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8:31:27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福田期末)2023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特色活动,邀请学生对该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物进行模拟发掘。这场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仿制文物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由题干“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物进行模拟发掘。”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耜是生活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D项符合题意;
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旧石器时代人类普遍适用打制石器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生活于周口店,会钻孔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的生活,识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相关知识。
2.(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盒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
A.手工技艺高超领先世界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明显国家形成 D.农耕文明发达经济繁荣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彩陶和玉器具有其它地区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性,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陶寺遗址与其它遗址中彩陶和玉器的相似性,未体现手工技艺的高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明显,夏朝是最早的国家,排除C项;
隋唐是农耕文明发达经济繁荣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需要考生掌握中华文明在起源上具有多元一体特点的含义。
3.(2023七上·福田期末)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1926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出半枚炭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 据此可知, 传说(  )
A.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 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26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可知,后在该地考古发掘出蚕茧和蚕蛹。题干材料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B项正确;
材料无法看出传说需要历史文献的印证,排除A项;
传说是先民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无法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也不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再现,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4.(2023七上·福田期末)有关夏、商、周三代的史事叙述正确的是(  )
A.夏桀—创立夏朝 B.商纣—迁都到殷
C.周幽王—国人暴动 D.周武王—建立西周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D项正确;
禹创立夏朝,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盘庚迁都与殷,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周厉王在位时国人暴动,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注意把握夏商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及亡国君。归纳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5.(2023七上·福田期末)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周王和周公建国……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材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土,故选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等级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富国强兵”的信息,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上·福田期末)《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 甲骨文 (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可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历史,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2023七上·福田期末)下面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 )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周王室衰微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的社会变革特征,D项正确;
墓葬规制严整,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项;
等级制度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诸侯势力超过周王,不能说明贵族阶层没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王室势力衰微的表现。
8.(2023七上·福田期末)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B.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C.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D.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析选项可知,B项中“各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是对春秋争霸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B项正确;
ACD三项中的表述均是在陈述史实,没有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史实,什么是观点的相关史实。
9.(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10.(2023七上·福田期末)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孙武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无、难易、高下,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知,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
孔子是儒家代表,排除B项;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排除C项;
孙武是兵家代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是考查的重点,也是掌握的难点。
11.(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12.(2023七上·福田期末)《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不正确;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不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的理解。
13.(2023七上·福田期末)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其目的是巩固汉朝的统治,进而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外的交流,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对西域的管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2023七上·福田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
①战争结束后士兵返乡归田 ②统治者鼓励农业的发展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④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②④C项正确;
①③不是共同原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福田期末)汉代诗人辛延年写道:“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该诗可以佐证当时(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C.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都市生活繁华多彩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可知,题干反映了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项不符合题意;
C:榷场指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题干未涉及边界榷场贸易兴旺,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只体现了卖酒的场景,未体现都市生活繁华多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6.(2023七上·福田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2023七上·福田期末)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下面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
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
③魏、晋时期,北方人民不断南迁
④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茶叶陆续传入南亚、中亚和西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茶叶陆续传入南亚、中亚和西亚,这些史实都能说明这一观点的。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③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属于民族间交流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D.张骞通西域
