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8:31:47

文档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18九下·中山模拟)《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能证明”北京人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使用人工取火,因此C项“会人工取火”是北京人考古发现不能证明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2.(2024七上·封开月考)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 B.生产工具 C.生活习惯 D.生产力水平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第一幅图片是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这里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第二幅图片是干栏式房屋,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由此可知,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A项自然环境是导致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项生产工具与房屋结构不同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生活习惯与房屋结构不同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生产力水平与房屋结构不同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2021七上·玉州期末)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
A.早期猿人 B.半坡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题目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人文初祖,C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人文初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2024七上·封开月考)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东周 B.春秋、战国 C.西周、春秋 D.东周、战国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起兵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大败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A项西周、东周是空框中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空框中内容都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朝至汉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5.(2018七上·歙县月考)据《史记》记载,禹年轻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统治范围广阔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年轻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是实行的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叫做禅让制。“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是指世袭制,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6.(2020七上·巴南月考)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竹简或木牍上 B.丝帛或麻布上
C.龟甲或兽骨上 D.宣纸上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结果大胜。”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C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在竹简或木牍上记事。A不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在丝帛或麻布上记事。B不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在宣纸或麻纸上记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7.(2016七上·苏州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那么,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耕作技术的提高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的认识。
8.(2018七上·泗洪期末)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这一措施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加强了人民的法制观念 D.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战斩一首赐爵一级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赐爵封地,这一措施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9.(2024七上·封开月考)诗人岑参在《石犀》中写道:“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总结教训,消除黄河水患 B.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C.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D.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项总结教训,消除黄河水患的是大禹,不符合题意;
B项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是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
C项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的是商鞅,不符合题意;
D项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的是孔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0.(2024七上·封开月考)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下列四位同学对这一时期各家学派的观点发表了不同看法,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顺其自然,天下就能天平。
A项墨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错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老子认为应顺其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C项孟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攻伐兼并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攻伐兼并,不符合题意;
D项庄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主张。
11.(2016·苏州)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派别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
12.(2024七上·封开月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作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传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意思是在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是我皇的土地,西边到沙漠,南边到岭南,东边是大海,北边过了大夏(据说是晋中一带),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臣服于我皇。因此表达的信息是统一六国。
A项统一度量衡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统一思想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文字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六国是题干文字传达的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史实及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13.(2024七上·封开月考)近两年,党和政府加大了“打老虎(惩治高级别干部腐败行为)”的力度。反腐在很多朝代备受重视,秦朝为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设立了(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守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A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符合题意;
B项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不符合题意;
C项太尉掌管军事,不符合题意;
D项郡守是地方长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始皇”“监察制度”。
14.(2024七上·封开月考)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下面的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
A项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不符合题意;
B项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不符合题意;
C项吴越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不符合题意;
D项楚汉之争和象棋的产生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5.(2024七上·封开月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西汉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大兴文治 C.力倡节俭 D.平抑物价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西汉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实行休养生息。
A项休养生息是西汉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符合题意;
B项大兴文治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力倡节俭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平抑物价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16.(2024七上·封开月考)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制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
A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B项推恩令是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C项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屯田制是曹操推广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推恩令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17.(2022·镇江)东汉班固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如今,对汉武帝的科学评价应该(  )
A.坚信班固的旧观点 B.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
C.赞同司马光的认识 D.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看出班固与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截然相反,都过于片面,今天对汉武帝的评价应该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既要看到汉武帝的功绩,也有看到他的过失,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2024七上·封开月考)“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
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朋党争斗 D.农民战争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外戚者,皇亲国戚也。皇帝的妻子,皇后娘家兄弟。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
A项外戚干政是题干文字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宦官专权和题干文字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朋党争斗和题干文字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农民战争和题干文字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时期外戚专权,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理解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9.(2019·泰安)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 ”
可知体现的是丝绸之路的走向,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丝绸之路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之路的走向。
20.(2024七上·封开月考)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充分说明了(  )
A.西汉朝廷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个史实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充分说明了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A项西汉朝廷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域的地位与作用。两汉时期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21.(2024七上·封开月考)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答的体积问题,以及公仓、米图、稳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数学知识源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计算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说明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A项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材料无法得出,不符合题意;
