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16:41: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3.品味说明语言,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品味说明语言,培养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聆听自然声音,探寻科学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情境任务】:《神奇的科学秀》 自然探秘研究组在我校招募科普宣传员。 【课前准备】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学习任务】 1. 找准关键语句,筛选主要信息 2. 分析段落关系,理清说明顺序 3. 品味说明语言,激发科学精神
创设情境 2023 年 6 月 17 日,《神奇的科学秀》在济宁大剧院开演。一场场经典科学实验融入舞 台,科普科学基础知识,打开了孩子们科学看世界的大门。 为响应同学们对自然科学的积极态度,《神奇的科学秀》 自然探秘研究组打算在我校招 募科普宣传员。成员选拔以个人问答、群体面试和笔试的形式开展。我们班抽到的课文是竺 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请大家积极参加班级初选。下面请看选拔海报:(屏显) 科普宣传员选拔海报 要求:热爱科学的初中生 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探究、 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 流程:个人问答、群体面试、赏析、笔试。 地点:报告厅 时间:本周六上午 9 点
二、情境活动 活动一:筛选信息我能行 活动任务一:快速阅读课文,精准筛选面试问题答案。本环节采用个人问答的形式, 旨在考 察同学们信息筛选的能力。 方法提示:圈画关键语句。 【屏显】个人问答题目 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物候 ”和“物候学 ”? 3.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要求:个人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以上题目答案,限时 5 分钟,答得越快越好积分越高。 【预设】 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 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应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 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规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师:屏幕上是五个问题的答案,请评委老师参照答案给同学们的打出合理的分数。 (过渡)作为科普宣传员员,不仅要能够筛选重要信息,还需要学以致用,用书本上的知识 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活动任务二:学以致用,结合文本分析相关物候现象。 材料: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的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功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 同学们能借助课本知识为郭沫若解开疑惑吗? 小结: 同学们筛选信息精准到位,还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非常具有科学探究的 潜质,恭喜大家进入下一环节的面试。 活动二:逻辑思维我在行 活动任务:请面试人员分成四人小组,从 1-3 段、6-10 段、全文任意选择其一,绘制思维导 图,探究写作顺序。本活动旨在考查成员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水平等。 方法提示: 1.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做好批注; 2.小组展开,讨论分析,制作图表。 【预设】 第一小组:6-10 段(逻辑顺序) 6-10 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 由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 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 ”“第 二 ”“第三 ”“此外 ”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画图展示: 略 第二小组:1-3 段(逻辑顺序) 1-3 段先从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谈起,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使读者对物候
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 言 ”。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 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 候学等问题。 画图展示:
(
四季变化
) (
具体现象
) (
物候和物候学
)
(
直观认识
) (
大自然的语言
) (
自然引出
)
第三小组:全文(逻辑顺序) 文章先从现象入手,提出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继而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再说明 决定物候的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暗含着呼吁大家重视物候研究的意图。 四个部分由现象到本质,属于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由浅入深认识事物的规律,也易于读者理 解把握文章内容。 画图展示:
物候和物候 学的概念 物候对农业生 产的意义 决定物候的 因素 物候学研究 的重要价值
现象 本质 小结:这一环节考察了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家头脑清楚,思维活跃,合作协调能力也得 到了锻炼,接下来到紧张激烈的语言表达环节,你准备好了吗?
活动三:表达流畅见功力 活动任务一:一名优秀的科普宣传员,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请从文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一 句或一段话进行鉴赏,准备时间三分钟。本活动旨在考查大家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方法提示: 1.可以从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用词、句式等方面入手;、 2.表达流畅、思路清晰。 3.可以借助评价量表进行自评互评。
【预设】 具体语句选择是否恰当☆☆☆☆☆手法运用是否准确恰当☆☆☆☆☆语言组织是否符合逻辑☆☆☆☆☆内容概括能否简洁准确☆☆☆☆☆表达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生动形象: 例 1:题目《大自然的语言》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中的具体现象比作大 自然的语言,又将大自然拟人化,生动想象地将物候和物候学介绍给我们,通俗易懂,生动 传神。 例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赏析:本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 ”这一点, 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 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 准确鲜明:(删改法)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许多 ”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 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 的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 “左右 ”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 ”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 ”, 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活动任务二:科学兴趣社团平时除了进行研究,还得用适当的说明方法记录研究内容。本文 都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说明方法多样: 举例子。(第 5 段) 作比较。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 “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 要比北京早开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 ”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 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 ”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 力。 小结:竺可桢的语言丰富多彩,既有科学严谨的说明语言,又有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同时 还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让生疏的物候学变得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也激发了同学们 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兴趣。 活动四:科学精神巧传递 活动任务一:作为科学普宣传员,各种能力很重要,科学探究的精神更重要。查找资料,了 解竺可桢其人,并结合课文内容,学习科学的研究精神。 方法提示:查找资料,知人论世。 【屏显】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 长。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 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 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兢兢业业,以身作则,从 1936 年 1 月 1 日直到他逝世的前一 天(1974 年 2 月 6 日),共计 38 年零 37 天,从未间断。每天记录天气阴晴、风力级别、气 温高低,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他的自然日记有 40 多本,有近千万字。在取得了这样十分雄 厚材料的基础上,他写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物候学》一书;83 岁时还发表了《中国近五千 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了解了竺可桢的生平后,你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社团人员以后应该怎样做?请将你的 想法写下来吧。 【预设】 科学严谨的精神; 持之以恒的毅力; 自然科学的热爱; …… 小结:科学探究,能力是前提;方法是基础;态度是关键!评委老师正在对大家的综合表现 进行打分,录取名单将张贴在学校信息栏,请同学们关注。
课堂总结:同学们,大自然的声音,美妙而独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倾听。请同学们用善 于发现的眼,去发现自然的美好。希望同学们带着热爱与虔诚奔赴科学研究的领域,探寻科 学的奥妙。 作业布置: 1. 完成分层作业; 2. 积累有关物候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