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选择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顺序,其中与①处王朝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罢黜百家,兴办太学 B.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C.政权频繁更迭,动荡不安 D.前期繁盛,后期藩镇割据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B项正确;罢黜百家,兴办太学与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政权频繁更迭,动荡不安,不符合隋朝的特点,排除C项;前期繁盛,后期藩镇割据,与唐玄宗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北周建立 B.隋朝建立 C.南北统一 D.隋朝灭亡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杨坚即是隋文帝。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分裂与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项正确;北周建立于557年,排除A项;隋朝建立581年,排除C项;隋朝灭亡于61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生活在隋朝的老百姓如果想到都城去逛逛,应该前往(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涿郡
【答案】B
【详解】581 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B项正确;洛阳属于隋朝的东都,排除A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C项;涿郡是大运河的最北端,现在的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所示是同学摘录的研究笔记。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开发 ·杨坚建国 ·隋朝的强大
A.民族交融共同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大运河修筑的影响
【答案】C
【详解】卡片的最后两项是“杨坚建国”“隋朝的强大”,由此可知,卡片的前两项是隋统一全国的背景,C项正确;卡片中不仅有前两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开发”,排除AB项;卡片中没有大运河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所示,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余杭“南巡”,会经过哪几段运河(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涿郡到洛阳段为永济渠,洛阳到淮水段为通济渠,准水到江都段为邗沟,江都到余杭段为江南河,因此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余杭“南巡”,会经过②通济渠、③邗沟 、④江南河。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以下资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如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积储丰富
②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征调一百多万民工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
A.隋朝的兴亡 B.隋朝的灭亡 C.唐朝的兴亡 D.唐朝的灭亡
【答案】A
【详解】根据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当时注重储藏粮食,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生,所以题干资料反映的既有隋朝的兴,又有隋朝的衰亡,A项正确;“隋朝的灭亡”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资料②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暴政,与唐朝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扬州当地考古发掘中,产自北方邢窑等地的白瓷等都集中出现在扬州,这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疏浚密切相关,北方地区的物产可以很方便地运到扬州。这说明隋朝大运河( )
A.加强了南北政治交流 B.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C.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北方地区的物产可以很方便地运到扬州”可知,这说明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说经济,没有涉及政治、文化、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巨大的官仓,其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有152座仓窖,被称为“粮仓博物馆”。这见证了(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繁荣 D.隋朝的灭亡
【答案】C
【详解】隋文帝杨坚执政期间,采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隋朝府库中积聚了数量庞大的粟帛。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隋朝粮仓众多,规模宏大,说明隋朝粮食大丰收,社会繁荣稳定,C项正确;隋朝粮仓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与隋朝的建立、统一、灭亡无直接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古人们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此材料重点强调大运河(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巩固隋王朝的全国统治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可知古代人民克服困难修建了大运河,表明材料强调修建大运河时古代人民的智慧,D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但是材料没有涉及大运河的作用,排除AB项;材料内容是展示大运河的修建,没有涉及巩固隋王朝的全国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它继承了三百年历史过程中民族融合与南方开发的成果,完成了统一,使华夏文明显得更为成熟、根基更为稳固,为之后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它指的是( )
A.北魏 B.隋朝 C.唐朝 D.五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它继承了三百年历史过程中民族融合与南方开发的成果,完成了统一……为之后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可知,它指的是隋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隋朝之后盛唐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为盛唐时代的来临,奠定了基础的是隋朝,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介于唐宋之间,排除D项。故选B项。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1.(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以此来命名。以下采用这一命名方式的有(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贞观之治 ④开元盛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B项正确;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汉文、汉景帝都是谥号;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光武帝是谥号,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元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可得出,唐太宗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即皇帝位,公元630元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公元641年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公元649年葬昭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时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C项正确;隋文帝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排除A项;隋炀帝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排除B项;唐玄宗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太宗时,大臣张玄素劝阻皇帝不要修建洛阳宫殿,得到赏绢200匹;魏征等人指出皇帝用人和赏罚中的问题,也得到太宗的奖赏。这说明唐太宗( )
