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书28-29页。
【概述】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该单元主要是以光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自主探究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因为很多学生只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但不知道怎么去验证这个知识。本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信息技术,诺亚教育平台、学生电子书包等方式通过自主探究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设计、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难点: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资源】平板电脑 电子书包 互动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平板电脑、3张带孔的有支架的卡张、1张不带孔的有支架的卡纸、粗细不同的可弯折吸管、激光笔、透明果冻、蚊香、打火机、空矿泉水瓶、满瓶矿泉水、一包牛奶
【教学方法】 激趣引入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微信扫描,走到孩子中间引课)
师:上课前,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梨城的美!(播放梨城夜景的视频)谁来说说是什么把梨城装扮的如此美丽迷人的?
生:五彩的灯光。
师:对,五颜六色、形形色色的光把我们生活的夜空装点成了光的海洋。其实,不论白天与黑夜,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光的世界里,生活中的光源都有哪些呢?
生:太阳、电灯、手电筒······
师:激光笔算光源吗?为什么?
生:算,它也有光线产生,只不过它是人造光源。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以激光笔这一光源为例来研究下《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师:大家猜一猜,这个红色的光斑是通过什么样的路线跑到黑板上去的?(教师随机将激光笔的光斑打在黑板上)
生:可能是直线吧,因为晚上手电筒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生:不一定是直线吧,因为我们只知道光斑是老师手中激光笔发出的,但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我们什么也没看见啊。
师:他们的猜想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想确切了解光所走的路径,同学们必须自己去探究.也许它是弧线形,或者是S形、螺旋形的呢?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投票表决,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有( )人,认为光是非直线传播的()人。悬殊比例好大啊!但我要说明一点,科学课是要以事实和证据说话的,你们不要以为人多就是真理,要知道往往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哦!
设计意图:
利用多彩的家乡夜景视频引入新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又直观形象的对比了昼夜家乡展示给人们的不同之美,借此巧妙的借用激光笔发出的光斑提问激发起学生探究光的传播路径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利用诺亚教育平台及电子书包平板电脑对学生的猜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让学生意识到猜测是要有一定依据的,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二、初探光的路径
师:科学仅仅靠感觉猜想是不够的,还是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吧!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小组仔细的分析下,看看如何选择和利用这些材料帮助你们完成自己的实验设想!并在平板上完成设计实验图,方法越多越好!
生:小组选择材料,讨论交流,完成平板设计图,实验验证,交流总结。
师:孩子们,你们成功了吗?说说你们选择了什么材料,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利用火狐教学平台随机选择小组提交的设计图,各小组根据设计图进行详尽的讲解)
组1:我们组选择的材料是3张带孔的有支架的卡纸、1张不带孔的有支架的卡纸、细的直吸管还有激光笔,我们利用吸管将3张带孔的卡纸排成一条直线,把不带孔的卡纸作为屏,如果激光笔的光能穿过小孔打屏上,就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不能,就说明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在实验现象也确实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同时,我们还发现,任一移动其中一张带孔的卡纸,光斑就不会打在屏上,而是打在移动的卡纸上,我们的实验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组2:我们组选择的实验材料是粗、细不同的吸管、不带孔的有支架卡纸,激光笔,我们想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线通过吸管照射在卡纸上,反之吸管弯曲,卡纸上的光斑消失,那就说明光走的是直线,我们的实验现象和我们设想的结果一样,说明光所走的路线是直线。
组3:我们组只用了一张不带孔的有支架卡纸、直吸管、激光笔,我们是在无意间发现的,把卡纸平放在桌面上,吸管平放在卡纸上,用激光笔从吸管一端照射,就能看的一条红色的光线。
师:咱们通过这么多有理有据的探究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实验合作意识与创新实验设计能力,利用多种实验材料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同时引导学生将实验设计的思路借助诺亚电子书包展示并再现实验操作过程,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探明路径
师:虽然咱们已经通过自己的智慧初步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但是光所走的路线我们还没有直观的观察到,为了奖励大家的之前杰出表现,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看看通过他们,你们会不会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如果哪个小组直观的看到所走的路线,请拍照上传,方法可不止一种哦!
