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2 18:32:50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潮阳期末)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其主要依据是(  )
A.《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B.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质工具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
D.其长相和现代人一样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不是主要根据,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制造与使用工具,元谋人被称为“人”的主要根据是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质工具,B项符合题意;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不是主要根据,C项不符合题意;
D:其长相和现代人一样不是主要根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2023七上·潮阳期末)“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从下图所示文物的饰纹上可以得知(  )
A.先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B.政治形态已发生变化
C.我国绘画艺术处领先地位 D.青铜的冶炼技术发展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可知,先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政治形态已发生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我国绘画艺术处领先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青铜的冶炼技术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社会的相关史实。
3.(2023七上·潮阳期末)传说中的黄帝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临夏市东乡县林家村北的林家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最早的铜刀。由此可知(  )
A.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B.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
C.传说没有来源不可信 D.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A: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传说中的黄帝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临夏市东乡县林家村北的林家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最早的铜刀。”可知,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B项符合题意;
C:传说没有来源不可信,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
4.(2023七上·潮阳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首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早期国家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百姓赋税繁重,受酷刑残害;周厉王、周幽王与民争利,朝政腐败。题干中的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是此类题的难点。
5.(2023七上·潮阳期末)据统计,历年出土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A.统治阶级残暴、殉葬盛行 B.青铜工艺简单、功能单一
C.青铜种类丰富、工艺高超 D.饮酒之风盛行、分布广泛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治阶级残暴、殉葬盛行,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青铜工艺简单、功能单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历年出土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可知,青铜种类丰富、工艺高超,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饮酒之风盛行、分布广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6.(2023七上·潮阳期末)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甲骨文中含“贝”的三个字“买”(用贝买东西)、“贯”(把贝串起来,代表一定价值)、“宝”(贝做为珍宝)等可以推测出贝在商朝用作货币,A项正确;
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B项;
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C项;
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记忆甲骨文造字法、内容、地位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2023七上·潮阳期末)西周将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  )
A.加速西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弱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
C.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西周中央集权制没有确立,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弱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周将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加强了与各地之间的联系,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在客观上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C项符合题意;
D:西周是奴隶制国家,与氏族部落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华夏族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七上·潮阳期末)公元前8世纪,郑庄公命人一再抢收东周王畿内的庄稼,导致“周郑交恶”;后来因郑庄公不再向周王朝纳贡,周桓王举兵伐郑,王师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狼狈而逃。这反映了(  )
A.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 B.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C.郑庄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D.诸侯争霸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郑庄公不再向周王朝纳贡,周桓王举兵伐郑,王师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狼狈而逃”可知,郑庄公敢于反抗周天子的讨伐,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统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势力崛起,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郑庄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战争破坏农业生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王室衰微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郑庄公敢于领兵抗拒”,结合所学回答。
9.(2023七上·潮阳期末)《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大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长平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桂陵之战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和结合所学可知,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B项符合题意;
C: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0.(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打制石器
②磨制石器
③青铜农具
④铁农具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及河姆渡人等原始农耕时代的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器开始出现,图片反映了生产工具的变革,A项符合题意;
B:社会制度的变革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冶炼技术的进步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科技水平的提高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产工具的变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1.(2023七上·潮阳期末)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溺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可知,材料主要表明都江堰兴建之后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说明该学者旨在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故D项。
材料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没有体现“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没有体现“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排除B项。
材料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没有体现“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的开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2.(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列选项中,对表格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诸子百家代表及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
