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课
知识体系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各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2.它“使中国的国家形态逐步脱离‘(夏商周)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转向单一制的中央集权模式”。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分封制 B.郡国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唐代)宰相集中议事制……既保证了政治机制的正常运转,又保证了专制主义皇权的权威。”可见在唐代( )。
A.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化 B.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完全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D.影响了国家行政效率的提高
4.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
①A尚书省 ②B中书省 ③C门下省 ④D皇帝
5.此制度为“平民进入国家管理部门设定了普遍统一的标准,最终推动了中国古代平民社会的形成”。材料所述的“制度”是指(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封函传递迟速)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未有者。”按这样的方式和速度传达皇帝“谕旨”的是( )。
A.唐朝的尚书省 B.明朝的内阁
C.清朝的军机处 D.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代为了消灭地方贵族、维护中央集权,在制度上进行了两个极为巨大的变革——军功授爵和废除分封。……军功授爵不仅提高了秦军将士的战斗意愿,还对世袭权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废除分封、厉行郡县不仅降低了地方割据的威胁,还使得国内原来联系松散的各个地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吴飞《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
材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秦代在“制度变革”上的主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型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此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特征和意义?
参考答案
课堂检测
1.B 2.C 3.B 4.A 5.D 6.C
7.(1)军功授爵削弱了贵族势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郡县制削弱了地方割据威胁,加强了国内各地的联系。
(2)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特征:中央集权加强。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