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8:32:44

文档简介

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2023九上·茂名月考)从《南京条约》开始,西方列强“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材料反映了(  )
A.列强以条约的形式确立殖民秩序
B.中西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关系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中国主动接受近代外交条约体制
2.(2023·自贡)《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其中,“千年壮举”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拒绝签字,维护主权
3.(2023九上·茂名月考)“一曰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 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A.提倡民主共和 B.提倡新文学
C.提倡新道德 D.提倡科学
4.(2023九上·茂名月考)1919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
A.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二十一条”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D.巴黎和会促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5.(2023九上·茂名月考)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最能体现中国共产觉诞生的历史意义的词语是(  )
A.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B.光明前途 良好开端
C.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D.科学发展 高举旗帜
6.(2023九上·茂名月考)1937 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红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据此推断,这次“胜利”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枣宜会战
7.(2016·广东)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8.(2023九上·茂名月考)《汉谟拉比法典 注重保护经济活动中的契约、借贷、交易的公平公正;《查士丁尼法典》注重维护拜占庭帝国的各地商人在租赁、借贷、契约等关系,据此可知,二者都(  )
A.鼓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压榨奴隶的劳动价值
C.体现维护刑罚的严酷性 D.维护经贸活动的秩序
9.(2023九上·茂名月考)“帝国存在了600多年,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唐朝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接拜占庭帝国,南临印度洋。它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10.(2023九上·茂名月考)十五世纪时西方人十分渴望到东方发财,哥伦布却“背道而驰”认为向西方航行也能到达东方。支持他这个信念最主要的是(  )
A.地圆说 B.西班牙王皇的支持
C.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D.前人的航海经验
11.(2023九上·茂名月考)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 D.殖民主义
12.(2023九上·茂名月考)《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是指(  )
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A.农民受到领主的残酷剥削
B.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13.(2023九上·宣化期中)“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
14.(2023九上·茂名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此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 B.分权制衡 C.君主立宪 D.国会至上
15.(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华盛顿 B.拿破仑 C.克伦威尔 D.罗伯斯庇尔
16.(2023九上·茂名月考)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其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指出:“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该学者旨在强调这场革命(  )
A.是一次民族解放革命
B.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
C.改变了议会和国王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
D.使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17.(2023九上·茂名月考)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巴黎公社成立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18.“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种18世纪中期以前的传统看法,被下面哪一位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打破(  )
A.牛顿 B.达尔文 C.托尔斯泰 D.爱因斯坦
19.(2023九上·茂名月考)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规模上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在成分上包含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以及原属于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们。这反映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
A.殖民统治的终结 B.统一国家的形成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018九下·苏州开学考)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海报(海报译文: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反映了妇女们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  )
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B.战争减少就业机会
C.战争波及更多民众 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
21.(2023九上·茂名月考)在《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一战性质的内容是(  )
A.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
B.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C.德国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
D.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
22.(2022·临沂)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该公约(  )
A.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B.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使美国实现了单独支配中国的目的
D.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23.(2023九上·茂名月考)列宁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的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所可起的。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24.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靠战争向外国勒索赔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采取这些办法,而只能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于是,苏联(  )
A.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B.开始了农业集体化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投资兴建公共设施
25.(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面是1929年-1939年美国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表。导致1933年-1939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C.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 D.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
26.(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侧示意图所示局面出现于(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时 B.纳粹德国对外扩张时
C.一战前 D.战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时
27.(2023九上·茂名月考)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上讨论的波兰重建问题、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等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由此可知,雅尔塔会议(  )
A.损害了美、英等国家的利益 B.体现了同情弱小国家的倾向
C.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D.充满了美苏互不妥协的气氛
28.1870年到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英国忙于扩军备战忽视了经济发展
C.英国的殖民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发展更为迅速
29.(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面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石油的比重上升的相关科技成果是(  )
A.内燃机 B.蒸汽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30.(2023九上·茂名月考)50年代,美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同时认为欧洲决不能成为美苏以外的“第三势力”而应被永远纳入“更广泛的大西洋合作的框架之中”。这说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意在(  )
A.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范围
B.消除北约内部对美国的不满情绪
C.保持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
D.使西欧成为足以对抗苏联的力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小题13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31.(2023九上·茂名月考)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回复资本主义……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去。
——《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29年美国牛奶价格暴跌奶农们倒掉了数万加仑的牛奶
(1)材料一中日本采取了哪些“明智”的措施发展?说说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当时美国采取什么措施?