法家:注重法治 墨家:“兼爱”“非攻” 儒家:仁、礼、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和谐、法治、爱国、诚信、友善
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南辕北辙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流派众多,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表格可知,法家、墨家、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诸子思想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禁锢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古今思想南辕北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学派思想的影响,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3.(2023七上·潮阳期末)蔡元培说:“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明日。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下列属于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  )
A.主张仁政,反对战争 B.实行礼治,明确尊卑
C.开办私学,有教无类 D.整理典籍,编写《论语》
【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主张仁政,反对战争是孔子的政治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实行礼治,明确尊卑是孔子的政治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所以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C项符合题意;
D:整理典籍,编写《论语》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成就,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潮阳期末)“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中,刘铭同学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以下最能为他的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
A.刑罚残酷、修筑长城 B.自称始皇、巩固统一
C.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北击匈奴、统一岭南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时期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自称始皇、巩固统一 ,不符合题意;
C.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不符合题意;
D. 北击匈奴、统一岭南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拿它来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5.(2023七上·潮阳期末)作为语言精华而存在的成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学习历史很有帮助。下列成语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关的是(  )
A.退避三舍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四面楚歌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衍生出成语破釜沉舟,C项不符合题意;
D:刘邦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夜晚四面围住项羽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使得项羽心里丧失斗志,最终兵败乌江边。衍生出成语四面楚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中衍生出的成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低。
16.(2023七上·潮阳期末)《汉书·刑法志》记载:“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乃除三族罪(一人犯罪,株连三族)。”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实行政策是(  )
A.轻徭薄赋 B.休养生息 C.以法治国 D.释奴为民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轻徭薄赋,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可知,汉朝减轻刑罚,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以法治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释奴为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关键在于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7.(2023七上·潮阳期末)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汉武帝改革了“制盐”“冶铁”行业的管理方式,此后能够在盐铁产地进行合法生产的是(  )
A.中央政府 B.地方郡县 C.诸侯王国 D.民间商人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汉武帝改革了‘制盐’‘冶铁’行业的管理方式”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豪强地主,A项符合题意;
B:地方郡县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诸侯王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民间商人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18.(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表为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汉惠帝 汉武帝 汉元帝以后
公卿中儒生占比 11.1% 40% 70%-80%以上
A.百家争鸣的推动 B.对外交流日益加深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儒学主导地位确立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对外交流日益加深,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较大与儒学主导地位确立有关,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19.(2023七上·潮阳期末)东汉和帝幼年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族把持朝政,“权贵显赫,倾动京师”。汉和帝不甘为傀儡,与宦官密谋铲除了窦氏一族,宦官因功封侯,也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军事实力大幅提升 D.文化教育事业昌盛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东汉和帝幼年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族把持朝政,‘权贵显赫,倾动京师’。汉和帝不甘为傀儡,与宦官密谋铲除了窦氏一族,宦官因功封侯,也开始把持朝政。”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C:军事实力大幅提升,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文化教育事业昌盛,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0.(2023七上·潮阳期末)“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其体现了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现在中医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了解中医,可以阅读的书籍是(  )
A.《水经注》 B.《大明历》
C.《道德经》 D.《伤寒杂病论》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A项不符合题意;
B: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B项不符合题意;
C:《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中医”和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医的成就,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
21.(2023七上·潮阳期末)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麻沸散” B.造纸术 C.印刷术 D.道教
【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运用更普及,传入西方后,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发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蔡侯”一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2.(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图的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魏 西晋 前秦 B.魏 西晋 张楚
C.魏 西晋 陈 D.魏 南晋 陈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前秦不属于南朝,A项不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朝代更替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所以①魏、②西晋、③陈,C项符合题意;
D:南晋在历史上不存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朝代更迭,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3.(2023七上·潮阳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材料表明了推动民族融合的直接因素是(  )