B项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错误,农业的发展与数学普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符合题意;
D项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错误,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2024七上·封开月考)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五禽戏”,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A.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B.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C.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 D.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A项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和张仲景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佗的主要贡献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华佗的主要贡献。
23.(2024七上·封开月考)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蔡伦上榜并排在第七位的理由是(  )
A.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对农学发展影响深远
B.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C.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D.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我国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A项《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对农学发展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
B项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不符合题意;
C项蔡伦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蔡伦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纸的发明与改进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
24.(2024七上·封开月考)如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巩固局部统一 D.促进商业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从主观上讲,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各自采取措施,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客观上,巩固局部统一,这有利于将来全国统一。
C项正确;加强对外交往,排除ABD三项。
A项加强对外交往只有孙吴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推动文化发展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曹魏只是农业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巩固局部统一是魏、蜀、吴的共同作用,符合题意;
D项促进商业发展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表格材料主要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掌握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5.(2024七上·封开月考)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与之相斗。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说明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
A项统治阶级的腐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社会经济的繁荣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制糖技术的发达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织技术的高超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不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的统治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西晋的统治的相关史实。
26.(2024七上·封开月考)讨论前秦失败的原因时,三组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她们的观点应是(  )
A.苻坚骄傲轻敌 B.前秦兵力分散
C.民族矛盾尖锐 D.前秦实力弱小
【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表明,苻坚作为领导者骄傲轻敌,自以为是,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A项苻坚骄傲轻敌应是她们的观点,符合题意;
B项前秦兵力分散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矛盾尖锐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前秦实力弱小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淝水之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7.(2024七上·封开月考)下图资料引自北朝时期某著作。该著作主要反映的是(  )
A.数学成就 B.艺术成就 C.文学成就 D.农业成就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题干资料引自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其主要反映的是农业成就。
A项数学成就不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艺术成就不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学成就不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成就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28.(2024七上·封开月考)“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钟繇 B.祖冲之 C.顾恺之 D.贾思勰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A项钟繇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不符合题意;
B项祖冲之是题干诗称赞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C项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不符合题意;
D项贾思勰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祖冲之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
29.(2024七上·封开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社会动荡不安 D.丝绸之路的开辟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和题干,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东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A项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时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不符合题意;
B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社会动荡不安错误,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西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30.(2024七上·封开月考)某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组图片(见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  )
A.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B.中国寺院建筑的发展
C.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D.古代河南的文化成就
【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的著名代表,洛阳的白马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项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寺院建筑的发展只符合洛阳白马寺,不符合题意;
C项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符合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不符合题意;
D项古代河南的文化成就和云冈石窟不符,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并识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二、综合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31.(2024七上·封开月考)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如图所示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读图1,为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1分)并说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读图2,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明显拓展了E地区,请写出西汉在E地区设置哪一官职加强管理 该地区的开通主要得益于哪一“凿空”之举
(3)读图3.D处发生的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写出该战争的名称。你还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这样以少胜多的战争 试举两例。
(4)读图4,指出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什么影响
(5)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1)郡县制;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
(3)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4)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的管辖和开发基础。
(3)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秦末的巨鹿之战、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南北朝时的淝水之战,都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故答案为:(1)郡县制;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
(3)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4)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郡县制,张骞通西域,江南地区的开发,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
32.(2024七上·封开月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一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计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
材料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材料四魏主下诏: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秦汉时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材料四中的“魏主”是谁 材料反映了北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简要概括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答案】(1)分封制。巩固西周的统治。
(2)匈奴;秦:为防止匈奴南下修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欲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材料三中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 对当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中原地区;影响: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3)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方式: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改革。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了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由此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
(2)根据所学知识,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经常南下袭扰。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材料三中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内迁后,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3)“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材料四“魏主下诏: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反映了北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1)分封制。巩固西周的统治。
