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科书 书 名: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 年 12 月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完成隋朝建立、统一和巩固统治的知识档案。(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阅读地图,说出隋朝大运河的基本信息;通过阅读诗歌史料,分析出隋朝大运河的影 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设置情境、阅读课本,梳理科举制度的建立过程;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并归纳科举制 度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隋炀帝大事记,总结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通过思考并归纳秦朝和隋朝的相同点, 总结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启示。(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课前学习任务
【情境创设·自主预习】依据课本内容,勾画并自主完成隋炀帝杨广的自我介绍。 朕是杨广,鲜卑化的汉人杨坚的次子。父亲于 年灭掉 朝,一统天下。隋朝 的建立结束了 ,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朕在统 一天下的过程中身先士卒,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朕仍屈居于太子哥哥杨勇之下。于是,朕 用计离间了父亲与哥哥,夺得了太子之位,最终成为了隋朝至高无上的皇帝。 朕即位后,开通了隋朝大运河,不仅可以实现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你能简 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浩大的工程吗? 。 朕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和弛道,三征辽东,在父亲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的制度基础上,朕创立 ,是朕让万千学 子有了晋升的空间,实现了升官发财的梦想!但是仍然有无数读书人唾弃朕、污蔑朕!请你 公正地写下科举制的影响 。 父亲厉行节俭,穿衣用度无不节省,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朕内心 不认同父亲的做法,后人也批评朕多次南下巡游,耗费人力和财力。可是,如果不能亲自巡 游并体察民情,怎么维系这个大帝国的长久统治呢?你觉得呢?写写你的理由。
【思维进阶·知者加速】思考如何评价隋炀帝? 【知识检测·过关斩将】 自主完成以下练习题目,检测预习效果。 1 .581 年他建立隋朝,589 年他统一了全国。请问“他 ”是( )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宋太祖 D .唐太宗 2 .“对于隋炀帝来说,尽管他率先意识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也不能马上就把首都迁到南 方去。所以他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沟通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他采取的办法是( ) A .开创科举制 B .修建大运河 C .营造洛阳城 D .三次征辽东 3.隋炀帝时,李生家住江都,乘船去洛阳进行科举考试,先后途经大运河的哪两段( ) A .永济渠、通济渠 B .通济渠、邗沟 C .江南河、邗沟 D .邗沟、通济渠 4 .隋朝创立的“这种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材料中 的“这种制度 ”指的是( ) A .行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三省六部制 5. 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 内修制度,外扶戎夷 ”,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 帝得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岁末农民大起义,隋 王朝最终瓦解。这反映出( ) A .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 B .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C .隋朝和秦朝一样,历经二世而亡 D .隋朝二帝均以武力手段开疆拓域
自评等 级 评价标准
优秀 ★★★ 自我介绍填充内容全面, 关键词准确, 逻辑清晰; 能够回答知者加速的问题。
良好 ★★ 自我介绍填充内容不太全面 ,梳理了部分重点内容, 逻辑较为清晰; 能够同位互 助回答知者加速的问题。
待提高 ★ 自我介绍填充内容不全面, 出现了史实性错误, 逻辑比较混乱; 不能回答知者加 速的问题。
课上学习任务
【驱动任务】 穿越时空,假如古人也有微信。一天,隋文帝收到了某个李姓亲戚的私信,说他的儿子 推动隋朝走向了灭亡,隋文帝大为震惊,让我们一起帮隋文帝揭开谜底。 解开谜底后的父子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发挥创意,模拟一段群聊 对话。 【学习任务一】 自主阅读课本第 2 页,完成隋朝建立、统一和巩固统治的知识档案。 1. 建立 时间: 君主: 都城: 2. 统一 时间: 历史意义: 3.巩固统治: 【学习任务二】阅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课本内容,找出并归纳大运河的基本信息,依
据诗歌材料分析隋朝大运河的影响。 目的: 时间: 三点: 四段: 五河: 《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学习任务三】1.归纳出古代官员的选拔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你是主考官,下面哪
个人有资格做官
【学习任务三】2. 自主阅读课本第 3 页,梳理科举制度的建立过程;分析材料,归纳科举制 度的影响。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二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有 利于政局的稳定。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材料三 使庶族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登上政治舞台。 ——张婷《科举制度与我国知识发展的关系》 材料四 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的培 养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材料五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 我们中国过去的。 ——孙中山 【学习任务四】依据隋炀帝的大事记,总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拓展延伸任务】思考并归纳秦朝和隋朝的相同点和带来的启示。
【过关检测任务】完成以下练习题,检测当堂学习的效果。 1.某班进行“小钱币,大历史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位同学推测如图这枚吉语花钱(铸有吉 祥词语不流通)的出现不早于隋唐时期。以下可作为依据的是( ) A.工匠开始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B.这枚钱币采用圆形方孔形制 C.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了五铢钱 D.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2.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载体。2014 年 6 月 22 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 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我国第 46 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始凿至今已 1400 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与大运河的开通相关的帝王 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玄宗 3.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这个新生的政权面临着一种新的形势:它规模更大,精力更加充 沛,需要更多的粮食,而产粮地已经开始渐渐南移。