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试题 生物(学考)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试题 生物(学考)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22 20:02:22

文档简介

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一生物(学考)试卷
一、选择题(20小题,单选,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不属于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原因的是( )
A. 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B. 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C. 豌豆在自然条件下都是纯种 D. 豌豆是单性花,易于操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A正确;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B正确;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C正确;豌豆是两性花,D错误。
2. 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A.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高茎豌豆
B. 圆形豌豆的自交后代中,圆形豌豆与皱形豌豆分别占3/4和1/4
C.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1∶1
D. 开红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只出现红花一种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亲代有两种性状,后代只有显性性状,A不符合题意;
B、圆粒豌豆的自交后代中,圆粒豌豆与皱粒豌豆分别占3/4和1/4,符合性状分离概念,B符合题意;
C、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l:1,属于测交,不属于性状分离,C不符合题意;
D、开红色花的紫茉莉自交,后代只出现红花一种表现型,后代没有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紫花+白花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紫花+白花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关系,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杂交法就是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自交法就是让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详解】①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紫花×紫花→紫花+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
④紫花×白花→紫花+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化)→Aa(紫花)、aa(白化),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化)→aa(紫花)、Aa(白化),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故选D。
4.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下列各项中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 水稻的早熟和高产
B. 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C. 人的黑发和双眼皮
D. 果蝇的灰身和长翅
【答案】B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表现类型”答题。
【详解】A、水稻的早熟和高产属于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形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番茄的红果和黄果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C、人的黑发和双眼皮属于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形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果蝇的灰身和长翅属于同一生物体的不同形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B。
5. 某种兔的毛色由基因G,g1、g2、g3控制,它们互为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为G>g1>g2>g3(G>g1表示G对g1完全显性,其余以此类推)。下列杂交组合中,子代表型种类最多的是(  )
A. g1g2×g2g3 B. g1g3×g2g3 C. Gg1×g2g3 D. Gg1×Gg2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g1g2与g2g3 杂交,子代基因型有:g1g2、g1g3 、g2g2、g2g3 ,共有2种表现型,A错误;
B、g1g3与g2g3杂交,子代基因型有:g1g2、g1g3、g2g3、g3g3,共有3种表现型,B正确;
C、Gg1与g2g3杂交,子代基因型有:Gg2、Gg3、g1g2、g1g3,共有2种表现型,C错误;
D、Gg1与Gg2杂交,子代基因型有:GG、Gg2、Gg1、g1g2,共有2种表现型,D错误。
故选B。
6. 若马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 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表现为性状分离
C. 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 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比例与表型的比例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分析题中信息:“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均为淡棕色马,随机交配,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可知,马的毛色的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即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A错误;
B、F1均为淡棕色马,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表现为性状分离,B正确;
C、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
D、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现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 D错误。
故选B。
7. 豌豆的圆形对皱形为显性,受一对遗传因子R和r控制,种皮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受另一对遗传因子Y和y控制。现让纯种的黄色圆形豌豆与纯种的绿色皱形豌豆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F2出现了9∶3∶3∶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F1全表现为黄色圆形
B. F2中黄色圆形所占的比例为9/16
C. F2中绿色皱形所占的比例为1/16
D. F2中重组型所占的比例为5/8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具有相对性状的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是显性性状,让纯种的黄色圆形豌豆与纯种的绿色皱形豌豆杂交,F1全表现为黄色圆形,A正确;
BCD、设相关基因是A/a、B/b,F1基因型是AaBb,再让F1自交,F2出现了9A-B-∶3A-bb∶3aaB-∶1aabb,其中黄色圆形A-B-所占的比例为9/16,绿色皱形aabb所占的比例为1/16,重组型(A-bb和aaB-)所占的比例为6/16=3/8,BC正确,D错误。
故选D。
8. 已知豌豆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将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两品种杂交,其子代出现黄色圆粒70株,绿色圆粒68株,黄色皱粒73株和绿色皱粒71株,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
A. YYrr和yyRr B. YYrr和yyRR
C. Yyrr和yyRR D. Yyrr和yyRr
