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小升初综合试卷测试题(附答案)
1.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中国梦瞬间diǎn rán了中华儿女chén jì已久的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憧憬和信念。我们泱泱中华已重整雄风,一定能实现这一hóng wěi目标,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诗意地栖居在祖国大地上,自由地穿行,yōu rán自得地生活。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正月(zhēnɡ) 鸿鹄(hú) 处境(chù) 坚劲(jìn)
B.燕山(yàn) 搜集(sōu) 汤匙(shi) 躲藏(cánɡ)
C.送葬(zànɡ) 脉脉(mò) 书籍(jí) 机杼(zhù)
D.僻静(pì) 蓄养(xù) 花圃(pǔ) 寂寞(mè)
3.下面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高山流水 轻歌曼舞 画龙点睛
B.天籁之音 行云流水 笔走龙蛇
C.余音绕梁 巧夺天功 妙笔生花
D.黄钟大吕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4.下列句子,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雪后的原野上,梅花点点,每一朵都是一首精美的诗。
B.读书之余,我喜欢养些易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C.幸亏红领巾帮助了我,要不然我不知还要吃多少苦头。
D.我仰望着空中的燕子,仿佛我的心也一起飞上了蓝天。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户外实践活动中,让我十分感动。
B.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所以我特别喜欢帮助同学们。
C.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D.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提高了学习习惯。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们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B.他教我写作,给我讲怎样选材?怎样构思?怎样立意……
C.今年暑假,爸爸打算带我到“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旅游。
D.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7.下面句子中的横线所填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曾经写过石头: 曾以石补天,补天后剩下的一块石头,又被写成了小说《石头记》,小说又叫做《 》, 笔下的美猴王竟然是石猴。
A.女娲 西游记 曹雪芹
B.女娲 红楼梦 吴承恩
C.精卫 三国演义 罗贯中
D.大禹 水浒传 施耐庵
8.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日月潭景色宜人。
②黎明时分,湖面的轻烟还没散去,能隐约看到天边的晨星和远山的几点灯光。
③艳阳高照时,整个日月潭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使人心胸豁然朗。
④无论是早晨、黄昏,还是雨天、晴天,她都会呈现出迷人的风貌。
⑤日落的时候,五彩的云霞倒映在潭水里,水天一色,分外美丽。
⑥蒙蒙细雨时,她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周围的景物朦朦胧胧。
A.①④②⑥⑤③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⑤③⑥④ D.①④②⑤⑥③
9.按要求写句子。
(1)仿写句子。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春雨,我将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谊的话题历久弥新,请写出一组表现友谊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改为转述句。
烈士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我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修改下面的病句。
①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作的学校工作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填空。
(1)诗以言志。“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那是保家卫国之志;“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那是变法图强之志;“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_____”,那是兴国安邦之志;“_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那是渴望建功立业之志。
(2)文以抒情。“我何曾留着_________呢?我___________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_______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_________啊?”朱自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_________。
(3)请按照《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排列下列情节顺序:________(填序号)。由此可见,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鲁滨逊。
A.种植麦子B.烟叶治病C.烧制陶器
11.根据描绘的情境,完成写话。
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无权对本书提出批评。”厨师反驳道,“岂有此理:我这辈子没下过一个蛋,但我能尝出炒鸡蛋的味道。母鸡能吗?”
(1)作家与厨师争论的话题是:________。
(2)厨师答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夫①学者② ,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③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氏家训》)
注释: ①夫:发语词。②学者:学习的人。③鸱枭:两种鸟。古人认为是恶鸟。
12、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字词。
(1)所以求益耳___________
(2)人疾之如仇敌__________
(3)恶之如鸱枭__________
(4)凌忽长者__________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短文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小公筷,大文明
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使用公筷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真正体现,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是用餐文明的新风尚。
围桌同餐,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其乐融融地共享美食时,我们有可能不小心“共享”了消化道传染病。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如有家人感染,其牙菌斑和唾液中会带菌,共餐时,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增加其他亲人感染的概率。甲肝和戊肝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式消化道传染病,传递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长期和患者共用碗筷,健康人也可能被传染。
“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一个人。
16、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图文内容说明使用公筷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在这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括全文 B.抒发感情
C.表达观点 D.提出倡议
19、在使用公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公筷与个人的筷子混淆的问题,请在上文的图片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作简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少年书架
作者:季羡林
①我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
②小时候每每发了新书,我都要找来旧报纸,先包上书皮,再工工整整地写上:语文,语文……手里捧着书,美滋滋地看着它们,我的心里有份说不出的满足。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hén jì)。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收起来,放进纸箱,等到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那天,我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家里立着个宽宽大大的书架,那是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做成的。书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书,那些书一本本直立着,像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我用手抚摸着那做工粗糙却朴实厚重的书架,感觉如同一位长者,正默默地凝视着小小的我。
④我深深地迷恋着老师书架的样子。于是,我也把书一本本地立在书桌上,两侧还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看上去真像一个小书架!这小小的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我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等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书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爸爸的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⑤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书架这“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有时我也会悄悄地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真的拥有一个小小的书架呢?