A.虚心纳谏 B.注重农业 C.开创盛世 D.整顿吏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时期,大臣张玄素劝阻皇帝不要修建洛阳宫殿,得到赏绢200匹;魏征等人指出皇帝用人和赏罚中的问题,也得到太宗的奖赏。”,分析可知,材料叙述了大臣张玄素、魏征等人因为“劝阻”唐太宗或“指出”唐太宗的问题而得到奖赏,说明了唐太宗虚心纳谏。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唐太宗注重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太宗开创盛世,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唐太宗整顿吏治,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陕西乾陵一位女皇帝的陵墓前,有座闻名于世的“无字碑”。千余年来,它栉风沐雨,昂然挺立,给后人留下了不解之谜。这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嫘祖 B.冯太后 C.秦始皇 D.武则天
【答案】D
【详解】武则天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项正确;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排除A项;冯太后是北魏的太后,排除B项;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皇帝,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利用下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北魏加强专制统治 D.唐朝完善中央官制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示意图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所学知识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D项正确;秦朝建立的是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西汉设置刺史强化监察制度,排除B项;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北魏还没有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玄宗即位时,曾把新上任的县令200人,重新召集到大殿上,亲自出题考试,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这反映了唐玄宗( )
A.推崇科举考试 B.重视官吏素质
C.注重文化发展 D.推行税制改革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亲自出题考试,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可知,唐玄宗通过考试的形式辨别县令的从政能力,将不合格者革职要求其重新学习,这说明唐玄宗比较重视官吏的素质,故B项正确;隋炀帝正式开创科举制后,该选官制度就已经得到统治者的推崇,材料并不是强调唐玄宗对科举制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仅仅反映了唐玄宗对官吏文化素质的要求,无法直接得出唐玄宗重视文化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唐代赋税改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发展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答案】A
【详解】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并不是唐朝进入全胜时期,这是“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A项正确;“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都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发展、经济繁荣发展以及国力强盛,这都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盛唐气象
1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学习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参加了主题演讲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演讲标题,其中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由分裂走向统一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A
【详解】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所以,隋唐时期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项正确;由分裂走向统一不符合唐朝的特征,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班级举办主题为“唐代经济”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中可以入选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唐代经济”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所以,②③符合题意,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所以,④符合题意,所以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①二牛抬杠耕作为汉代的农业生产活动,①不符合题意,ABC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七名男乐俑盘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拍板、排箫、笙等胡汉乐器演奏;中间的女舞俑表演舞蹈。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
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②唐朝的农业兴盛
③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④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根据题目的给出的关于这个唐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的介绍中涉及西域人(胡汉乐器)说明当时民族融合,反映了唐代的开放包容,而乐舞俑说明艺术繁荣,这个精美的唐三彩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这个精美的唐三彩无法体现农业的发展,因此,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BD项。故选C项。
2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发明并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下图的生产工具及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
A.曲辕犁——耕作 B.秧马——拔秧
C.翻车——灌溉 D.筒车——灌溉
【答案】A
【详解】观察题干图片可知,这一生产工具的辕是弯曲的,与之前的直辕犁有别。因此,它是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的曲辕犁。曲辕犁是耕作工具。据此可知,题干图片的生产工具及功能是:曲辕犁——耕作,A项正确;由此可知,题干图片是曲辕犁,既不是秧马(底部平滑,两端翘起),也不是翻车和筒车(汲水工具),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唐朝的曲辕犁。它和直辕犁相比( )
A.能翻土耕地 B.可以用牛拉动 C.轻便易操作 D.不用人操作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直辕犁相比,曲辕犁的辕把是弯的,使得它操作更加轻便容易,故选C;直辕犁和曲辕犁都能翻土耕地,都是用牛拉动,而且都需要用人操作,排除ABD。故选C项。
2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华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反映出( )
A.繁荣的唐朝经济 B.民族的交往交融
C.频繁的对外交往 D.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华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说明汉族将军善于唱少数民族的歌曲,少数民族的首领会说汉语,这反映了民族的交往交融,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经济、对外交往、文学艺术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关于此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属于艺术作品,不可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 ②属于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图像史料
③可用于研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④可用于研究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局部)属于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图像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②③正确,C项正确;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是艺术作品,也可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图片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与突厥无关,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BD项。故选C项。