【答案】D
【解析】
【分析】已知豌豆的黄色(Y)对绿色(y),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得到后代:黄圆70,绿圆68,黄皱73,绿皱71,先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一对基因交配的后代分离比,从而判断亲本的基因型,以此分析解题。
【详解】已知后代出现黄色圆粒70株,绿色圆粒68株,黄色皱粒73株和绿色皱粒71株,分别考虑两对性状的分离比:
(1)黄色:绿色=(70+73)∶(68+71)≈1∶1,是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
(2)圆粒:皱粒=(70+68)∶(73+71)≈1∶1,是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
由于亲本表现型为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所以其基因型是Yyrr和yyRr。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亲本的基因型,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9. 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条或两条染色单体
B.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 根据着丝粒位置不同,可分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D. 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染色质细丝逐渐变为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
【详解】A、只有一条染色体的时候不能称为染色单体,就叫染色体,A错误;
B、染色质是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B正确;
C、根据着丝粒位置不同,可分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在染色体的两端,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C正确;
D、在分裂结束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呈细长的丝状;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染色质细丝逐渐变为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
A. ③一⑥一④一①一②一⑤ B. ⑥一③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C. ③一⑥一④一②一①一⑤ D. 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和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以上分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故选D。
11. 如图是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为性母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的变化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表示精原细胞经历了一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 cd段和gh段染色体数目都相等
C. gh段都存在染色单体
D. 最后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ef段核DNA数与ab段相同,kl段核DNA数是ab段的一半,由此可知ae段表示有丝分裂,fl段表示减数分裂。
【详解】A、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核DNA数与亲代细胞相同,而减数分裂结束产生的子细胞中核DNA数是亲代细胞的一半;分析曲线变化可知,ae段核DNA分子数发生一次加倍,发生一次减半,说明ae段表示有丝分裂,fl段核DNA分子数发生一次加倍,连续两次减半,说明fl表示减数分裂,A正确;
B、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中、后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见cd段细胞内染色体数量为8条或16条;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期内着丝点(着丝粒)尚未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仍为8条,故cd段和gh段染色体数目不一定相等,B错误;
C、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期内着丝粒尚未分裂,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C正确;
D、精原细胞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分子数均减半,都是体细胞的一半,D正确。
故选B。
12. 以橡皮泥、白纸和铁丝为材料,制作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减数分裂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3种颜色的橡皮泥来制作染色体
B. 需要用橡皮泥制作12条染色单体
C. 需要用铁丝把相同的橡皮泥条扎起来,铁丝代表着丝粒
D. 需要在纸上画3个纺锤体,MI和MII的纺锤体相互垂直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模拟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2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一种颜色表示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另一种颜色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A错误;
B、三对同源染色体共6条,复制后有12条单体,所以需要用橡皮泥制作12条染色单体,B正确;
C、用铁丝把颜色和长短相同的两条橡皮泥扎起来代表已复制完成的一条染色体,其中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铁丝代表着丝粒,C正确;
D、模拟过程中共需要画三个纺锤体(其中一个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另外两个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且后两个纺锤体与第一个纺锤体相互垂直,D正确。
故选A。
【点睛】
13. 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的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
B. 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
C.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
D. 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两两配对联会的现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形成四分体可知,该时期处于前期Ⅰ,为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B、①与②为同源染色体,③与④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均发生在后期Ⅰ,B错误;
C、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核DNA分子数为8,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核DNA分子数为2,C错误;
D、a和e进入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概率为1/2×1/2=1/4,由次级卵母细胞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2×1/2=1/4,因此a和e进入同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4×1/4=1/16,D正确。
故选D。
14. 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 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详解】A、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是萨顿提出假说的依据,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是萨顿提出假说的依据,B正确;
C、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不属于萨顿的假说内容,C错误;
