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8:31:35

文档简介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3九上·南海期末)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小麦、青稞和黍,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小麦、青稞,也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黍。据此可知,阿勒泰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 B.过着群居生活
C.从事农业生产 D.制造磨制石器
2.(2023九上·南海期末)题图为“贝”字的演变过程。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商周时期手工业发达 B.贝壳具有货币功能
C.甲骨文记事内容广泛 D.中国文字一脉相承
3.(2023九上·南海期末)据《墨子》记载,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
A.分封制度瓦解 B.商业贸易流行
C.政治局势动荡 D.思想文化活跃
4.(2023九上·南海期末)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土著人为地方君长,世代娶秦女为妻,享受秦人军阶。秦始皇时期维持旧制,怀柔远人,形式上淡化君臣隶属关系。据此可知,秦政府注重(  )
A.发展经济 B.变法图强 C.民族团结 D.加强皇权
5.(2023九上·南海期末)南朝梁武帝曾感叹:“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他揭示的是,当时(  )
A.政权更替频繁 B.出现统一趋势
C.民族交融加强 D.外戚宦官专权
6.(2023九上·南海期末)唐代,卖胡饼的店肆非常兴盛,毕罗、胡饼等胡食深受唐人喜爱,并成为主食之一。这反映了,唐朝(  )
A.政治廉洁清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农业技术改进 D.饮食结构单一
7.(2023九上·南海期末)题图为《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大街及网点分布。这反映了,汴京(  )
A.海陆交通非常便利 B.城市经济功能强化
C.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商业打破时间限制
8.(2023九上·南海期末)宋代《齐云社规》记载蹴鞠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这说明,宋代蹴鞠活动(  )
A.礼仪制度繁琐 B.形式丰富多样
C.具有教化功能 D.深受民众喜爱
9.(2023九上·南海期末)1294年,位于西亚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利汗国效仿元朝,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上面印着可汗的姓名和汉文的“钞”字,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这有利于(  )
A.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B.扩大元朝统治疆域
C.提升元朝科技水平 D.维护元朝长治久安
10.(2023九上·南海期末)定都南京后,朱元璋顾虑“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于是提高了北方士人及第比例。据此可知,朱元璋意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扩大统治基础 C.打压南方贵族
D,禁锢人民思想
11.(2023九上·南海期末)他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他是(  )
A.张仲景 B.曹雪芹 C.王羲之 D.徐光启
12.(2023九上·南海期末)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乾隆此举(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B.打击了分裂势力
C.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D.促进了中外交流
13.(2023九上·南海期末)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已能塑造出与真人样貌非常接近,面部线条贴近真实细节,身躯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这表明,古埃及(  )
A.技艺水平高超 B.科学成就突出
C.文明领先世界 D.专制权力强大
14.(2023九上·南海期末)《汉谟拉比法典》列出了282条法规和惩罚条例,涉及刑法、公民权利义务法、田宅不动产法、借贷和管理法、婚姻法、伤害赔偿法、奴隶买卖法等。由此可见,该法典(  )
A.旨在维护专制统治 B.涵盖内容广泛
C.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体系十分完备
15.(2023九上·南海期末)表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部分事迹。这表明,当时罗马(  )
A.元老院掌握决策权 B.平民地位逐步提升
C.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D.贵族逐渐丧失权力
16.(2023九上·南海期末)图是帕特农神庙上的神话人物波塞冬和阿波罗塑像,两位神祗正在交谈,如同他们在参加公民大会。这反映了,古希腊神话(  )
A.打破了神人同形特征 B.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C.与基督教的联系密切 D.对民主政治影响巨大
17.(2023九上·南海期末)10世纪的法兰西被大约250个封建领主瓜分,他们都行使平等的权力,拥有同等的统治权。由此可见,封君封臣制(  )
A.扩大了法兰西的领土面积 B.具有一定契约意义
C.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政府 D.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18.(2023九上·南海期末)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也要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利益 B.具有较大独立性
C.职能比较广泛 D.是国家权力中心
19.(2023九上·南海期末)中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这可用于解释(  )
A.蛮族的入侵 B.罗马的分裂 C.庄园的出现 D.大学的兴起
20.(2023九上·南海期末)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奴隶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个数目不仅比农民少得多,且在社会生产中退居公民之后的次要地位。这表明,大化改新(  )
A.实现了日本统一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造成了社会动荡
21.(2023九上·南海期末)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导致了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
A.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 B.得益于统治者重视
C.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契合了时代的需要
22.(2023九上·南海期末)如题图所示,14世纪西欧某地的公证人正在事务所记录客户即商人、金融家的合同和行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法制思想出现 B.城市实现自治
C.租地农场衰落 D.社会经济发展
23.(2023九上·南海期末)14世纪以来,意大利各地曾受教育的人们散布着享乐人生的气氛,举止相当优雅,有天分的人更获得有史以来最能自由发挥的机会。这主要得益于(  )
A.垦殖运动兴起 B.教会权力削弱
C.文艺复兴运动 D.艺术家的推动
24.(2023九上·南海期末)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时,让两位船长举着十字旗杖随后,十字两边分别写着F和Y两个字母,代表西班牙王权。据此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  )
A.带有国家意志 B.将世界连为一体
C.与初衷相违背 D.推动了物种交流
25.(2023九上·南海期末)曾有个海盗从葡属几内亚走私了三百个黑奴,伊莎贝尔女王勃然大怒。但当她得知用奴隶从加勒比换来了蔗糖、皮革、珍珠时,饶恕了这个海盗,还成了他的贸易伙伴。这(  )
A.开启了三角贸易 B.推动了非洲发展
C.遏制了殖民扩张 D.加速了资本积累
26.(2023九上·南海期末)它不仅使人民获得比先前更宽大的新自由,而且使国王及国会间的竞争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材料中的“它”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27.(2023九上·南海期末)如图所示,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在独立战争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英国漫画家刻画成十恶不赦的海盗形象。这表明(  )
A.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B.评价人物需辩证思考
C.历史真相模糊难辨 D.历史研究需多重证据
28.(2023九上·南海期末)攻占巴士底狱后,许多封建城堡被视为小型的巴士底狱,农民们闻风而动,也开始烧毁各地侯爵老爷的城堡。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受启蒙运动影响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以农民为主力军 D.得到群众的响应
29.(2023九上·南海期末)工业革命后,有人将旧产品、旧程序、旧体制等被新事物取代的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在生产组织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以下能体现这一“明显破坏”的是(  )
A.珍妮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人口急剧增长 D.建立大工厂制度
30.(2023九上·南海期末)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极力“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对“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的现状做了有力的鞭挞。由此可见,马克思(  )
A.注重理论创新 B.擅长辩论演说
C.关注民生疾苦 D.倡导工人运动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2023九上·南海期末)中国古代有多个闻名遐迩的都城,其变化反映了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定都原则
一据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一一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等整理
材料二西安城址演变图
材料三中国历史上的五大都城
——据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
(2)请为材料三补充一个你认为可以入选的中国古代都城,并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32.(2023九上·南海期末)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同时期对东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帝国,其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秦灭六国,不外是一个历程的终点;汉室代兴,也无非是完成这一历程,并加以充实而已。罗马统一地中海,也是延续泛希腊文化的弥漫各处;罗马也无非是接过了已经发动的历史过程。文化的统一,早于政治的统一,实为两大帝国兴起时共同的现象。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一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指出材料一中A、B分别代表的古代国家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这两个国家关系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整体或局部提炼材料观点皆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33.(2023九上·南海期末)绘画是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时代的起承转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17世纪部分绘画
