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恩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髓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赔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2.(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相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2023七上·珠海期中)“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通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停牙、海蚶壳、结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材料发明山顶洞人( )
A.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B.已经有了爱美的意识
C.手工制造业已达到发达水平 D.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4.(2023七上·珠海期中)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属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生活方式的转变
5.(2023七上·珠海期中)部落联盟时期,各部落之间攻伐不断,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使炎帝、黄帝大败蚩尤,炎黄部落声望大增的战役是( )
A.阪泉大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6.(2023七上·珠海期中)史前时期的人物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盘古 B.三皇五帝 C.炎帝、黄帝 D.女娲
7.(2023七上·珠海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样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8.(2023七上·珠海期中)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袭、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铁刀等。这说明( )
A.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B.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
9.(2023七上·珠海期中)我国留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完异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文献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
A.德能兼备 B.部落势力 C.治水功绩 D.征战功绩
10.(2023七上·珠海期中)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蔬递)蜜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潮,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释状》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11.(2023·凉山)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2.(2023七上·珠海期中)《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调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民主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13.(2023七上·珠海期中)下图反映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图中②处人物的身份是( )
A.周天子 B.诸侯 C.卿大夫 D.士
14.(2023七上·珠海期中)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遭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15.(2023七上·珠海期中)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的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替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③”部分应该是(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16.(2023七上·珠海期中)夏桀和商纣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荒淫奢侈,残暴无道,强迫百姓无休止的服劳役。致使民怨沸腾,终至亡国,他们惨痛的教训说明( )
A.得民心者得天下 B.因君不能过寓裕的生活
C.百姓不能服劳役 D.末代国君基本都是暴君
17.(2023七上·珠海期中)《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古铜琴(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18.(2023七上·珠海期中)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三星堆青铜面具
D.四羊方尊
19.(2023七上·珠海期中)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 15 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 )
A.体系较为完整 B.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
C.内容十分丰富 D.具备汉字基本结构
20.(2023七上·珠海期中)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 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21.(2023七上·珠海期中)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记录的工具,从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这明甲骨文( )
A.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B.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C.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D.口耳相传,内容丰富
22.(2023七上·珠海期中)大事年表是把重要历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下列是公元前7世纪,大事年表,据此推断这位国君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3.(2023七上·珠海期中)《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最无所芬华,”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严明法度 D.土地私有
24.(2023七上·珠海期中)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表明当时秦国( )
A.人民负担沉重 B.法律法规严苛
C.注重经济管理 D.加强思想专制
25.(2021·德庆模拟)《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 )
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26.(2023七上·珠海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27.(2023七上·珠海期中)中国传统文化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孙武
28.(2023七上·珠海期中)如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29.(2023七上·珠海期中)“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吋各国的普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白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岸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熟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30.(2023七上·珠海期中)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为政以德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1)依据活动一,指出图中我国境内日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仿照图1中史实与推论的示例,完成活动二中图2、图3的考古发现的相关推论。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32.(2023七上·珠海期中)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某同学进行了课外探究并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科,问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幽王取妻于西中,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中,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中,中人弗界(译:未交出周平王),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清华简·系年》
(备注:清华简经碳14测定确定为战国中晚期文物,现在由清华大学收藏所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兼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
材料二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战国末期)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蜂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综合所学知识,指山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与周朝什么制度相关?该制度的推行在周初有什么作用?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请指出两段材料中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记载有何区别。
(3)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请说明理由。
(4)你认为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或原则?
