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3七上·月考)考古学家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据此可知,元谋人( )
A.懂得制造工具 B.以采集狩猎为生
C.过着群居生活 D.是我国最早人类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可知,元谋人当时已经会制造工具,A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元谋人以采集狩猎为生、过着群居生活、是我国最早人类,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
2.(2023七上·月考)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县,这里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检测距今19.5万年左右。以下和长阳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龙山文化先民 D.半坡居民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70-20万年前,跟材料中湖北省长阳县长阳人生活的年代相近,A项正确;
山顶洞人生活在约3万年前,排除B项;
龙山文化先民生活在4000年前,排除C项;
半坡居民生活在6000年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京人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3.(2023七上·月考)题3图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骨哨。据此推知,河姆渡人( )
A.具有很高音乐素养 B.从事农业生产
C.捕猎仍是食物来源 D.过着定居生活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骨哨吹响之时,发出的声音正是鹿鸣的声音。专家认为这种骨哨子就是当时河姆渡人用来猎鹿的工具,以声音对其进行诱引”可知捕猎仍是食物来源,C项正确;
具有很高音乐素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从事农业生产与“用来猎鹿”无关,排除B项;
过着定居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河姆渡人捕猎仍是食物来源。
4.(2023七上·月考)题4图是200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该邮票描绘了先人尝百草的情景。图中人物是( )
A.女娲 B.神农 C.盘古 D.大禹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B项正确;
传说女娲造人,排除A项;
传说盘古开天地,排除C项;
远古时期,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炎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神农氏尝百草。
5.(2023七上·月考)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众多“中国之最”,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还有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等。这些发现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国家机构完善 B.世袭制度确立
C.社会矛盾尖锐 D.早期国家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还有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等”再结合所学可知,“ 宫殿建筑群”、“大型都邑”、“玉质礼器”等内容都属于早期国家的象征,D项正确;
国家机构主要涉及到的是国家的组织构成和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排除B项;
二里头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尚未产生明显的社会矛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二里头遗址以及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6.(2023七上·月考)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结合所学知识,西周为巩固统治施行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确立了对分封诸侯的领导地位,B项正确;
禅让制实行在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C项;
世袭制是从夏朝的启开始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2023七上·月考)饕餮纹是商代中期青铜器的主流纹饰。一幅典型的饕餮纹,纷繁复杂,但仍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甚至其牙和上下颌部位。由此可见,商代青铜器( )
A.纹饰单一 B.功能繁多 C.种类丰富 D.工艺高超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幅典型的饕餮纹,纷繁复杂,但仍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可知,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复杂,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D项正确;
纹饰单一说法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
材料强调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不能看出功能繁多,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说明青铜器种类丰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商代青铜器工艺高超。
8.(2023七上·月考)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买”“贯”“宝”中都含有“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 起源于商朝,A项正确;
商朝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排除B项;
“贝”不适合用来作食器,排除C项;
“贝”不是酒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9.(2023七上·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诸多成语,如问鼎中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等。这些成语共同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 B.战乱频繁 C.民族交融 D.百家争鸣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问鼎中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留下的成语,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B项正确;
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百家争鸣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知道成语共同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
10.(2023七上·月考)荀子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十分强大,但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非仁义之师。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编制户口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D.加强刑罚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十分强大,但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商鞅变法规定,奖励竣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编制户口的政策,排除A项;
推行县制属于整治措施,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刑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知识。
11.(2023七上·月考)题11图是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行的中国能工巧匠·李冰纪念币。该币是为了纪念他( )
A.开凿灵渠 B.开通驰道 C.修筑长城 D.修都江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行的中国能工巧匠·李冰纪念币”,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与李冰无关,排除A项;
驰道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公元前220年开始修建的,排除B项;
长城的修筑与李冰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国都江堰的修建等知识。
12.(2023七上·月考)统治的最高境界,是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韩非的“法治”思想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自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的“无为”思想,A项正确;
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人民,排除B项;
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民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打兼并,排除C项;
韩非的“法治”思想,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13.(2023七上·月考)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鱼贝、珠玉等不再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货币为黄金和铜质半两钱。这一举措旨在( )
A.扩大统治疆域 B.促进文化交流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思想统一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鱼贝、珠玉等不再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C项正确;
扩大统治疆域,与统一货币没有联系,排除A项;
文化交流、思想统一,都与题干信息“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鱼贝、珠玉等不再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没有联系,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货币以及影响等知识。
