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3 15: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明朝建立、灭亡、清军入关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建立后君主专制加强、经略边疆的基本史实;通过对比明清时期中外发展的不同趋势,理解明清时期开始落后于世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郑和航海路线图》和《明朝版图(1582年)》等地图建立历史时空观念,同时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明朝经略边疆措施的了解,以及对国家海防问题的思考,认识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巩固的重要意义,强化国家主权意识和海防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教学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教师:“开局一只碗、结局一根绳”这是指哪个朝代?学生:明朝教师:这是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的遭遇,那么明朝到底发生了怎样
的历史?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展示:
第 13课 变化与危机——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师:首先明确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以及要落实的核心素养目标。
展示: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目标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对明朝产生兴趣,继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明朝自 1368年建立,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展示:明朝疆域图(1433年)
教师:我们将明朝放在世界历史的潮流中,1368年到 1644年正好是世界历史由封建走向资本主义的变革时期,明朝也在经历着变化,但却没有跟上世界潮流反而是隐藏着危机,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如同樊树志先生所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但中国没有。那明朝到底有怎样的变化呢?又隐藏着怎样的危机呢?
展示: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进行中西对比,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一、政治制度之变
过渡:明朝的政治制度到底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一
(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归纳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有哪些?
学生: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
1、废宰相
教师:朱元璋要求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是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斗争中皇权的一次胜利,那为什么要废宰相?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二(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结合材料,分析朱元璋废宰相的理由,并说明其根本目的。展示:学生:理由: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根本目的: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教师:朱元璋站在皇帝的角度认为汉唐宋虽有明相,但多有小人,丞相乱权专政,导致政局不稳,只有朝廷之事总揽于皇帝才会稳当。所以,根本目的是皇帝总揽大权,加强君主专制。
【设计意图】利用结构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运用材料,培养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和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2、设内阁
教师:废宰相对于防范丞相专权乱政,实现皇帝高度集权确实有积极作用,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但是据统计,朱元璋八天内要处理三千多件事,这成倍增加的工作量压得他也发出了感慨,所以,出现了一个新的机构——内阁。
展示:
教师:
明太祖时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正式设立,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到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那么内阁制和之前的宰相制有何异同呢?
请同学们完成小组探究一(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提醒大家,做比较题要先明确比较的项目。
展示:
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内阁的设立依然是对于皇权加强的需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宰相制和内阁制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
3、宦官专权
教师:内阁是选用皇帝身边亲近的人担任,而皇帝身边还有更容易获得信任的人,就是宦官,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察臣民言行,权力日渐加重。
展示:
教师: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那么,这种政治制度的变化到底会给明朝带来什么?我们一起观看一段视频。
展示:视频
教师:从视频中看出,明朝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最终导致皇权加强,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但也隐藏着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图和视频展示学习内容,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经略边疆之变
过渡:稳定了内部统治还需要经略边疆之举,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经略边疆之变。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教师:首先是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我们在初中就详细学过,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却没有继续维持,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政策变化?请同学们完成小组探究二(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展示:
学生:
对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作出巨大贡献,但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缺乏长期持续的动力
教师:
政策变化主要是因为郑和下西洋是出于宣扬国威的目的,对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作出巨大贡献,但以牺牲巨大的经济目的为代价,给明朝带来经济负担,未能持续下去,郑和下西洋的实质是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锻炼学生从史料及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树立一分为二辩证思考的唯物史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语言表达能力。2、海防危机
教师:除了下西洋政策的变化,当时也出现了新的海防危机,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三:(落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阅读教材 73-74页上方,归纳威胁明朝沿海形势的史实。
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元朝末年起,倭寇就时常骚扰东南沿海,明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实行“海禁”政策,使得东南民间走私猖獗,然后戚继光抗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所以,倭患的出现和加剧和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东来主要表现为葡萄牙租借澳门,荷兰占据台湾。但是,面对侵略,明政府对侵略的本性认识不足,依然认为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为此,明朝又是如何经略内陆边疆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明朝的海防严峻形势,让学生理解并重视海防状况,涵养家国情怀。
3、内陆边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四:(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品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 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
学生:
A蒙古族:修筑长城,战争、和议、册封、互市
B藏族:封授,设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
C女真族:设奴儿干都司,封授
教师:明朝政府通过战争、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立机构管理等手段,因俗制宜,多元一体,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刚刚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来和倭寇的侵扰,本应是随着世界潮流主动开放,但此时的明朝却选择故步自封,这种变化也带来西方殖民者侵略威胁初显的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识读《明朝形势图》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明朝经略边疆的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学生筛选教科书相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认识明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巩固的重要意义,涵养家国情怀。
三、王朝更替之变
过渡:刚刚提到明朝重修长城抵御北方民族,但依然没有抵挡住满族的强大,最终走向改朝换代。我们来学习第三部分,王朝更替之变。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自主学习五:(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阅读教材 74-75页,画出明清易代的时间轴。
展示:
学生展示
教师:明朝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被清朝所取代。从中也可以看出隐藏的危机:皇权继续加强,闭关锁国。【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能更好的理清清朝建立的时间线,学生记忆更加牢靠。
(三)反馈矫正,查漏补缺
展示:
教师:我们来看一个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相比较,梁启超也评价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但是,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却改变了历史进程,那么,如果郑和当时绕过了好望角,会改变历史进程吗?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这是开放性的题目,所以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但是回归本课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专制皇权的加强;思想上安土重迁,很少冒险;目的上宣扬国威,即使征服其他国家也只是将其纳入朝贡体系。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朝的政治制度之变、经略边疆之变和王朝更替之变,感受到了明朝的强大,强盛的明朝,暗藏着保守、专制落后的一面。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政治黑暗。在外交上,在短暂的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海禁政策,丧失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的机遇。所以,在整个世界向近代转型的大趋势下,明朝内部潜藏着种种危机,逐渐落后。
五、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