33.(2023七上·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二章的子目名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章”所述的是中国社会哪个历史时期。
(2)依据上述材料“第三章”所述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髓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和所学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 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A项正确;
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
元谋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C项;
我国子啊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认识。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相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和所学可知,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和保存火种,B项正确;
元谋人遗址并未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排除A项;
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项;
半坡人已进入农耕时代,从事农业生产,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认识。
3.【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通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停牙、海蚶壳、结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和所学可知,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具备审美观念,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B项正确;
元谋人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排除A项;
题干中并未说明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山顶洞人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山顶洞人的认识。
4.【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
建筑技术的进步、 饲养水平的提高 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演进的认识。
5.【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炎黄部落声望大增 ,B项正确,排除A项;
城濮之战 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黄的认识。
6.【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盟,曾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后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人文初祖相关知识的掌握。
7.【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D项正确;
题干并未涉及发祥地,排除A项;
题干并未涉及交通问题,排除B项;
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华夏族形成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袭、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铁刀等”可知,考古学者的发掘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制作衣裳、制作乐器等内容,这表明远古传说中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
考古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
传说中的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排除C项;
考古证实了部分传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传说的认识。
9.【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舜禹禅让”和所学可知,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10.【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蔬递)蜜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潮,注之东海”和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从中可知其创新精神,B项正确;
公而忘私、严于律己以及宽以待人等并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认识。
11.【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A项正确;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排除B项;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排除C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识记夏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项正确;
最初的民主制是指古希腊雅典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
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
隋炀帝时,正式确立科举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袭制的认识。
13.【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逐渐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制度,因此在②处应是诸侯,B项正确;
①③④分别是天子、卿大夫和士,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14.【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遭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下,分封诸侯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统治,C项正确;
题干内容与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实力无关,排除AB项;
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封建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15.【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B项正确;
盘庚迁殷是在公元曲1300年,排除A项;
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771年,排除B项;
周平王东迁发生在公元前77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武王伐纣的认识。
16.【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桀和商纣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荒淫奢侈,残暴无道,强迫百姓无休止的服劳役。致使民怨沸腾,终至亡国 。他们惨痛的教训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只有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能长久,A项正确;
题干不能说明国君不能过富裕的生活、百姓不能服劳役,排除BC项;
材料只提到夏桀和商纣王是暴君,该说法夸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时代更替的认识。
17.【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防护器、盛放粮食器具、盛酒器等,这体现了青铜器种类丰富的特征,A项正确;
青铜器的功能多样,排除B项;
材料并未能体现其工艺水平问题,排除C项;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皇权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18.【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重大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B项正确;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器,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排除A项;
青铜面具在中国多地有出土,主要分为殷商青铜面具和三星推面具,排除C项;
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相关知识的掌握。
19.【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所学知识可知,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诸多方面,C项正确;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对甲骨文的体系进行介绍,无法说明甲骨文体系较为完整,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对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进行说明,无法说明甲骨文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也无法说明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20.【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B项正确;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竞技体育的出现,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21.【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记录的工具,从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甲骨文兼收并蓄,中西合璧,排除A项;
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甲骨文一脉相承,从未改变,排除B项;
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甲骨文口耳相传,内容丰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22.【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提出了“尊天子,攘四夷”的口号,实力不断增强,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这与题干中的“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相符,B项正确;
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并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而不是晋文公、楚庄王,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23.【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意思是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奖励军功,A项正确;
鼓励耕织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严明法度是政治措施,土地私有是经济措施,但都与题意强调奖励军功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24.【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可知,这属于经济领域,表明秦国注重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负担以及法律问题,排除AB项;
材料没有体现加强思想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5.【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多邑大治",可知材料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叙述表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选项D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A排除;
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B排除;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 C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明确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6.【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正确;
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项;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的认识。