【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秦朝之后是西汉,西汉之后是东汉,然后是三国,西晋完成统一,故①处的朝代为东汉;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C项正确;
西周确立分封制,排除A项;
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注意题干图示的正确识读。
19.(2023七上·福田期末)马小虎利用暑假时间阅读《史记》,他在书中不可能读到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武帝之后,因此不可能在《史记》中查找到,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0.(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参观过程中,小明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汉代播种工具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代播种工具”。可知,耧车是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C项正确;
翻车是三国时期魏国马钧改进的灌溉工具,排除A项;
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耕作农具,排除B项;
中国汉代出现了纺车,是纺织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两汉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1.(2023七上·福田期末)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户, 443万余口, 已有大幅度增长。 这说明 (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通过对比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正确;
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曹操势力逐渐崛起,但题干中的曹魏政权(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开创的,与曹操无关,排除AB项;
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题干的主旨,题干意在强调局部统一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以及经济发展等知识。
22.(2023七上·福田期末)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属于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而不是暴君,滥用民力,C项符合题意;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皇帝昏庸无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势,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23.(2023七上·福田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晋灭蜀后统一全国 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项符合题意;
BCD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
24.(2023七上·福田期末)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  )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牧马图》和《耕牛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牧马图》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耕牛图》反映了北方内迁民族过上了农耕生活,所以这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生活习俗的转变,排除A项;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牧马、耕牛无关,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饮食爱好的转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2023七上·福田期末)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
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26.(2023七上·福田期末)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市”“草市”“军市”“互市”都是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它们的出现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商业的繁荣。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抓住题干关键词,正确理解题干意思解题。
27.(2023七上·福田期末)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 反映的是 (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内容,D项正确;
题干中的“魏主”为北魏孝文帝,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28.(2023七上·福田期末)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 《齐民要术》记载, 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军事因素 D.文化因素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9.(2023七上·福田期末)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 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 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 北魏书体苍劲厚重, 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
A.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凝炼民族地域特性 D.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题干“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可知,材料描述了不同民族、地域的人的书法特点,表明书法艺术凝练民族地域特性,C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书法艺术体现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
题干不能表明书法艺术融入崇文尚德内涵,排除B项;
题干体现的不是书法强劲发展态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2023七上·福田期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及措施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请将下图反映的内容与相应的历史史实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政治动荡 b.经济交流 c.民族交融
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 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①对应经济交流;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②对应民族交融;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之间,③对应政治动荡,C项正确;
A、B、D项搭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北魏孝文帝改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
31.(2023七上·福田期末)某校历史社团开展“历史·研学”主题项目化学习。
【活动一】社团学生考察纪念馆和博物馆
①墨子纪念馆
墨子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滕州市龙泉广场的西南角,建于1993年,规模宏大,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集墨子文化研讨、墨学图书资料收藏、墨学科技教育场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②孔子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孔子,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一座省级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于2019年9月6日正式开放,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 号,曲阜城中轴线南端。
【活动二】社团学生依次对孔子博物馆《大哉孔子展》的六个展厅“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永远的孔子”进行了参观研学,拍照留存资料:
展厅简介: 周王室东迁后, 天子威望骤降, 诸侯争霸, 干戈不息。在孔子的时代, 诸侯国内世卿、 大夫摄政擅权, 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 民生维艰。 这场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动, 也激发了思想者们积极的思考。 面对时代的困局, 孔子的学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请回答:
(1)社团学生按照两位思想家生活时代顺序考察纪念馆,顺序应为   。(写序号,2分)请写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弟子辑录孔子思想的著作。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参照示例, 写出孔子博物馆对孔子的解说。
示例:①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战国时期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2)根据第一展厅的简介, 指出孔子的时代困局。
【答案】(1)顺序:②① 核心思想:“仁” 著作《论语》解说: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
(2)时代困局: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艰难……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顺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因此顺序为②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时代困局:根据“周王室东迁后,天子威望骤降,干戈不息”得出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艰难……
故答案为:
(1)顺序:②①;核心思想:“仁”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时代困局: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艰难……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
32.(2023七上·福田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后,有大臣上奏分封子弟功臣镇守疆土,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继而采纳了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建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秦汉时期匈奴威胁北方边境,请写出秦或汉代反击匈奴的一位著名将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否决分封制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概括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问题,并指出汉武帝解决该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结合所学, 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述两种地方行政模式分封制、 郡县制的认识。
(4)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任选角度拟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 价值观正确。
【答案】(1)将领:蒙恬、卫青、霍去病
(2)理由:分封制会导致地方混战,威胁社会稳定
(3)问题:地方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认识:分封制可以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疆,但是长久分封导致地方分裂战乱;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但是也会导致地方缺乏创造力
(4)示例:观点: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论证:秦实现统一后,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镇压叛乱,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匈奴威胁北方边境,秦或汉代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分别有蒙恬、卫青、霍去病。
(2)理由:根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是树兵也,岂不难哉”可知,由于诸侯王的存在,天下大乱,分封制会导致地方混战,威胁社会稳定 。
(3)问题:结合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数据可知,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封国实力强大。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由皇帝制定封号,侯国越来越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可以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疆,但是长久分封导致地方分裂战乱;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但是也会导致地方缺乏创造力。
(4)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拟定观点为秦汉时期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论述: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 夺地甚至除国, 镇压叛乱,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故答案为:
(1)将领:蒙恬和卫青、霍去病。
(2)理由: 分封制会导致地方混战,威胁社会稳定 。
(3)问题: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认识: 分封制可以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疆,但是长久分封导致地方分裂战乱;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但是也会导致地方缺乏创造力 。
(4)观点:秦汉时期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论述:秦实现统一后,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镇压叛乱,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等相关史实。
33.(2023七上·福田期末)人口的迁徙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时间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概况 氐族、羌族: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羯族: 由北向南迁入山西一带 鲜卑族: 由北向南迁入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北方陷入了十六国的混战时期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况江南地区前后变化的具体原因。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 请补全材料三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文物能够传递出的历史信息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相对和平安定;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2)现象: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內迁)
积极意义: 促进北方地区民族融合
(3)①长安、②西域、③大秦
(4)历史信息:汉代中原和新疆地区就已经建立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
(5)认识:人口的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效引导、调控人员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保证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友好交流,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前后变化的具体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社会现象:由材料“氐族、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羯族:由北向南迁入山西一带鲜;卑族:由北向南迁入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可知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少数民族内迁。
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内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补充:据材料三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朝的商人带着瓷器、丝绸等物品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运往中亚,再转运到更远的大秦。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因此,①是长安,②是西域,③是大秦。
(4)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四“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汉王朝与西域存在经济、文化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
(5)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要不断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进行人才引进;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故答案为:
(1)原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相对和平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现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积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北方地区民族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①长安;②西域;③大秦。
(4)历史信息:汉王朝与西域存在经济、文化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
(5)认识:人口的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效引导、调控人员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保证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友好交流,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
1 / 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福田期末)2023年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小小考古学家”特色活动,邀请学生对该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物进行模拟发掘。这场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仿制文物是(  )
A.A B.B C.C D.D
2.(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盒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
A.手工技艺高超领先世界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明显国家形成 D.农耕文明发达经济繁荣
3.(2023七上·福田期末)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1926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出半枚炭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 据此可知, 传说(  )
A.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 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4.(2023七上·福田期末)有关夏、商、周三代的史事叙述正确的是(  )
A.夏桀—创立夏朝 B.商纣—迁都到殷
C.周幽王—国人暴动 D.周武王—建立西周
5.(2023七上·福田期末)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疆土 B.确立了等级制度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交融