(1)根据材料,提炼这一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并结合绘画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
(2)另举世界近代史上任一绘画,说明其如何反映“时代的起承转合”。
(3)图像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图像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小麦、青稞和黍”可知阿勒泰先民从事农业生产。
A项题干中没有反映出阿勒泰先民掌握人工取火,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没有反映阿勒泰先民过着群居生活,不符合题意;
C项从事农业生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反映阿勒泰先民制造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勒泰先民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答案】D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汉字“贝”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字一脉相承。
A项题干体现的文字的演变过程,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比如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等,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和图片强调的是汉字“贝”的演变过程,不是强调“贝”的含义和功能,不符合题意;
C项图片体现的是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无法说明甲骨文记事内容广泛,没有涉及记载的具体事务,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文字一脉相承认识合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文字的演变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3.【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意思是商人经商获利丰厚,表明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流行。
A项分封制度瓦解理解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情况,未涉及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B项商业贸易流行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符合题意;
C项政治局势动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思想文化活跃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土著人为地方君长,世代娶秦女为妻,享受秦人军阶。秦始皇时期维持旧制,怀柔远人,形式上淡化君臣隶属关系”可以看出秦政府采取灵活的措施处理民族问
题。
A项发展经济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变法图强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团结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加强皇权理解错误,材料体现“形式上淡化君臣隶属关系”没有体现加强皇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历史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可知南朝时期,通过战争政权更替频繁。
A项政权更替频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出现统一趋势题干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交融加强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宦官专权出现与东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朝的政权更替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准确解读历史材料。
6.【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代,卖胡饼的店肆非常兴盛,毕罗、胡饼等胡食深受唐人喜爱,并成为主食之一”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卖胡饼的店肆非常兴盛、胡饼等胡食深受唐人喜爱,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A项政治廉洁清明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与政治统治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风气开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农业技术改进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与农业技术、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饮食结构单一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与饮食结构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及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大街及网点分布”可知,城内商业网点遍布。
A项海陆交通非常便利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出海上交通便利,不符合题意;
B项城市经济功能强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是全国的商业中心理解错误,材料只涉及一个城市,不能看出其成为全国商业中心,不符合题意;
D项商业打破时间限制理解错误,早市、夜市的出现使得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明上河图》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
8.【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蹴鞠活动具有教化功能。
A项礼仪制度繁琐理解错误,题干材料不涉及礼仪繁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不符合题意;
B项形式丰富多样理解错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蹴鞠活动形式多样,题干材料只是强调蹴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项具有教化功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深受民众喜爱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上面印着可汗的姓名和汉文的‘钞’字,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可知西亚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利汗国效仿元朝货币, 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这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A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扩大元朝统治疆域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说明蒙古四大汗国之-伊利汗国效仿元朝,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不符合题意;
C项提升元朝科技水平理解错误,效仿元朝,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无法体现提升元朝科技水平,不符合题意;
D项维护元朝长治久安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定都南京后,朱元璋顾虑‘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于是提高了北方士人及第比例”,可知,朱元璋提高北方士人录取比例来笼络北方人士。
A项强化专制皇权理解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加强皇权,不符合题意;
B项扩大统治基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打压南方贵族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扩大统治基础,而不是打压南方贵族,不符合题意;
D项禁锢人民思想理解错误,八股取士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明朝农学家徐光启是我国古代科学家,他曾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他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同样影响巨大。他的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其中《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A项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释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不符合题意;
B项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不符合题意;
C项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不符合题意;
D项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徐光启的主要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正确把握明朝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结合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12.【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和所学知识可知,
1771年,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A项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打击了分裂势力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归国没有涉及领土完整,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了中外交流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是少数民族,与中外交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已能塑造出与真人样貌非常接近,面部线条贴近真实细节,身躯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可知古埃及技艺水平高超。
A项技艺水平高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科学成就突出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文明领先世界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专制权力强大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埃及是专制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列出了282条法规和惩罚条例,涉及刑法、公民权利义务法、田宅不动产法、借贷和管理法、婚姻法、伤害赔偿法、奴隶买卖法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丰富,涵盖广泛。
A项旨在维护专制统治理解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护专制统治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涵盖内容广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理解错误,法典的颁布反映了社会矛盾尖锐,但不能说“导致”,不符合题意;
D项体系十分完备理解错误,《汉谟拉比法典》仅是一部法典, 不能称之为法律体系,更不能说明体系完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古巴比伦王国的相关内容。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B
