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本知识点测试(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本知识点测试(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3-03 13: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本知识点测试
一.名句积累(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 _____。《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__ __ 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欲渡黄河冰塞川,__ _______。《行路难》
(4)采菊东篱下,__ _______。《饮酒》
(5)《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 ___ 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原句回答)
(7)父亲叮嘱刚开始创业的儿子,今后无论事业成败,都应拥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__ __ _____,__ _______”的旷达胸襟,不因外部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或忧伤。
(8)__ __ 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3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四荡着 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 的凄寒之气。
四、比较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心情)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B.宴酣之乐,非丝非竹(睡着了)是进亦忧,退亦忧(做官)
C.故自号曰醉翁也(取号)往来而不绝者(断)
D.野芳发而幽香(香花)伛偻提携(提拔)
2.下列句中加线虚词意义不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钱币乞之
C.杂然而前陈者 颓然乎其间者
D.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2分)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行者休于树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 “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两个“忧”所指的内容依次是(各用两个字回答)__ _______;__ _______(2分)
5.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的政治抱负是什么?(2分)
__ _______
6. (4分)①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翻译为:
__ _______
②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
__ _______
7.乙文第1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用来比喻:(2分)
__ _______
8.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__ 为主,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甲文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者__ _______的政治思想。(2分)
9.想一想,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3分)
__ _______


五、小石潭记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一词多义(9分)
【以】 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②以其境过清( )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2. 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2分)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
3. 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3分)
⑴ 鱼静态的句子: 。
⑵ 鱼动态的句子: 。
⑶ 鱼情态的句子: 。
4.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景色和气氛—— ;(四字)
心情—— 。(四字)
5. 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2分)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3分)



7.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9分) (1)水尤清冽 尤: 。
(2)卷石底以出 卷: 。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 。 (4)斗折蛇行 斗: 。
(5)以其境过清 清: 。 (6)不可久居 居: 。
(7)隶而从者 隶: 。 (8)俶尔远逝 俶尔: 。
(9)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六、岳阳楼记阅读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日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分)“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 。
2.(2分) 与“百废具兴”的“具”用法相同的是同段中的“ ”字;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谪”意思相同的是第二段中的“ ”字。
3.(2分) 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明是“ ”,暗指“ ”
4.(3分)“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12分) 解释下面句子加点词的意思。
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 去( )国( )怀乡
把( )酒临风 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山岳潜( )形 薄( )暮冥冥
予尝( )求( )古仁人之心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微( )斯人,吾谁与归( )
6.(5分) 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文章一开头以叙事为主,记述了 .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所见的自然形胜,触景生情,用一问句" ?”
自然引起下文所写的景不同,情亦不同, ,形成鲜明对照.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作者否定"迁客骚人" 的"情",提出了" “的鲜明观点。
7. “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字母写在括号内。(4分)
去:A.距离B.离开C.除掉,去掉
①去国怀乡( ) 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③委而去之( ) 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七、醉翁亭记简答
1.(4分)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选出分析恰当的几项。( ) A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B “太守之乐其乐”是衬托前面的“山林之乐”和“人之乐”的。 C“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D“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被贬滁州后一种苦闷抑郁的扭曲反映,作者是以乐写哀
2.(12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名( )之者谁 ②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③醉翁之意( )不在酒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
⑤野芳发( )而幽香 ⑥临( )溪而渔
⑦树林阴翳( ) ⑧觥( )筹( )交错
⑨林壑尤( )美 ⑩泉香而酒冽( )
11.得之心而寓( )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