2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对该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唐诗摘选 反映的社会状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开元盛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史乱起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安史乱平
A.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源于社会 B.诗歌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C.唐诗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 D.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答案】A
【详解】材料中摘选的唐诗都是杜甫的诗句,根据材料中诗句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可见,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源于社会生活,A项正确;“社会进步”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杜甫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排除C项;“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古代文言纪实小说《太平广记》展现的关于唐朝社会的内容有:生活习俗中以“踏歌”与“赏牡丹”等为盛;胡乐流行于长安,羯鼓是当时最有名的乐器等。这些内容反映了( )
①唐都长安的氛围体现兼容并蓄 ②唐都长安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③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 ④唐都长安的规模宏大人口众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胡乐流行于长安,羯鼓是当时最有名的乐器等”可知,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是比较开放,充满活力,当时的生活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①正确,根据材料“生活习俗中以‘踏歌’与‘赏牡丹’等为盛”可知,长安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②正确,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③错误,排除BC项;材料不能说明长安城的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编了一个反映唐朝社会现象的小剧本,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外国人在唐朝经商、做官 B.人们欣赏异域风情的舞蹈
C.妇女们骑马出游,打马球 D.人们在“坊”购买外来的沉香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坊市制度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因此“人们在‘坊’购买外来的沉香”,不符合唐朝史实的。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符合唐朝的社会现象,但是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D项。
28.(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答案】C
【详解】题中对工具的介绍,有个别关键词,比如“竹筒”,“灌溉”等,由此结合所学可知,此工具为隋唐时期的筒车,由于农业灌溉,也反映出当时古代农业的发达,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9.(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从以下史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唐朝社会的特征是( )
莫高窟第 220 窟唐代壁画的上元花灯夜 莫高窟出土文献《放妻书》
图中人物体态丰腴,线条圆润,舞蹈具有剑器舞和少数民族胡旋舞的风格。 《放妻书》为唐代的离婚证书。其用语遣词风雅,语气温柔。如“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等。
A.社会风貌兼容并蓄、相对开放 B.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过男子
C.民间的舞蹈已经成为艺术主流 D.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丰富
【答案】A
【详解】由材料信息"图中人物体态丰腴,线条圆润,舞蹈具有剑器舞和少数民族胡旋舞的风格”可知,这反映了唐朝兼容并蓄。由“《放妻书》”可以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A项正确;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过男子无法体现,排除B项;民间的舞蹈已经成为艺术主流题干无法体现,排除C项;题中图片旨在强调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与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丰富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图片中反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有( )
①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 ②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③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④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是其的代表作,①符合题意;根据“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的代表作是《步辇图》,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是其代表作。②④符合题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③不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纪念馆悬挂着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此馆纪念的人物是( )
A.李白 B.杜甫 C.顾恺之 D.吴道子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B项正确;李白享有“诗仙”的美誉,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时的著名画家,排除C项;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排除D项。故选B项。
3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后人研究唐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旨在说明唐都长安城( )
A.商业繁荣 B.对外开放 C.布局规整 D.市坊分离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讲的是唐长安城布局异常整齐,街道宽阔平正,城市绿化、美化都很讲究,有严格要求。唐长安城形如棋盘,城内各坊都有统一规格,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一对联称颂的是( )
A.韩愈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答案】B
【详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称颂的是杜甫。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的诗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故选B选;韩愈的诗善于捕捉和表现变幻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故排除A项;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故排除C项;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排除D项。故选B项。
3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苏轼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答案】A
【详解】根据“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可以知道,这是指颜真卿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A选项正确;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王羲之,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3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均传播了唐文化,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也传播了唐朝文化,故A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题干无关,排除,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3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史事有( )
①日本学习唐建筑 ②鉴真东渡日本