14.(2023七上·月考)从秦朝开始,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这主要得益于(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统一车轨 D.统一度量衡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从秦朝开始,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
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并无法使“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3七上·月考)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国土面积小,戍边服役三日,百姓尚能承受;然秦统一后,国家疆域空前扩大,人民往往为了戍边三日需要奔波千里。由此可见,秦朝( )
A.对外战争频繁 B.思想文化统一
C.制度调整滞后 D.行政体制完备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材料意在说明秦统一前后的对比, 疆域的扩大使得卫成的成本提高,百姓的负担加重,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因此反映秦朝并未根据国情适时调整制度,制度调整滞后,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情变化下的制度问题,并未体现对外战争的频繁,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的是军事问题,并非思想文化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行政体制亦称“ 政府体制”,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制度的总称。题干材料未涉及行政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2023七上·月考)题16表为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表。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 )
A.实行休养生息 B.在长安兴办太学
C.派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控制的郡以及人口都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D项正确;
实行休养生息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在长安兴办太学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派兵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实行休养生息、兴办太学、北击匈奴,均无法改变题干表格所反映的问题,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说明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17.(2023七上·月考)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折”是指( )
A.建立西汉 B.无为而治 C.盐铁专卖 D.尊崇懦术
【答案】D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人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可知“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D项正确;
刘邦建立西汉,与汉武帝不符,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道家思想相关,与汉武帝没有联系,排除B项;
盐铁专卖,是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经济措施,与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没有联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
18.(2023七上·月考)如题图所示,坞堡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约形成于王莽天风年间,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但禁之不能绝。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局势动荡 B.出现光武中兴
C.人民安居乐业 D.自然灾害频发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坞堡具有防御性质,且没有被禁止,说明社会动荡不安,A项正确;
材料与光武中兴无关,排除B项;
人民安居乐业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
自然灾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光武中兴,解题关键信息是“坞堡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约形成于王莽天凤年间,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但禁之不能绝”。
19.(2023七上·月考)126年,左雄上书东汉顺帝,提出用廉洁正直的官员代替贪官污吏,但他的建议因“宦竖擅权,终不能用”。这反映了,东汉( )
A.外戚专权干政 B.政治黑暗腐朽
C.皇帝年幼无助 D.政权土崩瓦解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26年,左雄上书东汉顺帝,提出用廉洁正直的官员代替贪官污吏,终不能用”可知东汉政治黑暗腐朽,B项正确;外戚专权干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皇帝年幼无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政权土崩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东汉的兴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0.(2023七上·月考)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促进了西域发展
C.推动了物种交流 D.完成了最初使命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可知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带回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物种交流,C项正确;
边疆管理,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不符,排除A项;
促进了西域发展,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排除B项;
完成了最初使命,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023七上·月考)《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方剂所用药物,大多亦为百姓容易取得。这体现了,张仲景( )
A.反对苛政 B.关注民生 C.提倡节俭 D.崇尚自然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可知关注当时百姓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剂所用药物关注民生,B项正确;
反对苛政,意思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与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没有联系,排除A项;
提倡节俭、崇尚自然,都与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没有联系,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张仲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张仲景关注民生 。
22.(2023七上·月考)它写人物栩栩如生,写战争惊心动魄,写场景热烈充实而又富于变化,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 )
A.《论语》 B.《兰亭集序》
C.《史记》 D.《齐民要术》
【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优美,人物生动形象,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项正确;
《论语》是儒家经典,排除A项;
《兰亭集序》是书法作品,排除B项;
《齐民要术》是农书,不是史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司马迁和《史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史记》。
23.(2023七上·月考)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逐渐由帝国秩序的维护者演变为东汉王朝的掘墓人。“他们’’包括( )
A.刘秀 B.张角 C.华佗 D.曹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曹操通过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后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D项正确;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排除A项;
张角是黄巾起义的领导人,与“帝国秩序的维护者”不符,排除B项;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黄巾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军阀。
24.(2023七上·月考)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构筑以礼教为基础的国家。上述举措( )
A.加速了西晋灭亡 B.有利于维护统治
C.导致了八王之乱 D.延缓了统一进程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可见司马炎的措施有利于维护统治,B项正确;
加速了西晋灭亡是八王之乱,排除A项;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不是司马炎统治时期,排除C项;
延缓了统一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5.(2023七上·月考)匈奴的刘渊熟读儒教经典,甚至还通晓《孙子》等诸子著作;其子刘聪也是如此,他善于书法,工于诗赋,并建立前赵政权。这主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思想活跃 B.政局混乱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匈奴刘渊熟读儒教经典,甚至还通晓《孙子》等诸子著作;其子刘聪也是如此,工于诗赋,并建立前赵政权。”可知少数民族汉化,民族交融,C项正确;
