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22 18:03:07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某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图中P处为(  )
A.时间 B.有机质 C.气候 D.人类活动
2.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热,生物量多
B.成土母质中矿物养分多
C.微生物分解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D.受人类活动影响少
【答案】1.B
2.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由图可知,生物残体进入土壤变成P,P可被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P是有机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A.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生物量并不多,A错误。
C.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得以积累,C正确。
BD.东北地区黑土肥力高,主要是有机质含量高,而不是矿物养分多,且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简图与甲、乙两地典型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  )
A.物种多样性低 B.垂直结构复杂
C.叶片面积较小 D.以针叶林为主
4.甲地的猴面包树树干可贮存大量水分,该特点反映出当地(  )
A.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B.气温年较差大
C.全年高温,降水丰富 D.降水季节变化大
【答案】3.B
4.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最繁茂高大;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板状根、茎花等现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宽阔的叶片,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终年常绿,叶片厚,表层蜡质,多芳香;温带落叶阔叶林: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亚寒带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雨林,而西侧(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草原。因此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叶片宽阔、以阔叶林为主,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甲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干季水分条件差,猴面包树树干可在湿季贮存大量水分可以适应干季水分紧缺的环境,因此该特点反映出降水季节变化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四地最有利于观察该地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关于图中地貌描述,正确的是(  )
A.以平原为主 B.地势南高北低
C.丙位于盆地 D.丁地位于山谷
【答案】5.A
6.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①山顶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的等高线弯曲,从高处往低处凸出,就是山脊;④山谷的等高线弯曲,从低处往高处凸出,就是山谷;⑤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5.A.根据该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甲处的海拔最高,视野宽阔,最有利于观察该地地貌,A正确。
BCD.乙位于河谷中,丙和丁均位于半山坡处,不利于观察该地地貌,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A.由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主要以丘陵为主,A错误。
B.根据该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东西两侧海拔高于中部,故图示区域地势东西高中间低,B错误。
C.丙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为山顶,C错误。
D.丁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有关海水运动形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洋流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通的运动形式
B.只有地震和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能引起海水的波动
C.海浪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D.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答案】D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AD.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最常见的海浪是有风力作用产生的。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风浪传到无风的海区,或风停息以后的余波,称为涌浪,A错误,D正确。
B.风浪是海水在风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说明外力也能引起海水的波动,B错误。
C.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1、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2、作用:可以利用潮汐、波浪进行发电;潮汐电站水库可用于水产养殖;大型波浪发电装置可同时起到消波防浪,保护海港、海岸、海上建筑以及海水养殖场等作用。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2022年地震带活跃,火山喷发。9月14日9时35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台东县海域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12月4日印度尼西亚塞梅鲁火山大规模喷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地震发生时,正在教室上课的同学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D.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9.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  )
A.地壳 B.软流层 C.岩石圈 D.地核
【答案】8.B
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8.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上下颠簸。因此地震发生时,地震波自地下传播而来,先到达的纵波使同学们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到达的横波使同学们感受到水平(左右)晃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B.岩浆主要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B正确。
AC.岩石圈和地壳位于软流层以上,AC错误。
D.地核位于软流层所在的地幔圈层以下,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共享单车在中国迅猛发展,主要覆盖年轻用户群体。打开手机软件,就可在线查看实时单车情况。在骑行过程中,时钟模块计时,定位模块记录车辆位置,骑行结束后,手机上显示骑行时间、费用以及骑行的路线和距离。使用公享单车时,主要利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和RS B.GPS和GIS C.RS和GIS D.GRS和GIS
【答案】B
【知识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3S技术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以数据分析处理,手机上显示骑行时间、费用以及骑行的路线和距离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和导航,记录车辆位置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11.(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下图是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线示意图。根据沙丘形态判断,该地盛行风向为(  )
A.偏南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答案】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等高线稀疏;背风坡陡,等高线密集。读图可知,该新月形沙丘西坡缓,东坡陡,因此该地盛行风向为偏西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2023年8月,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石灰岩地层中发现菊石化石。资料表明,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白垩纪晚期灭绝。下图左图为菊石化石图片,右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菊石出现的地质年代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该地质年代地层中可能出现鱼类化石
C.七大洲和四大洋轮廓初现
D.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
13.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推测,菊石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  )
A.海洋 B.沙漠 C.草原 D.森林
14.关于白垩纪地质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
C.被子植物繁盛 D.恐龙灭绝
【答案】12.B
13.A
14.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2.B.由材料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可知其形成年代距今约为4亿年左右,根据右图可推知菊石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奥陶纪,B正确。
A.重要的铁矿成矿期是前寒武纪,A错误。
CD.七大洲和四大洋轮廓初现、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均发生在新生代,CD错误。
故答案为:B。
13.A.由图文材料可知,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石灰岩地层中发现菊石化石,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岩层,且古生代以海洋环境为主,海生生物繁盛,当时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海洋,A正确。
BCD.沙漠、草原、森林是陆地环境,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由图文可知,白垩纪地质时期(6500万年前)为中生代时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
B.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B错误。
C.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C错误。