27.【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和所学知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A项正确;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仁、义、善”,排除B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孙武是兵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主要观点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老子相关知识的掌握。
28.【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材料“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C项正确;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
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29.【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
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30.【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B项正确;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
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
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31.【答案】(1)A元谋人;②B北京人
(2)图2推论: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差异等。
图3推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据所学可知,我国境内日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其遗址位于图中①A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是北京人,其遗址之一位于图中②B处。
(2)图2推论:据图2“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等信息可知,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据所学可知,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差异等。图3 推论:据图3“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知,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共同点:据材料“良诸占城遗址位于浙江、陶寺都减遗址位于山西赛怪师……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可知,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据材料“城内有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美葬和一个20余千来的外国水利系统,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布。……”可知,发现了墓葬;据材料“……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套的肯钢酒器,镶最绿松石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查。的精关钢牌。王宣使用的高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贵礼器”可知,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据材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可拟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故答案为:
(1) A元谋人。 B北京人。
(2)图2推论: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差异等。图3推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的认识。
32.【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3)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及所学知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反映了诸侯有拱卫王室的义务,是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根据材料“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请侯兵不至”分析得出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根据材料“有寇至则举烽火。……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分析得出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答案包含关键词即可)
(3)根据材料一备注“清华简经碳14测定确定为战国中晚期文物,现在由清华大学收藏研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原貌。”可知,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知,探究历史问题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3)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烽火戏诸侯相关史实的认识。
33.【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
(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出现急剧变化。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思想上,各学派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急剧变化。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历史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由“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李悝变法”、“诸子百家”可知,该时期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思想活跃,由此可知材料所述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
(2)观点及论述: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均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因此,可以确定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如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出现急剧变化。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思想上,各学派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急剧变化。
故答案为:
(1) 春秋战国时期。
(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出现急剧变化。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思想上,各学派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急剧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 / 1广东省珠海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恩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髓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赔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髓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和所学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 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A项正确;
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
元谋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排除C项;
我国子啊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的认识。
2.(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相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相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和所学可知,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和保存火种,B项正确;
元谋人遗址并未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排除A项;
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项;
半坡人已进入农耕时代,从事农业生产,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北京人的认识。
3.(2023七上·珠海期中)“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通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停牙、海蚶壳、结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材料发明山顶洞人( )
A.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B.已经有了爱美的意识
C.手工制造业已达到发达水平 D.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930年发现的山顶洞人通址出土了一批石器、骨器、角器,还出土了一批穿孔的停牙、海蚶壳、结孔的石珠和小砾石等装饰品”和所学可知,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具备审美观念,懂得爱美,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B项正确;
元谋人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排除A项;
题干中并未说明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山顶洞人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山顶洞人的认识。
4.(2023七上·珠海期中)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属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饲养水平的提高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生活方式的转变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
建筑技术的进步、 饲养水平的提高 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人类社会演进的认识。
5.(2023七上·珠海期中)部落联盟时期,各部落之间攻伐不断,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使炎帝、黄帝大败蚩尤,炎黄部落声望大增的战役是( )
A.阪泉大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炎黄部落声望大增 ,B项正确,排除A项;
城濮之战 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
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炎黄的认识。
6.(2023七上·珠海期中)史前时期的人物中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盘古 B.三皇五帝 C.炎帝、黄帝 D.女娲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盟,曾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后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人文初祖相关知识的掌握。
7.(2023七上·珠海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样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D项正确;
题干并未涉及发祥地,排除A项;
题干并未涉及交通问题,排除B项;
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华夏族形成的认识。
8.(2023七上·珠海期中)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袭、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铁刀等。这说明( )
A.传说中包含一些历史信息 B.考古是了解历史唯一途径
C.传说中的内容都是真实的 D.考古发现证实了所有传说
【答案】A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在远古传说中,黄帝能制作衣袭、制造船只、会炼铜。现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蚕茧、丝织品、独木舟和铁刀等”可知,考古学者的发掘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制作衣裳、制作乐器等内容,这表明远古传说中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
考古是了解历史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
传说中的内容不一定是真实的,排除C项;
考古证实了部分传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传说的认识。
9.(2023七上·珠海期中)我国留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完异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文献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