6.(2023七上·福田期末)《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 甲骨文 (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7.(2023七上·福田期末)下面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 )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周王室衰微
8.(2023七上·福田期末)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
B.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C.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D.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9.(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10.(2023七上·福田期末)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孙武
11.(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12.(2023七上·福田期末)《史记》记载:“秦钱半两,重为其文。”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据此可知(  )
A.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C.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
D.“半两”钱作为秦朝法定货币在全国流通
13.(2023七上·福田期末)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14.(2023七上·福田期末)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
①战争结束后士兵返乡归田 ②统治者鼓励农业的发展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④减轻刑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15.(2023七上·福田期末)汉代诗人辛延年写道:“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该诗可以佐证当时(  )
A.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C.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都市生活繁华多彩
16.(2023七上·福田期末)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7.(2023七上·福田期末)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下面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
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
③魏、晋时期,北方人民不断南迁
④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茶叶陆续传入南亚、中亚和西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23七上·福田期末)如图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D.张骞通西域
19.(2023七上·福田期末)马小虎利用暑假时间阅读《史记》,他在书中不可能读到的是(  )
A.A B.B C.C D.D
20.(2023七上·福田期末)在参观过程中,小明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汉代播种工具的是(  )
A.A B.B C.C D.D
21.(2023七上·福田期末)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户, 443万余口, 已有大幅度增长。 这说明 (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22.(2023七上·福田期末)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23.(2023七上·福田期末)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晋灭蜀后统一全国 D.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24.(2023七上·福田期末)下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  )
A.生活习俗转变 B.思想观念转变
C.饮食爱好转变 D.生产方式转变
25.(2023七上·福田期末)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26.(2023七上·福田期末)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27.(2023七上·福田期末)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 反映的是 (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8.(2023七上·福田期末)某班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探寻“孝文帝迁都的缘由”。第2组同学按任务搜集了以下信息: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 《齐民要术》记载, 这一时期华北地区桃树开花较之前晚10—20天;《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平城地区也屡受灾荒。据此判断,这一小组研究任务应是侧重追寻迁都的(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军事因素 D.文化因素
29.(2023七上·福田期末)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 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 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 北魏书体苍劲厚重, 粗犷雄浑。这表明书法艺术(  )
A.体现经济发展程度 B.融入崇文尚德内涵
C.凝炼民族地域特性 D.保持强劲发展态势
30.(2023七上·福田期末)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的历史事件及措施都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请将下图反映的内容与相应的历史史实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
a.政治动荡 b.经济交流 c.民族交融
A.①c②a③b B.①a②b③c C.①b②c③a D.①c②b③a
31.(2023七上·福田期末)某校历史社团开展“历史·研学”主题项目化学习。
【活动一】社团学生考察纪念馆和博物馆
①墨子纪念馆
墨子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滕州市龙泉广场的西南角,建于1993年,规模宏大,是世界上唯一一座集墨子文化研讨、墨学图书资料收藏、墨学科技教育场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②孔子博物馆
孔子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孔子,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一座省级专门性现代化博物馆,于2019年9月6日正式开放,位于曲阜市孔子大道100 号,曲阜城中轴线南端。
【活动二】社团学生依次对孔子博物馆《大哉孔子展》的六个展厅“孔子的时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与中华文明、孔子与世界文明、永远的孔子”进行了参观研学,拍照留存资料:
展厅简介: 周王室东迁后, 天子威望骤降, 诸侯争霸, 干戈不息。在孔子的时代, 诸侯国内世卿、 大夫摄政擅权, 礼崩乐坏, 社会动荡, 民生维艰。 这场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动, 也激发了思想者们积极的思考。 面对时代的困局, 孔子的学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请回答:
(1)社团学生按照两位思想家生活时代顺序考察纪念馆,顺序应为   。(写序号,2分)请写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弟子辑录孔子思想的著作。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参照示例, 写出孔子博物馆对孔子的解说。
示例:①墨子姓墨,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战国时期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2)根据第一展厅的简介, 指出孔子的时代困局。
32.(2023七上·福田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材料一:
材料二:秦统一天下后,有大臣上奏分封子弟功臣镇守疆土,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继而采纳了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建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材料四: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秦汉时期匈奴威胁北方边境,请写出秦或汉代反击匈奴的一位著名将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始皇否决分封制的理由。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概括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问题,并指出汉武帝解决该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结合所学, 谈谈你对材料中所述两种地方行政模式分封制、 郡县制的认识。
(4)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任选角度拟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史论结合, 价值观正确。
33.(2023七上·福田期末)人口的迁徙为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民族交融与中外交流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时间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概况 氐族、羌族: 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匈奴族、羯族: 由北向南迁入山西一带 鲜卑族: 由北向南迁入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北方陷入了十六国的混战时期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概况江南地区前后变化的具体原因。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 请补全材料三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四中文物能够传递出的历史信息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经济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由题干“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文物进行模拟发掘。”并结合所学可知,骨耜是生活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D项符合题意;