D.恐龙灭绝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的是(  )
A.温度、盐度、密度 B.密度、温度、盐度
C.密度、盐度、温度 D.盐度、温度、密度
16.关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海水的温度与渔业生产有关 B.海水的温度会影响海洋运输
C.可利用海水晒盐 D.海水的密度不影响人类活动
【答案】15.C
16.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洋表面平均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海洋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海区递减;海洋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大,两极海域最大。由此判断①为密度,②为盐度,③为温度,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有:海水的温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和盐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水的密度会影响船只的航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可利用海水晒盐,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海水的密度会影响人类活动,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读海洋和大气间水热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图中表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7.A
18.C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7.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蒸发和降水。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海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海面,而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为①,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8.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分,大气通过降水返还海洋水分,是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环节,故选择③④,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2023年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主伞打开减速,成功降落着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其利用的太空环境的特殊条件是(  )
①弱重力②超高温③低辐射④高真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返回舱主伞打开后,经过的大气层特点是(  )
A.不会产生云雨等天气现象
B.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弱
C.气温一定随高度的降低而升高
D.可能出现大风影响返回舱的落点
【答案】19.D
20.D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9.中国空间站位于高层大气,为弱重力状态,①正确;太空环境不属于超高温,②错误;太空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应该为高辐射,③错误;太空基本没有大气,为高真空,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A.根据材料,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返回舱主伞打开,所以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A错误。
B.对流层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B错误。
C.气温一般随高度的降低而升高,但对流层有逆温层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的现象,C错误。
D.云、雨、雾、雪、大风等天气发生在对流层,所以可能会出现大风影响返回舱的落点和安全,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22.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
23.“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B.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
D.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答案】21.D
22.A
2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21.根据材料和题意,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透水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则完全相反,沙土透气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2.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是旱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地貌、岩石、水文的差异不是其主要原因,BCD错误。故答案为:A。
23.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南方水田中,施放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24.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25.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答案】24.B
25.B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24.A.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错误,符合题意。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5.AB.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正确,B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6.(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导致我国东部洪涝多发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②地形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
③雨季时间长④城镇化速度快,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洪涝灾害
【解析】【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且相对较集中,雨季时间长,①③正确;我国东部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②正确;我国东部城镇化速度快,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导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剧洪涝灾害,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文水系(河道弯曲、支流多、含沙量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土壤(流域内土质疏松,容易加大河流的含沙量,从而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人为原因有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
27.(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此次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  )
A.地壳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通常更厚,而海洋地壳则较薄。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且根据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在近海,故30千米已经超过了此处地壳的厚度,所以此处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上地幔;软流层通常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它是岩石圈下方的一个部分熔融的区域,深度范围大致在50到250千米之间。由于震源深度为30千米,这个深度位于地壳和下方的上地幔之间,但还没有到达软流层,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28.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9.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30. 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始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 D.风向
【答案】28.B
29.B
30.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3、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28.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9.A.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
B.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
C.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
D.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30.A.据所学知识,影响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
B.摩擦力不仅影响风的方向,也影响风的大小,因此摩擦力既改变风向,也会改变风速,但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错误。
C.地转偏向力与大气运动的方向垂直,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C错误。
D.风向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风的表现,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共40分)
31.(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再超10亿吨,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10亿吨超级大港的地位,港口排名实现全球“十连冠”;年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600万标准箱,首次跻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名。
材料二某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迎来本年度最大的潮水。浙江省海宁市沿江一线盛景,共吸引了超过15.7万游客驻足观看。
(1)从成因和表现比较潮汐与海浪的差异。
(2)轮船进出港时如何利用潮汐?