A.德能兼备 B.部落势力 C.治水功绩 D.征战功绩
【答案】A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舜禹禅让”和所学可知,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贤德之人,A项正确,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认识。
10.(2023七上·珠海期中)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蔬递)蜜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潮,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释状》的记载彰显的大禹治水的精神是( )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蔬递)蜜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潮,注之东海”和所学可知,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从中可知其创新精神,B项正确;
公而忘私、严于律己以及宽以待人等并未在题干中体现,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认识。
11.(2023·凉山)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悠久的古代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朝代兴亡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A项正确;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排除B项;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排除C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识记夏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12.(2023七上·珠海期中)《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调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民主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项正确;
最初的民主制是指古希腊雅典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
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
隋炀帝时,正式确立科举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世袭制的认识。
13.(2023七上·珠海期中)下图反映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图中②处人物的身份是( )
A.周天子 B.诸侯 C.卿大夫 D.士
【答案】B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逐渐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制度,因此在②处应是诸侯,B项正确;
①③④分别是天子、卿大夫和士,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14.(2023七上·珠海期中)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遭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遭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下,分封诸侯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统治,C项正确;
题干内容与农业生产和提高军队实力无关,排除AB项;
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封建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15.(2023七上·珠海期中)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的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替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③”部分应该是(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B项正确;
盘庚迁殷是在公元曲1300年,排除A项;
国人暴动发生在公元前771年,排除B项;
周平王东迁发生在公元前770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武王伐纣的认识。
16.(2023七上·珠海期中)夏桀和商纣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荒淫奢侈,残暴无道,强迫百姓无休止的服劳役。致使民怨沸腾,终至亡国,他们惨痛的教训说明( )
A.得民心者得天下 B.因君不能过寓裕的生活
C.百姓不能服劳役 D.末代国君基本都是暴君
【答案】A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桀和商纣王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荒淫奢侈,残暴无道,强迫百姓无休止的服劳役。致使民怨沸腾,终至亡国 。他们惨痛的教训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只有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能长久,A项正确;
题干不能说明国君不能过富裕的生活、百姓不能服劳役,排除BC项;
材料只提到夏桀和商纣王是暴君,该说法夸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周时代更替的认识。
17.(2023七上·珠海期中)《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古铜琴(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由图中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防护器、盛放粮食器具、盛酒器等,这体现了青铜器种类丰富的特征,A项正确;
青铜器的功能多样,排除B项;
材料并未能体现其工艺水平问题,排除C项;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皇权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18.(2023七上·珠海期中)在班级开展的“图说历史”活动中,小李同学准备向大家介绍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三星堆青铜面具
D.四羊方尊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鼎,重大832.84千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B项正确;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器,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排除A项;
青铜面具在中国多地有出土,主要分为殷商青铜面具和三星推面具,排除C项;
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相关知识的掌握。
19.(2023七上·珠海期中)1899 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周时代甲骨,其中商代有字甲骨约 15 万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上述材料说明甲骨文( )
A.体系较为完整 B.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
C.内容十分丰富 D.具备汉字基本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所学知识可知,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诸多方面,C项正确;
题干材料涉及的是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对甲骨文的体系进行介绍,无法说明甲骨文体系较为完整,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对甲骨文的造字方法进行说明,无法说明甲骨文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也无法说明甲骨文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20.(2023七上·珠海期中)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 族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 B.竞技体育已出现
C.军备竞赛已开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赛”和“比”侧重表示比较并较量本领、技术的高低,其适用范围较窄,对象多为文艺、体育、娱乐等对抗性活动,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竞技体育已出现,B项正确;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竞技体育的出现,没有涉及祭祀活动、军备竞赛和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21.(2023七上·珠海期中)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记录的工具,从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这明甲骨文( )
A.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B.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C.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D.口耳相传,内容丰富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有了甲骨文,中华文明就有记录的工具,从此,所有的情感、知识、思想通过文字,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与传扬”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甲骨文兼收并蓄,中西合璧,排除A项;
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甲骨文一脉相承,从未改变,排除B项;
材料说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甲骨文口耳相传,内容丰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22.(2023七上·珠海期中)大事年表是把重要历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下列是公元前7世纪,大事年表,据此推断这位国君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并提出了“尊天子,攘四夷”的口号,实力不断增强,最终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这与题干中的“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是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相符,B项正确;
周武王是西周的建立者,并非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而不是晋文公、楚庄王,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23.(2023七上·珠海期中)《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最无所芬华,”材料反映的改革措施是(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严明法度 D.土地私有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意思是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奖励军功,A项正确;
鼓励耕织有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严明法度是政治措施,土地私有是经济措施,但都与题意强调奖励军功无关,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24.(2023七上·珠海期中)从出土的云梦秦简看,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这表明当时秦国( )
A.人民负担沉重 B.法律法规严苛
C.注重经济管理 D.加强思想专制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秦国对各个生产领域的管理指标十分具体详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劳动者饮食标准、衣物的供给等,都有精确的规定。”可知,这属于经济领域,表明秦国注重对经济的管理,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负担以及法律问题,排除AB项;
材料没有体现加强思想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相关知识的掌握。
25.(2021·德庆模拟)《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 )
A.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多邑大治",可知材料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叙述表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选项D符合题意;
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A排除;
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B排除;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 C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明确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6.(2023七上·珠海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导致“天府”出现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正确;
