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选择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11课)
北宋的政治
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历史学家统计:北宋时期,一共有85人担任过主管军事的枢密使,其中63个是文官,22个是武将。这反映出的宋朝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答案】D
【详解】由材料“北宋时期,一共有85人担任过主管军事的枢密使,其中63个是文官,22个是武将。”可知,这反映出的宋朝治国策略是重文轻武。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D项正确;强干弱枝不是宋朝治国策略,排除A项;分解相权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____________”,“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其中,横线处应填入(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转运使 D.通判
【答案】D
【详解】由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可知,题干材料叙述的是宋朝设置的通判的职责。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主要是分散知州权力,D项正确;宋初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排除A项;枢密院是中央主管军事的机构,排除B项;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忽必烈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C项正确;杨坚是隋朝的建立者,排除A项;李渊是唐朝的建立者,排除B项;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根据上课学习的内容制作了如下图思维导图,宋太祖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 )
A.缓和民族矛盾 B.实行文化专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削弱国家力量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巩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C项正确;缓和民族矛盾、实行文化专制、削弱国家力量,都不是宋太祖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排除ABD项。故选C项。
5.(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运用表格进行总结是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表格的名称应为:宋代_______________( )
目的 措施 影响
改变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局面 提高文官地位,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军队战斗力减弱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A.加强中央集权 B.重文轻武政策
C.削弱宰相权力 D.鼓励海外贸易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提高文官地位,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时期有人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答案】A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了杜绝武将造反,在对武将进行种种限制的同时,还实行“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治国之策,大力发展科举,提倡文治,崇文抑武,故选A项;军队数量庞大、与少数民族的战争败多胜少、官员冗滥是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但不是造成文官地位显赫、武将遭受歧视的原因,故排除B项、C项、D项。
7.(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意在强化专制集权
C.形成了三权分立 D.导致政权动荡局面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可见旨在分散相权,而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可见旨在进一步分散相权,由此可见这些措施意在分散相权从而强化专制集权,B项正确;参与宰相群体的官员过多,反而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北宋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没有体现形成三权分立,排除C项;北宋强化专制集权的措施虽然带来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并没有导致政权动荡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是小明同学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①处应填写( )
A.重文轻武 B.杯酒释兵权 C.分化事权 D.闭关锁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土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这些体现出重文轻武,A项正确。杯酒释兵权是一件事而不是政策,分化事权是加强集权的方式之一, 清朝后期闭关锁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路”是当时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在“路”设立多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如转运司等,他们掌管财政等事务,共同治理州县。这种管理方式( )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强化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C.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详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一举措,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B项正确;地方没有财政权,失去了藩镇割据经济基础,排除A项;设置转运使并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C项;地方没有财政独立权,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本题考查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想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A项正确;“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地方设置转运使”表述正确,但不会同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有关的皇帝和建立的朝代是( )
A.宋太宗、北宋 B.宋太祖、北宋 C.宋钦宗、南宋 D.宋真宗、北宋
【答案】B
【详解】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B项正确;宋太宗是赵光义,排除A项;赵匡胤建立的是北宋政权,排除C项;宋真宗指赵恒,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的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收钱自然也增加了政府收入楼主,B符合题意;此题需注意兼有二字,其他几项只是符合一点,排除ACD;故选B。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国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双方都已筋疲力尽,都需要有一个保持双方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这种局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整个河北地区也因和平而全面恢复生产,两国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无数生灵涂炭……(双方)不用兵达百余年,如此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蕴含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文中所评述的和议,可能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宋金和议 D.辽金和议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整个河北地区也因和平而全面恢复生产,两国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无数生灵涂炭……(双方)不用兵达百余年,如此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蕴含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A项。
14.(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连环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下图连环画中订立盟约的双方是(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寺着和平局面,A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之间订立的盟约和西夏、南宋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党项族在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并于11世纪前期建国,史称西夏。党项族建国时的领袖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C项正确;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国,均与题干“西夏”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宋与辽、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由此推测( )
A.宋与辽、西夏和平相处,没有战争
B.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C.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
D.宋金和议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与辽、西夏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的贸易量很大,交流频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C项正确;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边界贸易,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被动挨打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排除B项;宋金和议指的是南宋与金的议和,而题干材料描写的是北宋与辽、西夏的贸易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仁宗在庆历年间,赐辽使八字,曰“南北两朝,永通和好”。“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宋辽“兄弟”相称的称呼,也被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后继者延续百年有余。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