③玄奘天竺取经 ④新罗学习唐科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时期中国文化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日本学习唐建筑、新罗学习唐科技符合题干要求,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符合题干,选择①②④,B项正确;玄奘天竺取经,反映的是唐朝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与题干不符,排除含③的ACD项。故选B项。
37.(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与如下图所示路线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蒙古灭西夏
【答案】B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图中路线是从长安到天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与天竺无关,排除C项;蒙古灭西夏与天竺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8.(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以下关键词:“日本”“佛教”“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辽宋关系 D.马可 波罗来华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日本”“佛教”“唐招提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研究的主题是鉴真东渡。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建造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A项正确;玄奘西行是去印度求取佛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宋辽关系的出现是在唐朝五代之后,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马可 波罗来华发生在元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9.(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的墓葬,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科技发达 C.中外交流 D.文学兴盛
【答案】C
【详解】大食人俑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东罗马金币反映的是唐朝与欧洲国家的交往;壁画《客使图》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因此三张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流,C项正确;图片与国家统一、科技发达、文学兴盛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4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时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到达奈良后,通过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弘扬了中国先进的文化。这位历史人物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弘法大师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B项正确;阿倍仲麻吕是日本人,排除A项;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排除C项;弘法大师是日本佛教僧侣,排除D项。故选B项。
4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可知,唐朝与他国之间有政治、经济交流,中外交往繁盛,A项正确;政治制度完善,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民族关系和睦是唐朝与少数民族之间,排除C项;南北交流加强,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2.(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结合所学知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流通到中国,说明了唐朝的中外贸易交流频繁,D项正确;“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反映不出人们喜欢收集钱币、中外铸币技术高超信息,排除AC项;金币的出现体现不出随葬文物品种多样,排除B项。故选D项。
4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是( )
A.到异国求取佛经精义 B.渡海受阻,备尝艰辛
C.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D.将异国文化介绍到唐朝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的和尚,他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经,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寺院,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后来从天竺带回大量的佛经,为中印友好交往做出了贡献。据此可知,在交往中两人都历经艰险,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作出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玄奘是为了求取佛经,鉴真是为了弘扬佛法,排除A项;鉴真六次东渡,不畏艰险,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唐朝史实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技术 ②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典
③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流
【答案】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技术,促进吐蕃发展,密切了汉藏联系;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典,把天竺文化带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由此可知三者反映的主题中外文化交流,D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AB排除;题干史实没有涉及祖国统一问题,C排除;故选D项。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4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诗句反映的史实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46.(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观察右边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后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C.多个政权在这一时期同时存在 D.南唐逐渐强大,消灭后周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五代十国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因此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多个政权在这一时期同时存在,C项正确;后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得信息,在五代十国形势图中无法读取,排除A项;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在五代十国形势图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南唐逐渐强大,消灭后周,不符合史实,因为南唐是被后周消灭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标志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李林甫,朝政日趋腐败,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由盛转衰,D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订立的盟约,排除A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排除B项;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地方节度使势力加大,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反映出( )
A.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 B.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
C.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 D.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对唐王朝给予沉重的打击;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题干材料描述的是唐朝衰败的景象,排除A项;题干材料的诗句中未涉及中央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是造成安史之乱的一个原因,而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4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5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及之后的宋朝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确立并发展了( )