(2)匈奴;秦:为防止匈奴南下修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欲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中原地区;影响: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3)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方式: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改革。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秦汉时期和匈奴的关系,孝文帝改革,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变化及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3.(2024七上·封开月考)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许多历史人物对思想文化活动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一次是……,又一次举制度是明初的科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伸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阳一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四 :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入。倪端《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1)材料一中,你认为描述的是出现在什么时候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你认为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的前两次厄运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你认为这两次事件在本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3)材料二、三中,作者分别是怎样评价董仲舒的
(4)材料四中,你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时候“渗透到中国的” 请你举一例说明它在中国是怎样“它也就无孔不入”的
(5)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理解和认识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
(3)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上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 文学、美术、建筑、科技或民俗等方面举一例即可。
(5)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继承。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1)据材料“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据材料“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一次是……,又一次举制度是明初的科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伸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的前两次厄运分别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为了强化思想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西汉初期采用的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使国家经济逐渐强盛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针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学说。
(3)据材料二分析以及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可知,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据材料“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在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渗透到中国的”。佛教渗透到中国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等方面,可以说“它也就无孔不入的”。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井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继承。
故答案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
(3)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上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 文学、美术、建筑、科技或民俗等方面举一例即可。
(5)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继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中国等知识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中国等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18九下·中山模拟)《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火 B.依靠采集生活
C.会人工取火 D.会制造石器工具
2.(2024七上·封开月考)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 B.生产工具 C.生活习惯 D.生产力水平
3.(2021七上·玉州期末)据学者统计,当今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
A.早期猿人 B.半坡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
4.(2024七上·封开月考)归纳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应填的是(  )
A.西周、东周 B.春秋、战国 C.西周、春秋 D.东周、战国
5.(2018七上·歙县月考)据《史记》记载,禹年轻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夏朝统治范围广阔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6.(2020七上·巴南月考)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竹简或木牍上 B.丝帛或麻布上
C.龟甲或兽骨上 D.宣纸上
7.(2016七上·苏州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那么,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耕作技术的提高
8.(2018七上·泗洪期末)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这一措施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作用是(  )
A.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加强了人民的法制观念 D.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9.(2024七上·封开月考)诗人岑参在《石犀》中写道:“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
A.总结教训,消除黄河水患 B.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C.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 D.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
10.(2024七上·封开月考)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下列四位同学对这一时期各家学派的观点发表了不同看法,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1.(2016·苏州)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12.(2024七上·封开月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作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传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13.(2024七上·封开月考)近两年,党和政府加大了“打老虎(惩治高级别干部腐败行为)”的力度。反腐在很多朝代备受重视,秦朝为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设立了(  )
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 D.郡守
14.(2024七上·封开月考)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下面的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15.(2024七上·封开月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西汉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大兴文治 C.力倡节俭 D.平抑物价
16.(2024七上·封开月考)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制
17.(2022·镇江)东汉班固评价汉武帝“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北宋司马光评价汉武帝“穷奢极欲、使百姓疲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如今,对汉武帝的科学评价应该(  )
A.坚信班固的旧观点 B.采纳年代久远的看法
C.赞同司马光的认识 D.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
18.(2024七上·封开月考)“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这段文字说明的是(  )
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朋党争斗 D.农民战争
19.(2019·泰安)1877年,西方学者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这里介绍的是“丝绸之路”的(  )
A.产生背景 B.主要行人 C.路线走向 D.开通前提
20.(2024七上·封开月考)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朝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充分说明了(  )
A.西汉朝廷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21.(2024七上·封开月考)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答的体积问题,以及公仓、米图、稳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
22.(2024七上·封开月考)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五禽戏”,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A.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B.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
C.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 D.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
23.(2024七上·封开月考)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蔡伦上榜并排在第七位的理由是(  )
A.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对农学发展影响深远
B.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C.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D.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
24.(2024七上·封开月考)如下表是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各自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的主要贡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他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对外交往 B.推动文化发展
C.巩固局部统一 D.促进商业发展
25.(2024七上·封开月考)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与之相斗。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26.(2024七上·封开月考)讨论前秦失败的原因时,三组同学出示了如下史料,她们的观点应是(  )
A.苻坚骄傲轻敌 B.前秦兵力分散
C.民族矛盾尖锐 D.前秦实力弱小
27.(2024七上·封开月考)下图资料引自北朝时期某著作。该著作主要反映的是(  )
A.数学成就 B.艺术成就 C.文学成就 D.农业成就
28.(2024七上·封开月考)“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钟繇 B.祖冲之 C.顾恺之 D.贾思勰
29.(2024七上·封开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社会动荡不安 D.丝绸之路的开辟
30.(2024七上·封开月考)某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组图片(见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  )
A.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B.中国寺院建筑的发展
C.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D.古代河南的文化成就
二、综合题(31题12分,32题15分,33题13分,共40分。)
31.(2024七上·封开月考)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如图所示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读图1,为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 (1分)并说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读图2,西汉的疆域与秦朝相比,明显拓展了E地区,请写出西汉在E地区设置哪一官职加强管理 该地区的开通主要得益于哪一“凿空”之举
(3)读图3.D处发生的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写出该战争的名称。你还知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这样以少胜多的战争 试举两例。
(4)读图4,指出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主要原因。中原地区的人们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什么影响
(5)根据以上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总结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32.(2024七上·封开月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一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西部的贸易和交流日益频繁,计在汉武帝时期尤为明显;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而北方边境却战争不断。
