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七上·江门月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农业发展状况
C.体质进化程度 D.生产力水平
2.(2023七上·德庆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策略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23七上·德庆期末)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垓下之战
4.(2017·泰安)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5.(2023七上·德庆期末)下表所示信息表明( )
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疆域辽阔 B.政区层级调整加剧地方割据
C.州的地位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D.县是比较稳定的一级行政区
6.(2023七上·德庆期末)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由于西周实行了(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7.(2023七上·德庆期末)下列反映的禅让顺序,正确的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8.(2020七上·衡阳期中)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 )
A.管仲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9.(2023七上·德庆期末)记听课笔记是学习历史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同:李太守、天府之国、防洪、灌溉、水运。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翻车 B.都江堰 C.大运河 D.灵渠
10.(2023七上·德庆期末)公元前221年,我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河套、阴山、辽东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该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1.(2023七上·德庆期末)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一位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A.扩大秦朝疆域 B.炫耀国威
C.划定国界 D.军事防御
12.(2017·临沂)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3.(2023七上·德庆期末)汉初统治的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 )
A.秦亡教训 B.居安思危 C.经济萧条 D.文治天下
14.(2019·玉林)“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15.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事管理 D.财政管理
16.(2023七上·德庆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容
17.(2023七上·德庆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在( )
A.镐京 B.洛邑 C.建康 D.天京
18.(2023七上·德庆期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是( )
A.澄清吏治 B.提倡汉化 C.发展经济 D.中央集权
19.(2022·北部湾)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20.(2023七上·德庆期末)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
A.东汉的“蔡侯纸” B.王羲之的书法
C.东晋的人物画 D.龙门石窟的佛像
21.(2023七下·乌拉特前旗月考)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袁绍 B.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22.(2023七下·乌拉特前旗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女真族
23.(2023七上·德庆期末)“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 一人物的发明( )
A.张仲景 B.华佗 C.祖冲之 D.蔡伦
24.(2023七下·乌拉特前旗月考)有一朋友声称自己家里收藏有以下文物,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帮他鉴别一下,哪一件肯定是假的( )
A.战国诸侯国的刀形币 B.秦朝的五铢钱
C.汉代的画像砖 D.商朝的铜尊
25.(2016七上·自贡期末)如图反映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26.(2023七上·德庆期末)对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说法错误的是 ( )
A.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B.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C.这次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D.历时10多年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27.(2022九下·老边月考)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28.(2023七上·德庆期末)能够通过右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 ② 文景之治 ③ 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 班超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9.(2023七上·德庆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0.(2023七上·德庆期末)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王莽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2023七上·德庆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 张骞传》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张骞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3)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32.(2023七上·德庆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某班将举办围绕这一史实的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____(思想家)的观点吻合,“施仁政于民“是____(思想家)的思想。
●孔子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____一书
(1)设计活动主题:
(2)开展专题讲座,完成资料卡片。
(3)举办图片展,填写图片。
说明图1人物: , 图2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仁”和“礼” 主要思想:
(4)专题活动中,指导老师作报告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某中学初一某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劳动委员:“制定班规,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顺其自然,慢慢就好起来了”。指导老师要求大家思考此事例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劳动委员: ;班长: ;生活委员: 。
33.(2023七上·德庆期末)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皆称(称赞)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叹服他擅于记事说理的能力),辨而不华(不用华丽的词藻去说明),质而不俚(道理质朴却不粗俗),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夸大好的方面),不隐恶(不隐瞒坏的方面),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三 纵观《伤寒杂病论》一书,结合后世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可见他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蕴之于理法方药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理论思想研究》
材料四 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
(1)材料一中,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熠熠生辉”的局面称为什么?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法家集大成者是谁?汉武帝时期,采用谁的哪一建议,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不虚美,不隐恶”是对西汉哪部史学著作的评价?该著作有什么重要的史学地位?
