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教学课件(1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秋水》教学课件(1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17:2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4张PPT)
太极图
道家初始人老子
道的理解
道是说不清的
道是世界的本原
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的
万事万物都是等同的
人应该顺乎自然,返朴归真,回到毫无矛盾的天道境界
道的境界
怎样达到最幸福的境界?
怎样达到最聪明的境界?
怎样达到最太平的境界?
如何看待生与死的问题?
如何看待欲望、追求?
如何看待事业、人生观?
儒道之争
儒家


道家


思路延伸
1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2知足长乐——不知足长乐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4“扫一屋”与“扫天下”
5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应多想想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和辨证的思维]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
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我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管中窥天   邯郸学步
井底之蛙   亡羊补牢
秋水盈盈   视死若生
水天一色   望穿秋水
望洋兴叹   一日千里
贻笑大方   班门弄斧
课文删节部分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此指浅陋)。尔将可于语大道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小,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争),仁人之所忧,任士(有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也。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学习目的: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4、背诵全文。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进行
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
进行相关补充。
庄子其人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 名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
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庄子在濮水河边垂钓,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 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无为的政治主张,虚无的人生哲学。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思想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庄子》之书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hé ,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文章出处
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秋水
课件制作:资阳市童家镇中 罗 荣
《庄子》
《庄子》
1、找出通假字
2、找出古今异义词
3、找出词类活用
4、找出特殊句式
5、找出文中的成语
归纳文言现象:
欣赏画面,一起朗读
请欣赏图片

百川灌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湍急的水流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奔腾的黄河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平静的黄河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汹涌的黄河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宽广的大海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波澜壮阔的大海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读准字音。
2、学生听录音,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
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
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
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泾(  )流 两涘(  )
渚(  )崖  目睹(   )
殆(  )

jīng
zhǔ

dài
朗读课文
《秋水》诵读动画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庄子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不辩牛马。
随着时令,名为状
通“径”,径直。
这样
通“辨”,辨认。
在这种情况下;
语气助词;
认为;
美景,形为名;

连词表修饰;
向东,名为状;
到达
面对;
连词表修饰
在这种情况下;
才;

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连词表修饰
这样
认为;
没有谁;
比得上;
取独
小看,形为动;
见闻,动为名
形容词尾
轻视,形为动;

取独;
看到边际,形为动
到;
您;
危险
表被动;
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长久;
秋 水 《庄子》
⑴百川灌河
⑵泾流之大
⑶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⑸东面而视
注入黄河
代词,这样
语气词,表
停顿,不译
认为…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是…
秋 水 《庄子》
⑹不见水端
⑺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⑻野语有之曰
⑼以为莫己若者
⑽我之谓也
⑾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尽头

代词,这样
没有谁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况且、再说
掉转面部
比得上
曾经听过
见闻、学识
秋 水 《庄子》
⑿轻伯夷之义者
⒀始吾弗信
⒁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⒃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义气
开始
穷尽,尽头
危险
耻笑
长久
1、各组抽签选段翻译。
2、相同的两组交换翻译的段落,理解文意。
3、各组代表讨论翻译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集体评议,总结。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
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
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向东面一看,
大海波澜壮阔,无边无际
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并且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秋水》译文
1、教师投影学习资料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
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思考讨论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们什么?
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背诵思路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1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2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3
你能背诵了吗
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河伯这个人物形象可爱吗?
我们从河伯这个人物形象身上看到他开始时自得意满,骄傲自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觉得他有一些令人讨厌;但当他见到大海自惭形秽时无尽地自责,我们看到他知耻而后有自知之明,翻然悔悟,确实令人敬佩。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
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
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
4.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 “ ”来批评自己“ ”的狂妄自大,既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
”,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
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叹”的内容是什么?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为什么会感叹?
问 题
黄河的雄壮。
黄河的开阔。
北海的广阔。
为什么会叹?
比 较
河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齐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结构分析
前 后
认识
神情
结果
“不辩
牛马”


黄河
开阔
“欣然
自喜”


骄傲
自满
“美尽
在己”
踌躇
满志
“不见
水端”
北海
壮阔
“望洋
兴叹”
自叹
不如
“贻笑
大方”
狂妄
盲目
——自大
——自叹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雄壮
开阔
欣然自喜
天下之美
尽在己
踌躇
满志
夜郎
自大
望洋兴叹


望洋
兴叹
不见水端
渺小
狂妄自大
自我批评
盲目崇拜浅薄
骄傲的危险性
百川灌河
不辨牛马
至于北海
不见水端
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
望洋向若
见笑大方








于是焉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1、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2、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1.通篇设喻:
本文用河伯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
想象丰富,形象生动。
2、对比手法的运用:
1)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对比:先前是“ ”,后来是“ ”。
2)黄河的宽广与北海的壮阔的对比:
黄河是“ ”,“ ”。
北海是“ ”,“ ”。
欣然自喜
望洋向若而叹
百川灌河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不见水端
难穷
对比
河伯
情 百川灌河
景 两涘崖之间, 不辨牛马
[骄傲自满,认为自己伟大] 北海
难穷
不见水端
[谦虚,不自多,认为自己渺小]
秋水时至
欣然自喜
以为莫己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骄傲自满,狂妄自大] 顺流而东行
望洋向若而叹
则殆矣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自我批评]
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
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对比
对比
黄河与北海之比
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
板书设计
小——————大
(哲理:相对论)
河伯
北海若————四海
天地(宇宙)
井蛙
夏虫
曲士
中国/九州