(3)材料三列宁的改革政策具体有什么内容。
32.(2023九上·茂名月考)1936年德国、意大利、日本勾结起来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大战拉开了序幕,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全世界人民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对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材料二:盟军三个空降师分别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着陆,随后在猛烈的突袭和炮击的掩护下,抢滩登陆成功。……盟军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迅速解放了法国及临近国家。
材料三:会议制订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1)说出这部文献的名称是什么?在二战期间有着怎样的意义?
(2)材料二介绍是二战中哪次重要战役?此次战役胜利对二战的战局有何重大的影响?
(3)材料三介绍的是哪次重要会议的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重大的影响?
33.(2023九上·茂名月考)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世界史专著《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目录(部分):
第二章走出中世纪: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第三章山摆脱专制:英国、美国与法国经济起飞的条件,专制王权的束缚作用。
第四章 摆脱专制:德国、日本和俄国
第五章 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表现在何处。
(3)请围绕“世界现代化”的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论述。
示例
观点:新航路开辟为欧洲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表现,能够看出列强想用不平等条约的形式确立殖民秩序,A项正确;
《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体现不出中西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关系,排除B项;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南京条约》是被迫签订的,看不出中国主动接受近代外交条约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特别是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影响。
2.【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最大贡献在于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兴民权的君主立宪,冲击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思想启蒙的作用,B不合题意,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不合材料信息,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全国掀起反帝怒潮,要求拒绝和约签字,维护国家主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能力测试题,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答题关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以此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可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民主共和,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新道德,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4.【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1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二十一条”,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巴黎和会促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四爱国运动兴起的原因与结果。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光明前途 良好开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科学发展 高举旗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6.【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的指挥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据题干关键信息“1937年”“八路军”“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胜利”是平型关大捷。C项正确。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A项;
1938年发生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排除B项;
1940年发生的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7.【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由“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可知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经济活动中的契约、借贷、交易的公平公正”“《查士丁尼法典》注重维护拜占庭帝国的各地商人在租赁、借贷、契约等关系”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维护经贸活动的秩序。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神权与王权,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压榨奴隶的劳动价值,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刑罚的严酷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都维护经贸活动的秩序。
9.【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开始于7世纪、灭亡于13世纪中期,存在了600多年,最强盛时东与中国唐朝、北与拜占庭帝国接壤,阿拉伯人将包括中国四大发明在内的东方文化传入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对周边民族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
波斯帝国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到前330年被亚历山大帝国所灭,存在仅200多年,且并不能与7世纪以后的唐朝、拜占庭帝国并存,排除A项;
亚历山大帝国向东疆域只是到达印度河流域,没有与中国接界,且其仅存在10多年而短暂灭亡,排除B项;
西罗马帝国灭亡于公元476年,不可能与7世纪后建立的中国唐帝国并存,其东部疆域也未到达印度河流域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疆域。
10.【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时,欧洲人十分渴望到东方发财,哥伦布偏偏“背道而驰”,坚持认为向西方也可以到达东方,支持他这一信念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相信地圆学说。1519年-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有地理知识的增加(如地圆学说)、地图绘制的改进,罗盘针的运用,造船技术的改进,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等,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加入了殖民扩张的行列,殖民者把财富源源不断的输入欧洲,转化为资本,却造成了被殖民地区的落后,其中奴隶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血腥的一幕,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奴隶制度,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封建制度,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及影响.