【知识点】罗马城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平民争得了选举自己代言人——保民官的权利,到拥有自己的会议和市政官,到参与编订法律,当选为执政官,说明平民地位逐步提升。
A项元老院掌握决策权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题干表格当时罗马平民地位逐步提升,没有提及元老院的权力,不符合题意;
B项平民地位逐步提升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民主政治日益完善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题干表格当时罗马平民地位逐步提升,体现不出民主政治日益完善,不符合题意;
D项贵族逐渐丧失权力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表格没有提及贵族的权力,无法体现贵族逐渐丧失权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及罗马共和国的知识及学生解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6.【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两位神祗正在交谈,如同他们在参加公民大会”反映了帕特农神庙上的塑像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A项打破了神人同形特征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神同形,不符合题意;
B项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与基督教的联系密切理解错误,材料不涉及基督教,不符合题意;
D项对民主政治影响巨大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主政治影响艺术,而不是艺术影响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神话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7.【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10世纪的法兰西被大约250个封建领主瓜分,他们都行使平等的权力,拥有同等的统治权”说明封君封臣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政府。
A项扩大了法兰西的领土面积理解错误,“10世纪的法兰西被大约250个封建领主瓜分”,其领土面积并未扩大,不符合题意;
B项具有一定契约意义材料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政府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D项以土地封赐为纽带材料无法体现,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的纽带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封君封臣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材料。
18.【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可知,庄园法庭的职能比较广泛。
A项维护领主利益理解错误,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具有较大独立性理解错误,具有较大独立性,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职能比较广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是国家权力中心不符合史实,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庄园,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9.【答案】D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可知, 12世纪,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题干材料可用于解释大学的兴起。
A项蛮族的入侵与材料“城市商业和工业走向繁荣” 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
B项罗马的分裂于395年,中世纪尚未开始,不符合题意;
C项庄园的出现与“城市商业”无关,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项大学的兴起可用题干材料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学的兴起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文字出现和城市兴起的相关知识。
20.【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奴隶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个数目不仅比农民少得多,且在社会生产中退居公民之后的次要地位”说明奴隶制慢慢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推动了社会转型。
A项实现了日本统一理解错误,题干上未出现实现了日本统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B项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推动了社会转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造成了社会动荡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21.【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导致了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契合时代对外扩张和应对各种文化冲击的现实需要。
A项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理解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文化与宗教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B项得益于统治者重视理解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重视文化,不符合题意;
C项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发展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没有涉及其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契合了时代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文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答案】D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4世纪西欧某地的公证人正在事务所记录客户即商人、金融家的合同和行为”可知,14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A项法制思想出现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城市实现自治,材料体现的是商业活动的规范,与城市自治无关,比如城市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不符合题意;
C项租地农场衰落材料没有涉及,租地农场衰落,比如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等减少,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经济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3.【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4世纪以来,意大利各地曾受教育的人们散布着享乐人生的气氛,举止相当优雅,有天分的人更获得有史以来最能自由发挥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所以题干中的历史背景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项垦殖运动兴起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不符合题意;
B项教会权力削弱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题干中未出现教会权力削弱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项文艺复兴运动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艺术家的推动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艺复兴运动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
24.【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十字两边分别写着F和Y两个字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代表西班牙王权,说明哥伦布发现美洲带有国家意志。
A项带有国家意志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将世界连为一体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
C项与初衷相违背理解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达到了其初衷,不符合题意;
D项推动了物种交流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5.【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但当她得知用奴隶从加勒比换来了蔗糖、皮革、珍珠时,饶恕了这个海盗,还成了他的贸易伙伴”,结合所学可知,奴隶贸易利润丰厚,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A项开启了三角贸易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推动了非洲发展理解正确,材料中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不利于非洲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遏制了殖民扩张理解错误,材料现象是列强殖民扩张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D项加速了资本积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6.【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不仅使人民获得比先前更宽大的新自由,而且使国王及国会间的竞争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
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因此“它”是《权利法案》。
A项《权利法案》是材料中的“它”所指的文献,符合题意;
B项《独立宣言》的发表与国王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人权宣言》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
D项《拿破仑法典》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巩固了革命果实,后经多次修改,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它为参照蓝本,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权利法案》,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在独立战争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英国漫画家刻画成十恶不赦的海盗形象”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使英属北美十三州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漫画家从英国的立场出发把约翰保罗琼斯刻画成海盗形象,这说明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A项立场影响价值判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评价人物需辩证思考理解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约翰·保罗·琼斯消极方面的信息,不能说明评价人物需辩证思考,不符合题意;
C项历史真相模糊难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历史研究需多重证据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由于立场问题影响了英国漫画家对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的评价,没有提及历史证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独立战争的知识。
