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3 15:1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学设计
【内容主旨】
北宋初统治者太祖、太宗创立“祖宗之法”一反唐末五代之弊,大力加强专制集权。其“祖宗之法”延至北宋中期,边疆与财政危机凸显,对此,王安石提出“祖宗不足法”,大举改革,最终失败。宋室南迁,沿袭“祖宗之法”,重文轻武,偏安东南。
【教学理念】
在唯物史观统领下,借助不同类型的史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宋朝的社会状态及举措,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从北宋所处特定的时空背景出发,从背景与措施、原因与结果等不同视角,理解北宋的政治、军事措施及产生的问题,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将教科书四个子目整合为以下三项逻辑紧密的部分:北宋初统治者太祖、太宗大力加强专制集权;其措施延至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凸显,对此,王安石大举改革,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宋室南迁,沿袭北宋专制集权措施,重文轻武,偏安东南。本课教学立足教材,深入分析教材各子目之间的内在关系,以“立法”、“变法”、“守法”三个主题进行整合,以便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理解历史事物的实质,进行辩证客观的历史解释,感悟历史人物的勇于任事和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对文言文也有一些掌握。但是,关于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弊病并没有什么概念,关于应对的举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较繁杂难懂,对这一段历史没有全面而深刻的通观。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了解宋初太祖、太宗创立“祖宗之法”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内容,理解“祖宗之法”应时而生,大力加强专制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但其消极影响延至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加剧,不得不进行王安石变法。再到南宋因循与变革,造成偏安一隅的局面。
学生通过掌握两宋历史发展的大事件,运用唯物史观理解其内在发展脉络,通过对不同史料的解读进行深入的历史解释,感悟特定时空背景下杰出历史人物的勇于任事和爱国情怀。
【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北宋初出现“祖宗之法”以及北宋中期变法再到南宋沿袭“祖宗之法”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王安石历史人物形象演变。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立法——祖宗之法
环节1:出示盛唐和五代十国地图,以及五代十国政权更替图表,以“为什么盛唐不再,乱世更迭?”设问,学生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移情入史,学生通过图表所承载的这一时空的历史去回顾前一单元内容,可以深刻理解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弄权这一背景,从而能够理解这一时空背景下的统治危机。
环节2:展示宋太祖、太宗陈桥兵变图和北宋地图,以“宋太祖称帝后,如何不让短命王朝重现?”设问,学生产生困惑并由此思考。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学生能够在宋初时空背景下体会历史人物面临的重大问题,追本溯源,对历史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解决之道,明白“祖宗之法”因何而作。
环节3:展示赵普的对策,具体分析宋太祖防范五代弊政从而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太宗继承并发展,从而形成“祖宗之法”,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为赵宋后世帝王所沿袭。
设计意图: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能够把握住这些措施的实质,理解统治者变易制度的出发点和成效,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历史作用。
板块二 变法——祖宗不足法
环节4:展示材料,学生提炼并分析“祖宗之法”的弊端,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危机。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对史料进行辨析,通过运用史料来辩证看问题,理解重大举措在其积极一面之下,消极一面也在渐渐凸显,从而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
环节5:展示王安石三不足言论,于是开始变革祖宗之法,习称“王安石变法”。学生阅读教材并提炼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内容,教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探究历史人物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受杰出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和勇于任事的担当。
环节6:展示不同的史料,探讨王安石人物形象的一再变化及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对呈现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从而认识史料因作者个人立场、主观视角、时代背景而具有的不同证史价值。
板块三 守法——沿袭祖宗之法
环节7:展示北宋后期衰落时的北方形势图,讲述南宋建立。
设计意图:因图见史,学生通过内涵丰富的历史地图来构建时空观念,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史实。
环节8:展示岳飞的生平图片,讲述南宋因袭“祖宗之法”,执行崇文抑武国策,加强专制集权,是其悲剧深层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前一阶段历史的深刻理解,迁移到南宋初年的时空之下,理解纷繁历史现象之下核心统治政策的连续性,透过表像看实质。学生立足家国危机的时空背景,感悟杰出历史人物的爱国热忱。
环节9:展示南宋与金合议及偏安东南的政权图。
设计意图:学生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物的深入分析,能够理解类似的历史现象。南宋因袭“祖宗之法”,和北宋类似,那就也避免不了其弊端,同样也会国势孱弱,最终只能偏安一隅。
【教学评价设计】
参照课堂分析王安石历史形象的方法,请完成下题:关羽的谥号,由蜀汉“壮缪侯”,而元代“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进而清“忠义神武大帝”。请尝试阐释不同朝代官方评价的变化,进而客观认识谥号的证史价值。
【结构板书】
【教学反思】
有不少学生对这段历史长河中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如: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比较感兴趣,课前已经做了不少工作,课堂上有较高的表达意愿,应该适当精简材料,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阐发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资料附录】
材料一:(建隆二年,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材料二: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期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宋太宗即位诏书》。
材料三:王安石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论议通明,兼有时才之用,所谓无施不可者。
——欧阳修:《奏议集》卷14《再论水灾状(至和三年)》,《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本,第865页。
材料四: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己,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60《与王介甫书》,《四部丛刊》景宋绍兴本。
材料五: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以变更祖宗旧法。……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60《与王介甫书》,《四部丛刊》景宋绍兴本。
材料六: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传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拙。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偎慧少年。
——脱脱等撰《宋史》卷327《王安石传》,第10550-10551页。
材料七:天下方翘首望太平,乃尽坏祖宗法度。聚敛毒民,生事开边,卒乱天下
——黄震:《黄氏日抄》卷50《读史五·王荆公》,张伟、何忠礼主编:《黄震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657页。
材料八: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呜呼,皋夔伊周,遐哉邀乎,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第1页。
材料九: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各层级权力结构的分立与集中、“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官僚机制运作过程中上下左右的维系,乃至赵宋王朝的兴衰,如此等等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可以说,宋代历史上许多问题的纽结正在这里。
——邓小南:《宋代“祖宗之法”治国得失考》,《人民论坛》,2013年6月上,第7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