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政局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江南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6.(2023七上·月考)东晋之初,为了将南下逃难的人士纳入到司马睿政权下,王导向他们展示收复中原的大义,司马睿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与此相符的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苍天己死,黄天当立 D.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壮大,王与马,公天下与之相符合,D项正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排除A项;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排除B项;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张角起义的口号,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晋的兴亡,解题关键信息是“东晋之初,为了将南下逃难的人士纳入到司马睿政权下,王导向他们展示收复中原的大义,司马睿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27.(2023七上·月考)东晋《华阳国志》记载,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入蜀为佣”,从事“凿井、砌壁”之佣工,夏季不耐暑热而返回聚邑。这反映了,东晋时期该区域( )
A.人口流动 B.士族专权 C.政权更迭 D.商业繁荣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入蜀为佣’,从事‘凿井、砌壁’之佣工,夏季不耐暑热而返回聚邑”可知,东晋时期,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进入蜀地从事佣工,夏季返回聚邑,这反映了东晋时期该区域人口流动,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士族专权,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政权更迭,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期该区域人口流动,未涉及商业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
28.(2023七上·月考)苻坚统治前期,出现“路不拾遗”的安定景象。但后来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南进,最终在淝水之战大败,国家也陷入四分五裂。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统一趋势加强 B.苻坚知人善任
C.南北交流中断 D.和平利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这为北方人民安定生产和民族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起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这违背了 人民意愿和民族交融的时代潮流,最终导致兵败国灭,这说明和平利于发展,战争带来灾难,D项正确;
4世纪后期,统一趋势并不强,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苻坚知人善任,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说明南北交流中断,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2023七上·月考)题表是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部分研究成果。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 )
A.在传承中创新 B.一直领先世界
C.注重用于实践 D.推动历法完善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部分研究成果”框表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性”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A项正确;
一直领先世界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注重用于实践与题干主旨在传承中创新不符,排除C项;
推动历法完善题干不能印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2023七上·月考)以下列素材展开主题学习,合适的主题是( )
A.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 B.璀璨的古代文化
C.民族交融与艺术发展 D.丰硕的科技成果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内底铸有铭文4行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因此,适合题干素材的主题应为“璀璨的古代文化”,B项正确;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主要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题干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项;
《利簋》及铭文、甲骨文等并不是民族交融的产物,排除C项;
甲骨文、《老子》、《女史箴图》与“科技成果”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青铜器、老子和孔子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 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2023七上·月考)铁农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它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影响巨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据包明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整理
材料三秦汉时期冶铁获得巨大发展,为制造不同用途的优质铁农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是铁农具得以普及的物质基础。在西汉中期实行冶铁业官营,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政府也致力于农具的改革,并成立了指导新农具生产与推广的机构,这些对铁农具的推广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宝卿《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农具的优点并说明它的推广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有何新发展,并结合材料三概括新发展出现的原因。
(3)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请举1例并说明其主要用途。
【答案】(1)优点:坚韧耐用;锋利;质优价廉;使用方便等。
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导致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推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和农民阶级的壮大。
(2)发展:分布范围更广;出土数量更多。
原因:冶铁技术发展,为铁农具制作提供材料;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生产技术和效率提高;政府推动农具改革和推广。
(3)农具,按农事可分为耕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加工、储藏等工具,统称为农耕工具。凡上述均可。
例如:骨耜、耒耜,翻耕土地。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石磨盘,加工谷物。曲辕犁,翻耕土地;秧马,拔秧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优点: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用来耕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锋利;使用方便等;
影响:可从推动农业发展、社会变革等角度分析,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导致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推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和农民阶级的壮大。
(2)发展:根据材料二可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出土数量更多,为制造不同用途的优质铁农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原因主要有:冶铁技术发展,为铁农具制作提供材料;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生产技术和效率提高;政府推动农具改革和推广。
(3)生产工具:结合所学可知,知道的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按农事可分为耕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加工、储藏等工具,统称为农耕工具。凡上述均可。例如:骨耜、耒耜,翻耕土地。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石磨盘,加工谷物。曲辕犁,翻耕土地;秧马,拔秧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故答案为:
(1)优点:坚韧耐用;锋利;质优价廉;使用方便等;
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导致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推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和农民阶级的壮大。
(2)发展:分布范围更广;出土数量更多。
原因:冶铁技术发展,为铁农具制作提供材料;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生产技术和效率提高;政府推动农具改革和推广。
(3)农具,按农事可分为耕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加工、储藏等工具,统称为农耕工具。凡上述均可。
例如:骨耜、耒耜,翻耕土地。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石磨盘,加工谷物。曲辕犁,翻耕土地;秧马,拔秧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两汉经济的发展、唐朝经济的繁荣等相关史实。
32.(2023七上·月考)书写材料是文化的载体,透过它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里耶秦简,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题32-1图为其记载的乘法口诀(局部)。
古代《管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曾提及“九九”运算,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