⑥那是一个秋日,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片白云。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一进院子,就连声喊道:“这下够了!够了!”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料足够给你做一个书架了!”爸爸兴奋地话道。原来,爸爸利用下班时间,去包装厂丢弃的废料中(tiāo jiǎn)出这些能用的木料。看到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我的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⑦爸爸准备好钢锯、钉子、油漆等工具后,就开始用砂纸一点一点地打磨起那些木料……那天放学后,我一溜烟地跑回家,蹲在爸爸身边,眼巴巴地盯着爸爸在木屑中忙活。“爸爸,爸爸,什么时候能做好?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啊……”
⑧天蓝蓝的,阳光暖暖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小小的书架终于做成了!
⑨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那是秋天稻子成熟的颜色。风来,漆干。我抱起书架,轻轻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幸福的感觉,如同一朵莲花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就像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
⑩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去,小小的书架始终在我身边,不离不弃。后来,我上了大学,家里也终于拥有了宽大的书架,而那个小书架早已变得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依然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似一位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如果有一天,让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那个小小的少年书架。
(选自季羡林随想录《做人与处事》,本文有改动)
20、用“√”给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1)木屑(xiè xuè) (2)笨拙(zhuō zhuó)
20、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工整。
(1)(hén jì) (2)(tiāo jiǎn)
22、围绕“少年书架”,把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①______→②“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③______
23、第⑥段中“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我”看到木料后产生的联想与想象。
B.“美丽的家伙”一词表达了“我”与书架亲昵的情感。
C.反复使用“看见了”,强调了“我”因即将拥有书架而手忙脚乱。
D.表达了我对书架期盼已久,梦想终于得以实现的喜悦之情。
24、题目“少年书架”的含义是( )
A.书架的样子、做工、颜色是我喜欢的。
B.我只想停留在少年,不想长大。
C.上了大学后,我拥有了宽大的书架,已不再喜欢少年书架的笨拙和苍老。
D.少年时期的书架令“我”难以忘怀,它满足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
习作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无数的人给你温暖、快乐、幸福……回忆起这其中的点点滴滴,你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请以“你是我最想感谢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字数在450字左右。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点燃 沉寂 宏伟 悠然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书写时要注意“燃、寂、宏、悠”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读音,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在本题中读音完全正确的选择C。
A项:处境chù——chǔ 坚劲jìn——jìng
B项:燕山yàn——yān 汤匙shi——chí
D项:寂寞mè——mò
3.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错别字有关的知识。
余音绕梁:指的是歌声绕着屋梁三天不绝,后来形容歌声优美。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因此“功”应该写作“工”。
4.A
解析:A
【详解】考查比喻句。
A项把梅花比作精美的诗。
B项把花草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借代,用“红领巾”指帮助他的少先队员。
D项“仿佛”表示一种猜测,不是比喻词。
5.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①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②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③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④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A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让"。在这次户外实践活动中,我十分感动。
B有误。关联词运用错误。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应该选用“不但……而且……”。
D有误,搭配不当,应该是提高了学习成绩,不是学习习惯。
6.D
7.B
解析:B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女娲曾以石补天,补天后剩下的一块石头,又被写成了小说《石头记》,小说又叫做《红楼梦》,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竟然是石猴。
8.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句子排序题就是把排列混乱、条理不清的几句话整理成排列有序、条理清楚的一段话。这类题型是对句子和句子之间内在逻辑的考查。句子排序题的解题步骤是:
①先阅读所有句子,粗略了解大意;
②根据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首尾句;
③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
④根据句子间的关系进行排序;
⑤再读排列后的语段,检查确定。
根据上述方法,认真阅读句子分析可知,“日月潭景色宜人”是总起句,要放在第一位;“无论是早晨、黄昏,还是雨天、晴天,她都会呈现出迷人的风貌”这句话要放在第二位;接着根据“无论是早晨、黄昏,还是雨天、晴天”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可将其余几句话进行排序。由此可知,句子的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⑤⑥③。
9. 吹散所有的阴霾 滋润每一寸土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烈士的母亲说,她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她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我们听取并讨论了校长作的学校工作报告。
【详解】(1)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如果我是清风,我将吹散所有的阴霾。如果我是春雨,我将滋润每一寸土地。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表现友谊的诗句,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全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其中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挚情义,也是表现友谊的名句。
(3)本题考查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人称的变化: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改为:烈士的母亲说,她的儿子是潜艇兵,为祖国牺牲光荣,她不能对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4)本题考查修改病句。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问题主要有:(1)用词不当。(2)搭配不当。 (3)成分赘余。(4)词序混乱。(5)重复啰唆。(6)前后矛盾。(7)不符事理。(8)归类不当。(9)指代不明。 第一个句子,成分赘余,删去“通过”或“使”。第二个句子,词序混乱,要先听取再来讨论,没有听取就没有报告讨论。
10.B
解析: 不破楼兰终不还 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到牵牛织女家 何当金络脑 像游丝样的痕迹 赤裸裸 赤裸裸 白白走这一遭 对时间流逝的不舍和留念 BAC 积极乐观 机智勇敢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识记。
(1)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全诗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全诗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一》,全诗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唐代李贺的《马诗》,全诗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出自课文《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语段为: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朱自清用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不舍和留念。
(3)《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的故事。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在岛上生活了28年2个月零19天后,最终得以返回故乡。
按照故事情节顺序可概括为:一、流落荒岛,创建家园;二、搭盖住所;三、医治疟疾;四、播种粮食;五、做面包;六、制作陶器;七、驯养野羊;八、造独木舟;九、拯救星期五;十、救星期五的父亲;十一、夺船回国。通过鲁滨逊在岛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积极的人。
11.(1)没从事写作,能否对书提出批评?