A.皇帝制度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度 D.行省制度
【答案】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隋唐及宋出现了社会中下层做官的现象,这是由于隋朝时期前代的贵族做官制度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治理,所有隋文帝采取以才能考试选官的制度来选拔人才,后经隋炀帝发展形成了科举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C项正确;皇帝制度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给自己的封号,后为历来王朝统治者所用,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西汉为了监察百官设置的官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度是元朝管理地方的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024年北京市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选择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排列出了南北朝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朝代顺序,其中与①处王朝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A.罢黜百家,兴办太学 B.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C.政权频繁更迭,动荡不安 D.前期繁盛,后期藩镇割据
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北周建立 B.隋朝建立 C.南北统一 D.隋朝灭亡
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生活在隋朝的老百姓如果想到都城去逛逛,应该前往( )
A.洛阳 B.长安 C.咸阳 D.涿郡
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所示是同学摘录的研究笔记。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江南地区开发 ·杨坚建国 ·隋朝的强大
A.民族交融共同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大运河修筑的影响
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所示,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余杭“南巡”,会经过哪几段运河(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以下资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如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库,积储丰富
②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征调一百多万民工修建大运河,三征高丽
A.隋朝的兴亡 B.隋朝的灭亡 C.唐朝的兴亡 D.唐朝的灭亡
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扬州当地考古发掘中,产自北方邢窑等地的白瓷等都集中出现在扬州,这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疏浚密切相关,北方地区的物产可以很方便地运到扬州。这说明隋朝大运河( )
A.加强了南北政治交流 B.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C.推动了文化事业发展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黎阳仓是隋代永济渠沿线巨大的官仓,其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有152座仓窖,被称为“粮仓博物馆”。这见证了( )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繁荣 D.隋朝的灭亡
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古人们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此材料重点强调大运河(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C.巩固隋王朝的全国统治 D.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1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它继承了三百年历史过程中民族融合与南方开发的成果,完成了统一,使华夏文明显得更为成熟、根基更为稳固,为之后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它指的是( )
A.北魏 B.隋朝 C.唐朝 D.五代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1.(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以此来命名。以下采用这一命名方式的有( )
①文景之治 ②光武中兴 ③贞观之治 ④开元盛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元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13.(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太宗时,大臣张玄素劝阻皇帝不要修建洛阳宫殿,得到赏绢200匹;魏征等人指出皇帝用人和赏罚中的问题,也得到太宗的奖赏。这说明唐太宗( )
A.虚心纳谏 B.注重农业 C.开创盛世 D.整顿吏治
1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陕西乾陵一位女皇帝的陵墓前,有座闻名于世的“无字碑”。千余年来,它栉风沐雨,昂然挺立,给后人留下了不解之谜。这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嫘祖 B.冯太后 C.秦始皇 D.武则天
15.(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利用下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C.北魏加强专制统治 D.唐朝完善中央官制
1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玄宗即位时,曾把新上任的县令200人,重新召集到大殿上,亲自出题考试,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这反映了唐玄宗( )
A.推崇科举考试 B.重视官吏素质
C.注重文化发展 D.推行税制改革
1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的不同点是( )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发展
C.经济繁荣发展 D.国力强盛
盛唐气象
1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学习隋唐历史后,四位同学参加了主题演讲活动。以下是他们的演讲标题,其中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时期基本特征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由分裂走向统一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班级举办主题为“唐代经济”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中可以入选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七名男乐俑盘坐平台四周,分别执笛、箜篌、琵琶、拍板、排箫、笙等胡汉乐器演奏;中间的女舞俑表演舞蹈。从中可以直接获取的信息有( )
①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②唐朝的农业兴盛
③唐朝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④唐朝艺术繁荣,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发明并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下图的生产工具及功能对应正确的是( )
A.曲辕犁——耕作 B.秧马——拔秧
C.翻车——灌溉 D.筒车——灌溉
22.(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唐朝的曲辕犁。它和直辕犁相比( )
A.能翻土耕地 B.可以用牛拉动 C.轻便易操作 D.不用人操作
2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诗句“华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藩王能汉语”反映出( )
A.繁荣的唐朝经济 B.民族的交往交融
C.频繁的对外交往 D.多彩的文学艺术
24.(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关于此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属于艺术作品,不可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 ②属于艺术作品,同时也是图像史料
③可用于研究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④可用于研究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对该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唐诗摘选 反映的社会状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开元盛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史乱起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安史乱平