(3)简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一著名水文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
【答案】(1)成因上: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而潮汐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表现上:海浪大小无规律性,而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
(2)进港、出港时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
(3)农历八月十八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潮汐与海浪的成因不同,潮汐主要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海浪主要是海洋中由风力作用产生的。表现上:潮汐在白天海水上涨为潮,夜间海水上涨为汐,一般每日涨落有两次周期性涨落;而在不同的风速、风向和地形条件下,海浪的大小无规律性。
(2)轮船进港、出港时应选择高潮位,此时航道较深,有利于航行;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以便充分利用潮汐涨落,既节省燃料,也有利于航行安全。
(3)根据材料和已学知识分析,农历八月十八日时日、地、月三者一线,太阳的引潮力和月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的叠加,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根据图示,杭州湾呈三角形(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水位被不断推高,在近岸湾口处推起的潮位高;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水位高,杭州湾潮水受河水的顶托作用强,从而抬高潮位;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风将潮水推向杭州湾,加强了潮势。
【点评】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农历八月十八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
32.(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黄金12秒”是指在发生地震时,人们应该在地震发生后的前12秒内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之一便是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上的差异。地震预警系统也是应用此原理,目前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均接入中国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功能,在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时发出预警,为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此次地震震级达到6.2级,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黄草坪、大山庄、河崖窜、积石山民俗村、赵家地等多个村落。此次地震还伴随着多次余震,并引发砂涌、滑坡、泥石流等。救援过程中,各地救援人员争分夺秒,不遗余力,于2023年12月31日凌晨1时16分,即2023年的最后一天,找到最后两名失联人员。
(1)结合“地震黄金12秒”分析横波和纵波在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上的差异。
(2)说明造成此次地震受灾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北斗卫星导航在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出其特点并说明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答案】(1)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性大。
(2)震级高;震源浅;震中附近村落多;地震发生时是深夜,大多数人已入睡;冬季气温低,失温快;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建筑物抗震能力差等。
(3)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精准定位;面临灾害时发出求救信号;缩短救援时间。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地震的防避;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解析】【分析】(1)纵波传播速度快,是地表上下震动,但破坏性小;横波传播速度慢,是地表左右摇摆,但破坏性大。
(2)此次地震震级达到6.2级,震源深度10公里,震级高,震源浅;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黄草坪、大山庄、河崖窜、积石山民俗村、赵家地等多个村落,震中附近村落多;地震发生在12月18日深夜,地震发生时是深夜,大多数人已入睡;冬季气温低,人体失温快,造成的伤害大;此次地震还伴随着多次余震,并引发砂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积石山经济发展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等。
(3)北斗卫星导航特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 、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 定位精度 为分米、厘米级别,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应用:可以确定精准定位功能;面临灾害时可通过短文通信发出求救信号;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缩短救援时间。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查看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33.(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是从土壤颜色、   、   等方面进行的。
(3)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图中序号对应的土壤层名称是①有机层、②   、③   、④淀积层、⑤   、⑥母岩层。
(4)③层中,因   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
(5)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   与   状况,影响土壤的   。
【答案】(1)肥力
(2)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结构
(3)腐殖质层;淋溶层;母质层
(4)淋溶
(5)矿物质的成分;养分状况;质地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根据土壤的概念,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土壤的颜色、土壤的质地都会有差别,另外野外对土壤的观察还需要对土壤的剖面结构进行观测,来统计土壤不同层次的厚度和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成熟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六层,分别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4)结合上题可知,③层是淋溶层,淋溶层的形成是因为淋溶作用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
(5)结合所学知识,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物质的矿物质的成分与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 / 1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地理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某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图中P处为(  )
A.时间 B.有机质 C.气候 D.人类活动
2.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力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热,生物量多
B.成土母质中矿物养分多
C.微生物分解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D.受人类活动影响少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图为马达加斯加岛简图与甲、乙两地典型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  )