周口店遗址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旧石器时代人类普遍适用打制石器时代,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生活于周口店,会钻孔技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的生活,识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可知,陶寺遗址中的彩陶和玉器具有其它地区文化的特征,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性,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陶寺遗址与其它遗址中彩陶和玉器的相似性,未体现手工技艺的高超,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明显,夏朝是最早的国家,排除C项;
隋唐是农耕文明发达经济繁荣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需要考生掌握中华文明在起源上具有多元一体特点的含义。
3.【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26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可知,后在该地考古发掘出蚕茧和蚕蛹。题干材料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B项正确;
材料无法看出传说需要历史文献的印证,排除A项;
传说是先民口耳相传的集体记忆,无法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也不是客观历史的真实再现,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D项正确;
禹创立夏朝,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盘庚迁都与殷,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周厉王在位时国人暴动,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注意把握夏商周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及亡国君。归纳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5.【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周王和周公建国……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材料表明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土,故选A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等级制度”的信息,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富国强兵”的信息,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强调了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疆土,没有反映“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分封制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可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历史,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的社会变革特征,D项正确;
墓葬规制严整,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项;
等级制度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诸侯势力超过周王,不能说明贵族阶层没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王室势力衰微的表现。
8.【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分析选项可知,B项中“各国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是对春秋争霸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B项正确;
ACD三项中的表述均是在陈述史实,没有对事件进行客观评价,不属于历史观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史实,什么是观点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修建的时期、位置、人物及其作用。
10.【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无、难易、高下,都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可知,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这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
孔子是儒家代表,排除B项;
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排除C项;
孙武是兵家代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是考查的重点,也是掌握的难点。
11.【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故C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分封制,排除A;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地方服从中央,故“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表述错误,排除B;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治。
12.【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半两’钱数量多且形制、重量、厚度基本一致”和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A项不正确;
“半两”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铸币 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不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制度,C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的理解。
13.【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其目的是巩固汉朝的统治,进而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外的交流,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对西域的管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减轻或废除刑罚,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刑罚。②④C项正确;
①③不是共同原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可知,题干反映了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B项不符合题意;
C:榷场指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题干未涉及边界榷场贸易兴旺,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只体现了卖酒的场景,未体现都市生活繁华多彩,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6.【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新疆而不是西藏,排除B项;
西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C项;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7.【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茶叶陆续传入南亚、中亚和西亚,这些史实都能说明这一观点的。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③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属于民族间交流交融,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C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秦朝之后是西汉,西汉之后是东汉,然后是三国,西晋完成统一,故①处的朝代为东汉;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C项正确;
西周确立分封制,排除A项;
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注意题干图示的正确识读。
19.【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武帝之后,因此不可能在《史记》中查找到,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代播种工具”。可知,耧车是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以人或畜为动力,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C项正确;
翻车是三国时期魏国马钧改进的灌溉工具,排除A项;
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耕作农具,排除B项;
中国汉代出现了纺车,是纺织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两汉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1.【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通过对比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正确;
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曹操势力逐渐崛起,但题干中的曹魏政权(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开创的,与曹操无关,排除AB项;
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题干的主旨,题干意在强调局部统一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以及经济发展等知识。
22.【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属于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而不是暴君,滥用民力,C项符合题意;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皇帝昏庸无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势,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23.【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A项符合题意;
BCD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牧马图》和《耕牛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牧马图》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耕牛图》反映了北方内迁民族过上了农耕生活,所以这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生活习俗的转变,排除A项;
