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灯笼》
教学目标
1. 自读课文,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清新雅致的语言风格。 3.结合材料,培养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自读课文,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 品味语言,体会本文清新雅致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结合材料,培养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22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其可爱的灯笼外形寓意着点亮梦想、 温暖世界,体现了中国式的浪漫。在作家吴伯箫笔下,灯笼与他更是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 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灯笼,感悟灯笼背后的情怀。 二、 创设情景: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举办“诵经典课文,品民俗文化 ”的校园民俗文化节,学校 文学社准备设计一组“灯笼 ”的明信片,请同学们以课文《灯笼》和资料包中的材料为素材, 制作明信片,然后进行公开评选,优秀作品将会被印刷,成为学校专属纪念品。 设计提示:
评价标准: 图名能准确反映灯笼之美,富有诗意。 配文要生动体现灯笼之韵,鉴赏准确。 寄语要深刻反映灯笼之情,意蕴深刻。 活动一:设计配图,拟写图名 活动任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选择你喜欢的一幅场景完成明信片正面的配图和图片 名。 课堂活动: 1. 默读课文,理清本文围绕灯笼写了哪几件事? 预设: 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⑦段元宵节看灯; 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⑨段,纱灯上描红; 第⑩段, 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 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 ”,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的誓愿。 2.我们课后阅读提示说道:“作者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 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你能结合下面的表格给这些事件归归类吗?
亲恩难忘
乡村情缘
历史沉淀
家国情怀
明确:
亲恩难忘 ③⑤
乡村情缘 ⑥⑦
历史沉淀 ⑧⑨⑩
家国情怀 。
3.请给你最喜欢的一幅场景拟一个标题,要求图名能准确反映灯笼之美,富有诗意。 预设:第③段,灯迎祖父,长幼情笃 第⑤段,提灯接儿,母子情深 第⑥段,灯笼高挂,慰藉孤客 第⑦段,官灯溢彩,繁华入梦 第⑧段,灯光映户,家族沧桑 第⑨段,纱灯描红,无意富贵 第⑩段,宫灯诉说,历史兴亡 第。段,挑灯看剑,金戈铁马 【小结】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字里行间有亲情,有乡情,有历史,有文化,有情怀。 虽然文章事件众多,但自由有序,“灯 笼 ”串起了作者与它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 ”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活动二:精选配文,选点赏析 活动任务:品读文本,围绕配图从课文挑选关键词句完成明信片的配文部分,配文要生 动体现灯笼之韵,鉴赏准确。
方法提示: 1.品读文本,圈画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2.可从关键词、修辞、句式、表达方式、典故、引用古诗文等角度批注。 3.小组交流展示。 【预设】 (一)亲恩难忘 画面一:灯迎祖父,长幼情笃 赏析一: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明确:从句式上看,这句话长短交错,参差别致,写出了我在迎接祖父时,灯笼给我留 下了温馨美好的印象。 赏析二: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明确:雪夜驰马、荒郊店宿,语言典雅,“忘路之远近 ”引用《桃花源记》,读起来清新 雅致。 赏析三: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 着的。 课堂活动: 1.改句对比,学生体会。 (原句)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 着的。 (改句)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2.学生自读,体会含义的不同。这句话运用反问,强调我家院子里的灯笼一直亮着,给 夜归人以温馨之感,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之情。 3.学生齐读第 3 段,读出对祖父的怀念,对祖父的崇敬感激;读出这份长幼情笃,读出 和谐家园的温暖。 4.请结合赏析给这一幅图片配文。 示例: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雪夜驰马,荒郊店宿,忘路之远近。熙熙然静穆的庭院, 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梦中情结。 画面二:提灯接儿,母子情深 赏析: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课堂活动: 1.思考讨论:这句话能否和第 5 段合为一段? 明确:单句成段是为了强调表明母亲的叮咛是“我 ”记忆中最美好、最深刻的内容,激 励着“我 ”在外求学的日子,同时也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描写。
2.根据这句话展开想象,想象母亲递过灯笼的神态动作,我又是怎么接过灯笼的,分角 色表演。 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表演者1. 仪态大方、自然。2.动作、神态、语言符合文章内容。3.能表现人物 性格。 2.