A.物种多样性低 B.垂直结构复杂
C.叶片面积较小 D.以针叶林为主
4.甲地的猴面包树树干可贮存大量水分,该特点反映出当地(  )
A.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B.气温年较差大
C.全年高温,降水丰富 D.降水季节变化大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四地最有利于观察该地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下列关于图中地貌描述,正确的是(  )
A.以平原为主 B.地势南高北低
C.丙位于盆地 D.丁地位于山谷
7.(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有关海水运动形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洋流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通的运动形式
B.只有地震和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能引起海水的波动
C.海浪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D.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2022年地震带活跃,火山喷发。9月14日9时35分(北京时间)在台湾省台东县海域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12月4日印度尼西亚塞梅鲁火山大规模喷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地震发生时,正在教室上课的同学感受到的震动是(  )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D.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9.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  )
A.地壳 B.软流层 C.岩石圈 D.地核
10.(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共享单车在中国迅猛发展,主要覆盖年轻用户群体。打开手机软件,就可在线查看实时单车情况。在骑行过程中,时钟模块计时,定位模块记录车辆位置,骑行结束后,手机上显示骑行时间、费用以及骑行的路线和距离。使用公享单车时,主要利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和RS B.GPS和GIS C.RS和GIS D.GRS和GIS
11.(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下图是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线示意图。根据沙丘形态判断,该地盛行风向为(  )
A.偏南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2023年8月,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石灰岩地层中发现菊石化石。资料表明,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直到白垩纪晚期灭绝。下图左图为菊石化石图片,右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菊石出现的地质年代叙述正确的是(  )
A.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该地质年代地层中可能出现鱼类化石
C.七大洲和四大洋轮廓初现
D.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
13.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推测,菊石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  )
A.海洋 B.沙漠 C.草原 D.森林
14.关于白垩纪地质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
C.被子植物繁盛 D.恐龙灭绝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①②③曲线依次表示的是(  )
A.温度、盐度、密度 B.密度、温度、盐度
C.密度、盐度、温度 D.盐度、温度、密度
16.关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海水的温度与渔业生产有关 B.海水的温度会影响海洋运输
C.可利用海水晒盐 D.海水的密度不影响人类活动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读海洋和大气间水热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图中表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2023年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主伞打开减速,成功降落着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其利用的太空环境的特殊条件是(  )
①弱重力②超高温③低辐射④高真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返回舱主伞打开后,经过的大气层特点是(  )
A.不会产生云雨等天气现象
B.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弱
C.气温一定随高度的降低而升高
D.可能出现大风影响返回舱的落点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古人对各地土壤的差异深有认识,如明代的《广志绎》:“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清代的《皇朝经世文》:“江南水田冷,宜火粪(草木灰);江淮以北,宜苗粪(绿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南土湿,北土燥”说明,与“南土”比,“北土”(  )
A.透水性好、持水性好 B.透水性差、持水性差
C.透水性差、持水性好 D.透水性好、持水性差
22.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貌 C.岩石 D.水文
23.“江南水田冷,宜火粪;江淮以北,宜苗粪”,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A.施放草木灰可以提高土壤的温度
B.施放草木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
C.种植绿肥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
D.种植绿肥降低成土母质风化速度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24.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25.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26.(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导致我国东部洪涝多发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②地形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
③雨季时间长④城镇化速度快,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此次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  )
A.地壳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小题。
28.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9.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30. 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始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 D.风向
二、综合题(共40分)
31.(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再超10亿吨,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10亿吨超级大港的地位,港口排名实现全球“十连冠”;年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600万标准箱,首次跻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名。
材料二某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迎来本年度最大的潮水。浙江省海宁市沿江一线盛景,共吸引了超过15.7万游客驻足观看。
(1)从成因和表现比较潮汐与海浪的差异。
(2)轮船进出港时如何利用潮汐?