28.【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攻占巴士底狱后,许多封建城堡被视为小型的巴士底狱,农民们闻风而动,也开始烧毁各地侯爵老爷的城堡”可知,群众纷纷响应起义。
A项受启蒙运动影响题干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B项推翻了封建制度错误,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不符合题意;
C项以农民为主力军错误,人民是法国大革命是主力军,不符合题意;
D项得到群众的响应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29.【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后,有人将旧产品、旧程序、旧体制等被新事物取代的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在生产组织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及所学知识,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雇用工人集中生产,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
A项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B项瓦特改良蒸汽机与题干信息不符,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人口急剧增长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大工厂制度能体现这一“明显破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业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0.【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极力‘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可知,马克思维护工人等贫苦群众的利益。
A项注重理论创新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擅长辩论演说材料没有提及,无法得出“擅长辩论演说”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C项关注民生疾苦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倡导工人运动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没有反映其倡导工人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的相关史实。
31.【答案】(1)险:地处关中,与关东相比,地势较高,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有利于控制全国;以东有函谷关、潼关等关口,易守难攻;位于西北地区,有利于抵御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侵扰;西安有长城之险。
富:地处关中平原,农业基础好,经济富庶,中华文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源地。
便:位于黄河(渭河)沿岸,交通便利;处于唐朝的中心位置, 便于与各地联系。
美:气候温和,环境优美;西安是西周、西汉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较好的人文基础。
(2)例如:开封(汴京、东京)
说明: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朝等多个朝代的都城;尤其在北宋时期,开封商业经济发达,城市布局打破坊市和时间限制,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见证了宋代的繁华。
(3)自然条件(交通便利、地形改变等同等得分);经济重心的改变(经济格局的变迁等同等得分);少数民族的侵扰;战争影响;统治者的抉择;政权更迭;政局改变等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险: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西安地处关中,地势较高,有利于控制全国、潼关等关口;位于西北地区;西安有长城之险。富:地处关中平原,农业基础好,中华文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源地。便:位于黄河(渭河)沿岸,交通便利,便于与各地联系。美:气候温和,环境优美、西汉多个朝代的都城。
(2)结合所学知识,可列举开封、安阳、成都、咸阳,例如:开封(汴京);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后晋、后周;尤其在北宋时期,城市布局打破坊市和时间限制,文化艺术高度繁荣,见证了宋代的繁华。
(3)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条件、少数民族、统治者政局改变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交通便利、地形改变也可);少数民族的侵扰;统治者的抉择;政局改变等。
故答案为:(1)险:地处关中,与关东相比,地势较高,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有利于控制全国;以东有函谷关、潼关等关口,易守难攻;位于西北地区,有利于抵御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侵扰;西安有长城之险。
富:地处关中平原,农业基础好,经济富庶,中华文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源地。
便:位于黄河(渭河)沿岸,交通便利;处于唐朝的中心位置, 便于与各地联系。
美:气候温和,环境优美;西安是西周、西汉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较好的人文基础。
(2)例如:开封(汴京、东京)
说明: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朝等多个朝代的都城;尤其在北宋时期,开封商业经济发达,城市布局打破坊市和时间限制,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见证了宋代的繁华。
(3)自然条件(交通便利、地形改变等同等得分);经济重心的改变(经济格局的变迁等同等得分);少数民族的侵扰;战争影响;统治者的抉择;政权更迭;政局改变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2.【答案】(1)国家:A:汉朝(西汉);B:大秦(古罗马、罗马帝国,只写罗马不给分)
影响:加强了汉朝与古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
(2)【示例】
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消灭东方六国,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总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1)观察地图可知,A.B分别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故A处是汉朝(或西汉),丝绸之路的终点是欧洲的大秦(或古罗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汉朝和古罗马而言,它加强了汉朝与古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即可。根据材料二信息“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可以提炼观点:本题观点要围绕统一(“文化统一促进政治统一”“军事力量强大推动了两大帝国统”“秦汉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等);史论结合。根据材料“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拟定观点为: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趋势。结合春秋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混战及各国通过变法走向强盛的史实展开论述即可。示例:观点: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论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不断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故答案为:(1)国家:A:汉朝(西汉);B:大秦(古罗马、罗马帝国,只写罗马不给分)
影响:加强了汉朝与古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
(2)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消灭东方六国,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总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33.【答案】(1)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及随后的殖民扩张为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权,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艺术的关注中心从神变为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3)注意图像的来源和出处(图像史料注意辨别图像真伪);了解图像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图像作者的立场;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等。
【知识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三幅图的信息,《圣母加冕和天使》,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所以《圣母加冕和天使》图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时代特征是:注重人的价值;根据材料中“《麦哲伦船队通过麦哲伦海峡》”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时代特征是,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中“在光荣革命期间,一向依附詹姆斯二世的贵族乔治杰斐斯遭到了伦敦群众的围攻,后来被关进了伦敦塔。"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特征是:资本主义统治开始逐步确立。
(2)根据题干要求和所学知识可举例:《蒙娜丽莎》,它以现实人物为主题,嘴角含着--丝微笑,似乎又有些哀伤,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像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坚持客观性原则。
故答案为:(1)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及随后的殖民扩张为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权,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艺术的关注中心从神变为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3)注意图像的来源和出处(图像史料注意辨别图像真伪);了解图像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图像作者的立场;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等知识。
1 / 1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三水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3九上·南海期末)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小麦、青稞和黍,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小麦、青稞,也是新疆目前最早的黍。据此可知,阿勒泰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 B.过着群居生活
C.从事农业生产 D.制造磨制石器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遗址中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小麦、青稞和黍”可知阿勒泰先民从事农业生产。
A项题干中没有反映出阿勒泰先民掌握人工取火,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没有反映阿勒泰先民过着群居生活,不符合题意;