12.【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英国资产阶级掀起了革命;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民受到领主的残酷剥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理解、记忆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题干“……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促使资本家扩大再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A项正确;
材料反映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没有体现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排除B项;
工业革命并不是由殖民掠夺引发的,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没有涉及技术革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14.【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中央权力分配上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分权制衡,B项正确;
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而不是专制国家,排除A项;
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体,排除C项;
美国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分权制衡,不是国会至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他加冕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统治时期,拿破仑对内一方面实行独裁统治,加冕称帝,另一方面颁布《民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对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但后来其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损害了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到其反抗。1812年,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俄罗斯失利,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联盟赶下台。根据题干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设计的历史人物是拿破仑,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与华盛顿无关,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与克伦威尔无关,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与罗伯斯庇尔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相关史实。
16.【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冲击了欧洲封建的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B项正确;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排除A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议会和国王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法国没有改变,排除C项;
法国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C项正确;
巴黎公社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8.【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和“被下面哪一位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打破”,根据所学知识,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达尔文及进化论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直接解答,属于送分题。
19.【答案】C
【知识点】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在成分上包含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以及原属于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可知,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项正确;
印度民族大起义不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只是促进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
统一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的海报表明战争波及更多民众,男性大都在战场上,后方妇女生产军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21.【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签订的主要目的是惩治战败国,特别是重新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国的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这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充分体现了其分赃的性质。C项正确;
1871年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将位于法德边界的两地割让给德国。《凡尔赛条约》规定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归还法国领土,不能最直接体现分赃。排除A项;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是德国与奥地利间的政治问题,并不体现分赃。排除B项;
军事问题,《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9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这主要为了抑制的德国的东山再起,不含有分赃的性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并培养学生分析记忆能力。
22.【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上,在1922年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仇国公约》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D项正确;
《九国公约》实质上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排除A项;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排除B项;
《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华盛顿体系与《九国公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农村的困难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按照逻辑,要解决困难,就要发展资本主义,根据所学知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中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内容,题干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A项正确;
美国的罗斯福实施新政,排除B项;
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
建设社会主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24.【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由根据题干“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原料和资金,苏联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B项正确;
制定了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排除A;
题干信息未涉及发展商品经济的信息,排除C;
题干信息未涉及投资兴建公共设施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失业人数减少,A项正确;
题目中主要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
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不是图示反映失业人数减少的原因,排除C项;
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6.【答案】B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慕尼黑、柏林”可知,图示与德国有关。根据“苏台德区1938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占、奥地利1938年占”可知,反映的是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故B纳粹德国对外扩张时,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时,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一战前,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战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法西斯德国的对外扩张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答案】C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会议上讨论的波兰重建问题、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可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对于外蒙古的独立问题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由此可知,雅尔塔会议具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C项正确;
损害了美、英等国家的利益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
体现了同情弱小国家的倾向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
充满了美苏互不妥协的气氛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28.【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870年到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的发展更为迅速。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这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下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时德国和美国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导国家,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9.【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伴随着内燃机的研制成功,内燃机在工业生产中也被广泛应用,再加上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使得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直接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比重上升。据题干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带来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30.【答案】C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50年代,美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同时认为欧洲决不能成为美苏以外的‘第三势力’而应被永远纳入‘更广泛的大西洋合作的框架之中’”可知,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但必须在美国的可控范围内,说明美国想要保持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C项正确;
欧洲一体化与北约的扩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顶;
消除北约内部对美国的不满情绪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
使西欧成为足以对抗苏联的力量不是其意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
31.【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蕃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殖产兴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革一方面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富国强兵之路,同时又走上军国主义之路,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威胁亚洲和平。