材料三……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书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材料四魏主下诏: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该制度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汉时期,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秦汉时期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材料四中的“魏主”是谁 材料反映了北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 这次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几种 简要概括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33.(2024七上·封开月考)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正因为时代、角度不同,所以许多历史人物对思想文化活动会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班固《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一次是……,又一次举制度是明初的科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伸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阳一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四 :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入。倪端《历史的主角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1)材料一中,你认为描述的是出现在什么时候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你认为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的前两次厄运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你认为这两次事件在本质有什么共同之处
(3)材料二、三中,作者分别是怎样评价董仲舒的
(4)材料四中,你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时候“渗透到中国的” 请你举一例说明它在中国是怎样“它也就无孔不入”的
(5)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和学习,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有哪些理解和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能证明”北京人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开始使用人工取火,因此C项“会人工取火”是北京人考古发现不能证明的。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北京人的知识,属于知识层面的识记,难度适中。学生还需掌握北京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由于北京人的工具太简单,为了生存,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第一幅图片是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这里寒冷干燥,这种建筑有利于防寒保暖,与现在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第二幅图片是干栏式房屋,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由此可知,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
A项自然环境是导致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B项生产工具与房屋结构不同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生活习惯与房屋结构不同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生产力水平与房屋结构不同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题目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人文初祖,C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一般,让学生正确认识人文初祖,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部落局面,建立夏王朝;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起兵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大败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A项西周、东周是空框中应填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空框中内容都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夏朝至汉朝这一段时期我国朝代更替的顺序。要求识记掌握基础史实。
5.【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禹年轻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是实行的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叫做禅让制。“禹的儿子启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是指世袭制,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知识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
6.【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结果大胜。”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C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在竹简或木牍上记事。A不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在丝帛或麻布上记事。B不符合题意;
西汉时期,在宣纸或麻纸上记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的认识。
8.【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战斩一首赐爵一级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赐爵封地,这一措施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商鞅变法属于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和意义。本题难度适中。
9.【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A项总结教训,消除黄河水患的是大禹,不符合题意;
B项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是诗中提到的“李太守”的主要贡献,符合题意;
C项实行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的是商鞅,不符合题意;
D项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发展的是孔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及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顺其自然,天下就能天平。
A项墨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错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老子认为应顺其自然,主张无为而治,符合题意;
C项孟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攻伐兼并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攻伐兼并,不符合题意;
D项庄子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把握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主张。
11.【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派别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
12.【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意思是在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是我皇的土地,西边到沙漠,南边到岭南,东边是大海,北边过了大夏(据说是晋中一带),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臣服于我皇。因此表达的信息是统一六国。
A项统一度量衡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统一思想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统一文字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统一六国是题干文字传达的信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史实及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13.【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A项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符合题意;
B项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不符合题意;
C项太尉掌管军事,不符合题意;
D项郡守是地方长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始皇”“监察制度”。
1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
A项牧野大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不符合题意;
B项晋楚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不符合题意;
C项吴越争霸是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不符合题意;
D项楚汉之争和象棋的产生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5.【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西汉建立初年,由于长期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百姓流离失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西汉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实行休养生息。
A项休养生息是西汉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符合题意;
B项大兴文治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力倡节俭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平抑物价和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
16.【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推恩令。
A项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B项推恩令是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采取的措施,符合题意;
C项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屯田制是曹操推广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推恩令的相关史实及学生对历史图表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看出班固与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截然相反,都过于片面,今天对汉武帝的评价应该坚持客观辩证的立场,既要看到汉武帝的功绩,也有看到他的过失,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东汉中期,几个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她们的父辈、兄弟以外戚身份操控皇帝,行使皇权。外戚任用亲信,相互排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家族势力,导致朝政混乱,官场风气败坏”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外戚者,皇亲国戚也。皇帝的妻子,皇后娘家兄弟。与皇族宗亲没有丝毫关系。最有名的是太后的兄弟,也就是国舅。
A项外戚干政是题干文字说明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宦官专权和题干文字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朋党争斗和题干文字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农民战争和题干文字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东汉时期外戚专权,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东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理解题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9.【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用于描述汉代时期的中国和中亚,西亚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交通线 ”
可知体现的是丝绸之路的走向,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丝绸之路的准确把握,材料体现的是丝绸之路的走向。
20.【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新疆古称西域,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汉时期,中原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汇集到了这里。这个史实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充分说明了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A项西汉朝廷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各民族为西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题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西域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域的地位与作用。两汉时期西域是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21.【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数学知识源自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计算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实际问题,说明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A项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材料无法得出,不符合题意;