C项从事农业生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题干没有反映阿勒泰先民制造磨制石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勒泰先民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023九上·南海期末)题图为“贝”字的演变过程。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A.商周时期手工业发达 B.贝壳具有货币功能
C.甲骨文记事内容广泛 D.中国文字一脉相承
【答案】D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图片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汉字“贝”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文字一脉相承。
A项题干体现的文字的演变过程,与手工业发展无关,比如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等,不符合题意;
B项题干和图片强调的是汉字“贝”的演变过程,不是强调“贝”的含义和功能,不符合题意;
C项图片体现的是包括甲骨文在内的中国文字演变的过程,无法说明甲骨文记事内容广泛,没有涉及记载的具体事务,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文字一脉相承认识合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文字的演变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3.(2023九上·南海期末)据《墨子》记载,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
A.分封制度瓦解 B.商业贸易流行
C.政治局势动荡 D.思想文化活跃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战国时期,商人之四方,获利丰厚,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意思是商人经商获利丰厚,表明战国时期商业贸易流行。
A项分封制度瓦解理解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商业贸易情况,未涉及分封制,不符合题意;
B项商业贸易流行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符合题意;
C项政治局势动荡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思想文化活跃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4.(2023九上·南海期末)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土著人为地方君长,世代娶秦女为妻,享受秦人军阶。秦始皇时期维持旧制,怀柔远人,形式上淡化君臣隶属关系。据此可知,秦政府注重(  )
A.发展经济 B.变法图强 C.民族团结 D.加强皇权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土著人为地方君长,世代娶秦女为妻,享受秦人军阶。秦始皇时期维持旧制,怀柔远人,形式上淡化君臣隶属关系”可以看出秦政府采取灵活的措施处理民族问
题。
A项发展经济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B项变法图强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团结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加强皇权理解错误,材料体现“形式上淡化君臣隶属关系”没有体现加强皇权,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的历史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2023九上·南海期末)南朝梁武帝曾感叹:“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他揭示的是,当时(  )
A.政权更替频繁 B.出现统一趋势
C.民族交融加强 D.外戚宦官专权
【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江左以来,代谢必相诛戮,此是伤于和气,所以国祚例不灵长”可知南朝时期,通过战争政权更替频繁。
A项政权更替频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出现统一趋势题干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交融加强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中原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外戚宦官专权出现与东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南朝的政权更替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信息准确解读历史材料。
6.(2023九上·南海期末)唐代,卖胡饼的店肆非常兴盛,毕罗、胡饼等胡食深受唐人喜爱,并成为主食之一。这反映了,唐朝(  )
A.政治廉洁清明 B.社会风气开放
C.农业技术改进 D.饮食结构单一
【答案】B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代,卖胡饼的店肆非常兴盛,毕罗、胡饼等胡食深受唐人喜爱,并成为主食之一”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卖胡饼的店肆非常兴盛、胡饼等胡食深受唐人喜爱,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
A项政治廉洁清明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与政治统治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社会风气开放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农业技术改进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与农业技术、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饮食结构单一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与饮食结构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及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唐朝的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7.(2023九上·南海期末)题图为《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大街及网点分布。这反映了,汴京(  )
A.海陆交通非常便利 B.城市经济功能强化
C.是全国的商业中心 D.商业打破时间限制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清明上河图》中汴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大街及网点分布”可知,城内商业网点遍布。
A项海陆交通非常便利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出海上交通便利,不符合题意;
B项城市经济功能强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是全国的商业中心理解错误,材料只涉及一个城市,不能看出其成为全国商业中心,不符合题意;
D项商业打破时间限制理解错误,早市、夜市的出现使得商业打破了时间限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清明上河图》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
8.(2023九上·南海期末)宋代《齐云社规》记载蹴鞠有十紧要:“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这说明,宋代蹴鞠活动(  )
A.礼仪制度繁琐 B.形式丰富多样
C.具有教化功能 D.深受民众喜爱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蹴鞠活动具有教化功能。
A项礼仪制度繁琐理解错误,题干材料不涉及礼仪繁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不符合题意;
B项形式丰富多样理解错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蹴鞠活动形式多样,题干材料只是强调蹴鞠的作用,不符合题意;
C项具有教化功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深受民众喜爱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9.(2023九上·南海期末)1294年,位于西亚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利汗国效仿元朝,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上面印着可汗的姓名和汉文的“钞”字,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这有利于(  )
A.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B.扩大元朝统治疆域
C.提升元朝科技水平 D.维护元朝长治久安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上面印着可汗的姓名和汉文的‘钞’字,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可知西亚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伊利汗国效仿元朝货币, 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这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A项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扩大元朝统治疆域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说明蒙古四大汗国之-伊利汗国效仿元朝,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不符合题意;
C项提升元朝科技水平理解错误,效仿元朝,发行了至元宝钞“交子”,雕版印刷技术西传了,无法体现提升元朝科技水平,不符合题意;
D项维护元朝长治久安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四大发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3九上·南海期末)定都南京后,朱元璋顾虑“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于是提高了北方士人及第比例。据此可知,朱元璋意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扩大统治基础 C.打压南方贵族
D,禁锢人民思想
【答案】B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定都南京后,朱元璋顾虑‘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于是提高了北方士人及第比例”,可知,朱元璋提高北方士人录取比例来笼络北方人士。
A项强化专制皇权理解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加强皇权,不符合题意;
B项扩大统治基础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打压南方贵族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扩大统治基础,而不是打压南方贵族,不符合题意;
D项禁锢人民思想理解错误,八股取士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明朝强化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11.(2023九上·南海期末)他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他是(  )
A.张仲景 B.曹雪芹 C.王羲之 D.徐光启
【答案】D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明朝农学家徐光启是我国古代科学家,他曾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著作《几何原本》。他在我国古代农学史上同样影响巨大。他的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其中《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识的农学专著,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A项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释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不符合题意;
B项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不符合题意;
C项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不符合题意;