(2)经济大危机期间,生产过剩,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未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对此,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3)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允许雇佣劳动力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工资。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可知,材料一中日本采取的“明智”的措施:日本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蕃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殖产兴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明治维新一方面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富国强兵之路,同时又走上军国主义之路,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威胁亚洲和平。因此“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经济大危机期间,生产过剩,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未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为了解决问题,当时美国采取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3)根据材料三“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回复资本主义……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去。”可知,列宁的改革政策具体有的内容: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允许雇佣劳动力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工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2.【答案】(1)《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
(4)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文献的名称是《联合国家宣言》;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中、美、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苏、英、美、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盟军三个空降师分别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着陆,随后在猛烈的突袭和炮击的掩护下,抢滩登陆成功。……盟军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迅速解放了法国及领近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介绍的是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它的行动代号是霸王计划。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使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3)根据材料三“会议制订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介绍的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时,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等。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它削弱了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反对战争,改变了时间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相关史实。
33.【答案】(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2)非常手段”是指用国家指令的方式(答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等也可得分)
“新“表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
(3)示例1:
观点:摆脱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论述:17世纪英国爆发了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并不断完善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美国独立战年后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洽,通过 1787 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为美国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摆脱了专制统治,使欧美社会由人治转向法治,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重要表现。
示例2:
观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论述:18 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姶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相继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体制,并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其他源自材料围绕世界现代化的观点亦可得分,具体论述模式可参考以上案例。如: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指令计划型的工业化、现代化具有多种模式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可知,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2)根据材料二“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非常手段”指的是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的表现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高积累、单一公有制等。
(3)根据题干材料“摆脱专制:英国、美国与法国……”可提炼出论点是摆脱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需要从英国、法国、俄国及日本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等相关史实。
1 / 1广东省茂名市愉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2023九上·茂名月考)从《南京条约》开始,西方列强“揭开了对华事务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与欧洲掠夺成性的‘蛮夷’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法律、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开端”。材料反映了(  )
A.列强以条约的形式确立殖民秩序
B.中西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关系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中国主动接受近代外交条约体制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表现,能够看出列强想用不平等条约的形式确立殖民秩序,A项正确;
《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体现不出中西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关系,排除B项;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南京条约》是被迫签订的,看不出中国主动接受近代外交条约体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列强对华侵略的影响,特别是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影响。
2.(2023·自贡)《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铸造的是千年壮举。其中,“千年壮举”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拒绝签字,维护主权
【答案】B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最大贡献在于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倡导兴民权的君主立宪,冲击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思想启蒙的作用,B不合题意,排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不合材料信息,排除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全国掀起反帝怒潮,要求拒绝和约签字,维护国家主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为能力测试题,知识考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识记能力与材料分析解读能力,答题关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以此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2023九上·茂名月考)“一曰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 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A.提倡民主共和 B.提倡新文学
C.提倡新道德 D.提倡科学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可知,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民主共和,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新道德,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提倡科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4.(2023九上·茂名月考)1919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  )
A.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二十一条”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D.巴黎和会促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6月的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1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这个消息传到国内后,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废除“二十一条”,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巴黎和会促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五四爱国运动兴起的原因与结果。
5.(2023九上·茂名月考)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最能体现中国共产觉诞生的历史意义的词语是(  )
A.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B.光明前途 良好开端
C.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D.科学发展 高举旗帜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光明前途 良好开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科学发展 高举旗帜,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6.(2023九上·茂名月考)1937 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红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据此推断,这次“胜利”是(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平型关大捷 D.枣宜会战
【答案】C
【知识点】平型关大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的指挥下,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据题干关键信息“1937年”“八路军”“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胜利”是平型关大捷。C项正确。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排除A项;
1938年发生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排除B项;
1940年发生的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本军队驻武汉的第11军对中国第五战区部队发动的一场作战,会战以日军占领宜昌而结束。此次会战,日军虽占领了宜昌,但未能击溃第五战区的主力,而且遭到重创,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7.(2016·广东)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由“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可知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难度中等。