A.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B.辽宋的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
C.辽宋人民长期处于困苦境地 D.辽宋的军队力量都不断加强
【答案】A
【详解】据“南北两朝,永通和好”“‘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宋辽‘兄弟’相称的称呼,也被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后继者延续百年有余”可知,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处于相对的稳定,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A项正确;“辽宋的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辽宋的军队力量都不断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辽宋人民长期处于困苦境地”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A项。
1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耶律阿保机和元昊改革的共同点包括( )
耶律阿保机改革 元昊改革
任用汉人为官;发展农业、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 仿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①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②都关注教育制度的改革
③都促进了政权的发展 ④都加速了各民族的分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创制契丹文字”“创制西夏文字”可得出两者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根据材料“发展农业、建筑、城郭”“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可得出两者都促进了政权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教育制度改革的,②项错误,排除AB项;两者的措施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的交融,并不是加速民族分裂,④项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A.非常喜欢喝乳茶 B.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畜牧业发展落后 D.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可以得出,材料反映契丹族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D项正确;AC 项说得是契丹人的自己的情况,排除AC项;材料不能得出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排除B项。故选D项。
20.(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D.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答案】D
【详解】从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汉字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项正确;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在北方,西夏建立的政权位于西北,排除A项;契丹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契丹和西夏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金与南宋的对峙
2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史·何铸传》载:“秦桧力主和议,大将__________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已,欲除之。”“__________”处应为( )
A.寇准 B.苏轼 C.岳飞 D.司马光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宋史、秦桧、大将、金人所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岳家军作战勇敢,金军很惧怕他们。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因此,题干横线处应为“岳飞”,C项正确;寇准、苏轼、司马光都是宋代著名的文臣,与题干“大将”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他抗击金军南下,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保护了南方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被视为民族英雄。他是( )
A.岳飞 B.卫青 C.霍去病 D.文天祥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他抗击金军南下,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岳飞的功绩。南宋建立后,金军经常南下骚扰,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组建了“岳家军”,英勇抗击金军。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A项正确;卫青和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将领,排除BC项;文天祥抗击的是元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D项正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都出现在唐朝,排除AB项;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即材料中的汴州,与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流和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如图示意图描绘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1038年西夏建立,在西部;1115年,金建立,在北部;1127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建立,在南部,B项正确;1125年辽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所以南宋与辽没有并立过,排除AD二项;北宋位于辽和金的南方,③位置错误,排除C项。故选B项。
2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岳飞的英雄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以下材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这一历史人物的是( )
①岳飞手书原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②电影《满江红》 ③《宋史 岳飞传》 ④岳飞塑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D
【详解】①岳飞手书原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岳飞,符合题意;③《宋史 岳飞传》,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岳飞,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电影《满江红》,属于影视作品,属于后世对其进行改编创作的,带有主观性,不可直接用于研究岳飞,不符合题意;④岳飞塑像,是后人进行雕刻而成的,带有主观创作意图,不可以直接用于研究岳飞,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④的ABC项。故选D项。
2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岳飞 D.文天祥
【答案】C
【详解】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军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回朝,解除他们的兵权,秦桧还以“莫须有”罪杀害了岳飞,C项正确;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排除A项;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排除B项;文天祥是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排除D项。故选C项。
2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某位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取得郾城大捷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辽与北宋的和战 D.金灭北宋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宋金战争中,岳飞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金兵“撼岳家军难”,B项正确;卫青是西汉军事家,材料说的是金而不是辽,岳家军是南宋劲旅而不是北宋军队,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古代宋朝名将岳飞的主要功绩是( )
A.在澶州重挫辽军,双方撤军,订立和议 B.中断与西夏贸易,迫使西夏统治者议和
C.取得郾城大捷,遏制金军的掠夺性战争 D.主持订立宋金和议,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140年,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率岳家军取得郾城大捷,打败了金军主力,使金军元气大伤,遏制了金军的掠夺性战争,故C项正确;在澶州重挫辽军的是北宋军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断与西夏贸易,迫使西夏统治者议和”的是北宋政权,排除B项;宋金和议,南宋屈辱对金称臣,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辽灭北宋 B.金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的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于是北宋灭亡,历史上称这一变故为“靖康之变”。选项B符合题意;辽灭北宋,不符合史实,A排除;西夏灭北宋,不符合史实,C排除;元朝灭南宋,D排除。故选B项。
宋代经济的发展
3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这些史实反映了宋朝( )
A.农业发达 B.外贸发达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繁荣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宋朝海外贸易发达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说明宋朝商业发达,与题干外贸发达不符合,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宋朝外贸发达与商业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面左图到右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外贸收入逐渐增加
【答案】C
