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古诗二首-《绝句》
【教材分析】
《绝句》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古诗诵读篇章中的璀璨明珠。此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之手,其画面之美如画,语言之鲜明生动,情感之热烈欢快,意境之深远流畅,均为读者带来了难以忘怀的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 深度挖掘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精准把握每句诗的意蕴内涵,探寻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深远哲理。
2. 引领学生借助古诗的丰富画面,展翅翱翔于想象的天空,深刻体悟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意境。通过比较诗句间的用词巧妙,深入品味其中的韵味悠长,使学生在想象的世界中深刻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
要引领学生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创作时的场景之中,深刻感受诗人用词的匠心独运。诗中色彩斑斓,妙不可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我们要在对比中仔细品味诗人用词的韵味,借助丰富的想象,感悟诗中流淌的深情厚意,使其更加流畅、通顺、措辞优美、更具吸引力。
【教学过程】
(一)引导启发,回顾温习,探索新知。
1. 亲爱的孩子们,昨日我们共同徜徉在诗意的天地之间,领略了杨万里笔下的如画诗篇。谁还记得我们曾品味的是哪一首佳作?正是那首诗,它的词句仿佛缤纷的彩绸,让我们心驰神往。那么,当提到那些生机勃勃的荷叶时,你们脑海中浮现的是诗中的哪一句呢?而荷花那皎洁如月的容颜,又是通过哪一句诗得以传神地描绘呢?
2. 今日,我们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一段新的诗意之旅,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这位诗人同样擅长运用色彩来描绘他的诗意世界。这首诗的名字叫做《绝句》。现在,让我们共同在黑板上书写课题“绝”,作为一类字来细致讲解,并通过组词来进一步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在回顾中感受“绝句”的韵味与魅力。在此环节,我们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体验了荷花与荷叶的绚烂色彩,以此作为桥梁,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热忱与兴趣,期待他们探索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诗意世界。
(二)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细心地阅读这些词语,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品味对账的韵味与美感。
1. 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杜甫的另一首《绝句》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由“五言绝句”巧妙地过渡到“七言绝句”,这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迁移,更是对学生观察力和思考力的锻炼。
2. 呈现给学生第一组词语:黄鹂和白鹭。当学生们朗读后,我们会引导他们去探索这两个事物名称背后的内涵,思考如何区分它们。我们会利用图片来帮助他们加深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3. 接下来,我们将为学生描绘白鹭的美丽形象,它们喜欢群居,有时会排成一字飞向天空,形成“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壮观景象。随后,我们会展示其他图片,如大雁、大树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诗句,进行改编。
4. 最后,我们会展示第二组词语: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词语的首字特点,感受它们之间的和谐与美感。接着,我们将词语融入前两句诗中,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它们之间的交融与升华。
5.现在,我们来聚焦第三组词语:“西岭东吴千秋雪万里船”。这里的“东吴”具体指的是哪个地域呢?在座的各位,是否有姓吴的朋友?他们是如何自豪地介绍自己的姓氏“吴”的呢?“吴”这个字,我们将在接下来的讲解中,细致地为大家剖析。
6.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整首诗。这首诗的前两行充满了丰富的色彩描绘。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所描述的景象着色,你们会选择哪些颜色呢?在朗读时,尝试将颜色融入你们的想象中,让诗句跃然纸上,更加栩栩如生。
7.接下来,我们有一个特殊的朗读任务。请大家注意诗中描述的鸟儿及其数量。为了凸显这些元素,我们可以探索不同的朗读技巧,如重读、适当延长音节等。之后,请与同桌互相朗读,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8.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语文园地里学到的读书方法。当你们朗读这些诗句时,是否能捕捉到作者观察的顺序呢?没错,他就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描绘景物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大家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挥想象力,在朗读时能够体会到颜色、景物和数量等要素。这样,静态的诗句就能在你们的心中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你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的意境,感受到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内容美。
(三)畅想画面,领略诗意之美
1. 小鸟们灵动活泼,绝非静止的。请闭上双眼,想象它们在枝头欢跃起舞,歌唱着生命的赞歌。以你内心的画面为引导,朗读这份生机与活力。
2. “窗含西岭……”让我们师生携手,一前一后地诵读。西岭与东吴遥相呼应,千秋雪与万里船相互辉映。这样的合作读法,既充满趣味又不失诗意。
3. 同学们,请寻找插图,窗户藏匿于何处?试想西岭位于窗户何方?是窗户的界限,还是西岭的广袤?“含”字,你们是否曾品尝某物于口中?那么,窗户那么小,怎能“含”住整个西岭呢?我们学校的窗户能否“含”住高新塔?或者“指缝含老师”这样的画面是否可行?让我们深入探索“含”字的奥秘,结合插图,融入生活,去感受它的魅力。这样,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有效地领略古诗文的韵味,还轻松地理解了“窗含西岭”这一难点。同时,比较“含”与“岭”的字形,也是一次别致的体验。
(四)品味字词,感悟诗韵之妙——探寻杜甫的足迹
杜甫,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更是一位擅长绘画的艺术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位深谙数学之道的大家。他的诗句中,巧妙运用了数字:两个、一行、千秋雪、万里船。当然,此处的“千”与“万”并非实数,而是诗意的夸张。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含有“千”与“万”的诗句或四字词语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数字运用之妙,并通过拓展加深对这种用法的理解。当学生在认知的碰撞中感受到夸张手法的魅力时,我们鼓励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学习。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字在古诗中的妙用,我们从积累诗句转向自主说词,降低难度。】
(五)指导书写
“岭”与“含”二字,虽其中的“今”与“令”形似,但置于不同之位,宽窄却有所别。现在,请同学们细心观察这两字的共通之处,随后我将示范书写,你们可以在课本上摹写。随后,我们将利用多媒体来评析并修正你们的作品。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热情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相互启发,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