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3 14: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课程标准: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特点;民国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末代皇帝(1906-1925)
天津寓公(1925-1931)
伪满皇帝(1932-1945)
特殊战犯(1945-1959)
普通公民(1959-1967)
溥仪年表
《我的前半生》作者爱新觉罗·溥仪。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可以清晰地瞥见特定历史环境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思考:年表中末代皇帝(1906-1925)的时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三岁的溥仪
登基背景:此时的中国正遭遇内忧外患,义和团运动大大削弱了清朝统治,各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袁世凯所用方法大致如下:“一,以军费胁迫亲贵王公;二,以驻外公使电奏胁迫清帝;三,以内阁合词力奏恫吓要挟隆裕皇太后;四,鼓动前线军官威逼清帝退位;五,用优待条件诱导清皇室。”——杜春和《北洋军阀史料选辑》
《清帝退位诏书》
问题1: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手段有哪些?
问题2:颁布《清帝退位诏书》的意义?
问题3: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历史意义?
《清帝退位逊书》是控制当时乱局,避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实现政权平稳过渡的最有效保证。
1913.11
1914.5
1914底
1915.12
1915.5
1912.3.10 袁北京就职
“宋教仁案”
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为总统制
袁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袁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袁称帝,年号“洪宪”,将民国改为帝国
黎、段“府院之争”
张勋拥溥仪复辟
段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1913.3
袁解散国民党
1913“二次革命”
1915护国战争
1917年
1917护法运动
扫清障碍
大权在握












取得日本支持
袁取消帝制,6月病逝
1916.3
独揽大权
护民主共和
护中华民国
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倒行逆施
孙氏抗争,举步维艰
袁氏窃国,
专制回笼
《真理画报》关于宋教仁案的报道
卷入此案的其他人不是被害死就是被毒死,此案便毫无结果德拖延下去,从来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判决。但是人们一般猜想袁是宋案的幕后主持人。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宋教仁被刺,在国民党大获选胜和宋教仁大有可能出任阁揆的背景下,此案之政治指向甚为鲜明……案情很快大白于天下,国民党在大选获胜后,赵秉钧即通过洪述祖售收买上海流氓头目应夔丞准备对宋下手。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刺宋之举,由应夔丞手下之亡命之徒武士英具体执行。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宋案是临时政府即将向正式政府过渡的背景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国民党激烈斗争所导致的结果。是会党分子鲁莽制造的一次意外事件
在签订借款之前,袁就决定不将此案提交给国会批准……暗杀宋引起的愤怒以及借款条件的不得人心标明,得到批准是困难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此次政府不交国会决议,擅自签字,咨院查备案,其为违背约法第十九条之规定,毫无疑义……不知政府次等擅断行为,已蔑视约法,若委曲迁就,则政府将来无事不可以此为例子。
——《国民党国会 议员对于大借款问题宣言书》
第十九条 参议院之职权如左︰
议决公债之募集及国库有负担之契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反对的不是向外借款的这一问题,而是反对的是向外借款没有通过国会批准这一程序的违法问题。
兴对于宋案,纯主法律解决,借债要求交国会通过,始终如一。
——《民立报》
如果借款不经国会批准而签订,则扬子江以南各省及陕西与陕西将起而对抗北方,并以武力抗议袁世凯这样的专断行为。
——《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杀一宋遁初者,非杀人也,乃打击平民政治、伸张专制政治也。
——《国民报》
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法律、制度的框架也逐渐建立起来。革命党人对宋案、善后大借款的关注其实就是对民主共和、对《临时约法》的维护。
国民党等人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对法制的践踏,想要的是扼杀专制的萌芽。
为巩固共和战,为表示国民反对专制战,
——《李烈钧将军自传》
材料一:自辛亥八月迄今未盈四年……忽而五族共和,忽而临时总统,忽而正式总统,忽而制定约法,忽而修改约法,忽而召集国会,忽而解散国会,忽而内阁制,忽总统制,忽而任期总统,忽而终身总统……使全国民彷徨迷惑,莫知适从,政府威信,扫地尽矣。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正义所至,何坚不破?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三:在护国战争兴起地区的人民,或积极投军,走上护国战争前线;或筹饷担粮支援前线;或自发武装,配合作战。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人民则抗捐抗税,反对清丈地亩,形成一次次的民变。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帝制违背历史潮流;
②孙中山等革命力量的斗争
③缺乏群众基础
紫禁城内
紫禁城外
民国元年三月溥仪的“早膳”菜单
背着小孩正在乞讨的老人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占据东北三省
材料三:1916年至1928年,共发生140余次战争,如将小规模武装冲突算在内,仅四川一省就发生了400余次。——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根据所给材料,概况军阀割据时期的政治有何特点?
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受帝国主义国家支持。
那天早晨,警察忽然叫各户悬挂龙旗,居民们没办法,就用纸糊的旗子来应付。接着,几年没看见的清朝袍褂又在街上出现了,好像从祖先画上跑下来的人物,满街跑着祖宗。有的报馆出了复辟消息的号外,售价比日报还贵。在这种奇观异景中,到处可以听到报贩叫卖“宣统上谕”的声音:“六个子儿买古董咧!这玩意儿过不了几天就变古董,六个大铜子儿买件古董可不贵咧!”前门外有些铺子的生意大为兴隆。一种是成衣铺,赶制龙旗发卖;一种是卖估衣的,清朝袍褂成了刚封了官的遗老们争购的畅销货;另一种是做戏装道具的,纷纷有人去央求用马尾给做一条假的发辫。我还记得,那些日子来紫禁城的袍袍褂褂、翎翎顶顶,都拖着一条辫子”——溥仪《我的前半生》
第二次《退位诏书》
问题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问题2: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3:材料1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怎样的?报贩的话语说明什么?
问题4:材料2的《退位诏书》说明什么?