【详解】通过图中分析可知,从汉到宋,黄河流域的人口比重由75%下降到35%,长江流域的人口比重由25%变为58%,可见江南人口迅速增加,已经超过北方,说明江南经济不断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C项正确;土地兼并是指土地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经济重心南移,未涉及财政收入问题,也未涉及外贸收入,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3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小钱币,大历史。以下关于北宋时期货币使用情况的材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市罗一匹,为钱二万。 ——《宋史·食货志》 注: 1.钱:铁钱 2.二万:约130斤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纺织业发展迅速且种类齐全 B.纸币产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出现适应了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纺织业发展,排除A项;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还设置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但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要到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 )
A.北京 B.上海 C.四川 D.广州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四川,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四川,而不是北京,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四川,而不是上海,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四川,而不是广州,排除D项。故选C项。
3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观察下表,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唐朝最重视科举制发展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河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D.江苏地区迁入人口最多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可知,该表涉及的数值是状元人数的变化,分析图表可知,从唐到清,河南的状元人数逐渐减少,江苏则逐渐增多,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至南宋最后完成,此后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这说明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B项正确;A项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表格中没有涉及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35.(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开辟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B.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占城稻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币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化,它促进了商业的大发展,C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是西汉,筒车是唐朝发明的,占城稻属于农作物品种,与商业无关,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6.(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 )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商业的繁荣兴旺
C.社会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不是政治,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不是商业,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经济,不是社会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37.(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市舶岁入约110万缗,约占国库收入的1/60。南宋仅广州、泉州两处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达到200万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南宋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对外贸易 B.南宋财政总收入超过北宋
C.外贸收入是南宋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D.北宋朝廷不重视海外贸易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市舶岁入约110万缗,约占国库收入的1/60。南宋仅广州、泉州两处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达到200万缗”可归纳得出宋代海外贸易的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发展趋势是逐步增长,到南宋时期,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故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南宋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对外贸易,而是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南宋财政总收入超过北宋对外贸易,故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北宋朝廷不重视海外贸易,故D错误。故选C项。
3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浙江冰裂纹瓷器反映了宋代南方制瓷业的高超水平(手工业的繁荣);福建的南宋海船反映了宋代南方造船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的发达;南宋纸币(会子)反映了南宋时期南方商业的繁荣。据此可知,题干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繁荣的南方经济,故B项正确;题干图片反映了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情况,排除A项;只有浙江冰裂纹瓷器体现了精巧的手工技艺,排除C项;三幅图片都不能反映独特的活字印刷,排除D项。故选B项。
3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材料中出现了夜市和早市,这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经商的时间和地点打破了原来的限制,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因此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宋朝,故C符合题意;汉朝、隋朝、元朝都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项。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0.(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
B.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C.九世纪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
D.元朝完成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完成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评价元朝统一的意义和影响,是史论,D项正确;ABC项均是对史实的客观陈述,是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4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①②③处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南宋、北宋、元 B.元、北宋、南宋
C.唐、元、北宋 D.唐、北宋、元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隋朝灭亡后,李渊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北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辽等形成并立局面,北宋末年,金国崛起,先后灭亡辽和北宋,与此后的南宋形成了对峙局面,再到后来蒙古建立的元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因此①②③处对应的朝代分别是唐、北宋、元,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一位同学要按照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参观以下地点,顺序应为( )
①元大都城墙遗址 ②辽南京城遗址 ③金中都水关遗址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一位同学要按照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参观以下地点”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元大都城墙遗址是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即北京。②辽南京城遗是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在幽州建立了陪都,因为其陪都建立在大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南京”,又叫“燕京”(今北京)。 ③金中都水关遗址是1153年,金朝的金废帝完颜亮迁都燕京。其正确顺序为②③①,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4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比较表中北魏孝文帝与忽必烈的治国措施。其相同点是( )
孝文帝 忽必烈
禁胡服,改穿汉服 选用人才,重用汉臣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行仁政,不嗜杀
迁都洛阳 1272年迁都于大都
①穿汉服 ②行汉法 ③行仁政 ④迁都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据表格信息看出,北魏孝文帝与忽必烈都注意行汉法、行仁政、迁都城,所以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忽必烈的治国措施没有穿汉服,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事件:灭亡西夏、金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元朝建立
【答案】C
【详解】根据卡片中的“铁木真”“灭亡西夏、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蒙古的崛起,C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宋真宗时,北宋与辽之间的盟约,排除A项;宋金对峙是南宋与金,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排除B项;元朝建立时在127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元朝的统治