(3)简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一著名水文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
32.(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黄金12秒”是指在发生地震时,人们应该在地震发生后的前12秒内采取适当的避险措施。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之一便是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上的差异。地震预警系统也是应用此原理,目前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均接入中国地震预警网地震预警功能,在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时发出预警,为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此次地震震级达到6.2级,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黄草坪、大山庄、河崖窜、积石山民俗村、赵家地等多个村落。此次地震还伴随着多次余震,并引发砂涌、滑坡、泥石流等。救援过程中,各地救援人员争分夺秒,不遗余力,于2023年12月31日凌晨1时16分,即2023年的最后一天,找到最后两名失联人员。
(1)结合“地震黄金12秒”分析横波和纵波在传播速度和破坏程度上的差异。
(2)说明造成此次地震受灾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北斗卫星导航在救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出其特点并说明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33.(2024高一上·淮北期末)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   ,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是从土壤颜色、   、   等方面进行的。
(3)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图中序号对应的土壤层名称是①有机层、②   、③   、④淀积层、⑤   、⑥母岩层。
(4)③层中,因   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
(5)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   与   状况,影响土壤的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知识点】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由图可知,生物残体进入土壤变成P,P可被植物根系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结合所学土壤知识可知,P是有机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A.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生物量并不多,A错误。
C.东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得以积累,C正确。
BD.东北地区黑土肥力高,主要是有机质含量高,而不是矿物养分多,且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3.B
4.D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热带雨林:最繁茂高大;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板状根、茎花等现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宽阔的叶片,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终年常绿,叶片厚,表层蜡质,多芳香;温带落叶阔叶林: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亚寒带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乙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雨林,而西侧(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草原。因此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垂直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叶片宽阔、以阔叶林为主,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甲地位于马达加斯加岛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干季水分条件差,猴面包树树干可在湿季贮存大量水分可以适应干季水分紧缺的环境,因此该特点反映出降水季节变化大,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5.A
6.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①山顶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②盆地或洼地的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③山脊的等高线弯曲,从高处往低处凸出,就是山脊;④山谷的等高线弯曲,从低处往高处凸出,就是山谷;⑤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5.A.根据该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甲处的海拔最高,视野宽阔,最有利于观察该地地貌,A正确。
BCD.乙位于河谷中,丙和丁均位于半山坡处,不利于观察该地地貌,BCD错误。
故答案为:A。
6.A.由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主要以丘陵为主,A错误。
B.根据该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东西两侧海拔高于中部,故图示区域地势东西高中间低,B错误。
C.丙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由中心向四周降低,为山顶,C错误。
D.丁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AD.海浪是海洋表层水体最常见、最普遍的运动形式。最常见的海浪是有风力作用产生的。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风浪传到无风的海区,或风停息以后的余波,称为涌浪,A错误,D正确。
B.风浪是海水在风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水面波动,说明外力也能引起海水的波动,B错误。
C.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海浪、潮汐和洋流。1、成因:(1)海浪:表层海水在风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风浪。(2)潮汐:在天体(主要是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3)洋流: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2、作用:可以利用潮汐、波浪进行发电;潮汐电站水库可用于水产养殖;大型波浪发电装置可同时起到消波防浪,保护海港、海岸、海上建筑以及海水养殖场等作用。
【答案】8.B
9.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
【解析】【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透视”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8.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水平晃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能在固体、液态、气体之中传播,会使地面物体出现上下颠簸。因此地震发生时,地震波自地下传播而来,先到达的纵波使同学们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到达的横波使同学们感受到水平(左右)晃动,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B.岩浆主要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B正确。
AC.岩石圈和地壳位于软流层以上,AC错误。
D.地核位于软流层所在的地幔圈层以下,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3S技术综合应用
【解析】【分析】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以数据分析处理,手机上显示骑行时间、费用以及骑行的路线和距离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和导航,记录车辆位置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11.【答案】D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月形沙丘迎风坡缓,等高线稀疏;背风坡陡,等高线密集。读图可知,该新月形沙丘西坡缓,东坡陡,因此该地盛行风向为偏西风,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新月形沙丘是流动沙丘中最基本的形态。沙丘的平面形如新月,丘体两侧有顺风向延伸的两个翼,两翼开展的程度取决于当地主导风的强弱,主导风风速愈强,交角角度愈小。