材料二西周到东汉竹简为我们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上承甲骨下承纸张,继往开来。成为我们文明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特点是:来源广泛,保存长久,但也笨拙,不易搬运,阅读麻烦。但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圈子解放出来,向更宽广的社会前进。竹简对华夏文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阅读习惯或书写习惯,甚至也影响到了我们语言和思考方式。
——据刘尽《中国文书史稿》等整理
(1)材料一中的里耶秦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世如何改进这些不足。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竹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答案】(1)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一手史料。
价值:佐证了中国在先秦时期已经发明了乘法口诀;有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乘法口诀、九九运算)。
(2)不足:笨拙;不易搬运;阅读不便(麻烦)。
改进: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记载中国文化成果;记载华夏文明;记载历史;有利于中国文字的推广;影响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影响语言和思考方式;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史料类型: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可知,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价值: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里耶秦简,如图为其记载乘法口诀(局部)、《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可知,有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乘法口诀)。
(2)不足: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 但也笨拙”可知,竹简作为书写材料不足是笨拙;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西周到东汉竹简为我们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上承甲骨下承纸张。成为我们文明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保存长久,不易搬运。但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圈子解放出来。竹简对华夏文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甚至也影响到了我们语言和思考方式”可知,不易搬运。改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意义: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西周到东汉竹简为我们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载体”可知,竹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是记载中国文化成果;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里耶秦简,如图为其记载的乘法口诀(局部)、《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可知,记载历史;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竹简对华夏文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阅读习惯或书写习惯”可知,影响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成为我们文明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可知,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
故答案为:
(1)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一手史料。
价值:佐证了中国在先秦时期已经发明了乘法口诀;有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乘法口诀、九九运算)。
(2)不足:笨拙;不易搬运;阅读不便(麻烦)。
改进: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记载中国文化成果;记载华夏文明;有利于中国文字的推广;影响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影响语言和思考方式;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演变、造纸术等相关史实。
33.(2023七上·月考)古代陵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题33-1表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
—摘编自《中国古代俑》
材料二
题33-2表考古发现一一洛阳北魏墓葬群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向中国占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索。
【答案】(1)风格: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体现尚武、强悍的风范。
汉俑人物形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体现平和、从容的风格。
原因:秦朝刑罚严苛(崇尚法家思想);秦朝统治残暴(实行暴政);秦朝社会氛围严肃;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凸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凸显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壮;秦朝有尚武的风气,军队战斗力强。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黄老之学;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汉初社会氛围宽松(社会矛盾缓和),百姓生活安乐。
(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
表现:北魏帝陵基本沿袭汉制(汉文化传统);帝陵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北魏服装融入汉族特色;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3)制度变迁;统治政策;统治者个人喜好;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社会习俗;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风格: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陵兵马俑,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可概括,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体现尚武、强悍的风范;根据材料一中“汉景帝阳陵陶俑,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可概括,汉景帝阳陵陶俑面带微笑;体现平和。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刑罚严苛(崇尚法家思想),秦朝统治残暴(实行暴政);秦朝社会氛围严肃;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凸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凸显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壮;秦朝有尚武的风气,军队战斗力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黄老之学;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汉初社会氛围宽松(社会矛盾缓和),百姓生活安乐。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所以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
表现:根据材料中“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在民族交往的表现是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根据材料中“洛阳北魏大墓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1枚”北魏在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是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3)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秦朝的中央集权,汉朝统治者文景之治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汉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有制度变迁;统治者个人喜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等。
故答案为:
(1)风格: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体现尚武、强悍的风范。
汉俑人物形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体现平和、从容的风格。
原因:秦朝刑罚严苛(崇尚法家思想);秦朝统治残暴(实行暴政);秦朝社会氛围严肃;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凸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凸显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壮;秦朝有尚武的风气,军队战斗力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黄老之学;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汉初社会氛围宽松(社会矛盾缓和),百姓生活安乐。
(2) 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
表现:北魏帝陵基本沿袭汉制(汉文化传统);帝陵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北魏服装融入汉族特色;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3) 制度变迁;统治政策;统治者个人喜好;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社会习俗;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以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等知识。
1 /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3七上·月考)考古学家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据此可知,元谋人( )
