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6《被压扁的沙子》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23 16: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概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3. 把握事理,激发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概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 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事理,激发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 6500 万年前,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 了生物史上的一大谜团。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 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学小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 谜底的。 二、走进任务 任务一 寻找说明对象 活动任务:为确探究恐龙灭绝的真相,我们首先要在文章中明确说明对象。请同学们速读两 篇课文,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并对比异同 。 方法提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关键信息,根据表格提示完成。 【预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明对象 说明角度 《恐龙无处不有》 “板块构造 ”理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来证明“板块构造 ”理论。 《被压扁的沙子》 “撞击说 ”理论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 ”来探 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本课的两篇短文在原文中就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 ”章节里,教材编者也 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课,他们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预设】两篇文章虽然说明对象不同,但体现了同一种科学的认识原则,那就是“不同科学 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相同点) 小结:大家刚才读的非常认真、专注,对文章内容把握的非常准确。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明
确了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是不同的,但是“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种认识原则体现了万物互联的思维方式,正是两篇短文最 大的共性。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分析相信同学们都明确了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但是想要更好的探究 恐龙灭绝的真相,必须理清作者的说理过程。 任务二 探究说理过程 活动任务 1:为了探究作者的推理过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有》, 然后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根据提示补全空白部分。 方法提示:品读课文,红笔圈画关键语句,并做好批注。 自我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自我评价等级 能通过圈点勾画、概况等方式,从文中筛 选出主要信息 A B C D 运用抓关键句、画思维导图等方法,理清 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作者的推理过程 A B C D
(屏幕显示) 现象: 1986 年 1 月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有。 疑问: 可是, 那么, 假设: 推理: 2.25 亿年前, 大约在两亿年前, 到 6500 万年以前, 结论:
【组一代表发言】 疑问:可是,恐龙并不适合寒冷的气候 。 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组二代表补充】 推理:2.25 亿年前,形成最后一次泛大陆,恐龙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为四部分,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块大路都携带着自己的 恐龙而去; 到 6500 万年以前,大陆也完全分开,每块大路上都留下了自己的恐龙化石 。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 了证据。 活动任务 2:《被压扁的沙子》的推理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参照《恐龙无处不有》 的推理过程说一说。 方法提示:细读课文,红笔圈画关键语句,并做好批注。 【预设】 现象:非常纯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会变成斯石英; 推理:斯石英在 850℃的温度下加热 30 分钟又会变成普通的沙子,所以说出现斯石英的 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结论:科学家在 6500 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的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了恐龙灭绝的 原因是撞击。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小组内成员配合的非常好,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同学 们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分析的思路清晰且准确,一点就通。 两篇文章的推理过程都体现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我们的科学正是在现象与本 质的互联中彼此推进,相互影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这种逻辑关联正是科学小品的基本 特点,这一特点也展现了科学家逻辑严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学习,很多同学都探究到了两篇短文的说理过程。那本文的说明语 言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任务三 品味说明语言 活动任务:本文是科普作品,语言表达也富有特色,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大屏幕中展示的几
组句子,想想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 方法提示:1.品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并做好批注。 2.同桌可以交流讨论。 【屏幕展示】 1. ①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 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②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2. 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覆 盖。 ②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很冷,地球上所有冰的都在南极覆盖。 3. ①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 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是在 2.25 亿年前形成的。 4. ①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②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发现有恐龙化石。 【预设】 生 1:每组的第一句话表达效果更好。括号里的文字属于补充说明文字 ,这些文字让抽 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不能去掉 。第 1 句中“天衣无缝 ”本来指天女做的衣服没 有缝,用在这里就让我们很容易了解到南美洲和非洲相吻合的现象,理解板块构造理论, 使说明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生 2:作者用“十分之九 ”表示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冰都在南极覆盖。这个数字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大冰箱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南极洲比作大冰箱,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南极洲之冷。这里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还表现了语言的风趣幽默。 生 3: “ 大约 ”一词表估计 ,去掉之后表明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就是在 2.25 亿年 前形成的 ,太过绝对 ,与实际不符,所以“ 大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 性。 生 4: “ 都 ”表范围 ,表明恐龙化石遍布地球各大陆 ,才能最终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 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小结:同学们对关键词句把握的非常准确 ,能够做到品词析句,有理有据。科学小品介绍 的科学知识抽象深奥,有很多专业术语,相对难以理解,但是作者却通过生动形象、通俗 易懂的文学语言,使我们很轻松地就明白了深刻的科学道理。在我们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可 以学习借鉴作者的语言风格,做到学以致用。
三、课堂小结 大家今日的表现让我惊叹不已,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探 究到了作者的推理过程,品味到了说明文语言的独特魅力。让我们带着对本节课的深刻理解, 保持对科学的热忱,继续探究更多恐龙灭绝的真相。 四、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作者的其他科普文章对比阅读。 2.查找恐龙灭绝的其他假说,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