45.(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强调:“台湾从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对这一论述做出有力证明的元朝史事是元朝设置了( )
A.行省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安西都护府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C项正确;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但与台湾无关,排除A项;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唐朝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均与题干“台湾”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4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地图所示,管理A、B两地的机构分别是( )
A.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A处为西藏地区,当时设置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B处为琉球,当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D项正确;A处为西藏地区,当时设置宣政院直接统辖,B处为琉球,当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排除A项;B处为琉球,当时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而不是宣政院,排除B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故选D项。
4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城都建在长安
③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唐以后长期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隋朝和元朝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元朝开创了行省制,故①③正确,B项正确;元朝的都城建在大都,隋朝不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②④,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8.(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学者对我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评价如下: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地方机构设置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这项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地方机构设置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分封制属于西周的政治制度,与题干“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不符,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与题干“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与地方机构建制和地方机构设置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元朝时,居住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维吾尔等族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A.满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回族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居住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维吾尔等族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5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盲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廷朝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
【答案】A
【详解】据“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地方机构过多及丞相权力威胁皇权的信息,C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2024年北京市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精选高频选择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11课)
北宋的政治
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历史学家统计:北宋时期,一共有85人担任过主管军事的枢密使,其中63个是文官,22个是武将。这反映出的宋朝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____________”,“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其中,横线处应填入(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转运使 D.通判
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陈桥驿纪念馆门柱上镌刻着:“陈桥兵变奠宋代基业,黄袍加身定赵氏乾坤。”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杨坚 B.李渊 C.赵匡胤 D.忽必烈
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根据上课学习的内容制作了如下图思维导图,宋太祖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 )
A.缓和民族矛盾 B.实行文化专制
C.强化中央集权 D.削弱国家力量
5.(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运用表格进行总结是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表格的名称应为:宋代_______________( )
目的 措施 影响
改变唐末以来武将跋扈局面 提高文官地位,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军队战斗力减弱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A.加强中央集权 B.重文轻武政策
C.削弱宰相权力 D.鼓励海外贸易
6.(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时期有人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大力提倡文治,崇文抑武 B.军队扩编,军费上升
C.边防压力巨大,岁币沉重 D.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7.(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太宗时期,有宰相九人,但在实际政治运作过程中,有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五十多人参与这个宰相群体。该举措(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意在强化专制集权
C.形成了三权分立 D.导致政权动荡局面
8.(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面示意图是小明同学学习《北宋的政治》一课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①处应填写( )
A.重文轻武 B.杯酒释兵权 C.分化事权 D.闭关锁国
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路”是当时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在“路”设立多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如转运司等,他们掌管财政等事务,共同治理州县。这种管理方式( )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强化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C.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0.(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列与史实不符的是( )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11.(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与“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有关的皇帝和建立的朝代是( )
A.宋太宗、北宋 B.宋太祖、北宋 C.宋钦宗、南宋 D.宋真宗、北宋
12.(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的特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国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双方都已筋疲力尽,都需要有一个保持双方体面的方式来结束这种局面……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整个河北地区也因和平而全面恢复生产,两国不再因无休止的战争而使无数生灵涂炭……(双方)不用兵达百余年,如此长期的和平局面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蕴含的积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文中所评述的和议,可能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宋金和议 D.辽金和议
14.(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连环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下图连环画中订立盟约的双方是(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西夏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15.(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党项族在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并于11世纪前期建国,史称西夏。党项族建国时的领袖是(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16.(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宋与辽、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由此推测( )
A.宋与辽、西夏和平相处,没有战争
B.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C.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
D.宋金和议后,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1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仁宗在庆历年间,赐辽使八字,曰“南北两朝,永通和好”。“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宋辽“兄弟”相称的称呼,也被宋真宗和辽圣宗的后继者延续百年有余。这说明澶渊之盟后( )