(3)材料三中《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是谁?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什么?结合材料说明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一条即可)。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它的作者是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干旱寒冷,而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因此自然环境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南北文化的差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农业发展状况 ,不符合题意;
C. 体质进化程度 ,不符合题意;
D.生产力水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文化差异的原因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历史上的治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项①②③④是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得到的启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题干赞扬的是诸葛亮的丰功佳绩,其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操。
A项官渡之战与“武侯”不符武侯,即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B项巨鹿之战与“武侯”不符武侯,即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C项赤壁之战和题干祠联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D项垓下之战与“武侯”不符武侯,即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战国时期,诸侯国连年征战,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要求学生识记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
5.【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全国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中国省制的开端。
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疆域辽阔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政区层级调整加剧地方割据理解错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不断发展的,地方的权力不断收归中央,因此政区层级调整使地方自主性不断减弱,不符合题意;
C项州的地位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理解错误,魏晋时期州是高层政区,到了清代州成为县级政区,说明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不符合题意;
D项县是比较稳定的一级行政区理解错误,表格中可以看出历代都有县,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不是比较稳定的一级行政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行省制度设立的内容及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应具体把握中书省所管辖的地理范围。
6.【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材料反映的是烽火戏诸侯,诸侯率兵前往护卫指的是分封制。
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题意;
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
C项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不符合题意;
D项皇帝制度开始于秦始皇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分封制的对象、分封的义务和影响。
7.【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ABC三项顺序都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尧→舜→禹顺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禅让制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尧舜禹的“禅让”的相关史实。禅让制的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
8.【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9.【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A项翻车是最早出现于东汉,曹魏时,经过改制用于灌溉,不符合题意;
B项都江堰是他学习的主要内容,符合题意;
C项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灵渠是秦始皇时期开通的,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A项夏朝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不符合题意;
B项商朝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不符合题意;
C项周朝约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不符合题意;
D项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朝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修筑长城,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成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A项扩大秦朝疆域不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不符合题意;
B项炫耀国威不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不符合题意;
C项划定国界不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不符合题意;
D项军事防御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长城的主要功能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长城的相关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原因。
13.【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面对汉初的经济萧条,他们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贵为天子,还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故汉初统治的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经济萧条。
A项秦亡教训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居安思危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经济萧条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符合题意;
D项文治天下不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14.【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 ”“ 交错为用 ”,可以看出,汉武帝既尊儒术来约束做官的,有使用法家严惩贪官, 交错为用是说两者并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的含义。解答时,抓住题干中关键语句,紧扣关键语句理解,这是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如果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1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因此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监察事务是汉武帝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的职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代的刺史制度,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魏国灭了蜀国后,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时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A项司马迁著《史记》,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懿和题干信息“西晋的建立者”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司马炎是西晋的建立者,符合题意;
D项司马容和题干信息“西晋的建立者”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晋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西晋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A项镐京不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B项不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C项建康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符合题意;
D项不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朝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统称,都定都建康。
18.【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等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突出特征就是提倡汉化。
A项澄清吏治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不符合题意;
B项提倡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符合题意;
C项发展经济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央集权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及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本题主要考查《兰亭集序》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王羲之的行书风格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相关史实。
A项东汉的“蔡侯纸”和题干信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王羲之的书法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符合题意;
C项东晋的人物画和题干信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龙门石窟的佛像和题干信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21.【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曾三顾茅庐,得以见到诸葛亮并请到诸葛亮下山辅佐,最终建立蜀国。C符合题意;
袁绍与三顾茅庐无关,排除A;
曹操与三顾茅庐无关,排除B;
孙权与三顾茅庐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三国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主要民族是匈奴族、鲜卑族、羌族、羌族、氐族,这一时期,女真族还没出现,它是由唐朝东北地区的靺鞨发展而来的,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西汉前期,人们从“积飘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们称他改进的纸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闻名的发展进程。