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是萨顿提出假说的依据,D正确。
故选C。
15. 据如图,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A、a与D、d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有连锁现象,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
BCD、A、a与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A、a与C、c位于两对染色体上,C、c与D、d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BCD正确。
故选A。
16. 下图是来自同一雌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状态的细胞分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③属于有丝分裂,②④属于减数分裂
B. ②③④所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均为4条
C. ④所示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D. 上述分裂均可发生在该生物的生殖器官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①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为有丝分裂中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中①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正在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②有同源染色体,其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排列在赤道板上;④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粒)正在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①所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8条,②③④所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均为4条,B正确;
C、由题意可知,④来自于雌性动物,故为极体,C错误;
D、上述分裂均可发生在该生物的生殖器官,D正确。
故选C。
17. 如图是由A、a基因控制的人类苯丙酮尿症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B. Ⅱ5和I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2/3
C. Ⅱ7的基因型可能是 AA 或 Aa
D. Ⅲ9患苯丙酮尿症概率是 1/4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中II6和II8基因型是aa,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分析题图,I1和I2正常,但其女儿II6患病,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并可进一步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A正确;
B、据图可知,II8患病,基因型是aa,则I4基因型是Aa;II6患病,基因型是aa,I1和I2均为Aa,则II5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2/3Aa,即Ⅱ5和I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2/3,B正确;
C、II8患病,基因型是aa,则I3和I4基因型都是Aa,Ⅱ7的基因型可能是 AA 或 Aa,C正确;
D、II6基因型是aa,II7基因型是1/3AA、2/3Aa,Ⅲ9患苯丙酮尿症aa的概率是2/3×1/2=1/3,D错误。
故选D。
18. 下列糖类中,不能被水解的是(  )
A. 淀粉 B. 糖原 C. 纤维素 D. 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1、蛋白质、多糖、核酸都属于多聚体,都能被水解成相应的单体。
2、单糖是不能再被水解的糖。
【详解】A、淀粉是多聚体,可被水解成葡萄糖,A错误;
B、糖原是多糖,可以水解成葡萄糖,B错误;
C、纤维素属于多糖,可以被水解成葡萄糖,C错误;
D、葡萄糖是单糖,不能被再水解,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关于需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B. 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必须在氧气参与下进行
D. 形成大量的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需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BD、需氧(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D错误,B正确;
C、需氧(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可发生,C错误。
故选B。
20. 下图为“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装置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本实验的对照类型是相互对照
C. 通过转动反应小室使H2O2溶液与滤纸片接触后迅速加入pH缓冲液
D. 实验中“浸过肝脏匀浆的圆形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为无关变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该实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pH,底物是H2O2溶液,浸过肝脏研磨液的滤纸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氧气和水,即乙图中量筒中产生的气泡内是氧气,气泡产生的速率代表了酶促反应的速率,酶活性越强,气泡产生越快,相同时间内产生的气体量越多。
【详解】A、由于温度较高时过氧化氢会分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故不能用本实验装置,A正确;
B、该实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pH。本实验的对照类型是不同pH的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B正确;
C、实验时,应先在反应小室中加入相应pH值的缓冲液和H2O2溶液,再转动反应小室使滤纸片接触瓶中溶液进行反应,C错误;
D、实验中,各组反应小室中浸过肝脏研磨液的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 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采用A、B两棵植株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在杂交Ⅰ中,将植株A的花粉粒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授粉后,雌花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
实验二:在杂交Ⅱ中,植株B的花粉粒被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实验三:在杂交Ⅲ中,植株A的花粉粒被转移到植株B的另一雌花上进行授粉。上述三种杂交所获得玉米粒的颜色如下表所示:
杂交 紫红色玉米粒 黄色玉米粒
Ⅰ 587 196
Ⅱ 0 823
Ⅲ 412 396
(1)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2)用G代表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g代表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则植株A的基因组成为__,植株B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
(3)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
【答案】(1) ①. 黄色 ②. 杂交Ⅰ中子代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即紫红色玉米粒∶黄色玉米粒≈3∶1
(2) ①. Gg ②. gg ③. Gg或GG
(3)2/3
【解析】
【分析】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花为单性花,同株玉米进行授粉为自交,不同株玉米授粉为杂交,根据杂交Ⅰ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玉米粒∶黄色玉米粒≈3∶1,说明黄色为隐性性状,紫红色为显性性状。
【小问1详解】
从杂交Ⅰ可知,植株A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紫红色玉米粒∶黄色玉米粒≈3∶1,说明黄色为隐性性状,植株A为杂合子。