A.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 B.辽宋的经济都得到快速发展
C.辽宋人民长期处于困苦境地 D.辽宋的军队力量都不断加强
18.(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耶律阿保机和元昊改革的共同点包括( )
耶律阿保机改革 元昊改革
任用汉人为官;发展农业、建筑、城郭;创制契丹文字 仿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①都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②都关注教育制度的改革
③都促进了政权的发展 ④都加速了各民族的分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A.非常喜欢喝乳茶 B.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畜牧业发展落后 D.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20.(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D.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金与南宋的对峙
2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史·何铸传》载:“秦桧力主和议,大将__________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已,欲除之。”“__________”处应为( )
A.寇准 B.苏轼 C.岳飞 D.司马光
22.(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他抗击金军南下,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保护了南方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被视为民族英雄。他是( )
A.岳飞 B.卫青 C.霍去病 D.文天祥
2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北宋建立 D.南宋偏安
24.(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有分有和,不断交流和碰撞。两宋时期,曾出现了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如图示意图描绘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岳飞的英雄事迹一直被民众传颂,以下材料可以直接用于研究这一历史人物的是( )
①岳飞手书原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②电影《满江红》 ③《宋史 岳飞传》 ④岳飞塑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岳飞 D.文天祥
27.(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图是某位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取得郾城大捷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辽与北宋的和战 D.金灭北宋
2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中国古代宋朝名将岳飞的主要功绩是( )
A.在澶州重挫辽军,双方撤军,订立和议 B.中断与西夏贸易,迫使西夏统治者议和
C.取得郾城大捷,遏制金军的掠夺性战争 D.主持订立宋金和议,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29.(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
A.辽灭北宋 B.金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宋代经济的发展
3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朝时,中国商船的踪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这些史实反映了宋朝( )
A.农业发达 B.外贸发达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繁荣
31.(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面左图到右图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外贸收入逐渐增加
32.(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小钱币,大历史。以下关于北宋时期货币使用情况的材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市罗一匹,为钱二万。 ——《宋史·食货志》 注: 1.钱:铁钱 2.二万:约130斤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纺织业发展迅速且种类齐全 B.纸币产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C.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33.(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 )
A.北京 B.上海 C.四川 D.广州
34.(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观察下表,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唐朝最重视科举制发展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河南地区经济发展停滞 D.江苏地区迁入人口最多
35.(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开辟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丝绸之路 B.出现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占城稻
36.(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 )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商业的繁荣兴旺
C.社会生活的丰富 D.经济重心的南移
37.(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北宋市舶岁入约110万缗,约占国库收入的1/60。南宋仅广州、泉州两处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达到200万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南宋的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对外贸易 B.南宋财政总收入超过北宋
C.外贸收入是南宋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D.北宋朝廷不重视海外贸易
38.(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发达的农业生产 B.繁荣的南方经济
C.精巧的手工技艺 D.独特的活字印刷
39.(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0.(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
B.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C.九世纪后期,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
D.元朝完成全国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1.(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①②③处对应的朝代分别是( )
A.南宋、北宋、元 B.元、北宋、南宋
C.唐、元、北宋 D.唐、北宋、元
42.(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一位同学要按照北京城的历史沿革参观以下地点,顺序应为( )
①元大都城墙遗址 ②辽南京城遗址 ③金中都水关遗址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43.(2023·北京市大兴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比较表中北魏孝文帝与忽必烈的治国措施。其相同点是( )
孝文帝 忽必烈
禁胡服,改穿汉服 选用人才,重用汉臣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行仁政,不嗜杀
迁都洛阳 1272年迁都于大都
①穿汉服 ②行汉法 ③行仁政 ④迁都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4.(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同学制作了资料卡片(如下图)。他学习的是( )
政权建立时间:1206年 首领:铁木真 事件:灭亡西夏、金
A.澶渊之盟 B.宋金对峙 C.蒙古崛起 D.元朝建立
元朝的统治
45.(2023·北京市房山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多次强调:“台湾从来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对这一论述做出有力证明的元朝史事是元朝设置了( )
A.行省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安西都护府
46.(2023·北京市延庆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如下地图所示,管理A、B两地的机构分别是( )
A.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
C.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47.(2023·北京市通州区·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②都城都建在长安
③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④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8.(2023·北京市朝阳区·七年级统考期中)某学者对我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评价如下:这项制度是对我国秦汉以来的地方机构建制的重大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国地方机构设置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为后世以及现行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这项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9.(2023·北京市西城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元朝时,居住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蒙、维吾尔等族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是( )
A.满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回族
50.(2023·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统考期中)“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盲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大多数情况下,遵照廷朝的敕命行事,”由此可见行省制度(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地方与中央抗衡
C.地方机构过多,效率低 D.造成丞相权力威胁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