五帝/三王
仁人/志士
伯夷/仲尼
万物
秋 水
《庄子》
于是焉
黄河宽阔,不辩牛马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
于是焉
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望洋兴叹
以美尽在己:狂妄自大
盲目崇拜
对比
寓意
讨论
这篇文章的寓意还有什么?
走近先贤,感悟哲理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哲 理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天外有天
山外有山
课堂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贻笑大方:
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被内行人所讥笑。
望洋兴叹:
本课文有哪些成语呢?
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课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野语有之曰 野语,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端,尽头
想一想
C
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国人莫敢言
想一想
A
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以为莫己若者
D
想一想
固定句式
非……则
如果不……就……
见……于 表被动
试翻译下列句子
想一想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
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
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
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指出下面的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3)东面而视
2)顺流而东行
1)秋水时至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景)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脸。
脸的形状,相貌。
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不吝啬; 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辨析下面的古今词义
至于
古义:
今义:
面目
古义:
今义:
大方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说说下面的通假字
泾流:
不辩牛马:
泾通“径”,径直
辩通“辨”,分辨
1、至于北海 (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二、古今异义(古/今)
3、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一、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辨)
2、泾流之大(泾=径)
5、秋水时至(时令、季节/时间、时候)
1、秋水时至
2、顺流而东行
3、东面而视
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名词作状语,按时。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形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
形的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
三、词类活用
5、秋水时至 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2、以为莫己若
3、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固定句 不是…那就…)
(固定句 认为…是…)
四、特殊句式
五、一词多义
一、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以为莫若己者
二、闻:1、闻道百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三、之:1、泾流之大
2、我之谓也
3、仲尼之闻
四、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2、始吾弗信
1、名词,海神名
2、动词,比得上
1、动词,听到
2、名词,学识
1、代词,这样
2、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助词,的
1、介词,在
2、介词,被
1、副词,才
2、名词,开始
六、文言句式
1、莫己若
2、我之谓也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6、闻道百
(动宾倒置)
(动宾倒置)
(判断句)
(被动句)
(假设复句)
(定语后置)
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望洋,仰视的样子。“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大方之家。
解释:
:仰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别 人的伟大,方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近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高,明白道理的人。方:道理。
 出自《庄子》的成语有218个
不近人情 沉鱼落雁 踌躇满志 大方之家 东施效颦
独往独来 鬼斧神工 害群之马 失之交臂 坎井之蛙
枯鱼涸辙 茫然若失 栉风沐雨 鹏程万里 能者多劳
庖丁解牛 窃钩窃国 善始善终 视而不见 视死如生
视为畏途 送往迎来 螳臂当车 跳梁小丑 吐故纳新
望洋兴叹 欣然自喜 虚与委蛇 邯郸学步 一日千里
贻笑大方 绰约多姿 白驹过隙 大辩不言 大惑不解
大相径庭 呆若木鸡 姑射神人 鼓盆之戚 莫逆之交
劳而无功 无始无终 学富五车 亦步亦趋 辙鲋之鲫
大梦初醒 以强凌弱 洋洋大观 栩栩如生 游刃有余
越俎代庖 运斤成风 昭然若揭 朝三暮四 支离破碎
知而不言 庄周梦蝶 捉襟见肘 相濡以沫 以管窥天
喜怒无常 初生之犊不怕虎 哀莫大于心死 夏虫不可语冰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哀莫大于心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名言小辑
实词解释
百:泛指众多
涘:水边,岸
望洋:仰视的样子
闻:见闻,学识
殆:危险
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各组开展背诵比赛。
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背诵思路
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1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2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3
你能背诵了吗
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谈呢?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 “ ”来批评自己“ ”的狂妄自大,既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
”,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
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篇)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意谓 (A)自以为是,而讥笑博闻多识者 (B)被博闻多识者所讥笑 (C)博闻多识者,也不免失误而被取笑 (D)所谓大方之家,也不过如此,真是可笑

2.「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意指: (A)悬崖高嶂 (B)水流湍急 (C)河道宽阔 (D)牛马众多

1.这段寓言的旨趣是: (A)百闻不如一见 (B)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C)妄自尊大,自食其果 (D)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D
C
B
练 习
1、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庄子是:
A、儒家      B、法家
C、名家      D、道家
D
D
3、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始吾弗信
B、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练 习
4.红色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闻道百(一百个)
B.望洋兴叹(海洋)
C.少仲尼之闻(少年)
D.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D
练 习
5、红色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泾流之大(同“径”)    
B.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小子)
C.始旋其面目(掉转)      
D.而轻伯夷之义者(动词,轻视)
B
练 习

6、不属于庄子《秋水》的艺术特色的一项是:
A、善于通过虚拟的寓言故事来说理
B、善于借助形象描绘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形象
C、举出大量事实进行论证
D、运用对比手法
C
练 习
拓展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携妻子而去走。(《庄子·天运》)
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在哪里,自己又没有条件,却在形式上盲目加以模仿,反而效果更坏。
总结
写 秋天雨季来临,黄河洪水暴溢的壮阔景象,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河伯“欣然自喜”,骄傲自满起来,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于是乎他“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而对烟波浩淼,水天相接,不见水端的海洋,河伯自叹不如,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慨叹。并进而谈哲理,论古今,发千古之高论,令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阅读以下书籍或有关庄子的文章,与同学谈谈你的感受。
 《庄子传》     作者:王新民
 《庄子传》     作者:王新民
课外读物推荐: 
《庄子传》    王新民
《庄子浅说》   陈鼓应
《庄子》(漫画) 蔡志忠
课外阅读
 《庄子传》     作者:王新民
 《庄子传》     作者:王新民
网站推荐: 
庄子研究 :
http://laoziyj.home./
庄子文化:
http://www./zzzb/
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