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3 21: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选择题
1. 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 苏联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力量,同时为了与美国对抗。采取了下列哪些具体措施(  )
①建立经互会 ②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
③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接受马歇尔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下列关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49年,以苏联为首
B.其成立标志着冷战局面形成
C.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
D.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4.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
A.经济日益强大
B.国家走向解体
C.社会政局安定
D.各种矛盾缓和
5. 苏联模式对苏联的政治经济建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苏联国内最早针对苏联模式弊端推进改革的是 (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6. “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苏联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7.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政治改革初见成效
B.改革使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
C.改革导致苏联的解体
D.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8.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9.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桎梏”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华沙条约组织
10.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 乔夫执政时期的相同之处有(  )
①使人民生活得以改善 ②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③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④引起国家的各种矛盾突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下表反映了苏联1966~1985年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源是( )
年 份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社会总产值 7.4% 6.4% 4.2% 3.3%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赫鲁晓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苏联解体
12.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说明 ( )
A.更改了国名 B.社会主义制度遭遇挫折
C.更换了领导人 D.社会主义制度遭遇失败
13.右图漫画说明了( )
A.社会主义阵营基本瓦解 B.两极格局局面基本形成
C.苏联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苏联模式的推广具有强制性
14.东欧剧变实质上是指东欧各国 ( )
A.生活水平的根本变化 B.对外政策的根本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D.文化传统的根本变化
15.某节历史课上提到“马歇尔计划”“古巴导弹危机”“苏联解体”等关键词。据此可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 ( )
A.世界格局的演变 B.西方经济的发展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D.第三次科技革命
16.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7.“改革把斯大林的‘神像’扳倒了,但在苏联体制和基本政策的改革上,并没有什么成就可言。”下列改革中符合上述评价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卡达尔改革
18.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指出该图反映的主题是 (  )
A.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B.共产主义运动欣欣向荣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国际政治格局曲折发展
19.“赫鲁晓夫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段论述是指赫鲁晓夫改革(  )
A.推动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C.促进了苏联轻工业的发展 D.实行多党制从而导致了苏联解体
20.1953年9月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决议》的报告,选择以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下列对这一选择的原因判断错误的是( )
重工业与农亚发展比例长期严重失衡
B.农业的落后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C.国民经济整体缺乏长期良性发展机制
D.对农业过度剥夺激起了农民强烈反抗
二、非选择题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
1-5 BABBA 6-10 ADDCB 11-15ABDCC 16-20DCABC
21. (1)经济、政治方面。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形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