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期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B卷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对现代诗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B.蕴含着丰富的想象
C.每句诗自述都有固定的要求 D.表达独特感受和保函真挚情感
2.将句子填入语段中横线上,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温暖一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3.将下面的词语依次填入文段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诗歌他 点燃了我们澎湃的激情,诗歌它 ,芬芳了我们多彩的人生,诗歌它 ,滋润了我们平淡的生活,诗歌它 ,沉醉了我们躁动的心灵。
A.如一团火焰 似一片鲜花 如一场春雨 若一杯美酒
B.似一片鲜花 如一场春雨 若一杯美酒 如一团火焰
C.如一场春雨 若一杯美酒 如一团火焰 似一片鲜花
D.如一团火焰 若一杯美酒 若一场春雨 似一片鲜花
4.判断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和重音部分的词语是否正确,正确的是( )
A.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B.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C.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
品读诗句,按要求完成练习。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5.关于这节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节诗是说白桦的枝头裹了一层雪花,像绣上去的花边,又像绽放的花穗,也像洁白的流苏。
B.“潇洒”原本形容人的神情、举止等自然大方不拘束,用在这里写出了雪枝的独特风韵。
C.这节诗写出了雪中白桦的动态美。
D.这节诗写出了雪中白桦的静态美。
6.下列诗句中,与这节诗描写的景象最相近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二、填空题
7.选词填空。
(1)集中 集合 汇集
①我们约定十分钟后在操场上 。
②上课时要 精力听老师讲课。
③这本资料 了国内外计算机领域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2)飘动 飘扬 飘浮
①一抹火烧云静静地 在天际。
②鲜艳的红领巾在少先队员的胸前 着。
③广场上彩旗 ,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8.给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选择正确的用法。
A.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B.表示语意未尽。
C.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2)每年三月至五月间,这里的美人梅、榆叶梅、杏梅……次第开放。
(3)小亮飞奔而来,气喘吁吁地对大家说:“我们班……得……得了第一名。”
9.补充成语,并选词填空。
(1)补充成语
剔透 不可 量 然无味
失所 众星 月 金 辉煌
有味 难以 信 心 神怡
(2)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 的损失。
(3)一场洪涝灾害,让人们 ,饱受饥饿的折磨。
(4)形容事物枯燥无味的词语是 ,它的反义词是 。
10.据所给词语,将下面宋代诗人郭熙所作的《四时之风》补充完整。
秋雨 解冻 鸟雀 荷香
春:春风能 ,和煦催耕种。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小立池塘侧, 隔岸闻。
秋:秋风杂 ,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 尽潜藏。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小白菊抬起头。(扩句)
(2)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3)溪水在温风中晕皱。( 改变词序,不改变句意)
(4)白桦好像仿佛涂上银霜。(修改病句)
(5)牵牛花开了。(改为拟人句)
12.口语交际。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没必要读诗歌,因为诗歌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一说你的观点。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秋天向我们微笑(节选)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
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高梁红着脸儿笑了,
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
几只小小的鸟,
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
觅食的小蚂蚁看见了,
衔入小小蚁巢。
满树的黄叶,
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
它们好像在对我们诉说——
明年春天,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
走在秋天,
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13.第一节作者运用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派 的景象。
14.判断对错。
①“满树的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秋天来了。( )
②从“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这一句,我仿佛看到落光叶子的树木又重新长出新叶。( )
15.这首诗通过描写 的成熟、 的活动、 的飘落和捡起黄叶悄悄珍藏,向我们展示了秋天的多彩和迷人,表达了作者 之情。
16.雨过天晴,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都变得生动起来,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具体描写它的情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诗中的“秋”
①小时候,爸爸教我一字一句地朗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懂得读诗的妙处。我问爸爸什么叫“妙处”,爸爸笑而不答。不过,读诗的时候,纱窗外的萤火虫正提着灯笼跳舞,风吹竹叶沙沙伴唱,还有草丛中的牛蛙沙着嗓子呱呱地叫,把爸爸的吟哦声衬托得很“古典”。
②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秋天,因为《子夜吴歌·秋歌》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问爸爸“捣衣”是什么意思,爸爸说,隔壁林家阿婆不是蹲在河边大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这样,衣服可以洗得干净些,这就是“捣衣”。哦,懂了。
③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秋天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哦,这首诗我懂得。我家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看月光在树间穿行,听山泉在岩石间流淌。这诗句中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
④“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这两句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菊花的长相,它们的花瓣为什么这样整齐呆板呢?纸剪出来的似的。谢了的花梗子又黏又滑,还有一种难闻的怪味。读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
秋风送远了帆影——跟好朋友分别,心里是多么难舍啊!