A.孝文帝改革 B.人口的迁移 C.社会的动荡 D.江南的开发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孝文帝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可知,推动民族融合的直接因素是人口的迁移,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社会的动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江南的开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24.(2023七上·潮阳期末)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上述材料中的“大厮杀”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A项不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C项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5.(2023七上·潮阳期末)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东晋统治者重视南迁人口,一律编户齐民,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C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只是为其打下了基础,A错误;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编户齐民和江南开发,没有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江南开发的原因,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6.(2023七上·潮阳期末)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战役,深刻影响历史进程。对下列战争评价恰当的是(  )
选项 战役 评价
A 牧野之战 导致夏朝的灭亡、商朝得以建立
B 漠北战役 汉军遭受重创,对匈奴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
C 赤壁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 淝水之战 导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B项不符合题意;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导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27.(2023七上·潮阳期末)迁都是一个朝代的重大事件。历史上的迁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者被动迁移都城。其中为了接受先进文化而主动迁都的是(  )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晋室南迁 D.北魏迁都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A项不符合题意;
B:受到战乱环境的影响,盘庚将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B项不符合题意;
C: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 户、大户相继南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28.(2023七上·潮阳期末)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平民百姓总结出来一些生产和生活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洛神赋图》 B.《华佗传》
C.《齐民要术》 D.《大明历》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洛神赋图》是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
B:《华佗传》记载了华佗一生经历,有很多华佗医学成就及成果,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平民百姓总结出来一些生产和生活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C项符合题意;
D:《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29.(2023七上·潮阳期末)山东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
A.钟繇 B.颜真卿 C.顾恺之 D.王羲之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A项不符合题意;
B:颜真卿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30.(2023七上·潮阳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书法艺术成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北方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C:江南经济开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南北政权对峙,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31.(2023七上·潮阳期末)随着历史发展,“大一统”的内涵逐渐丰富,“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图观史
材料二 史料说史
秦半两钱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衡器八斤铜权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说明:史料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
(2)材料二所示图片属哪种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朝巩固统治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容变化。
【答案】(1)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
原因: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
(2)类型:实物史料。
措施: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制度,以秦制为基础,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
(3)变化:大一统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战国形势图、图二秦朝形势图”可知,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结合所学可知,从分裂走向统一原因有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
(2)根据材料二可知,图片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二“秦半两钱”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根据材料二“衡器八斤铜权”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可知,大一统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故答案为:
(1)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原因: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
(2)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制度,以秦制为基础,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3)变化:大一统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统一全国和巩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2.(2023七上·潮阳期末)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 文帝纪》 汉景帝命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
耧车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据东汉崔惠《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楼脚组成,即三脚耧车。 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畜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低着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输水,功效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列举新石器时代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典型人类文明遗址。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皇帝统治时出现的盛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视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耧车和翻车的功能,并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
【答案】(1)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
列举: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2)盛世:文景之治
措施:减免赋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耧车: 播种工具 翻车: 灌溉工具
(3)共同作用: 减轻人力负担。 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可知,农业产生的原因是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的典型人类文明遗址有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的典型人类文明遗址有河姆渡遗址。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3)根据材料三“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可知,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是灌溉工具。这两个工具都减轻了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列举: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2)盛世:文景之治。措施:减免赋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3)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农业产生的原因、文景之治、耧车和翻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2023七上·潮阳期末)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请参与体验。