8.(2023九上·茂名月考)《汉谟拉比法典 注重保护经济活动中的契约、借贷、交易的公平公正;《查士丁尼法典》注重维护拜占庭帝国的各地商人在租赁、借贷、契约等关系,据此可知,二者都(  )
A.鼓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压榨奴隶的劳动价值
C.体现维护刑罚的严酷性 D.维护经贸活动的秩序
【答案】D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汉谟拉比法典》注重保护经济活动中的契约、借贷、交易的公平公正”“《查士丁尼法典》注重维护拜占庭帝国的各地商人在租赁、借贷、契约等关系”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维护经贸活动的秩序。D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神权与王权,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压榨奴隶的劳动价值,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刑罚的严酷性,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都维护经贸活动的秩序。
9.(2023九上·茂名月考)“帝国存在了600多年,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唐朝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接拜占庭帝国,南临印度洋。它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西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开始于7世纪、灭亡于13世纪中期,存在了600多年,最强盛时东与中国唐朝、北与拜占庭帝国接壤,阿拉伯人将包括中国四大发明在内的东方文化传入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对周边民族及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
波斯帝国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到前330年被亚历山大帝国所灭,存在仅200多年,且并不能与7世纪以后的唐朝、拜占庭帝国并存,排除A项;
亚历山大帝国向东疆域只是到达印度河流域,没有与中国接界,且其仅存在10多年而短暂灭亡,排除B项;
西罗马帝国灭亡于公元476年,不可能与7世纪后建立的中国唐帝国并存,其东部疆域也未到达印度河流域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和疆域。
10.(2023九上·茂名月考)十五世纪时西方人十分渴望到东方发财,哥伦布却“背道而驰”认为向西方航行也能到达东方。支持他这个信念最主要的是(  )
A.地圆说 B.西班牙王皇的支持
C.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D.前人的航海经验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时,欧洲人十分渴望到东方发财,哥伦布偏偏“背道而驰”,坚持认为向西方也可以到达东方,支持他这一信念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相信地圆学说。1519年-1522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麦哲伦率领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有地理知识的增加(如地圆学说)、地图绘制的改进,罗盘针的运用,造船技术的改进,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等,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1.(2023九上·茂名月考)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
A.奴隶制度 B.封建制度 C.资本主义 D.殖民主义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加入了殖民扩张的行列,殖民者把财富源源不断的输入欧洲,转化为资本,却造成了被殖民地区的落后,其中奴隶贸易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血腥的一幕,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奴隶制度,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封建制度,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资本主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及影响.
12.(2023九上·茂名月考)《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是指(  )
A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A.农民受到领主的残酷剥削
B.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推翻封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英国资产阶级掀起了革命;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农民受到领主的残酷剥削,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因的理解、记忆能力。
13.(2023九上·宣化期中)“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据题干“……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促使资本家扩大再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A项正确;
材料反映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没有体现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排除B项;
工业革命并不是由殖民掠夺引发的,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没有涉及技术革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14.(2023九上·茂名月考)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此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
A.君主专制 B.分权制衡 C.君主立宪 D.国会至上
【答案】B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中央权力分配上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分权制衡,B项正确;
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建立起了民主政体而不是专制国家,排除A项;
君主立宪制是英国的政体,排除C项;
美国国家政治体制的特点是分权制衡,不是国会至上,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5.(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图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华盛顿 B.拿破仑 C.克伦威尔 D.罗伯斯庇尔
【答案】B
【知识点】拿破仑与拿破仑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1799年底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他加冕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统治时期,拿破仑对内一方面实行独裁统治,加冕称帝,另一方面颁布《民法典》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对外多次打败反法联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但后来其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损害了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到其反抗。1812年,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俄罗斯失利,1814年拿破仑被反法联盟赶下台。根据题干所示内容判断,他笔记中设计的历史人物是拿破仑,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与华盛顿无关,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与克伦威尔无关,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与罗伯斯庇尔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拿破仑的主要活动的相关史实。
16.(2023九上·茂名月考)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在其所著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指出:“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该学者旨在强调这场革命(  )
A.是一次民族解放革命
B.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
C.改变了议会和国王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
D.使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
【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冲击了欧洲封建的秩序,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B项正确;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民族解放战争,排除A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议会和国王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法国没有改变,排除C项;
法国确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3九上·茂名月考)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巴黎公社成立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答案】C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C项正确;
巴黎公社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8.“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这种18世纪中期以前的传统看法,被下面哪一位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打破(  )
A.牛顿 B.达尔文 C.托尔斯泰 D.爱因斯坦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科学思想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生物是神创造的,是一成不变的”和“被下面哪一位著名科学家创立的伟大理论打破”,根据所学知识,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本题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能力,达尔文及进化论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就能直接解答,属于送分题。
19.(2023九上·茂名月考)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规模上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在成分上包含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以及原属于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们。这反映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
A.殖民统治的终结 B.统一国家的形成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遍及了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在成分上包含了社会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以及原属于不同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可知,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项正确;
印度民族大起义不是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只是促进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
统一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题干信息体现不出,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2018九下·苏州开学考)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幅海报(海报译文: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反映了妇女们走进工厂,代替男人们维持战争工业。这表明(  )
A.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B.战争减少就业机会
C.战争波及更多民众 D.民用工业受到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妇女也在尽微薄之力,学习制造军火”的海报表明战争波及更多民众,男性大都在战场上,后方妇女生产军火。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本题难度适中。
21.(2023九上·茂名月考)在《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一战性质的内容是(  )
A.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给法国