A项张仲景是东汉的医学家,不符合题意;
B项华佗是东汉的医学家,不符合题意;
C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不符合题意;
D项蔡伦改进造纸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要求具备题干信息和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24.【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后,各国货币的差别很大,影响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也叫半两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所以秦朝的五铢钱是错误的,B符合题意;ACD的物品与所处时代相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汉武帝铸造五铢钱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5.【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中给出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可知是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图片能力,纯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图片材料,提炼图片材料中反映的观点。
26.【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角以“太平道”为号召,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虽仅历经9个月的时间,主力就遭到彻底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项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这次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历时10多年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巾起义,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27.【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就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纸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保存,A项正确;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火药隋唐时期发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理解与识记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28.【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史记》中不可能记载,据此可排除含③的选项。
B项①②④通过《史记》都能查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29.【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因此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A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D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解答本题要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0.【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公元25年,汉景帝后裔刘秀利用农民起义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建都洛阳,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A项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不符合题意;
B项刘彻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项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符合题意;
D项王莽建立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光武中兴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朝的著名皇帝以及其事迹。
31.【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 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原地区 和中亚、西亚等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 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历史。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十年,后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归国时只剩下两人。材料中的“骞”指的是张骞。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2)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故答案为:(1)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 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原地区 和中亚、西亚等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 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
32.【答案】(1)百家争鸣。
(2)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庄子;孟子;《论语》。
(3)孔子;;兼爱,非攻。
(4)法家;儒家;道家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非常活跃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故活动主题可以确定为“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派别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入天地万物之间,与庄子的观点吻合,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施仁政于民是孟子思想,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孔子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人物是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4)由劳动委员的话“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可知,他主张用“严刑峻法”来进行管理,这反映的是法家的观点。由班长的话“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可知,他主张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反映的是儒家的观点。由生活委员的话“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可知,他主张“无为而治”,这反映的是道家的观点。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
(2)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庄子;孟子;《论语》。
(3)孔子;兼爱,非攻。
(4)法家;儒家;道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3.【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人物:韩非;人物:董仲舒
(2)著作:《史记》;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
(3)作者:张仲景;尊称:医圣;理论:治未病。
(4)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著作:《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由材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法家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2)由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夸大好的方面),不隐恶(不隐瞒坏的方面),故谓之实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
(3)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治未病的理论。
(4)由材料“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作者是北朝贾思勰。
故答案为:(1)局面:百家争鸣;人物:韩非;人物:董仲舒。
(2)著作:《史记》;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
(3)作者:张仲景;尊称:医圣;理论:治未病。
(4)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著作:《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史记》,张仲景,江南地区的开发,《齐民要术》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史记》,张仲景,江南地区的开发,《齐民要术》等知识。
1 / 1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德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七上·江门月考)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农业发展状况
C.体质进化程度 D.生产力水平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半坡人生活在北方,干旱寒冷,而河姆渡人生活在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因此自然环境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南北文化的差异,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农业发展状况 ,不符合题意;
C. 体质进化程度 ,不符合题意;
D.生产力水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文化差异的原因的理解来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注意理解,不要死记硬背。
2.(2023七上·德庆期末)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局面,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开元盛世”等。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有( )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要注意调整统治策略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出现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是历史上的治世局面,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A项①②③④是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得到的启示,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2023七上·德庆期末)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垓下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题干赞扬的是诸葛亮的丰功佳绩,其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操。
