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年 级:高一年级
学 科:高中语文(统编版)
第一单元-第2课
峨日朵雪峰之侧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朗诵诗歌,感受凝重壮美的氛围。
品味意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感受青春,保持热爱生命的信心。
素养目标
01
02
03
昌耀被人誉为 “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陈思和评价“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其新边塞诗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作者简介
王昌耀,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
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
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离开部队。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一 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 等。他被人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创作背景
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诗人特别善于在历史场景与自然环境中追问人生价值,抒写苍凉悲壮的生命体验,讴歌潜在的丰盈的生命之力。
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峨日朵雪峰
“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
诗歌写的是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所见所思。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
初读文本
1. 自由朗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
字词点拨:
嚣:xiāo,喧哗。
揳:xiē,捶打。
罅隙:xià xì,裂缝;缝隙。
但有:只有。
2.听朗诵,感受登山勇士在登峰途中的体验与感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1962年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这是一首写 的诗。
登山感受
紧张
恐惧
危险
奋斗
艰难
孤独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研读文本
诗歌首句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怎样理解“此刻”和“仅”两个词的含义?
— “仅”和“此刻”并用,传达出一种不服输的意味,塑造了一个坚毅的攀登者形象。
— “仅”暗示这高度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达到的,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此刻”强调现在,并不是未来不能达到“山顶”,暗示“我”并未放弃征服新的高度。
2.怎样理解“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突出山峰之高。“薄壁那边”照应标题“那侧”。
—眼前的落日景象,吻合当时“我”的心境。不管怎样的高度,都不容易,都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也要付出代价和牺牲。
—“山海”视觉上写出山的壮丽,“石砾不时滑坡”听觉上传来的来自脚下的危险。两样景物形成奇妙的对比。
3.“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这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写照,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
在那样的高度,内外都有力量拉扯“我”下滑,要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然而在这种情形下,“我”依然没有放弃,而是用指关节揳入石缝,千层掌鞋底渗出鲜血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作者对攀登者的赞颂、对现实苦难的不妥协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4.“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揳入巨石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
任务活动三
合作探究,品味主旨
雄鹰:蓝天领主;
雪豹:雪山之王。
代表着强大的事物。
“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这里的雄鹰或雪豹有何内涵?
合作探究
诗人在最后给了一个“特写镜头”:“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这里的蜘蛛有何内涵?
蜘蛛:
小得可怜— 生命渺小,依然强劲
突出生命内在的强大与坚毅
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诗人自喻
怎么理解: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一“沉默”:“我”和蜘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山峰之侧),但我们没有高声呼喊,没有骄傲自得,只是沉默地共同欣赏大自然的壮美。
二“默契”:虽然我无法与蜘蛛语言沟通,但“我”与蜘蛛一样勇敢坚毅、顽强不屈,是志同道合者,说明真正强大、壮美的不是外在形象,而是内在的精神、意志。
“快慰”指痛快而感到安慰、欣慰。这是诗人居于一定心理“高度”后的感受。曾经的时代和社会赋予年轻的诗人狂热的理想、信仰与追求。然而,随着诗人跌落到底层,他开始清醒而理性地看待那个时代和社会,开始真正融入“大西北”这片热土,并从中获得精神的强力。
诗人拥有了自己新的精神高度。这次获得的精神高度有着坚实的基础,是诗人一步步攀登得来的。所以,虽然身在底层,但他那高贵的灵魂仍牢牢坚守住了这个精神高度,不消沉,不颓废,能够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雪峰、落日、山海、石砾、巨石的罅隙、雄鹰、雪豹,锈蚀的岩壁一系列形象,构成雄浑、壮美、崇高、紧张的审美特征(意境),
与蜘蛛弱小、可怜、默享的形象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的谦卑与坚毅,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陈思和曾探讨过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他将之总结为两种状态,“一是把自然看作人世社会的对立物,在流连于原始的非文化性的大自然中,寄寓了诗人逃避现实的苦恼。另一层是把生命投诸宇宙,通过对宇宙奥秘的无穷性来获得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认识。诗人在攀援的过程中悟到了自然宇宙的无穷尽,又在这苍茫与渺小的对立矛盾中,体认到生命意义的无穷尽,于是诗歌充斥着一种苍雄与浑厚的原始力度。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敬意,也凭 “蜘蛛”意象的安排而彰显了作者与命运相周旋与苦斗的人生快慰。
1962年8月昌耀26岁创作本诗,正在距离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诗人正处于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经历。
诗人直到1979年平反。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20多年过去之后,当改革开放到来,让他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写作的状态,他重新删定了这部作品。诗人开始由崇尚攀登的英雄走向赞美平凡的生命,对理想和奋斗有了新的认识。
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
昌耀塑造的攀登者的形象,是自我的投影,尽管身处特殊年代,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没有随“石砾”而堕入深渊,默默坚持,迎来光明,获得快慰。
归纳总结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关乎理想的诗,一首关乎攀登的诗,一首关乎忍耐的诗,也是一首关乎抗争的诗。诗人借攀登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现实遭逢不测的抗争,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占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