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21 10:3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2、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其蕴含的深义。
情感目标
感悟作品中人物对悲惨的历史悲剧的感悟与思考,认识战争到战争的残酷,激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文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其蕴含的深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
1、课前充分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资料,选择专题进行探究。
2、文本学习过程重视对立比较法的使用。整个学习过程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为主。
【学具准备】
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背景音乐
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想一想: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种称呼一般是出现在哪里呢?
的确,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样一声亲切的呼唤一般是出现在温暖的书信中,美好的诗歌中。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声稚嫩的呼唤,也有可能是孩子们与爸爸妈妈最后的告别,是孩子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行文字,是孩子们的一句——遗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发生在70年前真实的历史事件。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6年10月21日,丧心病狂的德国纳粹对南斯拉夫一个温和的小城展开了毁灭性的屠杀。仅仅一天的时间,就有7000多名普通市民被活活杀死,而这其中还有300多位毫无反抗之力的孩子。而这些孩子在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刻,发出的最后一声呼唤就是——亲爱的爸爸妈妈。
(板书: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引文导读,积蓄情感。
1、引导学生明白引文的作用:点明文章的主旨。
2、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引文。
3、要求学生感情投入,齐读引文。
4、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能发现萨特着重用哪句话,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明确】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关键词:沉重;美丽
(板书:沉重
美丽)
三、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感知课文中“沉重的记忆”。
(一)学生安静地快速浏览课文,在初步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
【PPT明确问题】
1、本文中哪些是“沉重的记忆”?
2、为什么会让你感到沉重?请试着读出这种沉重。
(二)学生回答问题:说出“沉重的记忆”并体会这种沉重。
(三)学生回答的同时读出自己感受到的沉重,并且带领全班学生齐读每一处“沉重的记忆”。
【参考答案】
1、P.35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a、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四个句号的特殊表达效果。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此段不仅是描写天气,更是在渲染气氛。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显得很重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每个字的表意功能。
b、朗读指导:句号使读者读的时候不自觉放慢语速,想象这凄苦的场面,感受“天地亦与人同哀”。
c、个别学生读;全班齐读。
2、P.35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 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a、感受沉重:“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包含了作者对被杀害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罪行的控诉。这是杀戮的沉重。板书:杀戮
b、朗读指导:重读“全是”,读出作者的心痛。
c、个别学生读;全班齐读。
3、P.37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a、感受沉重:他们本应相聚在同学聚会上,回忆哪些青葱岁月,但却是阴阳两隔,以生者对逝者的悼念缅怀这样的方式在一起了。这是悼念缅怀的沉重。
(板书:缅怀)
b、朗读指导:重读“已”、“仍是”、“又”,读出生者的悲痛。
4、P.37 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a、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明确:感受这些孩子在生命的最后,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这是诗文的沉重。 (板书:诗文)
b、朗读指导:读出这些天真可爱的生命对未来憧憬的美好感情,读出“任务了结时”的沉痛。
c、学生齐读。
5、P.40 第四部分的遗言
请学生读最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一句。体会逝者在写下遗言时的悲壮与悲痛。
(板书:遗言)
【总结】以上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种种的沉重:杀戮的沉重,诗文的沉重,遗言的沉重,缅怀的沉重,而这种种的沉重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所以他们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沉重”。
(板书:生命)
【过渡语】老师发现,还有很多同学有一些沉重的感情急于抒发。是啊,7000多条生命啊,如此沉重的记忆,岂是我们十分钟八分钟能说完的呢?然而,逝者已逝,生者缅怀;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逝者已逝,生者坚强!孩子们,就让我们从这种“沉重的记忆”中去探寻一些“美丽的记忆”吧!
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寻“美丽的记忆”。
【PPT明确问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美丽的记忆”?
2、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3、试着读出这种“美丽”。
请小组代表发言。
【参考答案】
1、P.36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a、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这位老师的英勇不屈,表现了塞尔维亚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一种“英勇的美”。
(板书:英勇美。)
b、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课”的含义:老师要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上最后一节爱国主义的课!
c、朗读指导:“开枪吧!”读出轻蔑;“最后一课”要重读。充分展示出老师的无所畏惧。
2、P.38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a、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没有仇恨,没有愤怒”?这是不是意味着要忘记历史?怎么理解“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仇恨、愤怒意味着要复仇,战争,更多的无辜生命惨遭杀害。他们深知战乱之苦,所以他们不仇恨,不愤怒。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忘记历史,他们记忆历史,悼
念逝者,只为警告世人:时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是痛定思痛后的呐喊,是塞尔维亚民族为了世界人民的安宁而表现出的一种理性宽容。是一种宽容的美。
(板书:宽容美)
b、朗读指导:读出对这个民族的敬仰,让“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呼喊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学生齐读。
3、P.39 西德作家明赫白的语言和动作描写部分。
a、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充满负罪感。这是面对自己民族所犯下的罪行真诚忏悔的良知的美。
(板书:良知美)
b、朗诵指导:注意感叹号,以及动作描写“缓缓地站起来”、“说不下去了”、“掩面哭泣”,读出西德作家的认识深刻,态度诚恳。
4、P.40 第四部分遗言部分
a、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这是一种亲情牵挂的美。
(板书:亲情美)
b、学生齐读。
【总结】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会读书了,这篇课文在同学们的解读下,变得越来越厚重越来越深刻了。以上我们探寻到了种种的美,有英勇的美、宽容的美、良知的美、亲情的美,而这种种的美都是最美好人性光辉的显现,所以它们共同构成了什么美?——人性的美。 (板书:人性美)
【过渡语】只不过这份美来得太过于沉重了!下面请听一个真实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PPT播放图片和背景音乐《天之大》,教师深情述说二战故事:
——《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
六、体验情感,升华主题。
请几名学生说出此时此刻最想要发出的声音,最抑制不住的呐喊。
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老师感到很欣慰,因为同学们都已经领悟到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真谛。那就是:(PPT展示)
孩子们,让我们发出生命的最强音,齐读:
——珍爱生命,远离战争,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七、作业
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写个小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杀戮
沉重 诗文 生命
遗言 维护和平 远离战争 英勇美
美丽 宽容美 人性美
良知美
亲情美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