A项官渡之战与“武侯”不符武侯,即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B项巨鹿之战与“武侯”不符武侯,即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C项赤壁之战和题干祠联内容相符,符合题意;
D项垓下之战与“武侯”不符武侯,即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赤壁之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4.(2017·泰安)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战国时期,诸侯国连年征战,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战国时期的特征。要求学生识记诸子百家及其主要思想。
5.(2023七上·德庆期末)下表所示信息表明( )
A.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疆域辽阔 B.政区层级调整加剧地方割据
C.州的地位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D.县是比较稳定的一级行政区
【答案】A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全国实行了行省制度,影响深远,成为后世中国省制的开端。
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疆域辽阔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政区层级调整加剧地方割据理解错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不断发展的,地方的权力不断收归中央,因此政区层级调整使地方自主性不断减弱,不符合题意;
C项州的地位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理解错误,魏晋时期州是高层政区,到了清代州成为县级政区,说明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不符合题意;
D项县是比较稳定的一级行政区理解错误,表格中可以看出历代都有县,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不是比较稳定的一级行政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行省制度设立的内容及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应具体把握中书省所管辖的地理范围。
6.(2023七上·德庆期末)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由于西周实行了(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答案】A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材料反映的是烽火戏诸侯,诸侯率兵前往护卫指的是分封制。
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题意;
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
C项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不符合题意;
D项皇帝制度开始于秦始皇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分封制的对象、分封的义务和影响。
7.(2023七上·德庆期末)下列反映的禅让顺序,正确的是( )
A.舜→禹→尧 B.禹→尧→舜 C.尧→禹→舜 D.尧→舜→禹
【答案】D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ABC三项顺序都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尧→舜→禹顺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禅让制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尧舜禹的“禅让”的相关史实。禅让制的实质是民主推举,推举的标准是才德。
8.(2020七上·衡阳期中)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 )
A.管仲 B.商鞅 C.吴起 D.李悝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器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商鞅变法的背景、时间、内容、结果、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9.(2023七上·德庆期末)记听课笔记是学习历史的好习惯,小张在笔记本中记录了以下关键同:李太守、天府之国、防洪、灌溉、水运。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
A.翻车 B.都江堰 C.大运河 D.灵渠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A项翻车是最早出现于东汉,曹魏时,经过改制用于灌溉,不符合题意;
B项都江堰是他学习的主要内容,符合题意;
C项大运河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灵渠是秦始皇时期开通的,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都江堰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2023七上·德庆期末)公元前221年,我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建立了东至东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至河套、阴山、辽东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该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A项夏朝约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不符合题意;
B项商朝约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不符合题意;
C项周朝约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不符合题意;
D项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朝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1.(2023七上·德庆期末)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一位外国人曾这样评价:“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体现在( )
A.扩大秦朝疆域 B.炫耀国威
C.划定国界 D.军事防御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修筑长城,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成一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A项扩大秦朝疆域不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不符合题意;
B项炫耀国威不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不符合题意;
C项划定国界不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不符合题意;
D项军事防御是秦长城的主要功能,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长城的主要功能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朝长城的相关知识。
12.(2017·临沂)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原因。
13.(2023七上·德庆期末)汉初统治的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 )
A.秦亡教训 B.居安思危 C.经济萧条 D.文治天下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面对汉初的经济萧条,他们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贵为天子,还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故汉初统治的比较节俭,体恤民情,与民休息,且都很注重生产,其客观原因是经济萧条。
A项秦亡教训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B项居安思危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经济萧条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符合题意;
D项文治天下不是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14.(2019·玉林)“汉武帝一反祖宗定法,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王道霸道,交错为用”。这说明汉武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儒法并用
C.重用外戚 D.“以德化民”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尊儒术以约束官吏,效法家而严惩贪官 ”“ 交错为用 ”,可以看出,汉武帝既尊儒术来约束做官的,有使用法家严惩贪官, 交错为用是说两者并用,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理解题干的含义。解答时,抓住题干中关键语句,紧扣关键语句理解,这是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如果直接回答有难度,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找到正确答案。
15.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A.行政事务 B.监察事务 C.军事管理 D.财政管理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因此刺史主要负责监察事务。
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监察事务是汉武帝时期刺史主要负责的职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代的刺史制度,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16.(2023七上·德庆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迁 B.司马懿 C.司马炎 D.司马容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魏国灭了蜀国后,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时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A项司马迁著《史记》,不符合题意;
B项司马懿和题干信息“西晋的建立者”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司马炎是西晋的建立者,符合题意;
D项司马容和题干信息“西晋的建立者”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晋建立的史实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西晋的相关史实。
17.(2023七上·德庆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在( )
A.镐京 B.洛邑 C.建康 D.天京
【答案】C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A项镐京不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B项不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C项建康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符合题意;
D项不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南朝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南朝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统称,都定都建康。
18.(2023七上·德庆期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是( )
