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课本,能说出辽、西夏政权建立的相关史实,归纳出辽、西夏在发展壮大过程中 的相同点。(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 自主学习,能说出辽与北宋的和战与澶渊之盟的内容;通过史料分析,能多角度评价澶渊 之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分析史料,能归纳出西夏、北宋战与和的史实。(历史解释)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 灿烂的多元文化。(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2.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明朝前后期对外关系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及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课 堂 导入 出示图片:《唐、五代十国形势 图》《辽、西夏与北宋的形势图》。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 思考从唐代到宋代, 中国版图发生了什 么变化呢?辽、西夏 两个民族政权与之 并立,它们是怎样建 立的,这些政权之间 关系如何呢? 带着 这些问题我们开始 本节课的学习。
新 课 讲授 1. 通过 自主阅读 课本 , 能 说出辽 、 西夏政权 建立的相 关史实 , 归 纳 出 辽 、 西夏 在发展壮 大过程中 的 相 同 点。 任务一: 1.阅读课本 33-34 页,完成下列表 格,能说出辽与西夏建立的基本史 实,并在课本勾画关键信息。 老师展示图片和史料,有针对性讲 解,加深学生对契丹族、党项族的 认识。 2.结合辽、西夏建立发展的史实, 归纳它们的相同点。 1. 自学课本,完成表 格,并在课本上勾画 标记。 2.学生观察图片、阅 读史料,了解契丹、 党项族的发展历程。 3.学生先自己独立 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契丹、党项族建立发 展中的相同点。 教师巡视 学生看书 情况,进行 个别指导, 发现学生 学 习 的 困 难之处,以 备点拨。 小组讨论, 选派代表 回答,其他 小组进行 补充。
2.通过 自 主学习 , 能说出辽 与北宋的 关系变化 和澶渊之 盟 的 内 容 ; 分析 史料 , 能 多角度评 价澶渊之 盟。 任务二: 1. 自主阅读课本 35 页,梳理辽与北 宋的关系,并在课本上标注关键词。 老师讲解:辽与北宋有战有和,并 分析冲突的根源是:幽云十六州, 并出示资料进行讲解。 解释澶渊之盟:宋真宗时期,辽宋 之间的澶州大战,是宋辽战和关系 中的重要内容;辽宋议和,辽军撤 回,宋朝给辽岁币;进一步引导学 生分析澶渊之盟的原因及评价。 2.请结合视频并阅读下列材料,思 考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提示:从北 宋,辽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三个 方面考虑)。 材料一 澶渊之盟规定宋要给 辽的岁币,每年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这些都要由百姓负担。 材料二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后 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展开贸易, 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 的羊、马、骆驼等。 材料三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 集会致哀,辽道宗说: “ 与朝廷和 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从安居, 不乐战争。 ” 学生自主学 习课本 相关内容,勾画问题 答案。归纳概括出不 同时期辽宋 的战和 关系变化。 同位互说展示 学生阅读史料,深化 对辽、北宋关系的变 化,知道矛盾根源在 于燕云十六州。 学生结合视频,分小 组讨论,选派代表从 不同角度回答问题 教师抽取 目标学生 回答问题 老师先播 放视频,再 抽取目标 学生回答 问题,教师 在学生回 答的基础 上进行总 结:对辽、 北宋和整 个中华民 族的影响。
3.通过分 析史料 , 能归纳出 西夏 、 北 宋战与和 的史实。 任务三:阅读课本 36 页并结合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并梳理出西夏与北 宋的关系。 材料一 官私庐舍房屋被西夏 军队焚毁,人民和牲畜被西夏军队 屠掠的,不计其数。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元昊临终遗命) 宜 附中国(指宋朝) ……顺中国则子 孙安宁。 ——戴锡章:《西夏纪》卷 12 学生结合课本 阅读 材料,同位互说总结 的要点。 材料分析, 随机抽取 学生回答 问题,其他 学生补充、 挑错。
4.通过本 节课的学 习 , 认识 到我国各 族人民密 切交往 、 相 互 依 存 , 共同 创造了中 华民族辉 煌灿烂的 多 元 文 化。 任务四: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教材 33-36 页,找出与民族交流、交融有 关的语句,并尝试将其按照政治、 经济、文化等角度归纳。 学生小组间进行讨 论,尝试政从治、经 济、文化等角度归纳 民族交流、交融有关 的语句,认识到各组 共 同创造了 中华民 族辉煌灿烂 的多元 文化。 小组间进 行讨论,选 派代表从 任一角度 进行回答。 教师抽取 目标生,在 学生回答 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 导、深化。
课 堂 小结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时空 观念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 对本节课的 内容进 行复习回顾,巩固本 课所学知识,构建本 节课思维导图,加深 理解。 依据思维 导图师生 共同梳理。
板 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