【答案】12.B
13.A
14.D
【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2.B.由材料菊石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可知其形成年代距今约为4亿年左右,根据右图可推知菊石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鱼类出现在古生代奥陶纪,B正确。
A.重要的铁矿成矿期是前寒武纪,A错误。
CD.七大洲和四大洋轮廓初现、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均发生在新生代,CD错误。
故答案为:B。
13.A.由图文材料可知,杭州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石灰岩地层中发现菊石化石,石灰岩是海相沉积岩层,且古生代以海洋环境为主,海生生物繁盛,当时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海洋,A正确。
BCD.沙漠、草原、森林是陆地环境,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4.A.由图文可知,白垩纪地质时期(6500万年前)为中生代时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
B.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古生代二叠纪,B错误。
C.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C错误。
D.恐龙灭绝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5.C
16.D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解析】【点评】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洋表面平均盐度自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海洋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海区递减;海洋表层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大,两极海域最大。由此判断①为密度,②为盐度,③为温度,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影响有:海水的温度与渔业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和盐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水的密度会影响船只的航行,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可利用海水晒盐,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海水的密度会影响人类活动,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17.A
18.C
【知识点】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7.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蒸发和降水。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海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海面,而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为①,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8.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分,大气通过降水返还海洋水分,是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环节,故选择③④,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9.D
20.D
【知识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的受热过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点评】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大致是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主要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平流层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升温,平流层大气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气流稳定,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19.中国空间站位于高层大气,为弱重力状态,①正确;太空环境不属于超高温,②错误;太空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应该为高辐射,③错误;太空基本没有大气,为高真空,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A.根据材料,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减速阶段时,返回舱主伞打开,所以经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A错误。
B.对流层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B错误。
C.气温一般随高度的降低而升高,但对流层有逆温层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的现象,C错误。
D.云、雨、雾、雪、大风等天气发生在对流层,所以可能会出现大风影响返回舱的落点和安全,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21.D
22.A
23.C
【知识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解析】【点评】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21.根据材料和题意,江南泥土,较为潮湿,江北沙土,较为干燥,江南泥土由于含水量高,空气含量较少,其透气透水性差,持水性较好,江北沙土则完全相反,沙土透气透水性较好,但由于空隙较大,持水性差,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2.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耕地类型是旱地,土壤含水量较低,表现为沙土,南方降水丰沛,以水田为主,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有“江南泥土,江北沙土”之说,故造成“江南泥土,江北沙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地貌、岩石、水文的差异不是其主要原因,BCD错误。故答案为:A。
23.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南方水田中,施放草木灰对提高土壤的温度作用不大,草木灰不含有机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微量元素,促进土壤酸碱平衡,AB错误;种植绿肥可以增加有机质,使营养元素在地表富集,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C正确;成土母质和土壤有本质区别,种植绿肥,可能会加快成土母质的风化速度,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24.B
25.B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24.A.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错误,符合题意。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5.AB.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正确,B错误,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6.【答案】D
【知识点】洪涝灾害
【解析】【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属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且相对较集中,雨季时间长,①③正确;我国东部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②正确;我国东部城镇化速度快,不透水路面面积增加,导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加剧洪涝灾害,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水文水系(河道弯曲、支流多、含沙量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土壤(流域内土质疏松,容易加大河流的含沙量,从而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人为原因有植被破坏和围湖造田。