方法一【归纳笔记——构建知识框架】
笔记一 时期:夏商周时期 时代特征: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内容: 1.夏商周的更替 2.青锏器与甲骨文 3.商鞅变法 4.百家争鸣 笔记二 时期: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 内容: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学习内容 诸侯争霸、秦朝的建立、官渡之战、国人暴动、黄巾起义、光武中兴、江南地区的开发、道教产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方法二【辨析史料——强化历史解释】
时间 对商鞅变法评价 参考文献
西汉 思想家董仲舒:“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译:富有的人拥有宽阔的土地,贫穷的人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汉书·食货志上》
1912年 毛泽东:“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译:把因懈怠懒惰而致贫的人收为奴仆)。” 《毛泽东早期文稿》
方法三【研学参观——提高历史认识】
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 ②韩城司马迁祠 ③张骞纪念馆 示例:④霍去病墓
【示例】主题: 边疆管理
材料:④ 霍去病墓
理由: 研学参观霍去病墓,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去病多次北击匈奴,功勋卓著的史实,从此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使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管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1)根据方法一中的笔记归纳类型(笔记一),从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2个信息,完成笔记二的填写。
(2)根据两位历史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提炼出他们对变法措施及影响的看法。(不得照抄材料
(3)根据以上研学活动参观基地提供的历史信息,请在“民族大一统”、“中外交通”、“史学文化”、“边疆管理”等研学主题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格式,开展研学活动。(要求:不可抄写示例相关内容)
【答案】(1)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内容:官渡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2)看法:董仲舒认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出现了贫富分化。
毛泽东认为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可以富国强兵
(3)【参考示例1】主题: 民族大一统
材料: 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
理由:研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事强大的史实,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参考示例2】主题: 中外交通
材料: ③张骞纪念馆
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之路的史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参考示例3】主题: 边疆管理
材料: ③张骞纪念馆
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经营和有效管理。
【参考示例4】主题: 史学文化
材料: ②韩城司马迁祠
理由:研学参观韩城司马迁祠,有助于我们了司马迁撰写了《史记》的史实,《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景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商鞅变法;正确评价秦始皇;张骞的历史贡献;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官渡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这一时期。
(2)根据材料“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董仲舒认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出现了贫富分化。根据材料“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可知,毛泽东认为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可以富国强兵。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民族大一统”、“中外交通”、“史学文化”、“边疆管理”等研学主题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格式,结合所学,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主题:民族大一统。材料: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理由:研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事强大的史实,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示例2】主题:中外交通。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之路的史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示例3】主题:边疆管理。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经营和有效管理。【示例4】主题:史学文化。材料:②韩城司马迁祠。理由:研学参观韩城司马迁祠,有助于我们了司马迁撰写了《史记》的史实,《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景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故答案为:
(1)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内容:官渡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2)看法:董仲舒认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出现了贫富分化。毛泽东认为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可以富国强兵。
(3)【示例1】主题:民族大一统。材料: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理由:研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事强大的史实,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示例2】主题:中外交通。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之路的史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示例3】主题:边疆管理。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经营和有效管理。
【示例4】主题:史学文化。材料:②韩城司马迁祠。理由:研学参观韩城司马迁祠,有助于我们了司马迁撰写了《史记》的史实,《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景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潮阳期末)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其主要依据是(  )
A.《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B.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质工具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
D.其长相和现代人一样
2.(2023七上·潮阳期末)“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从下图所示文物的饰纹上可以得知(  )
A.先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B.政治形态已发生变化
C.我国绘画艺术处领先地位 D.青铜的冶炼技术发展
3.(2023七上·潮阳期末)传说中的黄帝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临夏市东乡县林家村北的林家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最早的铜刀。由此可知(  )
A.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B.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
C.传说没有来源不可信 D.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发展
4.(2023七上·潮阳期末)“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首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早期国家建立 B.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C.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5.(2023七上·潮阳期末)据统计,历年出土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这表明商朝(  )
A.统治阶级残暴、殉葬盛行 B.青铜工艺简单、功能单一
C.青铜种类丰富、工艺高超 D.饮酒之风盛行、分布广泛
6.(2023七上·潮阳期末)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贝,商朝时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贝”字(如下表)。据此判断,贝在商朝应该是(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贝 买 贯 宝
A.货币 B.礼器 C.食器 D.酒具
7.(2023七上·潮阳期末)西周将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这一举措在客观上(  )
A.加速西周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弱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
C.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 D.促进了氏族部落的快速壮大
8.(2023七上·潮阳期末)公元前8世纪,郑庄公命人一再抢收东周王畿内的庄稼,导致“周郑交恶”;后来因郑庄公不再向周王朝纳贡,周桓王举兵伐郑,王师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狼狈而逃。这反映了(  )