B项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错误,农业的发展与数学普及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不符合题意;
D项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错误,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理解古代中国的数学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做“五禽戏”,用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A项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和张仲景有关,不符合题意;
B项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麻醉可减轻外科手术痛苦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收集民间药方的重要性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华佗的主要贡献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华佗的主要贡献。
23.【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我国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了造纸的方法。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A项《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对农学发展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
B项祖冲之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不符合题意;
C项蔡伦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蔡伦为人们提供便利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纸的发明与改进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
24.【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在建国之后,从主观上讲,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各自采取措施,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客观上,巩固局部统一,这有利于将来全国统一。
C项正确;加强对外交往,排除ABD三项。
A项加强对外交往只有孙吴符合,不符合题意;
B项推动文化发展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曹魏只是农业措施,不符合题意;
C项巩固局部统一是魏、蜀、吴的共同作用,符合题意;
D项促进商业发展和题干表格内容不符,表格材料主要是经济措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掌握魏、蜀、吴三国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25.【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说明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
A项统治阶级的腐朽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社会经济的繁荣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制糖技术的发达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织技术的高超和题干材料内容不符,符合题意;
故答不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西晋的统治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理解与识记西晋的统治的相关史实。
26.【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表明,苻坚作为领导者骄傲轻敌,自以为是,最终导致战争失败。
A项苻坚骄傲轻敌应是她们的观点,符合题意;
B项前秦兵力分散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矛盾尖锐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D项前秦实力弱小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淝水之战,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27.【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题干资料引自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其主要反映的是农业成就。
A项数学成就不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项艺术成就不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文学成就不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农业成就是《齐民要术》主要反映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28.【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
A项钟繇是三国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不符合题意;
B项祖冲之是题干诗称赞的历史人物,符合题意;
C项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不符合题意;
D项贾思勰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祖冲之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
29.【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和题干,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东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A项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时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不符合题意;
B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C项社会动荡不安错误,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不符合题意;
D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西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
30.【答案】A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后营建的第一座寺院,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石窟的著名代表,洛阳的白马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项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的主题,不符合题意;
B项中国寺院建筑的发展只符合洛阳白马寺,不符合题意;
C项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符合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不符合题意;
D项古代河南的文化成就和云冈石窟不符,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并识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相关史实。
31.【答案】(1)郡县制;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
(3)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4)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的管辖和开发基础。
(3)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秦末的巨鹿之战、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南北朝时的淝水之战,都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历史特征是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故答案为:(1)郡县制;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西域都护;张骞通西域。
(3)赤壁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
(4)为了逃避北方的战乱;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5)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秦朝统一,郡县制,张骞通西域,江南地区的开发,秦汉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张骞通西域、唐朝时期的农业生产发展、北方民族融合等知识。
32.【答案】(1)分封制。巩固西周的统治。
(2)匈奴;秦:为防止匈奴南下修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欲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材料三中这些民族内迁后,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 对当时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中原地区;影响: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3)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方式: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改革。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实行了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由此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
(2)根据所学知识,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经常南下袭扰。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入侵,使北方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材料三中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内迁后,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3)“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材料四“魏主下诏:改革要逐步展开的,先变本,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反映了北魏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1)分封制。巩固西周的统治。
(2)匈奴;秦:为防止匈奴南下修长城,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欲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中原地区;影响:少数民族纷纷建立了民族政权;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
(3)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方式:派兵反击;友好交往;设置机构管辖;改革。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秦汉时期和匈奴的关系,孝文帝改革,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变化及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
33.【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
(3)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上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 文学、美术、建筑、科技或民俗等方面举一例即可。
(5)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继承。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1)据材料“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据材料“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一次是……,又一次举制度是明初的科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伸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文化遭受到的前两次厄运分别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为了强化思想统一和君主专制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西汉初期采用的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使国家经济逐渐强盛起来。到了汉武帝时期,作为雄才大略的皇帝,针对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排斥了其他各家学说。
(3)据材料二分析以及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可知,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据材料“其实佛教是一个极广泛的称呼,也可以说是印度带来的文化,渗透到中国的思想,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各方面的一个概称。它一方面需要与中国固有的信仰不发生根本的冲突,才能两者相折衷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在这条件下,它也就无孔不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是在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渗透到中国的”。佛教渗透到中国文学、美术、建筑、科技和民俗等方面,可以说“它也就无孔不入的”。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井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继承。
故答案为:(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通过思想控制,维护巩固自身统治。
(3)材料二作者在肯定其对封建政权长期巩固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它对文化发展上的危害;材料三作者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4)西汉(末)或张骞通西域后。 文学、美术、建筑、科技或民俗等方面举一例即可。
(5)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吸收继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中国等知识及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百家争鸣,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佛教传入中国等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