27.【答案】B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分析】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通常更厚,而海洋地壳则较薄。此次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且根据材料可知地震发生在近海,故30千米已经超过了此处地壳的厚度,所以此处震源所在的地球内部圈层为上地幔;软流层通常位于上地幔的顶部,它是岩石圈下方的一个部分熔融的区域,深度范围大致在50到250千米之间。由于震源深度为30千米,这个深度位于地壳和下方的上地幔之间,但还没有到达软流层,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岩石部分。特征:①厚度不均(平均厚度17km,大陆33km,海洋6km。海拔越高,厚度越大);②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地幔:位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深度2900km)之间,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软流层(深度80km-400km)分布在上地幔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28.B
29.B
30.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成土因素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3、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28.根据材料可知,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综上所述,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而不是光照、水分和土壤,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9.A.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
B.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
C.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
D.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30.A.据所学知识,影响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正确。
B.摩擦力不仅影响风的方向,也影响风的大小,因此摩擦力既改变风向,也会改变风速,但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B错误。
C.地转偏向力与大气运动的方向垂直,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C错误。
D.风向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风的表现,D错误。
故答案为:A。
31.【答案】(1)成因上: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而潮汐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表现上:海浪大小无规律性,而潮汐海水周期性涨落。
(2)进港、出港时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
(3)农历八月十八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
【知识点】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潮汐与海浪的成因不同,潮汐主要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海浪主要是海洋中由风力作用产生的。表现上:潮汐在白天海水上涨为潮,夜间海水上涨为汐,一般每日涨落有两次周期性涨落;而在不同的风速、风向和地形条件下,海浪的大小无规律性。
(2)轮船进港、出港时应选择高潮位,此时航道较深,有利于航行;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以便充分利用潮汐涨落,既节省燃料,也有利于航行安全。
(3)根据材料和已学知识分析,农历八月十八日时日、地、月三者一线,太阳的引潮力和月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的叠加,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根据图示,杭州湾呈三角形(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水位被不断推高,在近岸湾口处推起的潮位高;夏秋季节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水位高,杭州湾潮水受河水的顶托作用强,从而抬高潮位;夏秋季节盛行东南季风,风将潮水推向杭州湾,加强了潮势。
【点评】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形成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在白天的称潮,夜间的称汐,一般每日涨落两次。农历八月十八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夏秋季节河流入海径流多,推高潮势。
32.【答案】(1)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性小;横波传播速度慢,但破坏性大。
(2)震级高;震源浅;震中附近村落多;地震发生时是深夜,大多数人已入睡;冬季气温低,失温快;地震引发次生灾害;建筑物抗震能力差等。
(3)特点: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应用:精准定位;面临灾害时发出求救信号;缩短救援时间。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地震的防避;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解析】【分析】(1)纵波传播速度快,是地表上下震动,但破坏性小;横波传播速度慢,是地表左右摇摆,但破坏性大。
(2)此次地震震级达到6.2级,震源深度10公里,震级高,震源浅;地震周边5公里内有黄草坪、大山庄、河崖窜、积石山民俗村、赵家地等多个村落,震中附近村落多;地震发生在12月18日深夜,地震发生时是深夜,大多数人已入睡;冬季气温低,人体失温快,造成的伤害大;此次地震还伴随着多次余震,并引发砂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积石山经济发展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等。
(3)北斗卫星导航特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 、授时服务,并且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 定位精度 为分米、厘米级别,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应用:可以确定精准定位功能;面临灾害时可通过短文通信发出求救信号;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缩短救援时间。
【点评】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查看了地球内部的结构。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所以地震发生时,先感到上下颠簸;而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而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所以地震发生时,后感到左右摇晃。
33.【答案】(1)肥力
(2)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结构
(3)腐殖质层;淋溶层;母质层
(4)淋溶
(5)矿物质的成分;养分状况;质地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
【解析】【分析】(1)根据土壤的概念,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土壤的颜色、土壤的质地都会有差别,另外野外对土壤的观察还需要对土壤的剖面结构进行观测,来统计土壤不同层次的厚度和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成熟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六层,分别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4)结合上题可知,③层是淋溶层,淋溶层的形成是因为淋溶作用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
(5)结合所学知识,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物质的矿物质的成分与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点评】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