B.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C.德国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国瓜分
D.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
【答案】C
【知识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条约》签订的主要目的是惩治战败国,特别是重新瓜分战败国的殖民地。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国的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这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充分体现了其分赃的性质。C项正确;
1871年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将位于法德边界的两地割让给德国。《凡尔赛条约》规定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归还法国领土,不能最直接体现分赃。排除A项;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是德国与奥地利间的政治问题,并不体现分赃。排除B项;
军事问题,《凡尔赛条约》规定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9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这主要为了抑制的德国的东山再起,不含有分赃的性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掌握《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并培养学生分析记忆能力。
22.(2022·临沂)毛泽东说:“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这句话的意思是该公约(  )
A.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B.使日本基本实现了独霸中国的企图
C.使美国实现了单独支配中国的目的
D.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
【答案】D
【知识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会议上,在1922年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仇国公约》实现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联合统治,D项正确;
《九国公约》实质上没有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排除A项;
《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排除B项;
《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华盛顿体系与《九国公约》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3.(2023九上·茂名月考)列宁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的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所可起的。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答案】A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农村的困难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足,按照逻辑,要解决困难,就要发展资本主义,根据所学知识,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中有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内容,题干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实施新经济政策,A项正确;
美国的罗斯福实施新政,排除B项;
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排除C项;
建设社会主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史实。
24.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靠掠夺殖民地,收集“追加”的资本,靠战争向外国勒索赔款,靠奴役性的借外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采取这些办法,而只能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于是,苏联(  )
A.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B.开始了农业集体化
C.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投资兴建公共设施
【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由根据题干“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靠自己’”“靠自己国内的积累,靠节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原料和资金,苏联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B项正确;
制定了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排除A;
题干信息未涉及发展商品经济的信息,排除C;
题干信息未涉及投资兴建公共设施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难度适中,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掌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5.(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面是1929年-1939年美国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表。导致1933年-1939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干预经济 B.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C.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 D.美国实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失业人数减少,A项正确;
题目中主要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意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
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不是图示反映失业人数减少的原因,排除C项;
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考查了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26.(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侧示意图所示局面出现于(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时 B.纳粹德国对外扩张时
C.一战前 D.战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时
【答案】B
【知识点】希特勒与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慕尼黑、柏林”可知,图示与德国有关。根据“苏台德区1938年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占、奥地利1938年占”可知,反映的是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故B纳粹德国对外扩张时,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转折时,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一战前,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战后四国分区占领德国时,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法西斯德国的对外扩张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7.(2023九上·茂名月考)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上讨论的波兰重建问题、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等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由此可知,雅尔塔会议(  )
A.损害了美、英等国家的利益 B.体现了同情弱小国家的倾向
C.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D.充满了美苏互不妥协的气氛
【答案】C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会议上讨论的波兰重建问题、外蒙古的独立问题、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可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对于外蒙古的独立问题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由此可知,雅尔塔会议具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C项正确;
损害了美、英等国家的利益表述不正确,排除A项;
体现了同情弱小国家的倾向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
充满了美苏互不妥协的气氛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28.1870年到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B.英国忙于扩军备战忽视了经济发展
C.英国的殖民地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发展更为迅速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870年到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德的发展更为迅速。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这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下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时德国和美国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导国家,冲击了英国的经济霸权地位,排除ABC,选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9.(2023九上·茂名月考)下面为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石油的比重上升的相关科技成果是(  )
A.内燃机 B.蒸汽机 C.发电机 D.电动机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伴随着内燃机的研制成功,内燃机在工业生产中也被广泛应用,再加上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汽车、飞机的发明,使得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直接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石油比重上升。据题干世界主要能源消费构成比例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带来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30.(2023九上·茂名月考)50年代,美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同时认为欧洲决不能成为美苏以外的“第三势力”而应被永远纳入“更广泛的大西洋合作的框架之中”。这说明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意在(  )
A.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范围
B.消除北约内部对美国的不满情绪
C.保持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
D.使西欧成为足以对抗苏联的力量
【答案】C
【知识点】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50年代,美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同时认为欧洲决不能成为美苏以外的‘第三势力’而应被永远纳入‘更广泛的大西洋合作的框架之中’”可知,美国支持欧洲一体化,但必须在美国的可控范围内,说明美国想要保持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C项正确;
欧洲一体化与北约的扩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顶;
消除北约内部对美国的不满情绪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
使西欧成为足以对抗苏联的力量不是其意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掌握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3分,32小题13分,33小题14分,共40分。)
31.(2023九上·茂名月考)改革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王光波《一本书读懂日本史》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回复资本主义……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去。
——《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29年美国牛奶价格暴跌奶农们倒掉了数万加仑的牛奶
(1)材料一中日本采取了哪些“明智”的措施发展?说说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当时美国采取什么措施?