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
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项;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都江堰的认识。
27.(2023七上·珠海期中)中国传统文化含着丰富的哲理。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孙武
【答案】A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和所学知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他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A项正确;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仁、义、善”,排除B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孙武是兵家学派代表人物 ,其主要观点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老子相关知识的掌握。
28.(2023七上·珠海期中)如下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关注民生 D.尊崇儒术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孔子主张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题干材料“墨子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C项正确;
道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
西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表格的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认识。
29.(2023七上·珠海期中)“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吋各国的普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白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岸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熟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
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30.(2023七上·珠海期中)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为政以德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B项正确;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排除A项;
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
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2023七上·珠海期中)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历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活动二【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活动三【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1)依据活动一,指出图中我国境内日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 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 处。
(2)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仿照图1中史实与推论的示例,完成活动二中图2、图3的考古发现的相关推论。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历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1)A元谋人;②B北京人
(2)图2推论: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差异等。
图3推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1)据所学可知,我国境内日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其遗址位于图中①A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是北京人,其遗址之一位于图中②B处。
(2)图2推论:据图2“半坡人的房屋和河姆渡人的房屋”等信息可知,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据所学可知,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差异等。图3 推论:据图3“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知,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共同点:据材料“良诸占城遗址位于浙江、陶寺都减遗址位于山西赛怪师……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可知,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据材料“城内有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美葬和一个20余千来的外国水利系统,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布。……”可知,发现了墓葬;据材料“……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套的肯钢酒器,镶最绿松石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查。的精关钢牌。王宣使用的高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贵礼器”可知,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据材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可拟主题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故答案为:
(1) A元谋人。 B北京人。
(2)图2推论: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的差异等。图3推论: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或中华文明探源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的认识。
32.(2023七上·珠海期中)关于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某同学进行了课外探究并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科,问答问题。
材料一 周幽王取妻于西中,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中,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中,中人弗界(译:未交出周平王),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清华简·系年》
(备注:清华简经碳14测定确定为战国中晚期文物,现在由清华大学收藏所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兼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
材料二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战国末期)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三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蜂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综合所学知识,指山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与周朝什么制度相关?该制度的推行在周初有什么作用?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请指出两段材料中关于烽火戏诸侯故事的记载有何区别。
(3)以上三则材料,你认为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相,请说明理由。
(4)你认为探究历史问题应秉持怎样的精神或原则?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3)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1)制度:根据材料“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及所学知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反映了诸侯有拱卫王室的义务,是分封制下诸侯应尽的义务。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根据材料“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请侯兵不至”分析得出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根据材料“有寇至则举烽火。……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分析得出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答案包含关键词即可)
(3)根据材料一备注“清华简经碳14测定确定为战国中晚期文物,现在由清华大学收藏研究,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事件影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原貌。”可知,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结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知,探究历史问题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作用: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区别:吕不韦记载周幽王击鼓戏诸侯;司马迁记载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3)材料一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理由:清华简是实物史料(一手史料);清华简成书时间更接近西周;被保存在地下被修改的可能性较少。
(4)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看待历史;在具体时空条件下探究历史;依靠多个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烽火戏诸侯相关史实的认识。
33.(2023七上·珠海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二章的子目名称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章”所述的是中国社会哪个历史时期。
(2)依据上述材料“第三章”所述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
(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出现急剧变化。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思想上,各学派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急剧变化。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历史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由“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李悝变法”、“诸子百家”可知,该时期诸侯国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思想活跃,由此可知材料所述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
(2)观点及论述: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均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因此,可以确定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如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出现急剧变化。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思想上,各学派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急剧变化。
故答案为:
(1) 春秋战国时期。
(2)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论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社会出现急剧变化。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为了在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进行变法。经济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思想上,各学派针对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均出现了急剧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困难,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的认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