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
只因庄士敦讥笑说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我才把它剪掉了。从民国二年起,民国的内务部就几次给内务府来函,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掉辫子,并且希望紫禁城里也剪掉它,语气非常和婉,根本没提到我的头上以及大臣们的头上。内务府用了不少理由去搪塞内务部,甚至辫子可做识别进出宫门的标志,也成了一条理由。这件事拖了好几年,紫禁城内依旧是辫子世界。现在,经庄士敦一宣传,我首先剪了辫子。我这一剪,几天功夫千把条辫子全不见了,只有三位中国师傅和几个内务府大臣还保留着。因为我剪了辫子,太妃们痛哭了几场,师傅们有好多天面色阴沉。——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
庄士敦(后排右一)与溥仪、婉容
问题1:材料反映了溥仪的什么变化?
问题2:太妃们的痛哭和其它师傅们的面色阴沉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问题3:断发运动有什么意义?
剪发辫
溥仪有一后一妃
婉容为皇后,文绣为皇妃
——皇家历史被离婚第一人
文绣通过法律提出离婚,换取自己人生的自由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职成,旧官职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时报》(1912年3月5日)
西装
旗袍
易服饰
禁缠足,倡女权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民初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发展
状况
阶段
19C60、70S
甲午战后
1895
民国初年
一战期间
1912
1919
国民党
统治前期
1927
1937
国民党
统治后期
1949
1956
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
短暂
春天
沉重打击
陷入困境
消亡
短暂发展
新的春天
萧条
(中国资本主义)包括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也包括外国在中国的资本。
——许涤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总序)
“缓”
“速”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材料一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等等。
——张静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材料二:
“二十一条”消息传出后
清华学校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
1、内因:①中华民国建立,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势力对民族工商业的束缚;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对华的商品倾销和经济掠夺。
国货广告

故事:溥仪与胡适的电话交集
1922年5月30日
今日因与宣统帝约了去见他,故未上课...十二时前,他派了一个太监,来我家接我。我们到了神武门前下车....他们通电话给里面,说某人到了。他们电话完了....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中有《晨报》、英文《快报》。几上又摆着白情的《草儿》,亚东的《西游记》。他问起白情,平伯;还问及《诗》杂志。他曾作旧诗,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胡适《胡适日记》
问题1:从胡适的日记中可发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现象,找出关键词。
问题2:这些事物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问题3:“新诗”“白话文”表示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文学形式:
文学内容:
陈腐、雕琢、艰涩 → 新鲜、通俗、平易
文言文 → 白话文+新式标点符号
反对专制、反对迷信、反对旧文学、反对旧道德
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
破旧
立新
改称谓,废跪拜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一)时代背景
1.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民族危机加深:北洋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民四条约》
封建儒学是专制而服务的工具
为何要进行新文化运动?
根本原因: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材料二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材料一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激烈地否定儒家思想?
一群激进的青年
民主 科学 新道德 新文学
专制 愚昧 旧道德 旧文学
四提倡:
四反对:
民主思想
民主制度
科学精神
近代科学
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传统道德
资产阶级自由平等
思想革命
+
科学革命
+
道德革命
+
文学革命
白话文
言之有物
兴起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旗帜: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概况
内容
一所包容的大学
一份全新的杂志
“一个人去看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清宫里这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境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洗刷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儿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胡适《宣统与胡适》
思考:胡适与溥仪的交集被某些激进人物抓住了话柄,而遭致了“炮轰”,这种现象反映什么实质问题?
北洋军阀:不想看
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
传统文人:看不起
谩骂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众叛亲离”,“人头兽鸣”
青年学生:想多看
如饥似渴,“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下层群众:看不见
从来没听说过陈独秀,更不知道民主科学为何方神物。
局限性:
①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看待存在绝对主义的倾向。
②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材料一 :《新青年》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
——杨振声
积极: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 :《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青年》创刊对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走向回望〈新青年〉》
1924 北京政变
冯玉祥
溥仪离开时乱成一团的床榻。
鹿钟麟(中)由清室代表引导查看永寿宫
故宫从此再无皇帝
黑暗
光明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军阀混乱
民主共和
经济凋弊
工业发展
封建落后
文明开化
新旧杂处
习俗观念逐步近代化
新旧碰撞,缓慢前行的北洋大时代
艰难转型
秩序重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