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名称 xx中学 授课教师 杨亮旗
课程内容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程学时 第18课时
所属学科 历史 教学对象 高中
一、教材分析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18课,共分为四个子目,分别是“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四者在内容上联系紧密,时序性较强。依次阐述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起点能力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同学对该阶段的基本史实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高中历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课外书、影视作品、各种相关纪念活动,对该系列的斗争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此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理解、总结概括等能力有待提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2、学习风格 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一前面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传统学习方式都掌握得很好,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十分熟悉。但是每个同学学习风格有动感型、触觉型、视觉型和听觉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知识的呈现方式有内容讲解、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可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同学。 3、信息素养 学习者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了小学阶段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多媒体的使用已经是轻车熟路。可以利用能够接触到的历史电子资源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与时间轴,了解这些斗争前后时间、空间范围;了解从甲午战败到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这一过程,培养时空观念。 2、运用有关史料探讨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从当时和历史的角度说明三民主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等事件的积极意义和局限,落实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3、清楚该阶段的相关史实,分析当时国内外社会对这一系列斗争的反应;通过学习《辛丑条约》,加强“辛丑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等历史结论的认识,学习历史解释。 4、通过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系列斗争是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不断奋斗的结果,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涵养家国情怀。
四、重难点
1、重点:戊戌变法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意义和局限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黑板、多媒体、粉笔、相关视频、阅读材料、教辅
六、教学过程
课前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看视频、课本与教辅,初步了解 发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 交待课前学习任务(阅读教材和教辅的基础知识梳理) 认真观看老师发的学习视频 结合教辅提前预习课本内容,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初步认识。
课中
图片导入,引出话题 通过给出一组图片,介绍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这一历史背景,引出接下来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进而引出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 认真观看PPT和听老师的介绍,独立思考,认识到一系列斗争的背景,然后带着问题学习本课内容。 通过介绍一组图片,勾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小组合作, 探究问题 将同学们划分为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完成一个探究问题:提供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四个部分的相关探究材料,提出探究问题: 这些斗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些斗争有什么影响 小组合作探究: 通过观看探究材料,合作完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相关问题 通过提供探究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小组汇报和老师归纳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并进行点评。 2、归纳分析: 戊戌变法 **背景:(1)理论基础:康有为《孔子改制考》;(2)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3)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内容:(1)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文教: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4)军事:训练新式陆军海军 **失败的原因 **影响:一方面:(1)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3)为清末新政埋下伏笔;(4)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的官僚体制。另一方面:由于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过于弱小而以失败告终。 二、义和团运动
**兴起的背景 (1)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加剧(德国强占胶州湾);(3)间接原因:自然灾害加剧,人们将其“归功于”洋人侵略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略讲)**口号:扶清灭洋**运动过程(略讲)
**义和团运动口号积极意义与局限: 三、八国联军侵华 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过和东南互保事件(略讲)。 四、《辛丑条约》 **内容:(1)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5)惩办“首祸诸臣”。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呈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引导同学们积极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 八个小组分别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跟着老师系统学习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相关学习内容; 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相关疑问和问题。 1、通过小组汇报,提高逻辑思维、分析归纳能力和学习兴趣;2、通过归纳分析,理清本课各部分之间的逻辑
总结反思,分享心得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给出相关板书,提高学生对本课内容认识的完整性,理清各部分逻辑 对本次教学做一个反思 认真听老师讲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2、进行总结反思 通过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更容易将知识内化于心,提高同学们对于本课内容认识的完整性。
课后
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布置相关教辅作业 打包相关阅读材料 布置复习工作 要求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1、完成相关作业 2、对本堂课内容进行理解记忆 3、进行课后反思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用作业和背诵任务的形式巩固知识点;学习阅读材料和分享心得,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诊断性评价 利用课前预习和上课开头提问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形成性评价 1)小组探究成果汇报,教师和同学点评。 2)教师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 总结性评价 1)教师对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相评价。 2)学生之间对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相评价。 3)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检测和复习情况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