D项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农学方面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徐光启的主要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正确把握明朝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结合基础知识作答即可。
12.(2023九上·南海期末)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乾隆此举(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B.打击了分裂势力
C.捍卫了领土的完整 D.促进了中外交流
【答案】A
【知识点】清朝对西北疆域的管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土尔扈特部从俄国出发时近17万人,回到伊犁时只剩下7万多人。乾隆皇帝得知回归消息后专门拨款20万两白银,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和所学知识可知,
1771年,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A项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打击了分裂势力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项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归国没有涉及领土完整,不符合题意;
D项促进了中外交流理解错误,土尔扈特部是少数民族,与中外交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3九上·南海期末)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已能塑造出与真人样貌非常接近,面部线条贴近真实细节,身躯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这表明,古埃及(  )
A.技艺水平高超 B.科学成就突出
C.文明领先世界 D.专制权力强大
【答案】A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据题干“公元前2500年左右,古埃及已能塑造出与真人样貌非常接近,面部线条贴近真实细节,身躯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可知古埃及技艺水平高超。
A项技艺水平高超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科学成就突出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文明领先世界题干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专制权力强大理解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埃及是专制国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2023九上·南海期末)《汉谟拉比法典》列出了282条法规和惩罚条例,涉及刑法、公民权利义务法、田宅不动产法、借贷和管理法、婚姻法、伤害赔偿法、奴隶买卖法等。由此可见,该法典(  )
A.旨在维护专制统治 B.涵盖内容广泛
C.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D.体系十分完备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谟拉比法典》列出了282条法规和惩罚条例,涉及刑法、公民权利义务法、田宅不动产法、借贷和管理法、婚姻法、伤害赔偿法、奴隶买卖法等”和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丰富,涵盖广泛。
A项旨在维护专制统治理解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护专制统治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涵盖内容广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理解错误,法典的颁布反映了社会矛盾尖锐,但不能说“导致”,不符合题意;
D项体系十分完备理解错误,《汉谟拉比法典》仅是一部法典, 不能称之为法律体系,更不能说明体系完备,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谟拉比法典》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古巴比伦王国的相关内容。理解并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3九上·南海期末)表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部分事迹。这表明,当时罗马(  )
A.元老院掌握决策权 B.平民地位逐步提升
C.民主政治日益完善 D.贵族逐渐丧失权力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城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平民争得了选举自己代言人——保民官的权利,到拥有自己的会议和市政官,到参与编订法律,当选为执政官,说明平民地位逐步提升。
A项元老院掌握决策权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题干表格当时罗马平民地位逐步提升,没有提及元老院的权力,不符合题意;
B项平民地位逐步提升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民主政治日益完善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题干表格当时罗马平民地位逐步提升,体现不出民主政治日益完善,不符合题意;
D项贵族逐渐丧失权力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表格没有提及贵族的权力,无法体现贵族逐渐丧失权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及罗马共和国的知识及学生解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6.(2023九上·南海期末)图是帕特农神庙上的神话人物波塞冬和阿波罗塑像,两位神祗正在交谈,如同他们在参加公民大会。这反映了,古希腊神话(  )
A.打破了神人同形特征 B.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C.与基督教的联系密切 D.对民主政治影响巨大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两位神祗正在交谈,如同他们在参加公民大会”反映了帕特农神庙上的塑像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
A项打破了神人同形特征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人神同形,不符合题意;
B项深受社会现实的影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与基督教的联系密切理解错误,材料不涉及基督教,不符合题意;
D项对民主政治影响巨大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主政治影响艺术,而不是艺术影响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希腊神话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7.(2023九上·南海期末)10世纪的法兰西被大约250个封建领主瓜分,他们都行使平等的权力,拥有同等的统治权。由此可见,封君封臣制(  )
A.扩大了法兰西的领土面积 B.具有一定契约意义
C.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政府 D.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10世纪的法兰西被大约250个封建领主瓜分,他们都行使平等的权力,拥有同等的统治权”说明封君封臣制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政府。
A项扩大了法兰西的领土面积理解错误,“10世纪的法兰西被大约250个封建领主瓜分”,其领土面积并未扩大,不符合题意;
B项具有一定契约意义材料无法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难以形成强大的国家政府理解错误,符合题意;
D项以土地封赐为纽带材料无法体现,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的纽带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封君封臣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题干材料。
18.(2023九上·南海期末)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也要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庄园法庭(  )
A.维护领主利益 B.具有较大独立性
C.职能比较广泛 D.是国家权力中心
【答案】C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庄园法庭要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批准新的成员加入共同体”可知,庄园法庭的职能比较广泛。
A项维护领主利益理解错误,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具有较大独立性理解错误,具有较大独立性,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职能比较广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是国家权力中心不符合史实,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世纪西欧庄园,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19.(2023九上·南海期末)中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城市里安家落户。这可用于解释(  )
A.蛮族的入侵 B.罗马的分裂 C.庄园的出现 D.大学的兴起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大学的兴起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在城市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城市里安家落户”可知, 12世纪, 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题干材料可用于解释大学的兴起。
A项蛮族的入侵与材料“城市商业和工业走向繁荣” 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
B项罗马的分裂于395年,中世纪尚未开始,不符合题意;
C项庄园的出现与“城市商业”无关,庄园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项大学的兴起可用题干材料解释,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学的兴起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文字出现和城市兴起的相关知识。
20.(2023九上·南海期末)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奴隶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个数目不仅比农民少得多,且在社会生产中退居公民之后的次要地位。这表明,大化改新(  )
A.实现了日本统一 B.加剧了社会矛盾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造成了社会动荡
【答案】C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奴隶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这个数目不仅比农民少得多,且在社会生产中退居公民之后的次要地位”说明奴隶制慢慢转变。结合所学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所以推动了社会转型。
A项实现了日本统一理解错误,题干上未出现实现了日本统一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B项加剧了社会矛盾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推动了社会转型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造成了社会动荡与史实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大化改新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21.(2023九上·南海期末)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导致了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由此可见,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
