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任务单(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任务单(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16:2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特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 2.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3.品析重点语言,理解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4.理解文章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丁肇中、演讲词的体裁知识等文体知识; 2.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揣摩文中用词,把握作者文章中的情感 。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 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62 年获得物理学博 士,1969 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 中发现新粒子:J 粒子,使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被发现, 由此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 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 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文体知识。演讲词可分为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 以议论 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 逻辑性的论证。不同于第 13 课闻一多在追悼会上慷慨激昂的即兴演讲,本课作者是一位著名 科学家,其演讲的特点是准确严谨。 4.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 1991 年 10 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 ”大会上发表的 演讲,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 ”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 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 ”,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 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 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 标注段落(共 12 段)。 2. 圈画重要字词,查字典,标注读音,理解意思,将难写的字词写 3 遍。 ( ) ( ) ( ) ( ) ( ) ( ) 丁肇中 瞭望 缅怀 彷徨 不知所措 ( ) ( ) ( ) ( ) ( ) ( ) ( ) 华裔 埋没 探索 宣告 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一帆风顺: 。 彷徨: 。 修身: 。 【学习任务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揣摩本文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 段): ——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自己演讲的主题:学习自 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中国科学。 第二部分(第 段):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从正 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第 段): —— 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揭示格 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人提出希望。 文章是按照“ ”这个思路来行文的。 2.《大学》里“格物致知 ”的含义和目的分别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和目 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4.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 ”的精神? 5.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任务四】美读课文,品析词语。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行文严谨,找出本文中的亮点词语并品析。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 ”做起。他决定要“格 ”院子里的竹 子。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学习任务五】品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演讲词,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示例: 引用论证: ①“ 四书 ”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 ”和“致知 ”。就 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第 2 段引用《大学》中的观点,指出“格物致知 ”的基本意思。 ②《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第 3 段又引用了《大学》 中的观点,介绍“格物致知 ”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 ”真正 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学习任务六】跳读课文,品味情感。 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推荐的学习资源
1. 《怀念(节选)》丁肇中。 2.《丁肇中》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9) 3.《丁肇中》长春出版社出版(2001) 4.《丁肇中》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