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备课资料包(课件17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观刈麦》备课资料包(课件17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0 17:39:44

文档简介

《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由《锄禾》导入,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其诗语言通俗,相传八旬老妪都能听懂。
3、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刈 荷 箪 饷
灼 秉 敝 晏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明确: 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4、用一个字概括诗歌中农民的生活,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5、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三)诗文赏析,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精华)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四)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总结: .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一、《观刈麦》理解性默写习题
1 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 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 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 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 《观刈麦》写出了农人虽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饥肠辘辘的生活状况。请再写出农人生活贫困或劳作艰辛的古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 《悯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 《悯农》
6 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 诗中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 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9 “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二、《观刈麦》阅读练习题
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覆fù  陇lǒng  箪dān
B.稚zhì  携xié  饷shǎng
C.灼zhuó 敝bì  晏yàn
2)描写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             。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   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   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4)描写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                  。
5)“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来?
答:                                   
6)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同情和关心?
 答:                                   
参考答案:
1)B
2)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3)正面  侧面
4)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5)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6)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课件17张PPT。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另一篇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
——《观刈麦》这首诗大家知道写什么的吗农民耕作的辛劳观刈麦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做官正直,深受好评。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因此号香山居士。作品集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诗中大胆地批评时政,表现人民的疾苦。生前将众多诗文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其诗语言通俗,相传八旬老妪都能听懂。写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返回 注音:刈 荷 箪 饷
灼 秉 敝 晏yìhèdānxiǎngzhuóbǐngbìyàn·····读一读 想一想1、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2、用一个字概括诗歌中农民的生活,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3、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哪一幅画面更倾注了诗人情感?
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了刈麦者怎样的心理?
1、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想一想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想一想2、用一个字概括诗歌中农民的生活,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苦 劳动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生活贫苦: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赋税繁重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3、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想一想 想一想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表现了刈麦者怎样的心理?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不顾炎阳灼晒,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天热却希望晚点黑,耐人寻味,更令人心酸不已。矛盾心理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 艰辛。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诗文赏析: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诗文赏析: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全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这一层写拾穗,从肖像、语言,突出生活的悲惨。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诗文赏析: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诗文赏析: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惭愧,谴责自己;
对统治者的批判;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合作探究: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课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