A.懂得制造工具 B.以采集狩猎为生
C.过着群居生活 D.是我国最早人类
2.(2023七上·月考)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县,这里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经检测距今19.5万年左右。以下和长阳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龙山文化先民 D.半坡居民
3.(2023七上·月考)题3图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骨哨。据此推知,河姆渡人( )
A.具有很高音乐素养 B.从事农业生产
C.捕猎仍是食物来源 D.过着定居生活
4.(2023七上·月考)题4图是200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该邮票描绘了先人尝百草的情景。图中人物是( )
A.女娲 B.神农 C.盘古 D.大禹
5.(2023七上·月考)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众多“中国之最”,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还有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等。这些发现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国家机构完善 B.世袭制度确立
C.社会矛盾尖锐 D.早期国家发展
6.(2023七上·月考)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7.(2023七上·月考)饕餮纹是商代中期青铜器的主流纹饰。一幅典型的饕餮纹,纷繁复杂,但仍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甚至其牙和上下颌部位。由此可见,商代青铜器( )
A.纹饰单一 B.功能繁多 C.种类丰富 D.工艺高超
8.(2023七上·月考)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9.(2023七上·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诸多成语,如问鼎中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等。这些成语共同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 B.战乱频繁 C.民族交融 D.百家争鸣
10.(2023七上·月考)荀子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十分强大,但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非仁义之师。这是因为商鞅变法( )
A.编制户口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D.加强刑罚
11.(2023七上·月考)题11图是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行的中国能工巧匠·李冰纪念币。该币是为了纪念他( )
A.开凿灵渠 B.开通驰道 C.修筑长城 D.修都江堰
12.(2023七上·月考)统治的最高境界,是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体现的是( )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韩非的“法治”思想
13.(2023七上·月考)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鱼贝、珠玉等不再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统一货币为黄金和铜质半两钱。这一举措旨在( )
A.扩大统治疆域 B.促进文化交流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动思想统一
14.(2023七上·月考)从秦朝开始,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这主要得益于(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统一车轨 D.统一度量衡
15.(2023七上·月考)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国土面积小,戍边服役三日,百姓尚能承受;然秦统一后,国家疆域空前扩大,人民往往为了戍边三日需要奔波千里。由此可见,秦朝( )
A.对外战争频繁 B.思想文化统一
C.制度调整滞后 D.行政体制完备
16.(2023七上·月考)题16表为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表。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 )
A.实行休养生息 B.在长安兴办太学
C.派兵北击匈奴 D.颁布“推恩令”
17.(2023七上·月考)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折”是指( )
A.建立西汉 B.无为而治 C.盐铁专卖 D.尊崇懦术
18.(2023七上·月考)如题图所示,坞堡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约形成于王莽天风年间,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但禁之不能绝。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局势动荡 B.出现光武中兴
C.人民安居乐业 D.自然灾害频发
19.(2023七上·月考)126年,左雄上书东汉顺帝,提出用廉洁正直的官员代替贪官污吏,但他的建议因“宦竖擅权,终不能用”。这反映了,东汉( )
A.外戚专权干政 B.政治黑暗腐朽
C.皇帝年幼无助 D.政权土崩瓦解
20.(2023七上·月考)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促进了西域发展
C.推动了物种交流 D.完成了最初使命
21.(2023七上·月考)《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方剂所用药物,大多亦为百姓容易取得。这体现了,张仲景( )
A.反对苛政 B.关注民生 C.提倡节俭 D.崇尚自然
22.(2023七上·月考)它写人物栩栩如生,写战争惊心动魄,写场景热烈充实而又富于变化,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 )
A.《论语》 B.《兰亭集序》
C.《史记》 D.《齐民要术》
23.(2023七上·月考)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军阀,他们逐渐由帝国秩序的维护者演变为东汉王朝的掘墓人。“他们’’包括( )
A.刘秀 B.张角 C.华佗 D.曹操
24.(2023七上·月考)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构筑以礼教为基础的国家。上述举措( )
A.加速了西晋灭亡 B.有利于维护统治
C.导致了八王之乱 D.延缓了统一进程
25.(2023七上·月考)匈奴的刘渊熟读儒教经典,甚至还通晓《孙子》等诸子著作;其子刘聪也是如此,他善于书法,工于诗赋,并建立前赵政权。这主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思想活跃 B.政局混乱 C.民族交融 D.江南开发
26.(2023七上·月考)东晋之初,为了将南下逃难的人士纳入到司马睿政权下,王导向他们展示收复中原的大义,司马睿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与此相符的是( )
A.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挟天子以令诸侯
C.苍天己死,黄天当立 D.王与马,共天下
27.(2023七上·月考)东晋《华阳国志》记载,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入蜀为佣”,从事“凿井、砌壁”之佣工,夏季不耐暑热而返回聚邑。这反映了,东晋时期该区域( )
A.人口流动 B.士族专权 C.政权更迭 D.商业繁荣
28.(2023七上·月考)苻坚统治前期,出现“路不拾遗”的安定景象。但后来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南进,最终在淝水之战大败,国家也陷入四分五裂。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统一趋势加强 B.苻坚知人善任
C.南北交流中断 D.和平利于发展
29.(2023七上·月考)题表是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部分研究成果。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研究( )
A.在传承中创新 B.一直领先世界
C.注重用于实践 D.推动历法完善
30.(2023七上·月考)以下列素材展开主题学习,合适的主题是( )
A.中国早期人类的起源 B.璀璨的古代文化
C.民族交融与艺术发展 D.丰硕的科技成果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 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31.(2023七上·月考)铁农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它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影响巨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据包明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整理
材料三秦汉时期冶铁获得巨大发展,为制造不同用途的优质铁农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是铁农具得以普及的物质基础。在西汉中期实行冶铁业官营,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政府也致力于农具的改革,并成立了指导新农具生产与推广的机构,这些对铁农具的推广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王宝卿《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农具的优点并说明它的推广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秦汉时期铁农具的出土有何新发展,并结合材料三概括新发展出现的原因。
(3)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请举1例并说明其主要用途。
32.(2023七上·月考)书写材料是文化的载体,透过它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里耶秦简,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题32-1图为其记载的乘法口诀(局部)。
古代《管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曾提及“九九”运算,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
材料二西周到东汉竹简为我们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上承甲骨下承纸张,继往开来。成为我们文明当中重要的一部分。特点是:来源广泛,保存长久,但也笨拙,不易搬运,阅读麻烦。但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圈子解放出来,向更宽广的社会前进。竹简对华夏文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阅读习惯或书写习惯,甚至也影响到了我们语言和思考方式。
——据刘尽《中国文书史稿》等整理
(1)材料一中的里耶秦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价值。