3. 请结合赏析给这一幅图片配文。 示例:那支小的纱灯,那消夜的食品,母亲全白的头发,清清楚楚地镌刻在我的心里。 【小结】祖父给我讲进京赶考的掌故,寄托的是长辈对晚辈殷殷的期待;母亲递给我消 夜食品,递过来的全是浓浓的母爱。这就是家教,就是传承。在这有爱有情的家庭里,爱和 担当也一代一代地传递着。 (二)乡村情缘 画面一:灯笼高挂,慰藉孤客 赏析: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 村不远而默默高兴。 课堂活动: 1.体会四字词语的妙处。 这句话中的四字词语有“黑夜摸路 ”“ 四面虚惊 ”“ 红灯高照 ”“ 默默高兴 ”,写出了孤 行客在独自前行发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欣喜之情,慰藉着孤行客“ 四面虚惊 ”的心。灯笼体 现出了淳朴的乡邻情。同时四字词语读起来具有一种声韵之美。 2.请结合赏析给这一幅图片配文。 示例:村头高挑的一挂红灯,慰藉了黑夜摸路,四面虚惊的孤行客。 3.本文还有很多四字词语,我们可做梳理积累。 【积累】雪夜驰马、,荒郊店宿、盛伏舍茶、腊八施粥、珠玉金银、风至锵然、无缘观赏、 金吾不禁、族姊远嫁、大送大迎、垂珠联珑、富贵荣华、翠羽流苏、处境可悯、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挑灯看剑 画面二:官灯溢彩,繁华入梦 赏析: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 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 的灯谜。 课堂活动: 1.分角色朗读: (女)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男)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
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这句话用一连串的动词如“凑 ”“跟 ”“跑 ”“看 ”“猜 ”等来写出“我 ”陶醉于元宵节的 张灯结彩中而不知疲惫的快乐心理。小小的灯笼照亮了美好生活,照进了“我 ”的童年。 2. 请结合赏析给这一幅图片配文。 示例:太平丰年,元宵节张灯结彩,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看跑马灯,猜灯谜, 从不觉得疲乏。 【小结】那一挂灯笼,挑起的正是世道人心,是农家人的善良厚道;看灯,看的是太平 丰年和现世美好的生活。 (三)历史沉淀 画面一:灯光映户,家族沧桑 课堂活动: 1.赏析: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明确:“进士第的官衔灯 ”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 与之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富贵不复存在。 2. 请结合赏析给这一幅图片配文。 示例:族姊远嫁,大送大迎,彻夜鼓吹,满街灯火,垂珠联珑,景象辉煌。而今,却早 已褪色。 画面二:宫灯诉说,历史兴亡 赏析: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课堂活动: 1.思考:怎样理解“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这句话? 【链接材料一】汉献帝,刘协.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 189 年 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公元 196 年曹操控制了刘协,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 220 年, 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位于曹丕。公元 234 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 54 岁。 明确:汉献帝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即亡国的皇帝,他在灯笼下面临的处境是国破家亡, 心情肯定不好受,不免对着灯笼垂泪到天明了。 2.齐读,读出汉献帝的处境可悯、无奈悲伤之情。 3.请结合赏析给这一幅图片配文。 示例:翠羽流苏的宫灯,暖融融的春宵,处境可悯的汉献帝,对着一盏灯笼,垂泪到天 明。 【小结】一盏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传承着家族历史;一盏灯笼,映照着一个末路君 主不尽的泪水。 (四)家国情怀 画面:挑灯看剑,金戈铁马
赏析一: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链接材料二】辛弃疾 20 岁时就在家乡山东参加了抗金起义。后来,他南归投宋,极力主 张收复中原,却遭到南宋朝廷的排斥打击,长期不被重用闲居近二十年《破阵子》抒写了他 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理想, 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链接材料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宋 ]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明确:这一句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语言清新雅致,诗意深沉。 赏析二: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 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链接材料四】雪夜入蔡: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 和八年(814 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想自求参战。元和 十一年(817 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想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 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链接材料五】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 215 年,在黄河 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 大漠以北七百里。 明确: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记叙)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抒情) 这句话综合运用记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 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了作者志在 报国的忠心、信心和决心。 课堂活动: 1.分角色朗读: (记叙)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女) (抒情)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男) (齐读)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2.请结合赏析给这一幅图片配文。 示例: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挑灯看剑;雪夜入蔡,萧萧班马鸣。 【小结】一盏灯笼,闪耀着往昔英雄英勇杀敌的气概,激荡着我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 的担当精神! 【过渡】《灯笼》这篇散文,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运
用典故,文白交杂,句式长短交错,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 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 活动三:卒章显志,体悟情感 活动任务 : 灯笼不仅以其形美打动人心,更以其意美震撼心灵。请结合课文及助读资料, 思考灯笼所蕴含的深层情感。 方法提示:1.仔细研读文最后两段。 2.参考背景资料。 【链接材料六】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 “九一八 ”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 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 ”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 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 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 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课堂活动: 1.“壮 ”,一字成句 ,请结合上文把 “壮 ”字补写成一句话。 示例:壮哉!爱国词人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壮哉!名将霍骠姚,六次击退匈奴; 壮哉!飞将军李广,出击匈奴固守塞北; 壮哉!名将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叛军主帅; 壮哉!名将蒙恬,北筑长城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壮哉!抗日英雄们,在中华大地上燃起熊熊烈火! 点拨:在家国沦丧的背景下,在民族存亡之际,作者一辈子思慕着的静穆也不复存在, 温馨的家庭会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令他流连的盛况更是满目疮痍……身为中华儿女,那盏灯 笼此时又激起了吴伯箫的感慨。国难当头 ,文弱书生也愿提枪上马 ,甘为保卫祖国的马 前卒 ,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奉献出来 ,拳拳报国心在一个 “壮 ”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2.师生配乐共读: 你听 ,(老师) 正萧萧班马鸣也 ,(女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男生) 唉 ,壮, 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老师) 应该数火把 ,(女生) 数探海灯 ,(男生)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齐读) 活动四:文字传情,深情寄语 活动任务:1.我们现在已经把明信片的正面图片名及配文部分完成。现在请同学们结合 配图和配文在明信片的反面,写一段寄语送给你想送给的人。 示例:母亲 ,一盏灯笼,映照着您的青春,荡漾着您的慈爱。感恩您,给了我前行的动 力,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无惧风雨,无惧黑暗。 2.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明信片的制作 。现在请你在我们这一组明信片的封皮上模 仿作家吴伯箫的口吻 ,写一段寄语 。寄语要深刻反映灯笼之情,意蕴深刻。 【预设】 这一盏灯笼韵味悠长 ,绵延不绝; 这一盏灯笼光明热烈 ,薪火相传。 我们华夏儿女 ,愿做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保我祖国 ,卫我河山,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三、课堂小结 一盏灯笼,温暖了小家,传承了爱和担当;一盏灯笼,抚慰了孤人,联接了美好乡情; 一盏灯笼,点亮了家国,光照了报国壮志。愿我们每人都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与时代同呼 吸、共命运! 四、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我还没有见过长城》等散文,体会文章 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