生:小组选择材料,讨论交流,实验验证,拍照上传,交流总结。
师:你们做到了吗?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学生根据他们上传的实验图片讲解实验现象,有凭有据,实验再现)
组1:我们用激光笔照射透明果冻,可以看见一条红色的光线,说明光走的路线是直线。
组2:我们用的材料是牛奶、满瓶矿泉水、激光笔,我们一开始用激光笔照射无色的矿泉水,看不到现象,后面往瓶里加了点牛奶,没有摇匀前激光笔的光线是断断续续的,后来我们摇了摇瓶子,就能看见一条明显的红色光线了,说明光走的路线是直线。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要加牛奶啊?又为什么要摇一摇呢?
生:因为水太清了,又没有颜色,加牛奶是让水变混,有颜色,这样就可以看见红色的光线了。
生:摇一摇是为了让牛奶均匀的分布在水中,这样就可以看见红色的
师:回答的真不错,那我们不加牛奶,加其他物质行不行?
生:可以,老师,我们组加的就是墨水,也可以看见红色的光线。
师:还有没有小组有其他方法了?
组3:老师,我们用的材料是香、打火机、空矿泉水瓶、激光笔,我们一开始用激光笔照射空矿泉水瓶也看不到光线,把香点燃伸进瓶子,一会瓶子里有白烟,就看见红色的光线了。
师:为什么空矿泉水看不到光线呢?点了香就可以?
生:因为瓶子里是空气,空气无色,点香瓶里的空气就变成白色的了,我们就可以看见红色的光线了。
师:既然我们通过实验已经证明了光所走的路线是直线,老师再请同学们看几幅图片,边看边思考:1、为什么白天我们看不到光线?2、激光笔和日光、灯光有什么区别?(播放有针对性的图片)
生:白天看不到光线是因为白天太亮了。
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是集中光线,而日光、灯光是发出的是发散的光线。
生:光源发出的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
在初探光路的基础上,分发给学生一些特殊的实验材料,学生的兴趣再次被激发起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特殊的实验材料,小组合作探明光路,尽可能的借助实验材料直观的观察到光所走的路径是直线,并借助诺亚电子书包平板电脑将实验现象及成果拍照上传,再现的实验成果更好的为学生们的实验现象表述说明做了很好的辅助。
四:知识迁移
师:其实啊,知识本就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汽车的车灯有远光和近光?(图片出示近光灯和远光灯照射的场景)
生: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远光灯应该是向前照的,可以看得更远,近光灯可能是向下照的,观察的是车头近距离的路。
生:灯光照射的路面,路面是亮的,说明路是平的;如果有黑的地方,说明路面是不平的。
师:看来啊,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的还不错,那老师就留给大家一个这样的实验,回家去尝试做做,并想办法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出示小孔成像的实验)。
设计意图:
借助诺亚教育平台网络资源,巩固运用让学生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从书本回到现实,不仅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之一。同时各种拓展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评价设计】:
1、课堂中行为习惯良好的,回答问题积极的孩子利用电子书包发红花单个表扬。
小组合作探究中,合作能力较好的小组发红花表扬。
小组展示汇报中,讨论方法多且好的小组,按组表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思考:
思考一:课堂上探究的时间要充足。
本课由于本身内容比较抽象,逻辑思考设计能力要求较强,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理性的思考,在探究中交流、总结,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思考二:学会抓住并利用教学中出现的小插曲
小组合作探明光路的实验环节中,特殊的实验材料需要孩子们小组交流讨论,获得小组最终的实验探究方案,因此在本环节各小组的实验设计思路及方法各异,但有一个小组在利用完老师提供的所有材料后,发现只要给矿泉水、空气添点颜色就能借助激光笔直观观察到光是直线传播的,所以他们又尝试着往水中加入了墨水、加了点粉笔末等等,他们的汇报也让班里的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提升,其实这就是课堂生成的最精彩的部分,新课改下科学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教学,不再是完全根据课前的预设按部就班的进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灵活机制地处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一起互惠互享,共同成长。
【教学点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
通过家乡迷人夜景视频引入课题
激趣导入
初探光路
借助简单材料,合作探究光的路径
借助特殊材料,合作交流探明光路
探明光路
拓展延伸,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现象。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