A.诗歌的创作背景来源于社会 B.诗歌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C.唐诗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 D.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26.(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古代文言纪实小说《太平广记》展现的关于唐朝社会的内容有:生活习俗中以“踏歌”与“赏牡丹”等为盛;胡乐流行于长安,羯鼓是当时最有名的乐器等。这些内容反映了( )
①唐都长安的氛围体现兼容并蓄 ②唐都长安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③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 ④唐都长安的规模宏大人口众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编了一个反映唐朝社会现象的小剧本,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外国人在唐朝经商、做官 B.人们欣赏异域风情的舞蹈
C.妇女们骑马出游,打马球 D.人们在“坊”购买外来的沉香
28.(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右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29.(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从以下史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唐朝社会的特征是( )
莫高窟第 220 窟唐代壁画的上元花灯夜 莫高窟出土文献《放妻书》
图中人物体态丰腴,线条圆润,舞蹈具有剑器舞和少数民族胡旋舞的风格。 《放妻书》为唐代的离婚证书。其用语遣词风雅,语气温柔。如“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等。
A.社会风貌兼容并蓄、相对开放 B.妇女的社会地位已经超过男子
C.民间的舞蹈已经成为艺术主流 D.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丰富
30.(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图片中反映隋唐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有( )
①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 ②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③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④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纪念馆悬挂着一副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此馆纪念的人物是( )
A.李白 B.杜甫 C.顾恺之 D.吴道子
3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后人研究唐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诗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旨在说明唐都长安城( )
A.商业繁荣 B.对外开放 C.布局规整 D.市坊分离
3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一对联称颂的是( )
A.韩愈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3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苏轼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3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以下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来华 ②鉴真东渡
③新罗学习唐朝政治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时期,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等方面联成一体,形成一个以中国为文化源的中华文化圈。促成这一文化圈形成的史事有( )
①日本学习唐建筑 ②鉴真东渡日本
③玄奘天竺取经 ④新罗学习唐科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7.(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与如下图所示路线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蒙古灭西夏
38.(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以下关键词:“日本”“佛教”“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辽宋关系 D.马可 波罗来华
39.(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图文物出土于唐朝的墓葬,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国家统一 B.科技发达 C.中外交流 D.文学兴盛
4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时期,他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到达奈良后,通过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弘扬了中国先进的文化。这位历史人物是( )
A.阿倍仲麻吕 B.鉴真 C.玄奘 D.弘法大师
4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
42.(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3月20日在成都举行,通报了三星堆遗址重大考古新发现了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为揭下古蜀文明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材料。出现了产自于大食、波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币以及唐朝的开元通宝,这些金币的同时出现能够说明唐朝( )
A.人们喜欢收集钱币 B.随葬文物品种多样
C.中外铸币技术高超 D.中外经贸交流频繁
43.(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唐朝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是( )
A.到异国求取佛经精义 B.渡海受阻,备尝艰辛
C.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D.将异国文化介绍到唐朝
4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唐朝史实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①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技术 ②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经典
③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45.(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杜甫描述自己某段生活时期的社会现象写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与此相关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开元盛世
46.(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观察右边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可以直接从图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后周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B.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C.多个政权在这一时期同时存在 D.南唐逐渐强大,消灭后周
47.(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标志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48.(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反映出( )
A.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 B.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
C.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 D.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4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50.(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隋唐及之后的宋朝时期社会中下层开始出任官僚。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确立并发展了( )
A.皇帝制度 B.刺史制度 C.科举制度 D.行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