(2)根据材料二,指出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后世如何改进这些不足。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竹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3.(2023七上·月考)古代陵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题33-1表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
—摘编自《中国古代俑》
材料二
题33-2表考古发现一一洛阳北魏墓葬群
—摘编自刘连香《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归纳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向中国占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元谋人化石存在的地层中发现了3件石器,均为石英岩制造的刮削器”可知,元谋人当时已经会制造工具,A项正确;
材料无法说明元谋人以采集狩猎为生、过着群居生活、是我国最早人类,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70-20万年前,跟材料中湖北省长阳县长阳人生活的年代相近,A项正确;
山顶洞人生活在约3万年前,排除B项;
龙山文化先民生活在4000年前,排除C项;
半坡居民生活在6000年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京人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骨哨吹响之时,发出的声音正是鹿鸣的声音。专家认为这种骨哨子就是当时河姆渡人用来猎鹿的工具,以声音对其进行诱引”可知捕猎仍是食物来源,C项正确;
具有很高音乐素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从事农业生产与“用来猎鹿”无关,排除B项;
过着定居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河姆渡人捕猎仍是食物来源。
4.【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B项正确;
传说女娲造人,排除A项;
传说盘古开天地,排除C项;
远古时期,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炎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神农氏尝百草。
5.【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还有玉质礼器、各类龙形象文物等”再结合所学可知,“ 宫殿建筑群”、“大型都邑”、“玉质礼器”等内容都属于早期国家的象征,D项正确;
国家机构主要涉及到的是国家的组织构成和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排除B项;
二里头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尚未产生明显的社会矛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二里头遗址以及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结合所学知识,西周为巩固统治施行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确立了对分封诸侯的领导地位,B项正确;
禅让制实行在尧舜禹时期,排除A项;
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C项;
世袭制是从夏朝的启开始的,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幅典型的饕餮纹,纷繁复杂,但仍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可知,商朝时期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复杂,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D项正确;
纹饰单一说法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A项;
材料强调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不能看出功能繁多,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说明青铜器种类丰富,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商代青铜器工艺高超。
8.【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买”“贯”“宝”中都含有“贝”字,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币, 起源于商朝,A项正确;
商朝礼器以青铜器和玉器为主,排除B项;
“贝”不适合用来作食器,排除C项;
“贝”不是酒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问鼎中原、退避三舍、朝秦暮楚、围魏救赵、卧薪尝胆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中留下的成语,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B项正确;
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百家争鸣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国纷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知道成语共同反映了当时战乱频繁。
10.【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十分强大,但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商鞅变法规定,奖励竣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编制户口的政策,排除A项;
推行县制属于整治措施,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加强刑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国的商鞅变法等知识。
11.【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发行的中国能工巧匠·李冰纪念币”,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与李冰无关,排除A项;
驰道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即公元前220年开始修建的,排除B项;
长城的修筑与李冰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国都江堰的修建等知识。
12.【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功成事遂”,“自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的“无为”思想,A项正确;
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人民,排除B项;
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民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打兼并,排除C项;
韩非的“法治”思想,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老子和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老子的“无为”思想。
13.【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鱼贝、珠玉等不再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C项正确;
扩大统治疆域,与统一货币没有联系,排除A项;
文化交流、思想统一,都与题干信息“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鱼贝、珠玉等不再充当货币,并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没有联系,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统一货币以及影响等知识。
14.【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从秦朝开始,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
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并无法使“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材料意在说明秦统一前后的对比, 疆域的扩大使得卫成的成本提高,百姓的负担加重,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因此反映秦朝并未根据国情适时调整制度,制度调整滞后,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国情变化下的制度问题,并未体现对外战争的频繁,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的是军事问题,并非思想文化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
行政体制亦称“ 政府体制”,是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等制度的总称。题干材料未涉及行政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控制的郡以及人口都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为此,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D项正确;
实行休养生息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在长安兴办太学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派兵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措施。实行休养生息、兴办太学、北击匈奴,均无法改变题干表格所反映的问题,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推恩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表格说明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为改变这一局面,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17.【答案】D
【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人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可知“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D项正确;
刘邦建立西汉,与汉武帝不符,排除A项;
无为而治与道家思想相关,与汉武帝没有联系,排除B项;
盐铁专卖,是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经济措施,与题干信息“汉武帝贬斥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学儒者至数百人,实现了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没有联系,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这一转折”是指尊崇儒术。