(2)我虽然没从事过写作,但我能判断一本书的好坏。
12.12、 是为了 怨恨,痛恨 厌恶,讨厌 轻视
13、像这样用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14、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15、学习应永无止境,做人应虚怀若谷,不能有傲气
【解析】译文: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看到别人只读了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轻视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怨恨仇敌一样,厌恶他就像厌恶恶鸟一样。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字词的解释,结合原句的内容进行分析。写出相应的解释即可。
(1)本句话“所以求益耳”意思是本是为了求取知识的。“所以”的意思是是为了。
(2)本句话“人疾之如仇敌”意思是(以至于)别人怨恨他就像怨恨仇敌一样。“人疾”的意思是怨恨,痛恨。
(3)本句话“恶之如鸱枭”意思是厌恶他就像厌恶恶鸟一样。“恶之”意思是厌恶,讨厌。
(4)本句话“凌忽长者”意思是轻视长者。“忽”的意思是轻视。
13、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划线句子,仔细分析划线句的内容,根据原文的语境进行分析。“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的意思是像这样用所谓学习损害了自己,还不如不学呢。
1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意思是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所以“此”是指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即“看到别人只读了十卷书,便自高自大起来,轻视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
15、本题爱看从的是对文段内容的主旨的分析,结合原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得出本段文字的主要道理是做人不能自大不能骄傲,要谦虚谨慎,要明白学无止境。
13.B
解析:16、倡导使用公筷,共享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
17、使用公筷能防止疾病传播,是尊重和关爱他人的体现,是文明的用餐方式。
18、B
19、①使用比个人筷子更长的筷子,或是不同花纹的筷子作为公筷。②公筷摆放在固定位置上,用完后随手放回原位。
【分析】
16、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学会归纳总结。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作者在文中倡导人们使用公筷,共享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的观点。
17、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使用公筷能防止疾病传播,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是文明的用餐方式。这是使用公筷的必要性。
18、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理解文章每个层次的意思。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作者在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处,总括了全文,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对人们提出了倡议;但并没有抒发感情。
19、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和图片中提取信息。我们可以从文中和图片中找到①使用比个人筷子更长的筷子,或是不同图案和造型的筷子作为公筷。②公筷摆放在固定位置上,用完后随手放回原位。
14.C
解析:20、(1)xiè (2)zhuō
20、痕迹 挑拣
22、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3、C
24、D
【分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木屑(xiè) 笨拙(zhuō)
20、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痕迹、挑拣”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及概括。
阅读文章可知,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四件事,分别是:①“我”来到老师家,看到巨大的书架,感到十分震撼,内心很羡慕。②“我”回来后在书桌上用字典搭了一个“小书架”,并向父母炫耀。③父亲到包装厂捡来木材,为“我”制作了一个书架。④“我”对这个书架十分喜爱,它伴随着我成长。用简洁的语言对这四件事进行概括即可。
2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句子。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为表现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
2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通常有两层: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通过文章内容和文章主旨理解。
15.你是我最想感谢的人
在我的记忆深处,埋藏着一个人,她总是在我的生活上,学习上,无
解析: 你是我最想感谢的人
在我的记忆深处,埋藏着一个人,她总是在我的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我,爱护我,不厌其烦的提醒我。从这些听的不爱听的话语中,我也知道了她给了我无穷无尽的爱。许多事情我已经淡忘了,可我印象清楚的是那一次。
那年是我的本命年,那天我们全家都很开心,尤其是我,因为那样就可以收到许多亲朋好友的礼物,奶奶忙的东跑西跑,爸爸忙着招待客人,我在试新买的裙子。忽然,妈妈接到一个电话,是叫她开会的,妈妈说她马上回来。可妈妈“失约”了,我收到了许多人的礼物,可惟独没有妈妈的,我十分伤心。凌晨六点钟,我闻到了厨房里有一阵香味,蹑手蹑脚的走到厨房,当妈妈听到我的脚步声转过身来时,我看到了妈妈那双眼圈发黑的眼睛时,我知道她又一夜没睡,这时我的眼圈红了,我好想对你说一声“谢谢”啊!但我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那时的我我只感觉到我的眼里有泪水,妈妈的心里有祝福。
妈妈,谢谢你,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今天,我已经长大了,可你还是把我当做孩子,我不会怪你。因为我知道,这是你对我的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写作前要仔细研读材料,充分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了写作的方向,然后再行文。考生可以根据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件进行写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记录下来,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景物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