A.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 B.得益于统治者重视
C.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契合了时代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导致了伊斯兰哲学体系的形成”可知,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外交往,推动了地理学的研究,东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挑战,契合时代对外扩张和应对各种文化冲击的现实需要。
A项与伊斯兰教关系密切理解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文化与宗教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B项得益于统治者重视理解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重视文化,不符合题意;
C项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理解错误,题干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发展迎合了时代的需要,没有涉及其对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契合了时代的需要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阿拉伯文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2023九上·南海期末)如题图所示,14世纪西欧某地的公证人正在事务所记录客户即商人、金融家的合同和行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法制思想出现 B.城市实现自治
C.租地农场衰落 D.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4世纪西欧某地的公证人正在事务所记录客户即商人、金融家的合同和行为”可知,14世纪西欧城市发展和工商业繁荣。
A项法制思想出现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城市实现自治,材料体现的是商业活动的规范,与城市自治无关,比如城市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不符合题意;
C项租地农场衰落材料没有涉及,租地农场衰落,比如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等减少,不符合题意;
D项社会经济发展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欧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3.(2023九上·南海期末)14世纪以来,意大利各地曾受教育的人们散布着享乐人生的气氛,举止相当优雅,有天分的人更获得有史以来最能自由发挥的机会。这主要得益于(  )
A.垦殖运动兴起 B.教会权力削弱
C.文艺复兴运动 D.艺术家的推动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14世纪以来,意大利各地曾受教育的人们散布着享乐人生的气氛,举止相当优雅,有天分的人更获得有史以来最能自由发挥的机会”结合所学知识,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所以题干中的历史背景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A项垦殖运动兴起是资本主义的萌芽,不符合题意;
B项教会权力削弱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题干中未出现教会权力削弱的信息,不符合题意;
C项文艺复兴运动是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符合题意;
D项艺术家的推动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艺复兴运动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
24.(2023九上·南海期末)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时,让两位船长举着十字旗杖随后,十字两边分别写着F和Y两个字母,代表西班牙王权。据此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  )
A.带有国家意志 B.将世界连为一体
C.与初衷相违背 D.推动了物种交流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十字两边分别写着F和Y两个字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代表西班牙王权,说明哥伦布发现美洲带有国家意志。
A项带有国家意志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将世界连为一体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不符合题意;
C项与初衷相违背理解错误,哥伦布发现美洲,达到了其初衷,不符合题意;
D项推动了物种交流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5.(2023九上·南海期末)曾有个海盗从葡属几内亚走私了三百个黑奴,伊莎贝尔女王勃然大怒。但当她得知用奴隶从加勒比换来了蔗糖、皮革、珍珠时,饶恕了这个海盗,还成了他的贸易伙伴。这(  )
A.开启了三角贸易 B.推动了非洲发展
C.遏制了殖民扩张 D.加速了资本积累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但当她得知用奴隶从加勒比换来了蔗糖、皮革、珍珠时,饶恕了这个海盗,还成了他的贸易伙伴”,结合所学可知,奴隶贸易利润丰厚,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A项开启了三角贸易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推动了非洲发展理解正确,材料中的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不利于非洲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遏制了殖民扩张理解错误,材料现象是列强殖民扩张的表现,不符合题意;
D项加速了资本积累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26.(2023九上·南海期末)它不仅使人民获得比先前更宽大的新自由,而且使国王及国会间的竞争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材料中的“它”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拿破仑法典》
【答案】A
【知识点】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不仅使人民获得比先前更宽大的新自由,而且使国王及国会间的竞争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
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因此“它”是《权利法案》。
A项《权利法案》是材料中的“它”所指的文献,符合题意;
B项《独立宣言》的发表与国王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人权宣言》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
D项《拿破仑法典》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巩固了革命果实,后经多次修改,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它为参照蓝本,与材料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权利法案》,要求具备解读题干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7.(2023九上·南海期末)如图所示,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在独立战争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英国漫画家刻画成十恶不赦的海盗形象。这表明(  )
A.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B.评价人物需辩证思考
C.历史真相模糊难辨 D.历史研究需多重证据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在独立战争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英国漫画家刻画成十恶不赦的海盗形象”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战争使英属北美十三州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漫画家从英国的立场出发把约翰保罗琼斯刻画成海盗形象,这说明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A项立场影响价值判断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评价人物需辩证思考理解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约翰·保罗·琼斯消极方面的信息,不能说明评价人物需辩证思考,不符合题意;
C项历史真相模糊难辨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历史研究需多重证据理解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由于立场问题影响了英国漫画家对美国海军上尉约翰·保罗·琼斯的评价,没有提及历史证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美国独立战争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独立战争的知识。
28.(2023九上·南海期末)攻占巴士底狱后,许多封建城堡被视为小型的巴士底狱,农民们闻风而动,也开始烧毁各地侯爵老爷的城堡。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受启蒙运动影响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以农民为主力军 D.得到群众的响应
【答案】D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攻占巴士底狱后,许多封建城堡被视为小型的巴士底狱,农民们闻风而动,也开始烧毁各地侯爵老爷的城堡”可知,群众纷纷响应起义。
A项受启蒙运动影响题干没有反映,不符合题意;
B项推翻了封建制度错误,1792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不符合题意;
C项以农民为主力军错误,人民是法国大革命是主力军,不符合题意;
D项得到群众的响应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29.(2023九上·南海期末)工业革命后,有人将旧产品、旧程序、旧体制等被新事物取代的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在生产组织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以下能体现这一“明显破坏”的是(  )
A.珍妮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
C.人口急剧增长 D.建立大工厂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工业革命后,有人将旧产品、旧程序、旧体制等被新事物取代的过程称为“创造性的破坏”,这种破坏在生产组织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及所学知识,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雇用工人集中生产,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
A项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不符合题意;
B项瓦特改良蒸汽机与题干信息不符,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人口急剧增长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建立大工厂制度能体现这一“明显破坏”,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工业革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0.(2023九上·南海期末)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极力“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对“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的现状做了有力的鞭挞。由此可见,马克思(  )
A.注重理论创新 B.擅长辩论演说
C.关注民生疾苦 D.倡导工人运动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据题干“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极力‘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可知,马克思维护工人等贫苦群众的利益。