A.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 B.周王室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C.郑庄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D.诸侯争霸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9.(2023七上·潮阳期末)《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大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
A.长平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桂陵之战
10.(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打制石器
②磨制石器
③青铜农具
④铁农具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
11.(2023七上·潮阳期末)有学者认为: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该学者旨在强调(  )
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
12.(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列选项中,对表格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诸子百家代表及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
法家:注重法治 墨家:“兼爱”“非攻” 儒家:仁、礼、为政以德、仁者爱人 和谐、法治、爱国、诚信、友善
A.百家争鸣流派众多 B.诸子思想影响深远
C.百家争鸣禁锢思想 D.古今思想南辕北辙
13.(2023七上·潮阳期末)蔡元培说:“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明日。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下列属于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原因是(  )
A.主张仁政,反对战争 B.实行礼治,明确尊卑
C.开办私学,有教无类 D.整理典籍,编写《论语》
14.(2023七上·潮阳期末)“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中,刘铭同学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以下最能为他的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
A.刑罚残酷、修筑长城 B.自称始皇、巩固统一
C.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D.北击匈奴、统一岭南
15.(2023七上·潮阳期末)作为语言精华而存在的成语,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学习历史很有帮助。下列成语与陈胜、吴广起义有关的是(  )
A.退避三舍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四面楚歌
16.(2023七上·潮阳期末)《汉书·刑法志》记载:“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乃除三族罪(一人犯罪,株连三族)。”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实行政策是(  )
A.轻徭薄赋 B.休养生息 C.以法治国 D.释奴为民
17.(2023七上·潮阳期末)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汉武帝改革了“制盐”“冶铁”行业的管理方式,此后能够在盐铁产地进行合法生产的是(  )
A.中央政府 B.地方郡县 C.诸侯王国 D.民间商人
18.(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表为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造成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汉惠帝 汉武帝 汉元帝以后
公卿中儒生占比 11.1% 40% 70%-80%以上
A.百家争鸣的推动 B.对外交流日益加深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 D.儒学主导地位确立
19.(2023七上·潮阳期末)东汉和帝幼年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族把持朝政,“权贵显赫,倾动京师”。汉和帝不甘为傀儡,与宦官密谋铲除了窦氏一族,宦官因功封侯,也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军事实力大幅提升 D.文化教育事业昌盛
20.(2023七上·潮阳期末)“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其体现了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的丰富内涵,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现在中医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要了解中医,可以阅读的书籍是(  )
A.《水经注》 B.《大明历》
C.《道德经》 D.《伤寒杂病论》
21.(2023七上·潮阳期末)美国学者德克·卜德评论道:“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麻沸散” B.造纸术 C.印刷术 D.道教
22.(2023七上·潮阳期末)下图的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A.魏 西晋 前秦 B.魏 西晋 张楚
C.魏 西晋 陈 D.魏 南晋 陈
23.(2023七上·潮阳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材料表明了推动民族融合的直接因素是(  )
A.孝文帝改革 B.人口的迁移 C.社会的动荡 D.江南的开发
24.(2023七上·潮阳期末)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上述材料中的“大厮杀”指的是(  )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八王之乱” D.黄巾起义
25.(2023七上·潮阳期末)东晋于咸和年间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此后,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了“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状况。材料意在表明(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D.民族融合趋势增强
26.(2023七上·潮阳期末)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战役,深刻影响历史进程。对下列战争评价恰当的是(  )
选项 战役 评价
A 牧野之战 导致夏朝的灭亡、商朝得以建立
B 漠北战役 汉军遭受重创,对匈奴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
C 赤壁之战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 淝水之战 导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A.A B.B C.C D.D
27.(2023七上·潮阳期末)迁都是一个朝代的重大事件。历史上的迁都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者被动迁移都城。其中为了接受先进文化而主动迁都的是(  )
A.周平王迁都 B.盘庚迁都 C.晋室南迁 D.北魏迁都
28.(2023七上·潮阳期末)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平民百姓总结出来一些生产和生活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洛神赋图》 B.《华佗传》
C.《齐民要术》 D.《大明历》
29.(2023七上·潮阳期末)山东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是(  )
A.钟繇 B.颜真卿 C.顾恺之 D.王羲之
30.(2023七上·潮阳期末)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31.(2023七上·潮阳期末)随着历史发展,“大一统”的内涵逐渐丰富,“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图观史
材料二 史料说史
秦半两钱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衡器八斤铜权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说明:史料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发展趋势,并说明原因。
(2)材料二所示图片属哪种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朝巩固统治的哪两项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容变化。
32.(2023七上·潮阳期末)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农业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学会了石器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学会了陶器的制作和牲畜的饲养,提高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条件。在黄河、长江流域等适合农业的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 文帝纪》 汉景帝命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
耧车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一般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据东汉崔惠《政论》的记载,耧车由三只楼脚组成,即三脚耧车。 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翻车可用手摇、脚踏、风转或畜转驱动。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低着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输水,功效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列举新石器时代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典型人类文明遗址。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位皇帝统治时出现的盛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重视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耧车和翻车的功能,并概括它们的共同作用。
33.(2023七上·潮阳期末)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请参与体验。
方法一【归纳笔记——构建知识框架】