18.【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坞堡具有防御性质,且没有被禁止,说明社会动荡不安,A项正确;
材料与光武中兴无关,排除B项;
人民安居乐业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C项;
自然灾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光武中兴,解题关键信息是“坞堡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约形成于王莽天凤年间,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但禁之不能绝”。
19.【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26年,左雄上书东汉顺帝,提出用廉洁正直的官员代替贪官污吏,终不能用”可知东汉政治黑暗腐朽,B项正确;外戚专权干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皇帝年幼无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政权土崩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东汉的兴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可知大蒜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从西域带回来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物种交流,C项正确;
边疆管理,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不符,排除A项;
促进了西域发展,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排除B项;
完成了最初使命,与题干信息“张骞使西域,得大蒜、胡荽”没有联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可知关注当时百姓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方剂所用药物关注民生,B项正确;
反对苛政,意思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与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没有联系,排除A项;
提倡节俭、崇尚自然,都与题干信息“《伤寒杂病论》记述的方剂,全部针对当时百姓容易碰到的流行疾病”没有联系,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张仲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体现了张仲景关注民生 。
22.【答案】C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文笔优美,人物生动形象,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项正确;
《论语》是儒家经典,排除A项;
《兰亭集序》是书法作品,排除B项;
《齐民要术》是农书,不是史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司马迁和《史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史记》。
23.【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曹操通过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后通过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D项正确;
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排除A项;
张角是黄巾起义的领导人,与“帝国秩序的维护者”不符,排除B项;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黄巾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军阀。
24.【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可见司马炎的措施有利于维护统治,B项正确;
加速了西晋灭亡是八王之乱,排除A项;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不是司马炎统治时期,排除C项;
延缓了统一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晋的建立和八王之乱,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5.【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匈奴刘渊熟读儒教经典,甚至还通晓《孙子》等诸子著作;其子刘聪也是如此,工于诗赋,并建立前赵政权。”可知少数民族汉化,民族交融,C项正确;
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
政局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江南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6.【答案】D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士族势力壮大,王与马,公天下与之相符合,D项正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排除A项;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曹操,排除B项;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是张角起义的口号,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侧重于考查东晋的兴亡,解题关键信息是“东晋之初,为了将南下逃难的人士纳入到司马睿政权下,王导向他们展示收复中原的大义,司马睿成功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27.【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入蜀为佣’,从事‘凿井、砌壁’之佣工,夏季不耐暑热而返回聚邑”可知,东晋时期,岷江上游的“夷人”冬季进入蜀地从事佣工,夏季返回聚邑,这反映了东晋时期该区域人口流动,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士族专权,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政权更迭,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东晋时期该区域人口流动,未涉及商业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等知识。
28.【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这为北方人民安定生产和民族交流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起大军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这违背了 人民意愿和民族交融的时代潮流,最终导致兵败国灭,这说明和平利于发展,战争带来灾难,D项正确;
4世纪后期,统一趋势并不强,排除A项;
材料未体现苻坚知人善任,排除B项;
材料无法说明南北交流中断,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题干“我国古代对圆周率的部分研究成果”框表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性”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A项正确;
一直领先世界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注重用于实践与题干主旨在传承中创新不符,排除C项;
推动历法完善题干不能印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利簋内底铸有铭文4行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因此,适合题干素材的主题应为“璀璨的古代文化”,B项正确;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主要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题干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项;
《利簋》及铭文、甲骨文等并不是民族交融的产物,排除C项;
甲骨文、《老子》、《女史箴图》与“科技成果”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甲骨文、青铜器、老子和孔子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1.【答案】(1)优点:坚韧耐用;锋利;质优价廉;使用方便等。
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导致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推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和农民阶级的壮大。
(2)发展:分布范围更广;出土数量更多。
原因:冶铁技术发展,为铁农具制作提供材料;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生产技术和效率提高;政府推动农具改革和推广。
(3)农具,按农事可分为耕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加工、储藏等工具,统称为农耕工具。凡上述均可。
例如:骨耜、耒耜,翻耕土地。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石磨盘,加工谷物。曲辕犁,翻耕土地;秧马,拔秧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优点: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用来耕种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锋利;使用方便等;
影响:可从推动农业发展、社会变革等角度分析,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导致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推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和农民阶级的壮大。
(2)发展:根据材料二可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出土数量更多,为制造不同用途的优质铁农具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原因主要有:冶铁技术发展,为铁农具制作提供材料;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生产技术和效率提高;政府推动农具改革和推广。
(3)生产工具:结合所学可知,知道的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按农事可分为耕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加工、储藏等工具,统称为农耕工具。凡上述均可。例如:骨耜、耒耜,翻耕土地。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石磨盘,加工谷物。曲辕犁,翻耕土地;秧马,拔秧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故答案为:
(1)优点:坚韧耐用;锋利;质优价廉;使用方便等;
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导致井田制瓦解,出现土地私有制;推动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和农民阶级的壮大。
(2)发展:分布范围更广;出土数量更多。
原因:冶铁技术发展,为铁农具制作提供材料;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生产技术和效率提高;政府推动农具改革和推广。
(3)农具,按农事可分为耕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加工、储藏等工具,统称为农耕工具。凡上述均可。
例如:骨耜、耒耜,翻耕土地。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石磨盘,加工谷物。曲辕犁,翻耕土地;秧马,拔秧工具;筒车,灌溉工具。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两汉经济的发展、唐朝经济的繁荣等相关史实。
32.【答案】(1)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一手史料。
价值:佐证了中国在先秦时期已经发明了乘法口诀;有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乘法口诀、九九运算)。
(2)不足:笨拙;不易搬运;阅读不便(麻烦)。
改进: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记载中国文化成果;记载华夏文明;记载历史;有利于中国文字的推广;影响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影响语言和思考方式;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1)史料类型: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可知,里耶秦简属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价值: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里耶秦简,如图为其记载乘法口诀(局部)、《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可知,有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乘法口诀)。
(2)不足: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 但也笨拙”可知,竹简作为书写材料不足是笨拙;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西周到东汉竹简为我们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上承甲骨下承纸张。成为我们文明当中重要的一部分,保存长久,不易搬运。但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圈子解放出来。竹简对华夏文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甚至也影响到了我们语言和思考方式”可知,不易搬运。改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意义: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西周到东汉竹简为我们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文字载体”可知,竹简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是记载中国文化成果;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里耶秦简,如图为其记载的乘法口诀(局部)、《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可知,记载历史;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竹简对华夏文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不仅阅读习惯或书写习惯”可知,影响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成为我们文明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可知,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
故答案为:
(1)类型:实物史料、文献史料、一手史料。
价值:佐证了中国在先秦时期已经发明了乘法口诀;有利于研究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乘法口诀、九九运算)。
(2)不足:笨拙;不易搬运;阅读不便(麻烦)。
改进: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记载中国文化成果;记载华夏文明;有利于中国文字的推广;影响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书写习惯;影响语言和思考方式;有利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演变、造纸术等相关史实。
33.【答案】(1)风格: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体现尚武、强悍的风范。
汉俑人物形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体现平和、从容的风格。
原因:秦朝刑罚严苛(崇尚法家思想);秦朝统治残暴(实行暴政);秦朝社会氛围严肃;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凸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凸显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壮;秦朝有尚武的风气,军队战斗力强。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黄老之学;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汉初社会氛围宽松(社会矛盾缓和),百姓生活安乐。
(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
表现:北魏帝陵基本沿袭汉制(汉文化传统);帝陵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北魏服装融入汉族特色;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3)制度变迁;统治政策;统治者个人喜好;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社会习俗;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等。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风格: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陵兵马俑,随葬俑人物相貌区分度高,且神情严峻、目光锋锐,呈现尚武、强悍的风范。”可概括,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体现尚武、强悍的风范;根据材料一中“汉景帝阳陵陶俑,随葬俑人物面貌线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可概括,汉景帝阳陵陶俑面带微笑;体现平和。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刑罚严苛(崇尚法家思想),秦朝统治残暴(实行暴政);秦朝社会氛围严肃;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凸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凸显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壮;秦朝有尚武的风气,军队战斗力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黄老之学;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汉初社会氛围宽松(社会矛盾缓和),百姓生活安乐。
(2)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群,北魏帝陵的墓葬形制基本沿袭汉文化传统,其中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所以与洛阳出现北魏墓葬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
表现:根据材料中“牵手俑身穿左衽大袖袴褶,袴褶原是北方民族便于骑马所穿的套装,至南北朝时已融入汉族特色。”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在民族交往的表现是推行汉化措施,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根据材料中“洛阳北魏大墓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金币1枚”北魏在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是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3)因素:综合上述材料秦朝的中央集权,汉朝统治者文景之治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汉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有制度变迁;统治者个人喜好;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等。
故答案为:
(1)风格:秦兵马俑人物形象严肃(神情严峻、目光锋锐);体现尚武、强悍的风范。
汉俑人物形象柔和圆润;面带微笑,神情舒展;体现平和、从容的风格。
原因:秦朝刑罚严苛(崇尚法家思想);秦朝统治残暴(实行暴政);秦朝社会氛围严肃;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凸显皇权威严和至高无上;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凸显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壮;秦朝有尚武的风气,军队战斗力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践行黄老之学;开创文景之治局面;汉初社会氛围宽松(社会矛盾缓和),百姓生活安乐。
(2) 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迁都洛阳。
表现:北魏帝陵基本沿袭汉制(汉文化传统);帝陵圆形封土基底体现洛阳风格;北魏服装融入汉族特色;北魏与东罗马帝国存在交流(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3) 制度变迁;统治政策;统治者个人喜好;社会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社会习俗;对外交往(对外交流)等。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汉景帝阳陵陶俑的风格以及各自形成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在民族交往、对外交流方面的表现、影响中国古代墓葬风格的主要因素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