【小问2详解】
由杂交Ⅰ可知,黄色为隐性性状,紫红色为显性性状,植株A的基因组成为杂合子Gg,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的基因组成为GG或Gg。由杂交Ⅱ可知,植株B自交后代全为黄色玉米粒,因此可推知植株B的基因组成为gg。
【小问3详解】
杂交Ⅰ为Gg自交,后代紫红色玉米粒为1/3 GG、2/3Gg,即紫红色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2/3。
22. 已知果蝇的灰体(A)对黑体(a)显性,直刚毛(B)对焦刚毛(b)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基因,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只灰体直刚毛雄果蝇与一只灰体焦刚毛雌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数量为灰体直刚毛雌果蝇 92只、黑体直刚毛雌果蝇30只、灰体焦刚毛雄果蝇 90只、黑体焦刚毛雄果蝇29只。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A和a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B(b)位于______________(填 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F1 中的灰体直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 中的黑体焦刚毛雄果蝇产生的配子有___________ 种。
(3)若让F1 中的灰体焦刚毛雄果蝇和全部灰体直刚毛雌果蝇自由交配,F2 中的黑体焦刚毛雌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等位基因 ②. X染色体 ③. F1雌果蝇只有直刚毛,雄果蝇只有焦刚毛,说明直刚毛和焦刚毛的遗传与性别相关 ④. 自由组合 ⑤. AAXBXb、AaXBXb ⑥. 2 ⑦. 1/36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题中的两对基因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说明两对基因满足自由组合定律,一只灰体直刚毛雄果蝇(双显)与一只灰体焦刚毛雌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数量为灰体直刚毛雌果蝇 92只、黑体直刚毛雌果蝇30只、灰体焦刚毛雄果蝇 90只、黑体焦刚毛雄果蝇29只,根据数量可知F1中雌雄灰体和黑体没有差异,说明A/a在常染色体上,直刚毛只有雌性、焦刚毛只有雄性,所以B、b在X染色体上,因此亲本基因型为:AaXBY、AaXbXb,产生的F1基因型为A_XBXb、A_XbY、aaXBXb、aaXbY。
【详解】(1)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为等位基因,即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A和a互为等位基因。F1雌果蝇只有直刚毛,雄果蝇只有焦刚毛,直刚毛和焦刚毛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说明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题中相关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结合分析可知,F1中灰体直刚毛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AaXBXb,F1黑体焦刚毛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知,该果蝇产生的配子有aXb,aY两种配子。
(3)F1中灰体焦刚毛雄果蝇基因型为:1AAXbY、2AaXbY,灰体直刚毛雌果蝇:1AAXBXb、2AaXBXb,后代产生黑体的概率为为:2/3×2/3×1/4=1/9,产生焦刚毛雌果蝇概率为1/4,因此,F2 中的黑体焦刚毛雌果蝇的概率为1/4×1/9=1/36。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伴性遗传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计算是本题的重要考点。
23. 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中,选用某植物的两个品种A、B,在正常光照和弱光照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品种A的幼嫩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过程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______;用_____法分离后可出现分离的色素带。与正常光照相比,在弱光照处理下,品种A的每种色素含量都变_______。
(2)据图推测,经弱光照处理,品种B的叶绿素总含量较正常光照_______,其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品种____的耐阴性较好。该植物可通过改变_____来适应弱光环境。
【答案】(1) ①. 研磨充分 ②. 纸层析 ③. 少
(2) ①. 多##高 ②. 光强度小
(3) ①. B ②. 光合色素含量和比例
【解析】
【分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可以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提取色素可以用无水乙醇,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经弱光照处理,品种A的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和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较正常光照有所减少。
【小问2详解】
表中信息显示:品种B的叶绿素总含量,弱光照时高于正常光照,但由于光照强度弱,叶绿素吸收、传递、转化的光能少,故其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小问3详解】
表中信息显示:弱光照时品种A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总量均低于正常光照,而品种B却与之相反,这一结果表明:经弱光照处理,该植物可通过改变光合色素的含量及其比例来适应弱光环境,且品种B的耐阴性较高。余姚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一生物(学考)试卷
一、选择题(20小题,单选,每题3分,共60分)
1. 下列不属于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原因的是( )
A. 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B. 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C. 豌豆在自然条件下都是纯种 D. 豌豆是单性花,易于操作
2. 在下列遗传实例中,属于性状分离现象的是(  )
A.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全为高茎豌豆
B. 圆形豌豆的自交后代中,圆形豌豆与皱形豌豆分别占3/4和1/4
C. 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有高有矮,数量比接近1∶1
D. 开红色花紫茉莉自交,后代只出现红花一种性状
3.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断显性和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②紫花×紫花―→紫花+白花③紫花×白花―→紫花④紫花×白花―→紫花+白花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4.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下列各项中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 水稻的早熟和高产
B. 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C. 人的黑发和双眼皮
D. 果蝇的灰身和长翅
5. 某种兔的毛色由基因G,g1、g2、g3控制,它们互为等位基因,显隐性关系为G>g1>g2>g3(G>g1表示G对g1完全显性,其余以此类推)。下列杂交组合中,子代表型种类最多的是(  )
A. g1g2×g2g3 B. g1g3×g2g3 C. Gg1×g2g3 D. Gg1×Gg2
6. 若马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F1均为淡棕色马,F1随机交配,F2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 F2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表现为性状分离
C. F2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 F2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型的比例不同