A项注重理论创新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擅长辩论演说材料没有提及,无法得出“擅长辩论演说”的结论,不符合题意;
C项关注民生疾苦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D项倡导工人运动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马克思“为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进行辩护”,没有反映其倡导工人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的相关史实。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31.(2023九上·南海期末)中国古代有多个闻名遐迩的都城,其变化反映了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定都原则
一据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一一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等整理
材料二西安城址演变图
材料三中国历史上的五大都城
——据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
(2)请为材料三补充一个你认为可以入选的中国古代都城,并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1)险:地处关中,与关东相比,地势较高,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有利于控制全国;以东有函谷关、潼关等关口,易守难攻;位于西北地区,有利于抵御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侵扰;西安有长城之险。
富:地处关中平原,农业基础好,经济富庶,中华文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源地。
便:位于黄河(渭河)沿岸,交通便利;处于唐朝的中心位置, 便于与各地联系。
美:气候温和,环境优美;西安是西周、西汉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较好的人文基础。
(2)例如:开封(汴京、东京)
说明: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朝等多个朝代的都城;尤其在北宋时期,开封商业经济发达,城市布局打破坊市和时间限制,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见证了宋代的繁华。
(3)自然条件(交通便利、地形改变等同等得分);经济重心的改变(经济格局的变迁等同等得分);少数民族的侵扰;战争影响;统治者的抉择;政权更迭;政局改变等
【知识点】唐朝的建立
【解析】【分析】(1)险: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西安地处关中,地势较高,有利于控制全国、潼关等关口;位于西北地区;西安有长城之险。富:地处关中平原,农业基础好,中华文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源地。便:位于黄河(渭河)沿岸,交通便利,便于与各地联系。美:气候温和,环境优美、西汉多个朝代的都城。
(2)结合所学知识,可列举开封、安阳、成都、咸阳,例如:开封(汴京);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后晋、后周;尤其在北宋时期,城市布局打破坊市和时间限制,文化艺术高度繁荣,见证了宋代的繁华。
(3)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条件、少数民族、统治者政局改变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有自然条件(交通便利、地形改变也可);少数民族的侵扰;统治者的抉择;政局改变等。
故答案为:(1)险:地处关中,与关东相比,地势较高,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有利于控制全国;以东有函谷关、潼关等关口,易守难攻;位于西北地区,有利于抵御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侵扰;西安有长城之险。
富:地处关中平原,农业基础好,经济富庶,中华文明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发源地。
便:位于黄河(渭河)沿岸,交通便利;处于唐朝的中心位置, 便于与各地联系。
美:气候温和,环境优美;西安是西周、西汉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较好的人文基础。
(2)例如:开封(汴京、东京)
说明: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以及金朝等多个朝代的都城;尤其在北宋时期,开封商业经济发达,城市布局打破坊市和时间限制,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见证了宋代的繁华。
(3)自然条件(交通便利、地形改变等同等得分);经济重心的改变(经济格局的变迁等同等得分);少数民族的侵扰;战争影响;统治者的抉择;政权更迭;政局改变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32.(2023九上·南海期末)汉朝和罗马帝国是同时期对东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两个帝国,其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材料二 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秦灭六国,不外是一个历程的终点;汉室代兴,也无非是完成这一历程,并加以充实而已。罗马统一地中海,也是延续泛希腊文化的弥漫各处;罗马也无非是接过了已经发动的历史过程。文化的统一,早于政治的统一,实为两大帝国兴起时共同的现象。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一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指出材料一中A、B分别代表的古代国家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这两个国家关系的影响。
(2)从材料二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整体或局部提炼材料观点皆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答案】(1)国家:A:汉朝(西汉);B:大秦(古罗马、罗马帝国,只写罗马不给分)
影响:加强了汉朝与古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
(2)【示例】
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消灭东方六国,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总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1)观察地图可知,A.B分别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从西汉都城长安出发,故A处是汉朝(或西汉),丝绸之路的终点是欧洲的大秦(或古罗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汉朝和古罗马而言,它加强了汉朝与古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即可。根据材料二信息“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可以提炼观点:本题观点要围绕统一(“文化统一促进政治统一”“军事力量强大推动了两大帝国统”“秦汉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等);史论结合。根据材料“在秦汉统一以前的战国时代,拟定观点为: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趋势。结合春秋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混战及各国通过变法走向强盛的史实展开论述即可。示例:观点: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论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不断兼并小国,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故答案为:(1)国家:A:汉朝(西汉);B:大秦(古罗马、罗马帝国,只写罗马不给分)
影响:加强了汉朝与古罗马的经济文化交流。
(2)战国时期,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战国时期,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消灭东方六国,中国出现统一趋势。
总之,战国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诸侯国数量逐步减少,统一趋势加强。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丝绸之路,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33.(2023九上·南海期末)绘画是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看到时代的起承转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4-17世纪部分绘画
(1)根据材料,提炼这一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并结合绘画反映的史实加以说明。
(2)另举世界近代史上任一绘画,说明其如何反映“时代的起承转合”。
(3)图像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图像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答案】(1)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及随后的殖民扩张为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权,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艺术的关注中心从神变为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3)注意图像的来源和出处(图像史料注意辨别图像真伪);了解图像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图像作者的立场;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等。
【知识点】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三幅图的信息,《圣母加冕和天使》,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所以《圣母加冕和天使》图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时代特征是:注重人的价值;根据材料中“《麦哲伦船队通过麦哲伦海峡》”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时代特征是,各地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中“在光荣革命期间,一向依附詹姆斯二世的贵族乔治杰斐斯遭到了伦敦群众的围攻,后来被关进了伦敦塔。"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特征是:资本主义统治开始逐步确立。
(2)根据题干要求和所学知识可举例:《蒙娜丽莎》,它以现实人物为主题,嘴角含着--丝微笑,似乎又有些哀伤,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像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坚持客观性原则。
故答案为:(1)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文主义,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及随后的殖民扩张为欧洲带来巨额财富,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物质基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权,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2)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艺术的关注中心从神变为人,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3)注意图像的来源和出处(图像史料注意辨别图像真伪);了解图像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图像作者的立场;结合其他史料相互印证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等知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