(3)材料三列宁的改革政策具体有什么内容。
【答案】(1)日本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蕃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殖产兴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政革一方面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富国强兵之路,同时又走上军国主义之路,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威胁亚洲和平。
(2)经济大危机期间,生产过剩,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未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对此,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3)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允许雇佣劳动力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工资。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地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可知,材料一中日本采取的“明智”的措施:日本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蕃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殖产兴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明治维新一方面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富国强兵之路,同时又走上军国主义之路,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威胁亚洲和平。因此“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根据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经济大危机期间,生产过剩,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未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为了解决问题,当时美国采取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3)根据材料三“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回复资本主义……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入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去。”可知,列宁的改革政策具体有的内容: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允许雇佣劳动力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工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2.(2023九上·茂名月考)1936年德国、意大利、日本勾结起来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大战拉开了序幕,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全世界人民组成了反法西斯联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对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材料二:盟军三个空降师分别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着陆,随后在猛烈的突袭和炮击的掩护下,抢滩登陆成功。……盟军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迅速解放了法国及临近国家。
材料三:会议制订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1)说出这部文献的名称是什么?在二战期间有着怎样的意义?
(2)材料二介绍是二战中哪次重要战役?此次战役胜利对二战的战局有何重大的影响?
(3)材料三介绍的是哪次重要会议的内容?
(4)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何重大的影响?
【答案】(1)《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雅尔塔会议
(4)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二战的爆发与主要战场;《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对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个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文献的名称是《联合国家宣言》;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中、美、苏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1942年苏、英、美、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壮大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奠定了打败法西斯国家的基础。
(2)根据材料二“盟军三个空降师分别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着陆,随后在猛烈的突袭和炮击的掩护下,抢滩登陆成功。……盟军在半年多的时间内,迅速解放了法国及领近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介绍的是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它的行动代号是霸王计划。苏军也在东线对德军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使德军面临两线作战,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3)根据材料三“会议制订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会议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介绍的是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时,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等。雅尔塔会议对协调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以及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它削弱了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反对战争,改变了时间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相关史实。
33.(2023九上·茂名月考)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材料三:世界史专著《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目录(部分):
第二章走出中世纪: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第三章山摆脱专制:英国、美国与法国经济起飞的条件,专制王权的束缚作用。
第四章 摆脱专制:德国、日本和俄国
第五章 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表现在何处。
(3)请围绕“世界现代化”的主题,从材料中提取任意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加以简单论述。
示例
观点:新航路开辟为欧洲现代化准备了条件。
论述: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答案】(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2)非常手段”是指用国家指令的方式(答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等也可得分)
“新“表现在优先发展重工业、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
(3)示例1:
观点:摆脱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论述:17世纪英国爆发了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并不断完善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美国独立战年后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洽,通过 1787 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为美国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摆脱了专制统治,使欧美社会由人治转向法治,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是现代化在政治领域的重要表现。
示例2:
观点: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论述:18 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开姶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相继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体制,并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工业化使人类社会由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其他源自材料围绕世界现代化的观点亦可得分,具体论述模式可参考以上案例。如: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指令计划型的工业化、现代化具有多种模式等)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可知,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2)根据材料二“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的“非常手段”指的是农业集体化、义务交售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的表现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高积累、单一公有制等。
(3)根据题干材料“摆脱专制:英国、美国与法国……”可提炼出论点是摆脱专制是现代化的重要表现。需要从英国、法国、俄国及日本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等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