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能够说出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
2.结合相关材料,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提升获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关注和思考家乡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
一、城镇化
一、城镇化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 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近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标志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城市化最重要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化率
城市人口
总人口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
城镇化的动力:
①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第一产业
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二产业
城镇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
第三产业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20
40
100
60
80
城市人口比重 %
30%
70%
初级阶段
加速阶段
成熟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
发展速度慢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速度快
大多数发达国家
出现逆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进程
表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晚 早 晚
原因 工业化早 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速度 快慢 慢 快
原因 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 高低 高(70%-80%以上) 低且发展不平衡
原因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存在问题 问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镇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虚假城镇化 滞后城镇化
表现 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分布 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如巴西、秘鲁等 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郊区城市化
原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中心城区
近郊
乡村
逆城市化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部分人口由市区迁往近郊区
原因: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特点 ①城镇人口快速增长②城镇数量不断增加③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意义 ①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②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③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④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⑤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①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②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③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④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⑥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促进工业发展,改善产业结构,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人口和居住密度大,水、电、天然气等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水等利用率。
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污染物集中排放、集中处理;通过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提高环境质量。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等优质服务;提高收水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趋同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自然环境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评价
气候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
水文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 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生态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
人文地 理环境 影响 解决措施
资源 短缺 耕地面积减少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水资源短缺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社会 问题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人们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的治理措施:
读某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就业的比重图,
完成1~2题。
1.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中,字母E~F反映的现象是( )
A.城镇化 B.逆城市化 C.再城市化 D.城乡差距扩大
2.甲、乙表示不同城镇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最可能处在( )
A.B时段 B.D时段 C.E时段 D.F时段
B
A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