笔记一 时期:夏商周时期 时代特征: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内容: 1.夏商周的更替 2.青锏器与甲骨文 3.商鞅变法 4.百家争鸣 笔记二 时期: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 内容: 3.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学习内容 诸侯争霸、秦朝的建立、官渡之战、国人暴动、黄巾起义、光武中兴、江南地区的开发、道教产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方法二【辨析史料——强化历史解释】
时间 对商鞅变法评价 参考文献
西汉 思想家董仲舒:“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译:富有的人拥有宽阔的土地,贫穷的人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汉书·食货志上》
1912年 毛泽东:“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译:把因懈怠懒惰而致贫的人收为奴仆)。” 《毛泽东早期文稿》
方法三【研学参观——提高历史认识】
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 ②韩城司马迁祠 ③张骞纪念馆 示例:④霍去病墓
【示例】主题: 边疆管理
材料:④ 霍去病墓
理由: 研学参观霍去病墓,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去病多次北击匈奴,功勋卓著的史实,从此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使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管理,维护了社会的安定。
(1)根据方法一中的笔记归纳类型(笔记一),从提供的学习内容中选取2个信息,完成笔记二的填写。
(2)根据两位历史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提炼出他们对变法措施及影响的看法。(不得照抄材料
(3)根据以上研学活动参观基地提供的历史信息,请在“民族大一统”、“中外交通”、“史学文化”、“边疆管理”等研学主题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格式,开展研学活动。(要求:不可抄写示例相关内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A:《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不是主要根据,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制造与使用工具,元谋人被称为“人”的主要根据是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质工具,B项符合题意;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不是主要根据,C项不符合题意;
D:其长相和现代人一样不是主要根据,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可知,先民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政治形态已发生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我国绘画艺术处领先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青铜的冶炼技术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原始社会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A: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说法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传说中的黄帝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临夏市东乡县林家村北的林家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中国最早的铜刀。”可知,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B项符合题意;
C:传说没有来源不可信,说法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传说与考古发现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识记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夏王桀在位时期,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人民;商纣王对外征伐,耗费国力,百姓赋税繁重,受酷刑残害;周厉王、周幽王与民争利,朝政腐败。题干中的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是此类题的难点。
5.【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治阶级残暴、殉葬盛行,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青铜工艺简单、功能单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历年出土商代青铜容器达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和工具等更以万计,其中许多青铜器构思精巧、雕镂精美、造型逼真。”可知,青铜种类丰富、工艺高超,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饮酒之风盛行、分布广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6.【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甲骨文中含“贝”的三个字“买”(用贝买东西)、“贯”(把贝串起来,代表一定价值)、“宝”(贝做为珍宝)等可以推测出贝在商朝用作货币,A项正确;
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B项;
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C项;
题干无法体现贝在商朝用作礼器、食器和酒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记忆甲骨文造字法、内容、地位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7.【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A:西周中央集权制没有确立,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弱化了血缘在政治中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周将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室的子弟、亲戚及功臣,组成一种新的由多个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的共同体。”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加强了与各地之间的联系,不同族氏居民混居在一起,在客观上为华夏民族形成提供了条件,C项符合题意;
D:西周是奴隶制国家,与氏族部落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华夏族形成的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郑庄公不再向周王朝纳贡,周桓王举兵伐郑,王师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狼狈而逃”可知,郑庄公敢于反抗周天子的讨伐,说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统治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势力崛起,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郑庄公成为春秋霸主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诸侯争霸战争破坏农业生产,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王室衰微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注意关键信息“郑庄公敢于领兵抗拒”,结合所学回答。
9.【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长平之战指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和结合所学可知,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B项符合题意;
C: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0.【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及河姆渡人等原始农耕时代的人类使用磨制石器;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器开始出现,图片反映了生产工具的变革,A项符合题意;
B:社会制度的变革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冶炼技术的进步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科技水平的提高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产工具的变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1.【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溺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可知,材料主要表明都江堰兴建之后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说明该学者旨在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故D项。
材料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没有体现“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没有体现“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排除B项。
材料强调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没有体现“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的开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流派众多,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表格可知,法家、墨家、儒家的思想影响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明诸子思想影响深远,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百家争鸣禁锢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古今思想南辕北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各学派思想的影响,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主张仁政,反对战争是孔子的政治思想,A项不符合题意;