A.澄清吏治 B.提倡汉化 C.发展经济 D.中央集权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等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突出特征就是提倡汉化。
A项澄清吏治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不符合题意;
B项提倡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符合题意;
C项发展经济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不符合题意;
D项中央集权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及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理解。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2022·北部湾)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这项成果所属领域是( )
A.数学 B.历法 C.医学 D.文学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的数学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2023七上·德庆期末)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是( )
A.东汉的“蔡侯纸” B.王羲之的书法
C.东晋的人物画 D.龙门石窟的佛像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本题主要考查《兰亭集序》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王羲之的行书风格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的相关史实。
A项东汉的“蔡侯纸”和题干信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王羲之的书法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符合题意;
C项东晋的人物画和题干信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龙门石窟的佛像和题干信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识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21.(2023七下·乌拉特前旗月考)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袁绍 B.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曾三顾茅庐,得以见到诸葛亮并请到诸葛亮下山辅佐,最终建立蜀国。C符合题意;
袁绍与三顾茅庐无关,排除A;
曹操与三顾茅庐无关,排除B;
孙权与三顾茅庐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三国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2.(2023七下·乌拉特前旗月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女真族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主要民族是匈奴族、鲜卑族、羌族、羌族、氐族,这一时期,女真族还没出现,它是由唐朝东北地区的靺鞨发展而来的,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3.(2023七上·德庆期末)“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文中的记载是下列哪 一人物的发明( )
A.张仲景 B.华佗 C.祖冲之 D.蔡伦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西汉前期,人们从“积飘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们称他改进的纸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响了世界闻名的发展进程。
A项张仲景是东汉的医学家,不符合题意;
B项华佗是东汉的医学家,不符合题意;
C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不符合题意;
D项蔡伦改进造纸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要求具备题干信息和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24.(2023七下·乌拉特前旗月考)有一朋友声称自己家里收藏有以下文物,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帮他鉴别一下,哪一件肯定是假的( )
A.战国诸侯国的刀形币 B.秦朝的五铢钱
C.汉代的画像砖 D.商朝的铜尊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后,各国货币的差别很大,影响了各地经济的交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也叫半两钱,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所以秦朝的五铢钱是错误的,B符合题意;ACD的物品与所处时代相符,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汉武帝铸造五铢钱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25.(2016七上·自贡期末)如图反映我国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中给出的人口迁移示意图可知是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南迁。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图片能力,纯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图片材料,提炼图片材料中反映的观点。
26.(2023七上·德庆期末)对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说法错误的是 ( )
A.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B.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C.这次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
D.历时10多年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角以“太平道”为号召,领导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虽仅历经9个月的时间,主力就遭到彻底失败,但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A项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项这次起义的领导人之一张角创立了太平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项这次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项历时10多年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黄巾起义,要求具备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分析能力。
27.(2022九下·老边月考)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这种技术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纸的质量也很高,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就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纸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保存,A项正确;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火药隋唐时期发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理解与识记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28.(2023七上·德庆期末)能够通过右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 ② 文景之治 ③ 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 班超出使西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史记》中不可能记载,据此可排除含③的选项。
B项①②④通过《史记》都能查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史记》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史记》的内容。
29.(2023七上·德庆期末)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因此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A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B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
D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汉时期阶段特征。解答本题要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0.(2023七上·德庆期末)东汉初年出现了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就是“光武中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下列哪个皇帝有直接关系(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王莽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公元25年,汉景帝后裔刘秀利用农民起义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建都洛阳,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A项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不符合题意;
B项刘彻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项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符合题意;
D项王莽建立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光武中兴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汉朝的著名皇帝以及其事迹。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31.(2023七上·德庆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 张骞传》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张骞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3)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 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原地区 和中亚、西亚等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 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历史。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十年,后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归国时只剩下两人。材料中的“骞”指的是张骞。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2)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联系的先例;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在传播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丰富了汉朝的经济文化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汉武盛世的形成.