7. 豌豆的圆形对皱形为显性,受一对遗传因子R和r控制,种皮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受另一对遗传因子Y和y控制。现让纯种的黄色圆形豌豆与纯种的绿色皱形豌豆杂交,得到F1,再让F1自交,F2出现了9∶3∶3∶1的性状分离比。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F1全表现为黄色圆形
B. F2中黄色圆形所占比例为9/16
C. F2中绿色皱形所占的比例为1/16
D. F2中重组型所占的比例为5/8
8. 已知豌豆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将黄色皱粒与绿色圆粒两品种杂交,其子代出现黄色圆粒70株,绿色圆粒68株,黄色皱粒73株和绿色皱粒71株,则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 )
A. YYrr和yyRr B. YYrr和yyRR
C. Yyrr和yyRR D. Yyrr和yyRr
9. 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一条或两条染色单体
B.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C. 根据着丝粒位置不同,可分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D. 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时,染色质细丝逐渐变为染色体
10. 下列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
A. ③一⑥一④一①一②一⑤ B. ⑥一③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C. ③一⑥一④一②一①一⑤ D. ③一⑥一②一④一①一⑤
11. 如图是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为性母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分子数的变化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表示精原细胞经历了一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B. cd段和gh段染色体数目都相等
C. gh段都存在染色单体
D. 最后形成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12. 以橡皮泥、白纸和铁丝为材料,制作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减数分裂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要3种颜色的橡皮泥来制作染色体
B. 需要用橡皮泥制作12条染色单体
C. 需要用铁丝把相同橡皮泥条扎起来,铁丝代表着丝粒
D. 需要在纸上画3个纺锤体,MI和MII的纺锤体相互垂直
13. 某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形成卵细胞过程中,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体,a~h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所处时期为前期Ⅱ
B. ①与②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Ⅰ,③与④的分离发生在后期Ⅱ
C.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卵细胞的2倍
D. a和e同时进入一个卵细胞的概率为1/16
14. 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C. 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15. 据如图,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16. 下图是来自同一雌性动物体内处于不同状态的细胞分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③属于有丝分裂,②④属于减数分裂
B. ②③④所示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均为4条
C. ④所示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
D. 上述分裂均可发生在该生物生殖器官
17. 如图是由A、a基因控制的人类苯丙酮尿症的遗传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B. Ⅱ5和I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2/3
C. Ⅱ7的基因型可能是 AA 或 Aa
D. Ⅲ9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 1/4
18. 下列糖类中,不能被水解的是(  )
A. 淀粉 B. 糖原 C. 纤维素 D. 葡萄糖
19. 下列关于需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B. 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必须在氧气参与下进行
D. 形成大量的ATP
20. 下图为“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本实验装置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 本实验的对照类型是相互对照
C. 通过转动反应小室使H2O2溶液与滤纸片接触后迅速加入pH缓冲液
D. 实验中“浸过肝脏匀浆的圆形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为无关变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 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部开雄花,下部开雌花。在一个育种实验中,采用A、B两棵植株进行如下图所示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在杂交Ⅰ中,将植株A的花粉粒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授粉后,雌花发育成穗轴上的玉米粒。
实验二:在杂交Ⅱ中,植株B的花粉粒被转移到同一植株的雌花上,进行授粉。
实验三:在杂交Ⅲ中,植株A的花粉粒被转移到植株B的另一雌花上进行授粉。上述三种杂交所获得玉米粒的颜色如下表所示:
杂交 紫红色玉米粒 黄色玉米粒
Ⅰ 587 196
Ⅱ 0 823
Ⅲ 412 396
(1)在玉米粒颜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
(2)用G代表决定显性性状的基因,g代表决定隐性性状的基因,则植株A的基因组成为__,植株B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
(3)杂交Ⅰ的子代中,紫红色玉米粒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2. 已知果蝇的灰体(A)对黑体(a)显性,直刚毛(B)对焦刚毛(b)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两对基因,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一只灰体直刚毛雄果蝇与一只灰体焦刚毛雌果蝇杂交,F1表现型及数量为灰体直刚毛雌果蝇 92只、黑体直刚毛雌果蝇30只、灰体焦刚毛雄果蝇 90只、黑体焦刚毛雄果蝇29只。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A和a互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B(b)位于______________(填 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定律。
(2)F1 中的灰体直刚毛雌果蝇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1 中的黑体焦刚毛雄果蝇产生的配子有___________ 种。
(3)若让F1 中的灰体焦刚毛雄果蝇和全部灰体直刚毛雌果蝇自由交配,F2 中的黑体焦刚毛雌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 。
23. 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中,选用某植物的两个品种A、B,在正常光照和弱光照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见下图。
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品种A的幼嫩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过程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______;用_____法分离后可出现分离的色素带。与正常光照相比,在弱光照处理下,品种A的每种色素含量都变_______。
(2)据图推测,经弱光照处理,品种B的叶绿素总含量较正常光照_______,其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品种____的耐阴性较好。该植物可通过改变_____来适应弱光环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