B:实行礼治,明确尊卑是孔子的政治思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所以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C项符合题意;
D:整理典籍,编写《论语》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成就,考查学生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材料“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治时期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陵墓、修长城、修驰道等;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更加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自称始皇、巩固统一 ,不符合题意;
C. 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不符合题意;
D. 北击匈奴、统一岭南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拿它来分析题肢,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5.【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衍生出成语破釜沉舟,C项不符合题意;
D:刘邦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夜晚四面围住项羽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使得项羽心里丧失斗志,最终兵败乌江边。衍生出成语四面楚歌,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中衍生出的成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较低。
16.【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轻徭薄赋,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可知,汉朝减轻刑罚,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休养生息,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以法治国,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释奴为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难度一般,答题关键在于仔细阅读题干,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7.【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汉武帝改革了‘制盐’‘冶铁’行业的管理方式”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实行盐铁官营,抑制豪强地主,A项符合题意;
B:地方郡县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诸侯王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民间商人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18.【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A项不符合题意;
B:对外交流日益加深,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卿垄断教育资源,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情况统计表”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代公卿中儒生占比较大与儒学主导地位确立有关,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大一统措施。
19.【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东汉和帝幼年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族把持朝政,‘权贵显赫,倾动京师’。汉和帝不甘为傀儡,与宦官密谋铲除了窦氏一族,宦官因功封侯,也开始把持朝政。”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
C:军事实力大幅提升,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文化教育事业昌盛,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0.【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名著,成书于北魏晚期,A项不符合题意;
B: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B项不符合题意;
C:《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中医”和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医的成就,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
21.【答案】B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运用更普及,传入西方后,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故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无关。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造纸术发明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蔡侯”一词是重要的答题提示。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朝代的更迭
【解析】【分析】A:前秦不属于南朝,A项不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朝代更替示意图”和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80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317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420年—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439年—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所以①魏、②西晋、③陈,C项符合题意;
D:南晋在历史上不存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朝代更迭,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3.【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孝文帝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他们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交流日益密切,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可知,推动民族融合的直接因素是人口的迁移,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社会的动荡,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江南的开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24.【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A项不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晋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大厮杀,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洛阳、邺、长安等繁华城市被摧毁殆尽。”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C项符合题意;
D: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25.【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取消客籍户,将南迁人口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江南地区逐渐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东晋统治者重视南迁人口,一律编户齐民,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放,C正确;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东晋南朝时期的江南开发只是为其打下了基础,A错误;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是江南开发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未体现该部分内容,B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编户齐民和江南开发,没有反映出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增强,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江南开发的原因,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江南开发的原因,结合材料作答即可。
26.【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大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B项不符合题意;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导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27.【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东周开始,A项不符合题意;
B:受到战乱环境的影响,盘庚将都城迁到殷,盘庚迁殷后商朝保持了相对的稳定,B项不符合题意;
C: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 户、大户相继南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28.【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洛神赋图》是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
B:《华佗传》记载了华佗一生经历,有很多华佗医学成就及成果,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为平民百姓总结出来一些生产和生活经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C项符合题意;