故答案为:(1)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2)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绸之 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3)促进了西域社会的发展;丰富了中原地区 和中亚、西亚等地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促进 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有关内容。
32.(2023七上·德庆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某班将举办围绕这一史实的专题活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参与策划。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____(思想家)的观点吻合,“施仁政于民“是____(思想家)的思想。
●孔子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____一书
(1)设计活动主题:
(2)开展专题讲座,完成资料卡片。
(3)举办图片展,填写图片。
说明图1人物: , 图2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仁”和“礼” 主要思想:
(4)专题活动中,指导老师作报告时候,举了一个例子,某中学初一某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劳动委员:“制定班规,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顺其自然,慢慢就好起来了”。指导老师要求大家思考此事例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劳动委员: ;班长: ;生活委员: 。
【答案】(1)百家争鸣。
(2)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庄子;孟子;《论语》。
(3)孔子;;兼爱,非攻。
(4)法家;儒家;道家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非常活跃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故活动主题可以确定为“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派别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等;“天地与我并生”就是说化自然于无为之中,顺应天命,不要刻意去追求我的欲求,而破坏自然之道。“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让我免除了物我之别,大之分,体验“无往而非我之妙”。“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入天地万物之间,与庄子的观点吻合,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施仁政于民是孟子思想,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孔子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人物是孔子,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4)由劳动委员的话“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可知,他主张用“严刑峻法”来进行管理,这反映的是法家的观点。由班长的话“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可知,他主张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反映的是儒家的观点。由生活委员的话“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可知,他主张“无为而治”,这反映的是道家的观点。
故答案为:(1)百家争鸣。
(2)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庄子;孟子;《论语》。
(3)孔子;兼爱,非攻。
(4)法家;儒家;道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的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3.(2023七上·德庆期末)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材料二 皆称(称赞)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叹服他擅于记事说理的能力),辨而不华(不用华丽的词藻去说明),质而不俚(道理质朴却不粗俗),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夸大好的方面),不隐恶(不隐瞒坏的方面),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
材料三 纵观《伤寒杂病论》一书,结合后世对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可见他从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蕴之于理法方药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理论思想研究》
材料四 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得南北农民彻底结合,从而使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使得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新编》
(1)材料一中,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熠熠生辉”的局面称为什么?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法家集大成者是谁?汉武帝时期,采用谁的哪一建议,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不虚美,不隐恶”是对西汉哪部史学著作的评价?该著作有什么重要的史学地位?
(3)材料三中《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是谁?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什么?结合材料说明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哪一理论?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一条即可)。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当时哪一农学著作?它的作者是谁?
【答案】(1)局面:百家争鸣;人物:韩非;人物:董仲舒
(2)著作:《史记》;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
(3)作者:张仲景;尊称:医圣;理论:治未病。
(4)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著作:《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1)由材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面对战乱和社会巨变,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法家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
(2)由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夸大好的方面),不隐恶(不隐瞒坏的方面),故谓之实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
(3)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现在我们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应用了他的治未病的理论。
(4)由材料“从永嘉南渡以来,中原百姓不断南下,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若你想了解同时期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好查阅,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作者是北朝贾思勰。
故答案为:(1)局面:百家争鸣;人物:韩非;人物:董仲舒。
(2)著作:《史记》;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3000年的历史。
(3)作者:张仲景;尊称:医圣;理论:治未病。
(4)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著作:《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史记》,张仲景,江南地区的开发,《齐民要术》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史记》,张仲景,江南地区的开发,《齐民要术》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