光靠黄河中下游已无法供给庞大的帝国 中枢。为此隋朝( ) A.建立科举制 B.开凿大运河 C.设立市舶司 D.南下灭陈朝 4.隋的“ 国富 ”历来为传统的史学家所津津乐道,隋炀帝在全国各地广设粮仓,长安、太原、 洛阳等地的仓库储存了几千万匹布帛,直到唐朝初年,这些仓库中的粮食、布帛还没用尽, 如此富庶的隋朝却短命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上层统治者奢侈腐化 B.隋朝统治政策不得民心 C.下层的人民起义不断 D.隋修建大运河耗费国力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选官看重门第。隋文帝即位以后, 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 士人报考,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 一格选拔人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 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 1300 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 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 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 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 ——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指出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选官的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且符 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课堂评价等级 课堂任务评价标准
自 评 优秀★★★ 能独立 、 全面 、 准确地分析并找出基础知识。
良好★★ 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较为全面地分析并找出基础知识,但是不够 准确。
待提高★ 依据材料和同伴的帮助,不能全面、准确地分析出并找出基础知识。
互 评 优秀★★★ 在小组中能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时全面 、 语言流畅 、 逻辑清晰。
良好★★ 在小组中能积极思考 ,回答问题时语言较为全面 、流畅 、逻辑较为 清晰。
待提高★ 在小组中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不清楚 、 不流畅 、 不够全面准确。
【课后学习任务】 假如隋唐时期的历史人物也有微信群聊,解开谜底后的隋朝皇帝会有怎样的对话呢?结 合本节课所学历史知识,发挥创意,模拟一段群聊对话。 要求: 1.对话内容:对话本身是虚拟的,但对话背后反映的历史知识要准确无误,如需包括个 人生平经历、成就等。 2.对话形式:绘制微信对话框,可以自拟头像和表情包。 自评等级评价标准优秀 ★★★对话内容准确, 符合历史史实; 创意新颖, 有 一 定的个人见解。良好 ★★对话内容较为准确, 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创意较好, 未体现个人见解。待提高 ★对话内容不够准确, 出现历史史实的错误; 未体现创意和个人见解。
推荐的学习资源
一、文献资源 1.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年版。 3.宁欣主编 :《中国古代史》 (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4.胡戟等主编 :《二十世纪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吴宗国 :《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6.王仲荦 :《隋唐五代史》,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7.张岂之主编 :《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8.韩异 :《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9.胡戟 :《隋炀帝新传》,.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10.袁刚 :《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二、影像资源 1.《中国通史》纪录片 2.《大隋王朝的兴与衰》纪录片 3.《中国》纪录片 三、拓展资料 隋文帝杨坚 杨坚(541- 604 年),隋朝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杨忠辅佐宇文泰建立北周,位至柱国、大 司空,被封为隋国公。杨坚承继父爵,历任北周要职,女儿为北周宣帝皇后。580 年,宜帝 病死,年仅 8 岁的静帝即位,身为大承相的杨坚辅佐幼主。581 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 改元开皇。隋文帝志向远大,统一南北, 结束了中国长时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勤于政事, 在其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 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隋文帝有五子,长子杨勇,次子杨广。杨勇 在政治斗争中败于杨广,被废为庶人。604 年,病中的隋文帝在杨广、杨素控制下猝然死去。 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残暴的统治,使得民不聊生,人民纷纷反抗。大业七年(611 年),隋炀帝下诏攻 打高丽,山东、河北一带是攻打高丽的后方基地,老百姓负担沉重。山东邹平人王薄率众首 先在长白山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农民起义势如燎原之火,迅速燃遍全国,至 616 年,起义军达百余支,参加人数有几百万。其中, 以瓦岗军最为著名。611 年,瓦岗军在河
南瓦岗起义,领导人为翟让。616 年,李密参加瓦岗军。他长于谋略,提出“诛灭暴隋 ”,说 服附近的起义军归服瓦岗军。617 年年初,瓦岗军夺取隋朝粮仓兴洛仓,获取大量粮食,分 发给百姓。老百姓纷纷响应瓦岗军,河北、河南一带的起义军归顺瓦岗军。617 年,瓦岗军 围逼东都,后大败隋军。河北、中原和江淮广大地区都被起义军占领。隋炀帝派王世充救援 东都,瓦岗军与隋军相持在东都城下,隋朝的残余势力被分割包围在若干地区,隋王朝陷于 土崩瓦解的境地。但由于内部的矛盾以及军事战略上的失误,起义军最终坐失良机,没有彻 底击溃隋军。 含嘉仓 教材里的示意图,是含嘉仓一个粮密的结构剖面。含嘉仓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唐代不断 修筑、扩建,成为当时大型官仓之一。它紧靠今洛阳老城区的北侧,东西宽 600 余米,南北 长 700 余米。这些粮窖口大底小,中部呈弧形外鼓的圆缸形,窖底和窖壁都经过防潮处理, 窖顶为圆锥形。这些仓窖防潮,密封,温度又低,能很好地保存粮食。其中一个窖里,存有 北宋时放进去的 25 万千克谷子,截至 1969 年考古发现时大都颗粒完整。洛阳含嘉仓的发现, 为研究隋唐时期的储粮制度和大型粮窖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架设于今河北赵县城南的汶河上。赵县古称赵州,故桥名为赵州 桥,当地俗称大石桥。赵州桥长 50.82 米,宽 9.6 米,石拱跨度 37.37 米,南北桥台深 5 米。 石桥的地基没有打桩,只是在天然沙土地基上,铺设了 5 层石板作为基座,桥身架在基座上。 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这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又能在洪涝时从小拱排水,减弱激 流对桥身的冲击。大跨度的桥拱,使得桥面舒展平缓,既便于车马、行人通行,又保障了排 水功能。桥拱由 28 道独立拱石纵向并列砌筑而成。拱与拱之间,采取错縫拼砌,缝隙用石灰 填充。拱石之间用腰铁相连,另外还有九道铁梁横贯拱背, 以增强桥身的耐久性。桥面两侧 的栏板,上面雕刻着龙形花纹。这些雕龙姿态活泼,若飞若动,所用刀法古朴苍劲。赵州桥 结构科学,坚固耐用,防洪省料,造型美观,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 它的设计者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赵州桥建成 100 多年后的唐朝开元十三年(725 年), 通过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人们才知道安济桥即赵州桥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