读文中精彩的比喻句。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像鸽笼一般地分得均匀。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任务5】分析下列句子中运用反语的妙处。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第12段)
运用反语,表现包身工饮食条件差。控诉了老板的无情。
(2)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第32段)
运用反语,带工头惩罚的不合理,残忍。
(3)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运用反语,表现这些青年在家乡被当成像鸡鸭一样喂养。
艺术手法归纳:
①点面结合,通过典型事例让读者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②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包身工的悲惨,也突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凶狠无耻。
③类比,包身工与墨鸭的类比,突出包身工连渔夫对墨鸭的温情都没有。
④比喻,形象生动,更具画面感。
⑤反语,具有讽刺意味,蕴含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悲愤与批判。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通过对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情况的描写,展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繁重劳作,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对帝国主义和黑暗势力的无比愤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