⑤张籍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相对照,不都把思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写活了吗?渐渐地,我读诗读出了兴趣,也会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和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起诗人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17.第①段中爸爸的吟哦声显得很“古典”,主要是因为( )
A.爸爸读诗有古人的韵味 B.萤火、风吹竹唱、蛙叫的衬托
C.吟哦的唐诗内容很典雅 D.“我”听不懂觉得神秘
18.第②段中“捣衣”是指( )
A.万户月下演奏 B.儿童调皮捣蛋
C.特殊材质衣服 D.用棒子打衣服
19.第③段中“我”学到的读诗方法是( )
A.要联系生活实际想意境 B.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C.要想象诗句域面悟情感 D.要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
20.作者引用的诗句中,与“秋”无关的是( )
A.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B.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C.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1.第⑤段中作者引用《秋思》和《逢入京使》的主要目的是( )
A.说明两首诗题材不同 B.说明两位诗人都思乡心切
C.说明两首诗写法不同 D.说明要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
22.如果将第④段“就是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了”中的“水墨画”换成“油画”,你觉得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23.“我”最终也体会到了爸爸说的“读诗的妙处”,请你联系全文说说有哪些妙处。
五、写作题
24. 只要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你就会发现,生活充满诗意。请选择一处美丽的风景或一精彩的活动,把它写成一首诗。题目自拟,注意语句通顺、简练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两节。
答案解析部分
1.C
2.B
3.A
4.A
5.C
6.A
7.(1)集合;集中;汇集
(2)飘浮;飘扬;飘动
8.(1)B
(2)A
(3)C
9.(1)玲珑;估;索;流离;拱;碧;津津;置;旷
(2)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不可估量
(3)流离失所
(4)索然无味;津津有味
10.解冻;荷香;秋雨;鸟雀
11.(1)小白菊羞答答地抬起头。
(2)阴霾被新阳推开了。新阳把阴霾推开了。
(3)溪水晕皱在温风中。
(4)白桦仿佛涂上银霜。
(5)示例:牵牛花绽开了笑脸。
12.如果我们生活的地球处处充满了诗意,人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社会也会纯净安宁,和谐平安,犯罪率也会大大减少。 对我个人而言,诗歌和文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十分重要,心灵在诗意熏陶下清澈宁静,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阳光,用一颗善良平和的心去热爱生活,赞美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无论你生活的道路多么艰难坎坷,无论你经历过多少人生苦难,无论你生活的天空多么阴霾,诗人应该是站在风雨里,依然能够放声歌唱的人,是能给生命寻找到光明,寻找到一个出口的人。
13.拟人;丰收
14.①错误;②正确;
15.果实;动物;黄叶;对秋天的喜爱
16.小路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连身体也变得非常柔软。
17.B
18.D
19.A
20.D
21.D
22.示例:不恰当。理由:①油画色彩浓重,与“清淡”不相符;②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更符合中国古诗的韵味。
23.示例:①联系生活,读懂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读出兴趣;②比较同一类题材的不同写法,比较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关心诗人的身世际遇,增长知识。
24.美丽的风景 从司马迁在遭受酷刑时说出的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大诗人杜甫的绝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对泰山的描述,都在不断的加深着我想去泰山的强烈欲望。今年暑假,我有幸感受了一番“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终于到了仰慕已久的泰山了!哇,泰山高1545米,足有5座紫金山那么高!透过缭绕的云层抬头望去,泰山耸立,想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直插云霄。我们趁着缆车直上山顶,我感觉树木渐渐后退,放眼望去,山脉连绵不断,像一条长龙飞向天际,虽然正当盛夏,但因为天气的关系,山谷中漂浮着薄薄的云烟,在烟雾空蒙之中,时时可见的是裸露的淡黄色,上面长满青苔的奇形怪状般的山石。隐约间,被烟雾遮挡的泰山就像一位害羞的少女缠绕在“围巾”后偷眼望着游客们,为本次参观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他上泰山极顶的那一刻,我兴奋的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听说泰山嘴特别的地方就是泰山是唯一一座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历代帝皇在此封禅祭祀,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泰山悠久的历史背景,深邃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名人墨客纷至沓来,朝山览胜,赋诗撰文,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仿佛让人感觉余音缭绕;杜甫“笑拍红崖咏新作”——“会当凌觉顶,一览众山小”也让我们深有同感……
几千年来,泰山融合着人文和自然,柔中带刚,不愧是“五岳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