D:《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齐民要术》,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相关史实。
29.【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A项不符合题意;
B:颜真卿擅长行、楷,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30.【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书法艺术成熟,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大同云冈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北方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C:江南经济开发,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南北政权对峙,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31.【答案】(1)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
原因: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
(2)类型:实物史料。
措施: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制度,以秦制为基础,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
(3)变化:大一统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知识点】秦灭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图一战国形势图、图二秦朝形势图”可知,历史发展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结合所学可知,从分裂走向统一原因有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
(2)根据材料二可知,图片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二“秦半两钱”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根据材料二“衡器八斤铜权”和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可知,大一统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故答案为:
(1)趋势:从分裂走向统一。原因:人民渴望结束战乱;战国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秦王嬴政的雄才伟略;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等。
(2)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制度,以秦制为基础,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3)变化:大一统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秦统一全国和巩固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2.【答案】(1)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
列举: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2)盛世:文景之治
措施:减免赋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耧车: 播种工具 翻车: 灌溉工具
(3)共同作用: 减轻人力负担。 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这种攫取性经济……已很难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可知,农业产生的原因是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的典型人类文明遗址有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的典型人类文明遗址有河姆渡遗址。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在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帝、景帝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3)根据材料三“耧车是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曹魏时,经过发明家马钧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可知,耧车是播种工具;翻车是灌溉工具。这两个工具都减轻了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故答案为:
(1)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或旧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列举: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2)盛世:文景之治。措施:减免赋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3)耧车:播种工具;翻车:灌溉工具。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农业产生的原因、文景之治、耧车和翻车,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33.【答案】(1)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内容:官渡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2)看法:董仲舒认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出现了贫富分化。
毛泽东认为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可以富国强兵
(3)【参考示例1】主题: 民族大一统
材料: 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
理由:研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事强大的史实,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参考示例2】主题: 中外交通
材料: ③张骞纪念馆
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之路的史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参考示例3】主题: 边疆管理
材料: ③张骞纪念馆
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经营和有效管理。
【参考示例4】主题: 史学文化
材料: ②韩城司马迁祠
理由:研学参观韩城司马迁祠,有助于我们了司马迁撰写了《史记》的史实,《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景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商鞅变法;正确评价秦始皇;张骞的历史贡献;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官渡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这一时期。
(2)根据材料“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知,董仲舒认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出现了贫富分化。根据材料“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可知,毛泽东认为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可以富国强兵。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民族大一统”、“中外交通”、“史学文化”、“边疆管理”等研学主题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格式,结合所学,言之有理即可。【示例1】主题:民族大一统。材料: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理由:研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事强大的史实,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示例2】主题:中外交通。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之路的史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示例3】主题:边疆管理。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经营和有效管理。【示例4】主题:史学文化。材料:②韩城司马迁祠。理由:研学参观韩城司马迁祠,有助于我们了司马迁撰写了《史记》的史实,《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景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故答案为:
(1)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内容:官渡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2)看法:董仲舒认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出现了贫富分化。毛泽东认为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可以富国强兵。
(3)【示例1】主题:民族大一统。材料:①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理由:研学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军事强大的史实,最终灭了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示例2】主题:中外交通。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之路的史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示例3】主题:边疆管理。材料:③张骞纪念馆。理由:研学参观张骞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加强了对西城地区经营和有效管理。
【示例4】主题:史学文化。材料:②韩城司马迁祠。理由:研学参观韩城司马迁祠,有助于我们了司马迁撰写了《史记》的史实,《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的景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点评】本题以三则图文材料为依托,考查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