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牧马、耕牛无关,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饮食爱好的转变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
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26.【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市”“草市”“军市”“互市”都是进行商业贸易的场所,它们的出现反映出东晋南朝时期商业的繁荣。A符合题意,正确;B、C、D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抓住题干关键词,正确理解题干意思解题。
27.【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内容,D项正确;
题干中的“魏主”为北魏孝文帝,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
28.【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3世纪初中国又进入一个寒冷期,《齐民要术》记载;《晋书》记载的异常霜降的出现较以往更频繁,反映的是天气因素对都城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9.【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由题干“晋代士人崇尚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以阴柔为基调,柔中带刚;鲜卑族民风彪悍、崇尚武力,北魏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可知,材料描述了不同民族、地域的人的书法特点,表明书法艺术凝练民族地域特性,C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书法艺术体现经济发展程度,排除A项;
题干不能表明书法艺术融入崇文尚德内涵,排除B项;
题干体现的不是书法强劲发展态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辟于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①对应经济交流;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②对应民族交融;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和楚国之间,③对应政治动荡,C项正确;
A、B、D项搭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北魏孝文帝改革、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等知识。
31.【答案】(1)顺序:②① 核心思想:“仁” 著作《论语》解说: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
(2)时代困局: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艰难……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顺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因此顺序为②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时代困局:根据“周王室东迁后,天子威望骤降,干戈不息”得出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艰难……
故答案为:
(1)顺序:②①;核心思想:“仁”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以德治国,体察民意,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2)时代困局: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争霸,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西周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艰难……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等相关史实。
32.【答案】(1)将领:蒙恬、卫青、霍去病
(2)理由:分封制会导致地方混战,威胁社会稳定
(3)问题:地方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认识:分封制可以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疆,但是长久分封导致地方分裂战乱;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但是也会导致地方缺乏创造力
(4)示例:观点: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论证:秦实现统一后,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镇压叛乱,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匈奴威胁北方边境,秦或汉代反击匈奴的著名将领分别有蒙恬、卫青、霍去病。
(2)理由:根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是树兵也,岂不难哉”可知,由于诸侯王的存在,天下大乱,分封制会导致地方混战,威胁社会稳定 。
(3)问题:结合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数据可知,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封国实力强大。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由皇帝制定封号,侯国越来越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可以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疆,但是长久分封导致地方分裂战乱;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但是也会导致地方缺乏创造力。
(4)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信息拟定观点为秦汉时期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论述: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建立后,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 夺地甚至除国, 镇压叛乱,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故答案为:
(1)将领:蒙恬和卫青、霍去病。
(2)理由: 分封制会导致地方混战,威胁社会稳定 。
(3)问题:封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认识: 分封制可以扩大统治范围,开发边疆,但是长久分封导致地方分裂战乱;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但是也会导致地方缺乏创造力 。
(4)观点:秦汉时期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论述:秦实现统一后,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镇压叛乱,解决了汉初以来的王国问题,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等相关史实。
33.【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相对和平安定;北方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2)现象: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迁移(內迁)
积极意义: 促进北方地区民族融合
(3)①长安、②西域、③大秦
(4)历史信息:汉代中原和新疆地区就已经建立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
(5)认识:人口的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效引导、调控人员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保证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友好交流,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覆衣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前后变化的具体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社会现象:由材料“氐族、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羯族:由北向南迁入山西一带鲜;卑族:由北向南迁入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可知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少数民族内迁。
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内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补充:据材料三地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朝的商人带着瓷器、丝绸等物品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运往中亚,再转运到更远的大秦。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因此,①是长安,②是西域,③是大秦。
(4)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四“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织有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了汉王朝与西域存在经济、文化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
(5)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要不断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进行人才引进;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故答案为:
(1)原因:北方战乱动荡,南方相对和平安定;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现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积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促进北方地区民族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①长安;②西域;③大秦。
(4)历史信息:汉王朝与西域存在经济、文化联系;汉代织锦技术高超。
(5)认识:人口的迁移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效引导、调控人员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保证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和平友好交流,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